重溫(人物專訪)文社長 - 回味80's
1982 YAMAHA RD350、1983 SUZUKI RG250、1986 SUZUKI GSX-R400、1986 YAMAHA FZR400、1988 YAMAHA TZR 250 (大T)
文社長,在四輪改裝界無人不識,熟識他的朋友都稱他「蝦B」,他是將個人興趣變為事業的成功例子。大約31年前,文社長放棄兩輪車手夢,不再視奪得澳門格蘭披治電單車新手賽冠軍為人生目標,並把全副精力放在出售電單車零件及用品生意上。那時2衝250大包圍及日本本土版的水貨車橫行香港市場,市場對零件需求甚殷,文社長就是憑特快零件速遞贏得第一桶金,往後更轉型改裝汽車零件市場,生意亦越做越大....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好多騎士只顧用車,認為引擎能夠起動就以為沒有問題,而經常發生在騎士們身上的問題有機油用上4-5,000km都沒有打算換油、輪胎的安全線完全磨掉仍然繼續使用、散熱水箱的冷卻液跑掉都沒有添加.....但好多時候他們並非為了省錢,只怪沒有保養意識,到最後反而付出更大筆維修費。事實上,車子配置了大量損耗品,...
電單車新手 出 車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揸電單車可以放開雙手?】
香港淪為警察城市,其他部門連是非黑白都以警務處馬首是瞻。勞工處本來要公布處理催淚彈指引,最後因怕得罪人作罷;環境局則在不知道催淚彈成分的情況下,認為示威者燒雜物比催淚彈更有害。
最新一個將被迫「指鹿為馬」的部門應是運輸署,因為本着「警察永遠是對的原則」,警務處早兩日公開宣布,開電單車時雙手可以同時離開把手。
運輸署出版的《道路使用者守則》( https://www.td.gov.hk/tc/road_safety/road_users_code/index.html )是駕駛者的百科全書。根據第七章「電單車駕駛人須知」和第八章「道路語言」,可得知兩點清楚信息:
1)不存在以「雙手拍翼」姿勢指示後來車勿靠近的手號
2)不應雙手同時離開電單車把手
首先,守則作為天書,沒有在裏面列明的標記和手號,就不適用於駕駛者,斷不能隨意自創。守則只有三款電單車司機手號,一款是抬高左手示意轉左/靠左,一款是抬高右手示意轉右/靠右,最後是伸出右手做出向下按的動作,以示慢駛或停車(見圖,https://www.td.gov.hk/tc/road_safety/road_users_code/index/chapter_8_the_language_of_the_road/signals_/index.html )。
警員當時的「拍翼」動作,不屬上述三款,後面的司機根本難以理解。此所以片段一上網時,市民第一個印象是警察玩野,因為沒有人會認為他正在對後車打手號。
另外,「雙手拍翼」也不可能被運輸署接納為電單車新手號。因為第七章明確指出,「發出手號時,駕駛人只能單手駕駛,十分危險,所以手號不應過久,有時甚至完全不應發出手號。」( https://www.td.gov.hk/tc/road_safety/road_users_code/index/chapter_7_for_motor_cycles/signals_passengers/index.html )
這一段的意思是,連單手發手號都可免則免,雙手均離開把手以做手號是不可思議。
最後,第四章「騎單車者須知」有提及「在任何時候,至少須單手緊握把手」。意圖為警察詭辯者可能會「如獲至寶」,指守則沒有列明電單車司機「至少須單手緊把手」,所以「拍翼警察」沒有問題。但只要正常地理解前文後理,守則沒有寫這一句絕不等於默許司機放開雙手,難道守則要寫埋「司機須有手才可開車」嗎( https://www.td.gov.hk/tc/road_safety/road_users_code/index/chapter_4_for_cyclists/riding_on_the_road_/index.html )?
肇事警員的行為算是不小心駕駛還是危險駕駛,留待律政司和法庭判斷(警員可以自己當時正打手號指揮交通為抗辯理由)。然而,運輸署如果再不出來否定「雙手拍翼」的做法,整本《道路使用者守則》將會受到四方八面的挑戰,不止警察。
電單車新手 出 車 在 RoadShow 路訊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盤點澳門賽車16宗死亡事件 #片中所示為2017年意外
尋日嘅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三級方程式賽事發生嚴重意外,當時年僅17歲嘅女車手Sophia Florsch駕駛賽車喺葡京彎前直路失控,成架車如炮彈直飛傳媒看台,幸好Sophia Florsch冇生命危險,今朝會做脊椎手術。
事發時嘅片段喺網上被瘋傳,事實上,東望洋賽道係以危險著名,葡京
彎係最易出事嘅彎位之一。
格蘭披治賽車50年來,一共有16人死亡,其中香港車手竟佔一半!
1967年(第14屆):兩屆格蘭披治大賽冠軍菲律賓籍著名車手Arsenio Laurel喺東方彎失控撞欄,全車即時著火,Arsenio Laurel被困活活燒死。
1971年(第18屆):香港華裔車手馬家駒練習時,喺葡京彎收油不及撞燈柱喪生。
1972年(第19屆):香港車手陳瑞發喺游魂彎車速過快,失事身亡。
1973年(第20屆):香港車手曾社倫喺水塘彎失事撞向堤邊,送院後不治。
1974年(第21屆):德國車手格廉沙駕駛福特雅士房車喺遊艇彎近失控打圈,撞入觀眾群,造成1死6傷慘劇,死者係只有9歲嘅小觀眾。
1977年(第24屆):21歲香港車手林世坤本身參加電單車比賽,但駕車經過新口岸去驗車時失事撞石柱慘死。
1979年(第26屆):香港車手鍾仁邦駕駛嘅43號車,喺遊艇彎同童振輝所駕嘅61號車相撞,兩車起火焚燒,童振輝當場喪生,鍾仁邦則受重傷。
1983年(第30屆):喺電單車新手賽中,香港車手陳偉超嘅車失事打筋斗,送院後死亡。
1993年(第40屆):澳門葡籍車手羅沙遼喺電單車新手賽時,喺松山失事撞欄,送院救治無效死亡。同日另一場電單車新手賽,香港車手董世榮駕駛41號車失事倒地,被尾隨另一香港車手梁偉雄嘅車輾過,送院後不治。
1994年(第41屆):電單車賽中,日本車手鳥取克裕喺水塘直路失控撞向圍牆,車手飛墮石灘喪生。
1998年(第45屆):超級跑車挑戰盃賽事進行至第4圈,車手夏文駛過賽車中心時,車輛機件故障漏油,車底高溫著火,佢將車停埋一邊,自己迅速離車,賽道工作人員立即趕上去滅火,點知當時香港車手曾偉知駕駛嘅車高速駛過,疑因路面有油,戰車失控甩尾,高速滑向已著火嘅車,正滅火嘅工作人員被撞,其中25歲消防員李志堅因頭部重創盤骨爆裂而死。
2000年(第47屆):荷蘭籍車手華舒亞駕駛嘅戰車喺葡京彎發生意外道,先撞倒防撞車胎同竹棚,再飛出跑道,撞倒一對中國大陸遊客夫婦,男遊客死亡。
2005年(第52屆):45歲法國籍車手邦浩爾駕駛戰車喺東方彎失控撞向防撞欄,邦浩爾當場重傷昏迷,送院後不治。
2012年(第59屆):35歲葡萄牙籍車手卡尼拉喺漁翁灣失控撞欄被拋出電單車外,送院後不治。31號香港車手丘永材喺澳門電訊盃排位賽失控撞欄不治。
2017年(第64屆):英國車手赫加迪喺漁翁彎失控撞欄,頭盔爆裂,送院後不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睇精彩短片,即去:http://bit.ly/2IRwZ8a
電單車新手 出 車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好多騎士只顧用車,認為引擎能夠起動就以為沒有問題,而經常發生在騎士們身上的問題有機油用上4-5,000km都沒有打算換油、輪胎的安全線完全磨掉仍然繼續使用、散熱水箱的冷卻液跑掉都沒有添加.....但好多時候他們並非為了省錢,只怪沒有保養意識,到最後反而付出更大筆維修費。事實上,車子配置了大量損耗品,行駛一定里數後必須更換,例如迫力皮(煞車皮)經過無數次減速後,煞車力只會遞減,煞車距離愈來愈長,絕對不會出現越煞越強的神奇效果,而今次專題並非DIY換皮,目的是要提醒新手定期檢查迫力皮的重要性。
迫力皮由金屬製造,與同樣由金屬製造的煞車碟磨擦後產生掣動效果,使車子減速。甚麼時間或多少行車里數需要更換迫力皮?好難一概而論,因為迫力皮的損耗速度會因為騎士的駕駛習慣、車子負重、行駛路段如山路或高速公路等等而有所不同,最簡單方法是檢查迫力皮的厚度或安全線。
事實上,好多用家並不了解電單車的結構,更遑論煞車卡鉗內的煞車皮,亦未必知道全新煞車皮的厚度,以及煞車皮安全線的作用,因此難以憑它們判斷迫力皮的更換時間。再者煞車系統關係到生命安全,新手不宜DIY,最好交給合資格技師處理。理論上,當騎士將車子交給代理或車行進行維修或保養時,技師都會幫客人檢查煞車皮的損耗情況,有必要時會建議騎士更換。
協助本誌製作今輯專題的何樹培(阿牛)先生,每天駕駛載滿工具的HONDA CB190R從錦田出發,經大帽山往大嶼山馬灣上班,來回行駛里數約60km。由於阿牛每日都要上落山,為了安全起見,他特別重視煞車效能,因此當煞車皮的安全線被磨掉一半便更換。
阿牛為了今次專題採用四套迫力皮(全部原裝),目的讓新手更清晰了解迫力皮的磨損情況。四套皮包括全新皮、行駛約6,000km、行駛約8,000km及行駛約12,000km的煞車皮,這個連安全線也被磨掉,迫力皮表面更出現斜面狀況(這是由於煞車卡鉗的活塞被鐵粉阻塞造成,有機會再跟讀者詳談),其煞車效能明顯衰退,煞車距離及時間較長,在突發情況下未必效減速,因此強烈建議新手作定期檢查。在此亦感謝阿牛花了大量時間製作今輯專欄。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r_JQxCHjdg/hqdefault.jpg)
電單車新手 出 車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文社長,在四輪改裝界無人不識,熟識他的朋友都稱他「蝦B」,他是將個人興趣變為事業的成功例子。大約28年前,文社長放棄兩輪車手夢,不再視奪得澳門格蘭披治電單車新手賽冠軍為人生目標,並把全副精力放在出售電單車零件及用品生意上。那時2衝250大包圍及日本本土版的水貨車橫行香港市場,市場對零件需求甚殷,文社長就是憑特快零件速遞贏得第一桶金,往後更轉型改裝汽車零件市場,生意亦越做越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PgkSo0L31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