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4 戰火下遠走的她們,在異鄉發現新的可能:工作坊裡的敘利亞婦女 ft. From Syria|來自敘利亞的手作禮物 創辦人 Summer 】
「我希望人們看見我,不是因著我遭受的事,而是我的雙手能做到的事。」——敘利亞工坊媽媽
2011年至今的未曾弭平的衝突,使敘利亞這個國家幾乎成了「內戰」的同義詞,也讓數以千萬計的敘利亞人突然多了「難民」這個身份。然而在「難民」二字之外,他們其實和你我一樣,有著各式各樣的身份;這些不同的身份,也使得經歷過同一場戰火的他們,擁有各自迥異的故事。
在這集節目裡,我們將聚焦於難民群體中的女性。本集的來賓Summer,因為拍攝紀錄片的緣故,在土耳其接觸到敘利亞女性難民群體。從自身的所見所聞出發,Summer會和我們分享:戰爭之前的敘利亞社會裡,女性被賦予著怎樣的期待?戰事開啟之後,這個國家發生了什麼令人難以想像的巨大轉變?而這些轉變,又是如何為敘利亞女性開啟了新的可能?
除此之外,Summer也會分享「來自敘利亞的手作禮物」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原本不過是個姑且一試的念頭,如何一步步發展成一個結合手作商品、沈浸體驗、議題推廣與女性賦權的社會新創品牌?
即使當下無法前往敘利亞旅行(就連Lonely Planet都刻意把敘利亞的章節抽掉了😭),還有其他許多方式能讓我們探索這個國家!旅行熱炒店EP54,讓我們一起來好好認識敘利亞的現況,並且將想要旅行的衝動化為實際支持的行動吧!
🎙️ 來賓簡介:
Summer,2020年「台北電影節」VR 電影《我的敘利亞鄰居》製片。2016年起每年往返土敘邊境,2018年成立品牌「From Syria|來自敘利亞的手作禮物」,與中東各地的工作坊長期合作,在台灣以手工藝品和體驗教育支持敘利亞婦女,讓世界兩端的生活一起更美好。
🔈 收聽節目:
Spotify Apple Google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各大播放平台搜尋「旅行熱炒店」或至官網
✅ 本集重點:
(00:01:39) 與敘利亞難民社群接觸的起點:紀錄片拍攝計畫
(00:03:28) 我也是看了新聞才知道有恐怖攻擊!真實情況和事前想像的很不一樣?
(00:09:38) 動盪政局下的肥沃月彎,從鄂圖曼土耳其到阿薩德政權
(00:15:46) 內戰的開啟,如何翻天覆地的改變了敘利亞
(00:19:48) 難民群體中的女性,在局勢變化中擁有什麼獨特的故事?
(00:23:30) 革命不只是對抗極權統治,同時也撼動了傳統的性別框架?
(00:27:29) 原本只是幫親朋好友順手代購一下,沒想到結果卻變成⋯⋯
(00:31:02) 想要更多認識或支持敘利亞難民,推薦這些資源給大家!
(節目總長 35:00)
📚 除了from Syria之外,想更多了解或支持敘利亞難民,推薦以下中文資源:
17Arabic
Refugee Network Taiwan
約旦家扶中心 TFCF Jordan Branch Office
Refugee 101 Taiwan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伊斯蘭 #穆斯林 #中東 #敘利亞 #阿拉伯 #土耳其 #難民 #內戰 #女性
難以想像同義詞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到 #心冷?沒問題的,因為【太陽的心比你的心更「冷」!】#本日冷知識1540
蛤?
太陽的核心,可是堂堂的一千五百萬℃,區區三十六度半的人體怎能相提並論呢。彷彿聽到有這樣的異議。(讀者A?!)
太陽核心是以核融合產能。在高壓高溫的太陽核心,每秒鐘就有大約六億噸的氫融合成氦原子核,但這過程中總質量減少了 0.74%,代入那個最有名的公式 E=mc^2 失去的質量一下子化成了能量溢出:高達每秒 3.8 萬兆兆焦耳.....若換算成一份一千大卡的炸雞腿便當,大約是每秒發 9.2 千萬兆份便當。
*以上因為數字實在太大,超乎了日常的數字概念,根本是毫無意義的換算 XD
其實,核融合反應實在是非常稀少,不但極不容易發生,在那巨大一鍋電離的熾熱氫氦電漿濃湯之中,只有微不足道比例的氫原子碰撞能完成融合。
換言之,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是太陽的「基礎代謝率」其實非常非常非常之低(標題「冷」的意思)。曾有物理學家言道,太陽和宇宙中的其他恆星居然能產生任何熱能,大概是最為近乎奇蹟的物理過程了 [相關軼聞=見留言區]。
在人體,基礎代謝率指的是完全不活動的休止狀態下人體消耗氧氣,燃燒醣類/脂質/蛋白質,最後釋放的熱量大小。若要比較人體和太陽,這兩個質性天差地別的東西,只能靠數學這可靠老法寶。
根據目前共識的物理模型,太陽的核心=正中央,每立方公尺中每秒會產出 276.5 焦耳的能量,也就是 276.5 瓦/m³。太陽核心的溫度和壓力都是最大的,是核融合效率最高的地方,畢竟核融合的同義詞又叫做「熱核反應」嘛,熱到核都融了 XD
但......欸,太陽核心耶,產能的「密度」卻只有 276.5 瓦,用心感覺一下,這數字簡直低到不可思議。做為比較,一個約 60 公斤的肥宅什麼事都不做,光是躺著呼吸每秒就會散發約 80 焦耳的熱量。換算約一立方公尺 1300 瓦。贏了!約是太陽約四倍,遠勝。
純屬好玩,我再找一些數據作伙大車拼:說起最能把選手操到變超級賽亞人的職業運動,大概就是自由車。運動醫學已經建立了詳盡的測量自由車選手生理數據的方法——基本上就是請選手戴呼吸面罩騎車,測量氧氣的消耗量就可以換算出代謝率。跳結論,自由車手中的佼佼者,尖峰代謝率可以一舉提升至基礎值的 5 倍的 BUFF!整個人體超燃、爆出約 400 瓦的功率。達到了太陽核心的 20 倍。#東河馬之手
另外,與我們的直覺相反,人體最耗能的器官並不是肌肉......顯示為遙望館長之肩。肌肉只是可以占身體很大比例重,因此總體可以貢獻更大的產能而已。
論起每單位重的耗能,器官中的佼佼者其實是它 → 撲通撲通董茲董茲的心臟。還有幾乎與心臟打平的,竟是腎臟。它們倆都是滿腔熱血,也得必須泵/過濾處理超多熱血,非常之繁忙,因此自然是超級耗能密集。
來人啊!上數據。心臟啾竟四有多耗能?每單位重的心臟耗能是——身體耗能平均值的 18 倍!但只是因為心臟只小小一顆,貢獻的總量不多罷了。
腦子雖然也是高耗能,但其代謝倍率只有心臟的約一半,但人腦很大很重(通常而言啦),就貢獻了代謝的一大塊惹。總體來說大腦占了人體約兩成的代謝,心臟則占了 8%,和腎臟大致與心臟相等。
總之,以體積來算的話,各位讀者出社會太久而已經冰冷的心臟在「代謝率」也就是產熱方面,仍然比太陽的內心溫暖了 4×18 = 72 倍左右。要比心冷大家來比啊!喔喔。#北風與太陽的故事(X
太陽之所以能保持溫度上的超級灼熱,完全只是依賴太陽的體積和質量實在是難以想像的大,熱量匯聚加總起來超級無敵驚人罷了。也有相對表面積小,難以散熱的因素在內。胖子都怕熱的物理學。
如果本文這一堆怪奇數據能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大約就是暗示說:原子核實在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不樂意發生融合反應。君不見,即使是在太陽核心,那麼大的重力對氫原子輾壓擊打,卻都只會發生效率相對差勁、溫溫吞吞的核融合而已。
今天人類想在地球上創造一個電磁瓶子,裝下一團比太陽核心熱十倍以上的氘電漿(質量遠不夠太陽,用溫度彌補。此外氘也比氫容易融合,氚更容易但就是含量少)。並期待它們發生融合,實在是件100億%超困難的事。
我就不特地提蜘蛛人2那成功輕易到幾乎可笑的核融合裝置了——它甚至還有「失控危險」咧——那麼方便的科技給我來一點啊魂淡。
FIN
by 科宅
參考資料《太陽科學:一千五百萬度的探索之旅》作者:葛琳 (2018) 貓頭鷹書房。
圖片 Frozen heart by ghoner (2006)
www. deviantart. com /ghoner/art/Frozen-heart-27396219
難以想像同義詞 在 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幾年,學校及許多單位邀請的演講主題經常圍繞在「遊戲成癮」或「網路沈迷」。
也因為這樣,讓我有機會從台北講到屏東,再由宜蘭跑到澎湖,一路上蒐集了許多臨床觀察與實戰經驗。
在每次的分享過程中,我發現這個主題到哪裡都能引起家長和老師們的極高興趣,根本就沒有所謂「城鄉差距」、「貧富落差」和「性別差異」的問題。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使用手機?」
「小孩說不給他手機,他就不要去學校了!」
「我兒子用手機課金,一個月就給我花掉兩萬塊!」
「女兒每晚都跟網友聊到天亮,隔天就吵著要請假,怎麼辦啊?」
「學生家長沒辦法管理孩子的手機使用,向我們這些老師求救,有什麼好方法嗎?」
每次分享結束後,面對家長及老師的分享或提問,總讓我感覺到不捨和無奈。
因為大家所提出的問題,大多可以被事先預防。身為對成癮主題還算略懂略懂的心理師,也總會在分享過程中懇切地提醒師長們:「預防勝於治療」。
不管是手機或其他類型的成癮問題,就算有再多的事後處理或專家協助,成效往往都很有限,倒不如在一開始就不要讓可能的問題出現。
所以,我希望藉由系列文章,提供一個在給孩子使用手機前中後的「師長參考原則」,透過「能能權溝追」五個步驟,協助師長們能有效地降低孩子出現遊戲成癮(網路沈迷)的風險。
使用手機前:
ㄧ、評估能力
在是否給孩子手機這件事情上,我們常常急著評估孩子有沒有能力妥善地使用手機;卻忽略了,應該先檢視家長是否具備基本的親職功能,以及有無足夠能力來瞭解與掌握手機特性:
(一)有效陪伴
在平時,家長先要能有品質地陪伴孩子。所謂的品質,我認為是家長能夠專注且接納地出現在孩子身邊,讓孩子能感受到被重視與理解;時間不一定要長,但規律而持續地進行,才是關鍵。
當孩子的年紀越小,就會需要越多的真實陪伴,以發展基本的情緒與人際能力;如果,只是因為孩子喊無聊或哭鬧就給手機,那我們要先學習的,應該是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
(二)適時引導
網路上的資訊和內容良莠不齊,家長必須扮演導遊的角色。家長需要擁有網路資訊的識讀能力,以及對於網路特性的基本認識,才能協助孩子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透過設定原則和適時引導,避免手機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你越早把手機給孩子,那你就要花越多時間陪著孩子一起使用。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網路的負面影響,因此家長必須負起陪伴及引導的工作,而不是讓電子保姆來取代。
(三)樹立模範
在使用手機這件事情上,孩子不會聽你的話去做,但會看你做的事去做。當你一邊滑手機,一邊要求孩子去念書的同時,你是無法要求孩子放下手機的。
手機的設計概念之一,就是希望使用者能出現類似於「成癮」的使用模式,如果家長自己都覺得難以自制的話,直接把手機交給孩子的結果真是令人難以想像。
因此,家長自身是否已經養成『健康的手機使用習慣』,才是您決定是否要把手機交給孩子前的最重要考量。
.......................................................................
許多家長會把年紀或年級作為是否給孩子手機的標準,但在孩子滿廿歲之前,這種標準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申辦手機必須年滿廿歲。換句話說,您的孩子滿廿歲之前,在原則上並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手機;所以,當您為孩子申辦手機的時候,其實就像你替未成年的孩子購買了機車或菸酒一樣。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仔細想想不也蠻符合現況的嗎?
目前的數位趨勢,可能很難讓孩子等到廿歲才擁有自己的手機。所以,我的建議是應該以孩子所具備的能力高低作為開放手機使用範圍或是給予個人手機的評估原則;因為當孩子的能力不足,持有手機之後,出現延伸問題的風險也就越高:
(一)生活安排
孩子是否擁有符合其年齡的生活安排能力。想像一下,一個無法做到規律作息的孩子,在擁有屬於自己的手機之後,他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對大人而言,手機是一個很棒的工具,協助我們解決了許多生活上的問題,但在孩子的世界裡,它卻經常變成一個好玩有趣的玩具,吸走了時間和注意力,也讓孩子喪失了與真實世界連結的能力。在孩子還無法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及學習規律之前,手機就必須在成年人的管控之下使用。
(二)情緒調節
孩子能否適當面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感受,並做出相符的回應。很多時候,手機是大人們用來逃避生活壓力與自我感受的工具。
當孩子還沒有發展出與年齡相符的情緒覺察和情緒表達能力之前,過早地開始使用手機,可能導致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出現問題,甚至讓手機成為孩子逃避現實生活壓力和自身情緒感受的避難所。
(三)多元興趣
孩子是否擁有除了網路以外的嗜好或興趣。越來越多的證據告訴我們,當孩子在真實生活的互動連結與成就感越少,他會「逃」進虛擬世界的可能性就越高。
所以,在把手機交給孩子之前,你應該先看看孩子是否已經培養出多元的休閒選項和嗜好興趣,讓孩子除了手機之外,還有其他讓自己和他人產生連結的方法及工具。
#中下篇待續
ll 為了行文順暢,本文裡的「手機」、「電腦」、「網路」跟「網路遊戲」會被視為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