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韓流分析
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了,一方面是因為暑假到了在帶孩子,但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我跑去當韓粉了。我加入了二十個左右(持續增加中)的韓粉社團或粉專,獨自開車就聽韓粉直播,雖然身上沒有穿國旗裝,但是我的心跟韓粉緊緊相依。
不過現在國民黨初選快結束了,我也該回到我的戰場。為了給自己的韓粉生涯做個記錄,也為了調整心情,讓我從韓粉的生活世界裡跳脫出來,用稍微分析性的方式來寫一寫我所認識的韓粉吧。
So here it goes.
【軍公教韓粉與庶民韓粉】
先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好了。韓粉是誰?在我進入韓粉世界以前,我熟識的韓粉大概可以稱為眷村韓粉、或者黃復興韓粉,或者範圍稍微廣一點,可稱為軍公教韓粉。這些六十歲以上、外省為主的長輩們跟韓粉有先天的親近性:韓國瑜是外省人、少年從軍,簡單講,如果大家還記得以前的一篇文章,韓國瑜是喚醒他們塵封記憶的李二狗。
但親切的不只是共享的年少生活經驗而已:韓國瑜離開政壇十幾年,也正好再現了外省軍公教韓粉在過去十幾年之中深刻感受到的政治表達空間的消失。這些人許多受過專科甚至大學教育,二十年前從新黨到親民黨的大規模組織動員正好趕上他們的壯年,對於政治的投入隨著趙少康和宋楚瑜的倒下在過去十幾二十年裡日漸沉寂。馬英九的強勢回歸一度令他們看到希望,但是非常快地就因為學運及蔡英文的挑戰而蒙上陰影。他們的政治參與在2014到2016年跌到低谷,而在這個時候,韓國瑜的出現就像是他們自己再度走上政治舞台一樣,十幾年的政治失語獲得了補償。
這些人支持韓國瑜很容易理解。但我在過去幾週的韓粉生活裡看到的其實是另一批人。就說杏仁哥吧,天下雜誌對他的描述應該足以描繪出一個非軍公教韓粉的形象:
「人稱『杏仁哥』、喊翻轉挺韓成名的吳育全,現在已經到六合夜市設攤,隨著人氣攀升,生意也水漲船高,一個月可以賣兩、三萬杯杏仁茶。 年輕時不愛讀書,十四歲就當學徒,一路當到主廚,中西餐、日本料理都會煮,十年後毅然決然自己擺攤做生意。從焗烤麵、雞排、臭豆腐、油條花枝都做過,本來相信自己的手藝,最後卻失敗收場,各式器具堆滿家裡。直到後來以南杏磨粉做杏仁茶,才站穩腳步養家養孩子。」
除了杏仁哥以外,與他合稱五虎將的陳清茂、文山伯、強強滾、貼紙哥多半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們教育程度或許不及軍公教韓粉,但是久在基層、第一線感受「庶民經濟」的他們有更勝軍公教韓粉的連結與組織能力。陳清茂久任里長、主業是賣魚的文山伯也擔任過鄉長,除此之外,第一線零售端的職業生涯讓他們累積了物流與草根人際互動的經驗。當軍公教韓粉寫長篇貼文挺韓的時候,這些「庶民韓粉」更傾向每天開直播與其他韓粉互動,觸及率雖然低於文字轉錄,但他們與觀眾的互動更直接、也更容易建立個人化的品牌。相對來說,在韓粉社團裡,他們的個人影響力可以說是完勝軍公教韓粉。
與軍公教韓粉相比,庶民韓粉對國民黨的認同度更低,陳清茂更是綠轉藍的樣版。當我身邊的外省藍同時追蹤了韓國瑜和郭台銘陣營的粉專時,庶民韓粉則是非韓不投的主力。眷村的長輩們喜歡韓國瑜的李二狗形象,但對馬英九朱立倫的王大哥也能認同。他們受惠於經濟起飛、大部分住在北部都會區甚至根本就移民北美,因此對於郭台銘代表的國際資本有理所當然的好感。相比之下,許多庶民韓粉討厭文謅謅甚至「假惺惺」的馬英九,而面對郭台銘強調科技與國際化的經濟藍圖,他們甚至感到憤怒。
「AI,AI,啥米會I袂I,我聽無啦!」在一次直播中,青年團總召品宏這樣表示。
【邊緣化、政治效能感、唯道德論】
雖然外省軍公教和本省籍為主、自我認同為庶民的韓粉在許多方面差別很大,但是他們在一件事情上是共通的:在過去十多年的台灣政治經濟論述中,他們是相對邊緣化的一群人。外省藍的政治無力感在此不再贅述,庶民派韓粉的日常經驗被排除於地緣政治、國族建構的宏大敘事之外,經濟利益也與追求技術創新、全球接軌的經濟論述無涉,這也並不讓人意外。
然而更深一層的邊緣經驗則比較少有人討論。前一段時間,因為雄中畢業生嗆韓事件,我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覺得韓粉的特質之一就是非常在乎禮貌、態度等等傳統的、熟人社會的、人際互動的價值,並且把這些價值投射到現代的國家社會關係上,而這和許多現代公民的世界觀扞格。後者多數在民主社會裡長大、對權力保持戒心,認為國家必須存在但也將永遠與社會維持緊張關係,而在國家與社會對抗的場域裡,對執政者的批判優先於日常人際交往中的禮貌」。
把這個觀察推得更遠一點,我想說的是,我在社團裡看到的韓粉在很多議題上會表現出一種對於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的陌生。一方面,如前所述,他們不習慣把國家視為一個獨立於社會之外的存在;因此在另一方面,他們對於「國家機器內部有其自己的運作邏輯」這個觀念也不甚熟悉。現代國家是一個龐大的機器。從這部機器的內部來看,它理論上高度理性化但是也經常失靈、甚至有時候根本就是因為理性化而導致失靈。從外部來看,在價值體系不再定於一尊的現代社會裡,這部機器通常無法同時回應社會所有的價值需求。
這些觀念對韓粉來說是相對陌生的。因此,當別人把政治議題理解成制度邏輯的內部衝突、或是程序理性與實質需求的矛盾、甚至不同價值之間無法兩全的扞格時,韓粉傾向歸責於政治人物個人的邪惡意圖或惡劣品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韓粉對於現代政治的基本組織原則,或者說遊戲規則,似乎也同樣陌生。因為不瞭解遊戲規則,所以韓粉更容易相信「自己無法左右政府施政」。之前中山大學對學生做的問卷調查,發現政治效能感越低的人越容易支持韓國瑜,雖然研究母體與韓粉在人口學意義上實在太過不同,但或許仍可當作一個佐證。
對於政治運作規則的不熟悉終究會轉化成敵意,在高雄市防疫經費爭議那時候,當行政院出面說高市府遲遲沒有送出公文時,韓粉憤怒了:「人命關天的事,怎麼可以因為公文這種小事就不給錢?」同理,當賴士葆拿反同婚公投的票數與大法官的人數做比較,聲稱反同婚才是民主時,無論遭到多少指責與嘲笑,對韓粉來說賴士葆的論點是絕對正確的。
當人民疏離、甚至反感於政治運作的遊戲規則,就更難以之為前提,用制度侷限下的政策設計或執行來課責政治人物。如果自己不能左右政府的施政,就只能期待主政者是一個道德意義下的「好人」。所以,對韓粉來說,對政治人物的評價經常呈現出一種「唯道德化」的傾向。對他們來說,同婚會通過不是什麼人權的問題,不是憲法與公投位階的問題、當然更不是「為什麼憲法要如此設計、為什麼憲法位階最高」的問題。同婚通過了,那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蔡英文要讓同婚通過。為什麼蔡英文要這麼做?韓粉流傳的陰謀論認為,要嘛因為蔡英文是同性戀,要嘛因為蔡英文想藉販售愛滋病藥品獲利。不過,最普通也最常見的解釋,還是這個較少陰謀論成份,卻更加道德化的說法:「世界上就是有一些壞人,而蔡英文剛好就是那些壞人之一」。
相對地,面對外界對韓國瑜政見或政績的質疑,韓粉也無意陷入「MOU是否會履行」或「自經區到底是什麼」的爭辯。相比之下,他們更在意的是「韓市長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對韓粉而言,如果一個政治人物施政讓他們不滿意,那不是因為錯誤的決策、不是因為不同政策目標間的取捨,更不是因為錯誤的經濟理論,而是因為這個政治人物不努力、不愛民如子、甚至不道德。而韓國瑜,就是那個努力、親民、擁有良好道德的,人民的希望。
最近有些韓粉在懷念蔣經國。他們說:「在蔣經國之後,經過了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總算有了一個像蔣經國那樣親民的韓國瑜,你們怎麼可以這樣打壓他?」
【朝聖之旅、有機知識份子、政治近身感】
至此,我已經試著標示出韓粉的兩種典型。在本文第一節裡,他們看起來是兩種在省籍、生活環境、教育經驗上都非常不同的兩種人。在日常生活裡,這兩群人可能沒有什麼交集,甚至對彼此沒有什麼好感;但在第二節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之間唯一的共通點卻將他們連結起來:長期的邊緣經驗、對國家機器運作規則的陌生、以及對個人特質的信仰。韓國瑜統一了這兩個原本在台灣社會高度分隔的群體,靠的是他個人在他們面前呈現的形象。
然而韓粉不只是基於個人經驗選擇了韓國瑜,並且基於自己對政治人物的信仰在各個造勢場合理站出來的孤分散的個體。當韓粉在街頭與網路集結,韓粉與韓粉、韓粉與韓國瑜間的連帶感也日復一日地強化。換句話說,一個新的政治共同體正在生成。
當代民族主義研究的墊基者Benedict Anderson曾經用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朝聖之旅比擬拉丁美洲殖民地獨立運動中的共同體感受:想像一下來自整個阿拉伯世界各個不同角落的人,在前往麥加的路上相遇。他們彼此觀察、開始交談,然後他們將會自問:「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從事不同的職業,但是我們卻講著一樣的語言、做著一樣的祈禱、前往同樣的地方。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他們都是穆斯林。Anderson將這個朝聖之旅視為拉美殖民地獨立期間殖民地雙語菁英的經驗:他們來自殖民地不同的族群,但因為共同的經驗而日漸相信他們同屬一個國族。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抽象嗎?我們看一下過去幾場韓國瑜的造勢活動吧,但不是從廣場上開始,我們必須先從韓粉們前往造勢場地的路上開始看。感謝國民黨中央委員、黃復興黨部顧問、北京市政協港澳台僑工作顧問、人稱鋼鐵俠的徐正文,我透過他的直播搭上了外縣市韓粉們前往造勢現場的遊覽車。在車上,原本彼此不相識的韓粉們傳遞著麥克風,一一自我介紹,分享自己對韓國瑜的想法。在麥克風的傳遞間,來自不同職業與生活環境的人發現他們之間唯一的共通點:他們都是韓粉。他們的言談間穿插著韓國瑜的口號與近期內的政治事件,面對面地一再確認彼此的理念與關懷何其一致。即使一個韓粉不搭遊覽車而選擇高鐵或自駕前往,他則可能在高鐵上或高速公路的休息站獲得類似的經驗。他們遇見穿著國旗衣的陌生人,自拍合影、然後上傳到韓粉社團。
「我們都是韓粉!」他們說。
然後,在造勢現場,他們歌唱、歡呼、呼喊口號、揮舞國旗,在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所謂的集體歡騰(collective effervescence)之中享受同樣的情感爆發。從想法、心情、到身體感,他們變成了同一群人。
而在網路上,韓粉們接收的資訊除了一般韓粉在社團裡的貼文以外,主要來自為數不多的幾個直播主。除了五虎將以外,因為縣市長選前經常向電視台call in而得名的高雄林小姐前陣子也從Youtube轉戰臉書。與台派、綠營、進步青年中的政治網紅比起來,這些人雖然人數少,但是彼此之間意見極為一致,而且充分獲得了韓粉無條件的信任。韓粉對於許多外界事物不甚了解,對於網路上的資訊經常感到困惑,例如我之前寫過的、初選前甚囂塵上的做票陰謀論,就曾讓韓粉不敢在初選前的電話民調表態。然而一旦陳清茂在自己的直播中澄清此事,韓粉們便將陳的說法轉貼到各大社團的相關貼文下面,並且如同我之前描述的,大家也就不加懷疑地相信了。為什麼不懷疑?因為韓粉信任他。這種對個人的信任,不只表現於信任在電視上、在造勢舞台上的韓國瑜,更表現於信任陳清茂等網路意見領袖。他們出身基層、熟悉庶民語言,懂交陪,但是他們也有政治組織的經驗、有更接近「高層」的社會位置,因此他們的論述形成了韓粉與外界世界不可取代的接點。
喜歡網路分析的社會學家請看過來,這就是「結構洞」(structural hole);喜歡葛蘭西的社會運動者也請看過來,有沒有覺得這很像「有機知識份子」(organic intellectuals)?
不論是線下的集體動員或線上的網路意見傳播,這兩種機制最終其實指向著同一個心理狀態,我將之稱為「政治近身感」。對韓粉來說,素昧平生的韓粉離他們很近,因為他們一次次地在前往造勢的路上、在造勢的現場確認過。韓國瑜也離他們很近,不要說什麼六度區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了,在韓粉的想像中,他們和韓國瑜之間可能只隔了一個陳清茂。他們不但無條件相信網路上的言論領袖可以傳達正確的意見,也相信透過一些關鍵中間人,他們的意見可以直達韓國瑜。在表達對於選戰策略的意見時,韓粉會公開貼文,並且呼籲「請認識韓市長團隊的人轉告韓市長」。
在此讓我們回到稍微前面一點的話題。對於基於邊緣經驗而被召喚出的韓粉來說,還有什麼比「近身感」更讓人感動的嗎?
【所以呢?】
國民黨初選快要結束了。在這一週裡,韓粉非韓不投,英粉也非韓不投,但我其實不太確定韓國瑜會否是一個比郭台銘更好打的對手。韓國瑜不斷自爆,這是真的;韓粉缺乏向外連結的能力,並且隨著內部的論述更趨極端,這個能力可能會更弱,這到目前為止似乎也是真的。然而韓粉的凝聚力以及自下而上的動員能力超出台面上的任何陣營,這我想也是真的。
韓國瑜崛起於台灣的政治舞台至今,很多人都討論過韓流是如何形成的。大家討論過民粹、反智、保守價值、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韓粉對民進黨的憤怒與仇恨。這些說法都有其道理,但我想實際的情況卻更複雜也更深刻一點。我相信負面動員走不長久,但是韓粉不只是一個一盤散沙的仇恨團體。如果要說韓國瑜這個人有什麼特別的本領,我認為他的成就表現在兩方面:第一,他結合了兩個原本沒有交集、但卻共享某種邊緣經驗的群體。第二,在圍繞著他而鋪展開來的一連串社會過程裡,這個原本斷裂的群體從內部建立起均質、正向的社會動能。
相信走出分歧的個人生命經驗可以找到自己歸屬的政治共同體、相信政治人物與自己很親近, 這對韓粉來說是比仇視民進黨或蔡英文更強大的情感基礎。
這個群體可能不會在人數上有所增長,可能會因為無法增長而導致韓國瑜落選,但是造就他們的社會條件不會就這樣消失,將他們轉化成想像共同體的社會過程可能不可逆。選舉是數人頭決勝負的較量,但在只考慮絕對數量的選舉之外,新誕生的社會力將會走向何方,卻是一個重要、但此刻我們無法理清、甚至無暇顧及的問題。
然而我們不能視而不見。
雙語國家自我殖民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空前的韓粉結構田野調查分析
#你能讀完一篇小論文嗎
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了,一方面是因為暑假到了在帶孩子,但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我跑去當韓粉了。我加入了二十個左右(持續增加中)的韓粉社團或粉專,獨自開車就聽韓粉直播,雖然身上沒有穿國旗裝,但是我的心跟韓粉緊緊相依。
不過現在國民黨初選快結束了,我也該回到我的戰場。為了給自己的韓粉生涯做個記錄,也為了調整心情,讓我從韓粉的生活世界裡跳脫出來,用稍微分析性的方式來寫一寫我所認識的韓粉吧。
So here it goes.
【軍公教韓粉與庶民韓粉】
先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好了。韓粉是誰?在我進入韓粉世界以前,我熟識的韓粉大概可以稱為眷村韓粉、或者黃復興韓粉,或者範圍稍微廣一點,可稱為軍公教韓粉。這些六十歲以上、外省為主的長輩們跟韓粉有先天的親近性:韓國瑜是外省人、少年從軍,簡單講,如果大家還記得以前的一篇文章,韓國瑜是喚醒他們塵封記憶的李二狗。
但親切的不只是共享的年少生活經驗而已:韓國瑜離開政壇十幾年,也正好再現了外省軍公教韓粉在過去十幾年之中深刻感受到的政治表達空間的消失。這些人許多受過專科甚至大學教育,二十年前從新黨到親民黨的大規模組織動員正好趕上他們的壯年,對於政治的投入隨著趙少康和宋楚瑜的倒下在過去十幾二十年裡日漸沉寂。馬英九的強勢回歸一度令他們看到希望,但是非常快地就因為學運及蔡英文的挑戰而蒙上陰影。他們的政治參與在2014到2016年跌到低谷,而在這個時候,韓國瑜的出現就像是他們自己再度走上政治舞台一樣,十幾年的政治失語獲得了補償。
這些人支持韓國瑜很容易理解。但我在過去幾週的韓粉生活裡看到的其實是另一批人。就說杏仁哥吧,天下雜誌對他的描述應該足以描繪出一個非軍公教韓粉的形象:
「人稱『杏仁哥』、喊翻轉挺韓成名的吳育全,現在已經到六合夜市設攤,隨著人氣攀升,生意也水漲船高,一個月可以賣兩、三萬杯杏仁茶。 年輕時不愛讀書,十四歲就當學徒,一路當到主廚,中西餐、日本料理都會煮,十年後毅然決然自己擺攤做生意。從焗烤麵、雞排、臭豆腐、油條花枝都做過,本來相信自己的手藝,最後卻失敗收場,各式器具堆滿家裡。直到後來以南杏磨粉做杏仁茶,才站穩腳步養家養孩子。」
除了杏仁哥以外,與他合稱五虎將的陳清茂、文山伯、強強滾、貼紙哥多半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們教育程度或許不及軍公教韓粉,但是久在基層、第一線感受「庶民經濟」的他們有更勝軍公教韓粉的連結與組織能力。陳清茂久任里長、主業是賣魚的文山伯也擔任過鄉長,除此之外,第一線零售端的職業生涯讓他們累積了物流與草根人際互動的經驗。當軍公教韓粉寫長篇貼文挺韓的時候,這些「庶民韓粉」更傾向每天開直播與其他韓粉互動,觸及率雖然低於文字轉錄,但他們與觀眾的互動更直接、也更容易建立個人化的品牌。相對來說,在韓粉社團裡,他們的個人影響力可以說是完勝軍公教韓粉。
與軍公教韓粉相比,庶民韓粉對國民黨的認同度更低,陳清茂更是綠轉藍的樣版。當我身邊的外省藍同時追蹤了韓國瑜和郭台銘陣營的粉專時,庶民韓粉則是非韓不投的主力。眷村的長輩們喜歡韓國瑜的李二狗形象,但對馬英九朱立倫的王大哥也能認同。他們受惠於經濟起飛、大部分住在北部都會區甚至根本就移民北美,因此對於郭台銘代表的國際資本有理所當然的好感。相比之下,許多庶民韓粉討厭文謅謅甚至「假惺惺」的馬英九,而面對郭台銘強調科技與國際化的經濟藍圖,他們甚至感到憤怒。
「AI,AI,啥米會I袂I,我聽無啦!」在一次直播中,青年團總召品宏這樣表示。
【邊緣化、政治效能感、唯道德論】
雖然外省軍公教和本省籍為主、自我認同為庶民的韓粉在許多方面差別很大,但是他們在一件事情上是共通的:在過去十多年的台灣政治經濟論述中,他們是相對邊緣化的一群人。外省藍的政治無力感在此不再贅述,庶民派韓粉的日常經驗被排除於地緣政治、國族建構的宏大敘事之外,經濟利益也與追求技術創新、全球接軌的經濟論述無涉,這也並不讓人意外。
然而更深一層的邊緣經驗則比較少有人討論。前一段時間,因為雄中畢業生嗆韓事件,我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覺得韓粉的特質之一就是非常在乎禮貌、態度等等傳統的、熟人社會的、人際互動的價值,並且把這些價值投射到現代的國家社會關係上,而這和許多現代公民的世界觀扞格。後者多數在民主社會裡長大、對權力保持戒心,認為國家必須存在但也將永遠與社會維持緊張關係,而在國家與社會對抗的場域裡,對執政者的批判優先於日常人際交往中的禮貌」。
把這個觀察推得更遠一點,我想說的是,我在社團裡看到的韓粉在很多議題上會表現出一種對於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的陌生。一方面,如前所述,他們不習慣把國家視為一個獨立於社會之外的存在;因此在另一方面,他們對於「國家機器內部有其自己的運作邏輯」這個觀念也不甚熟悉。現代國家是一個龐大的機器。從這部機器的內部來看,它理論上高度理性化但是也經常失靈、甚至有時候根本就是因為理性化而導致失靈。從外部來看,在價值體系不再定於一尊的現代社會裡,這部機器通常無法同時回應社會所有的價值需求。
這些觀念對韓粉來說是相對陌生的。因此,當別人把政治議題理解成制度邏輯的內部衝突、或是程序理性與實質需求的矛盾、甚至不同價值之間無法兩全的扞格時,韓粉傾向歸責於政治人物個人的邪惡意圖或惡劣品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韓粉對於現代政治的基本組織原則,或者說遊戲規則,似乎也同樣陌生。因為不瞭解遊戲規則,所以韓粉更容易相信「自己無法左右政府施政」。之前中山大學對學生做的問卷調查,發現政治效能感越低的人越容易支持韓國瑜,雖然研究母體與韓粉在人口學意義上實在太過不同,但或許仍可當作一個佐證。
對於政治運作規則的不熟悉終究會轉化成敵意,在高雄市防疫經費爭議那時候,當行政院出面說高市府遲遲沒有送出公文時,韓粉憤怒了:「人命關天的事,怎麼可以因為公文這種小事就不給錢?」同理,當賴士葆拿反同婚公投的票數與大法官的人數做比較,聲稱反同婚才是民主時,無論遭到多少指責與嘲笑,對韓粉來說賴士葆的論點是絕對正確的。
當人民疏離、甚至反感於政治運作的遊戲規則,就更難以之為前提,用制度侷限下的政策設計或執行來課責政治人物。如果自己不能左右政府的施政,就只能期待主政者是一個道德意義下的「好人」。所以,對韓粉來說,對政治人物的評價經常呈現出一種「唯道德化」的傾向。對他們來說,同婚會通過不是什麼人權的問題,不是憲法與公投位階的問題、當然更不是「為什麼憲法要如此設計、為什麼憲法位階最高」的問題。同婚通過了,那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蔡英文要讓同婚通過。為什麼蔡英文要這麼做?韓粉流傳的陰謀論認為,要嘛因為蔡英文是同性戀,要嘛因為蔡英文想藉販售愛滋病藥品獲利。不過,最普通也最常見的解釋,還是這個較少陰謀論成份,卻更加道德化的說法:「世界上就是有一些壞人,而蔡英文剛好就是那些壞人之一」。
相對地,面對外界對韓國瑜政見或政績的質疑,韓粉也無意陷入「MOU是否會履行」或「自經區到底是什麼」的爭辯。相比之下,他們更在意的是「韓市長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對韓粉而言,如果一個政治人物施政讓他們不滿意,那不是因為錯誤的決策、不是因為不同政策目標間的取捨,更不是因為錯誤的經濟理論,而是因為這個政治人物不努力、不愛民如子、甚至不道德。而韓國瑜,就是那個努力、親民、擁有良好道德的,人民的希望。
最近有些韓粉在懷念蔣經國。他們說:「在蔣經國之後,經過了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總算有了一個像蔣經國那樣親民的韓國瑜,你們怎麼可以這樣打壓他?」
【朝聖之旅、有機知識份子、政治近身感】
至此,我已經試著標示出韓粉的兩種典型。在本文第一節裡,他們看起來是兩種在省籍、生活環境、教育經驗上都非常不同的兩種人。在日常生活裡,這兩群人可能沒有什麼交集,甚至對彼此沒有什麼好感;但在第二節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之間唯一的共通點卻將他們連結起來:長期的邊緣經驗、對國家機器運作規則的陌生、以及對個人特質的信仰。韓國瑜統一了這兩個原本在台灣社會高度分隔的群體,靠的是他個人在他們面前呈現的形象。
然而韓粉不只是基於個人經驗選擇了韓國瑜,並且基於自己對政治人物的信仰在各個造勢場合理站出來的孤分散的個體。當韓粉在街頭與網路集結,韓粉與韓粉、韓粉與韓國瑜間的連帶感也日復一日地強化。換句話說,一個新的政治共同體正在生成。
當代民族主義研究的墊基者Benedict Anderson曾經用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朝聖之旅比擬拉丁美洲殖民地獨立運動中的共同體感受:想像一下來自整個阿拉伯世界各個不同角落的人,在前往麥加的路上相遇。他們彼此觀察、開始交談,然後他們將會自問:「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從事不同的職業,但是我們卻講著一樣的語言、做著一樣的祈禱、前往同樣的地方。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他們都是穆斯林。Anderson將這個朝聖之旅視為拉美殖民地獨立期間殖民地雙語菁英的經驗:他們來自殖民地不同的族群,但因為共同的經驗而日漸相信他們同屬一個國族。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抽象嗎?我們看一下過去幾場韓國瑜的造勢活動吧,但不是從廣場上開始,我們必須先從韓粉們前往造勢場地的路上開始看。感謝國民黨中央委員、黃復興黨部顧問、北京市政協港澳台僑工作顧問、人稱鋼鐵俠的徐正文,我透過他的直播搭上了外縣市韓粉們前往造勢現場的遊覽車。在車上,原本彼此不相識的韓粉們傳遞著麥克風,一一自我介紹,分享自己對韓國瑜的想法。在麥克風的傳遞間,來自不同職業與生活環境的人發現他們之間唯一的共通點:他們都是韓粉。他們的言談間穿插著韓國瑜的口號與近期內的政治事件,面對面地一再確認彼此的理念與關懷何其一致。即使一個韓粉不搭遊覽車而選擇高鐵或自駕前往,他則可能在高鐵上或高速公路的休息站獲得類似的經驗。他們遇見穿著國旗衣的陌生人,自拍合影、然後上傳到韓粉社團。
「我們都是韓粉!」他們說。
然後,在造勢現場,他們歌唱、歡呼、呼喊口號、揮舞國旗,在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所謂的集體歡騰(collective effervescence)之中享受同樣的情感爆發。從想法、心情、到身體感,他們變成了同一群人。
而在網路上,韓粉們接收的資訊除了一般韓粉在社團裡的貼文以外,主要來自為數不多的幾個直播主。除了五虎將以外,因為縣市長選前經常向電視台call in而得名的高雄林小姐前陣子也從Youtube轉戰臉書。與台派、綠營、進步青年中的政治網紅比起來,這些人雖然人數少,但是彼此之間意見極為一致,而且充分獲得了韓粉無條件的信任。韓粉對於許多外界事物不甚了解,對於網路上的資訊經常感到困惑,例如我之前寫過的、初選前甚囂塵上的做票陰謀論,就曾讓韓粉不敢在初選前的電話民調表態。然而一旦陳清茂在自己的直播中澄清此事,韓粉們便將陳的說法轉貼到各大社團的相關貼文下面,並且如同我之前描述的,大家也就不加懷疑地相信了。為什麼不懷疑?因為韓粉信任他。這種對個人的信任,不只表現於信任在電視上、在造勢舞台上的韓國瑜,更表現於信任陳清茂等網路意見領袖。他們出身基層、熟悉庶民語言,懂交陪,但是他們也有政治組織的經驗、有更接近「高層」的社會位置,因此他們的論述形成了韓粉與外界世界不可取代的接點。
喜歡網路分析的社會學家請看過來,這就是「結構洞」(structural hole);喜歡葛蘭西的社會運動者也請看過來,有沒有覺得這很像「有機知識份子」(organic intellectuals)?
不論是線下的集體動員或線上的網路意見傳播,這兩種機制最終其實指向著同一個心理狀態,我將之稱為「政治近身感」。對韓粉來說,素昧平生的韓粉離他們很近,因為他們一次次地在前往造勢的路上、在造勢的現場確認過。韓國瑜也離他們很近,不要說什麼六度區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了,在韓粉的想像中,他們和韓國瑜之間可能只隔了一個陳清茂。他們不但無條件相信網路上的言論領袖可以傳達正確的意見,也相信透過一些關鍵中間人,他們的意見可以直達韓國瑜。在表達對於選戰策略的意見時,韓粉會公開貼文,並且呼籲「請認識韓市長團隊的人轉告韓市長」。
在此讓我們回到稍微前面一點的話題。對於基於邊緣經驗而被召喚出的韓粉來說,還有什麼比「近身感」更讓人感動的嗎?
【所以呢?】
國民黨初選快要結束了。在這一週裡,韓粉非韓不投,英粉也非韓不投,但我其實不太確定韓國瑜會否是一個比郭台銘更好打的對手。韓國瑜不斷自爆,這是真的;韓粉缺乏向外連結的能力,並且隨著內部的論述更趨極端,這個能力可能會更弱,這到目前為止似乎也是真的。然而韓粉的凝聚力以及自下而上的動員能力超出台面上的任何陣營,這我想也是真的。
韓國瑜崛起於台灣的政治舞台至今,很多人都討論過韓流是如何形成的。大家討論過民粹、反智、保守價值、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韓粉對民進黨的憤怒與仇恨。這些說法都有其道理,但我想實際的情況卻更複雜也更深刻一點。我相信負面動員走不長久,但是韓粉不只是一個一盤散沙的仇恨團體。如果要說韓國瑜這個人有什麼特別的本領,我認為他的成就表現在兩方面:第一,他結合了兩個原本沒有交集、但卻共享某種邊緣經驗的群體。第二,在圍繞著他而鋪展開來的一連串社會過程裡,這個原本斷裂的群體從內部建立起均質、正向的社會動能。
相信走出分歧的個人生命經驗可以找到自己歸屬的政治共同體、相信政治人物與自己很親近, 這對韓粉來說是比仇視民進黨或蔡英文更強大的情感基礎。
這個群體可能不會在人數上有所增長,可能會因為無法增長而導致韓國瑜落選,但是造就他們的社會條件不會就這樣消失,將他們轉化成想像共同體的社會過程可能不可逆。選舉是數人頭決勝負的較量,但在只考慮絕對數量的選舉之外,新誕生的社會力將會走向何方,卻是一個重要、但此刻我們無法理清、甚至無暇顧及的問題。
然而我們不能視而不見。
雙語國家自我殖民 在 聶永真 Aaron Nie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三十屆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Leo王的得獎致詞說:
「我覺得能夠生在台灣,是非常幸運、幸福的事情。身為一個創作者,一直以來,我都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這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事。」
他沒說的是,你如果生在中國。你可能會像宋東野那樣被當局逮捕羞辱、你可能會像范冰冰一樣被殺雞儆猴、你可能會像涂們一樣在別人說出真心話之後你要立刻說出那些連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話以求自保。或甚至,你出生在香港,你可能沒時間寫歌,因為現在正忙著研究怎麼做簡易汽油彈與防毒面具。
就因為你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只是想要把心裡想的話說出來、唱出來,就足以是一件危及性命的事。
天賦人權,才沒這回事呢!
權利與自主,都是你必須辛辛苦苦兢兢業業才能掙來的;而且你一鬆懈,就會被奪回去。正因為如此辛苦,所以很多人只想當被豢養的豬。每天只要顧發財與吃飽當然很幸福,只是你要知道,你吃越飽,離屠刀就越近,因為你的價值唯有在你解體的那天彰顯。」
【擾動1989--寫在金曲30之後】
.
金曲獎三十屆的算法是從1989年起算的,但其實有點有趣的是,第一屆金曲獎的頒獎時間是1990年1月。而報名參加第一屆的參賽作品則是1989年該年度發表的作品。所以我們看見的算法,還是寫著1989-2019,而計為三十年。
早期的金曲獎,是行政院新聞局為了獎勵優良的有聲出版品與唱片而設立的獎項,跟金鼎獎差不多。當然所謂的優良,自然是符合中華兒女愛國之心、發思古之幽情、撫琴瑟而和鳴,最好還能憶故國山河的那種健康寫實兼忠孝節義之作品。對當時早已邁向百花齊放的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來說,真正的商業性作品,自然是不太會有興趣來報名的。
金曲獎在1997年後,開始轉型打造為華語流行音樂界的最高指標;然而,要真正地走向迎接市場脈動、推崇新穎創意、廣納多元價值,其實是經過了十多年來的轉變--評審一代一代的換血,以更多的流行音樂產業專業人士,取代了官派的所謂文化界賢達(很明顯都是沒在消費流行音樂產品的老先生老太太),認真地說已經是千禧年後的事了。
.
* * *
.
讓我們把時間稍微撥回到行政院新聞局首度向音樂產業徵稿舉辦第一屆金曲獎的1989年吧。
1989年是解嚴後兩年,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沒有經歷過解嚴的年輕世代,可能會有一個錯覺,覺得1987年的7月15日,政府一聲令下戒嚴令正式廢除,家家戶戶出門走到大街上,發現大家都還活著非常高興於是張燈結彩互道恭喜。
不!這又不是什麼年獸的故事。把你的鞭炮收起來。
解嚴之後,人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顯著的改變。政府要對付人民,方法多得是。
1988年520農民運動,便衣軍警混入抗議民眾中開始滋事、與警察抗爭,街頭處處濺血,而只能收看官方政令傳聲筒的三台新聞的民眾,只是義憤填膺地認為民進黨與南部暴民帶頭襲警、使用暴力、破壞秩序。
1989年,主張台灣獨立的鄭南榕被控涉嫌叛亂、自囚在民權東路巷內的時代雜誌社(就在我的母校中山國中旁邊,就住在隔壁一個街廓的我還在唸小學,當時對此事一無所知),宣布:「他們只能找到我的屍體」,在警方強行攻堅,小隊長侯友宜破門而入後,鄭南榕以汽油自焚於上鎖的辦公室內,成為台灣獨立的殉道者。
不是已經解嚴了嗎?為什麼這些事情還會發生呢?
.
* * *
.
1989年是騷動不安、乾坤變色、否泰未明的一年。東歐國家以捷克東德為首展開民主抗爭,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慘案,台灣股市一路攀升直逼萬點、房價高漲促使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發動「無殼蝸牛運動」,萬人夜宿忠孝東路。這些即使在現在看來都值得寫入史冊的重要大事,全擠在這一年發生。
那個路上開滿賓士、人人手戴勞力士、講著大哥大,簽賭大家樂、綁票案頻傳的台灣社會,翻騰著彷彿要將鍋蓋掀開的巨大壓力。人人想著發財、社會汲汲賺錢;人們面對著各種壓力,都想伸手突破困境,卻又奇蹟似地以一種推擠式的平衡維持著微妙的社會秩序保鮮膜不致破裂。
各項訴求開始走上街頭,警察與拒馬常常盤據著博愛特區的路口;不同的聲量、伴隨著檳榔渣、大聲公、烤香腸、巨大陽傘、交通錐、直立旗、計程車、綁布條,構成了這個喧嘩時代的的尋常風景。
.
「透早出門天清清
歸陣散步來到西門町
看到歸路的警察與憲兵
全身武裝又擱像頭前
害阮感覺一時心頭冰
阮感覺一時心頭冰
咱來借問矣警察先生
是不是要反攻大陸準備戰爭」
.
這是《民主阿草》歌詞的第一段,敘事的主角是個年輕人,對政治毫不關心也沒概念,為了去西門町卻在博愛特區被擋住了路,於是展開了這個多人敘事的故事。
故事中警察對年輕人說:
.
「伊來笑笑講肖年家
政治欸代誌你嘸通插太多
彼邊有人在冤家
你卡緊返去才是好子弟
哪無乎人抓去籠仔底
你就會叫天搆叫地」
.
在警察半威嚇性地勸退下,年輕人表示別人冤家跟他沒關係,他只是想借道走過去,然而此時多了一個台派阿北,是第一代黨外時期的民進黨員,也講出了這次遊行的宗旨:當時的老國代問題。老阿北說道:
.
「老法統唉呀無天理
霸佔國會變把戲
歸陣閒閒在吃死米
有的嘛老搆強未喘氣
咱政府驚伊呀擋不著
咱的稅金乎伊拿去吊點滴」
.
稍微插個嘴,也許有很多八年級生90後不知道什麼是老國代。簡單地說,以前總統不是直選,是由國民大會選舉產生,國民大會代表中華民國三十六省的國民(對你沒看錯,就算在歷史上從來沒被實現過的東北九省,安東省也好、嫩江省也好照樣有十幾二十票),任務就是選出蔣總統。
在大陸時代就選出的國大代表可以無限續任,每投一次票就可以獲得大湖山莊別墅一棟、新店中央新村別墅一棟。這麼好的工作當然要鞠躬盡瘁打死不退休,所以80年代末期常是一堆打點滴坐輪椅的老人在國會開會的景象。(國民大會廢止後,立法院才成為中華民國的最高民意機關)
回到敘事歌詞,除了台派阿北之外,還有一個外省老杯杯也亂入:
.
「講伊來台灣足足四十年
作牛作馬呀拖卡要死
愈拖愈無知是為著什麼
白紙黑字一張呀值無幾仙錢」
.
這裡的白紙黑字指的是「戰士授田證」。這是什麼東西?
1949年有60萬軍人跟著國民黨軍隊敗逃來台。國民黨蔣幫一心想反攻大陸作皇帝,所以不准他們在台灣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以免有了家累以台灣為家就不想打回去了。於是就畫了大餅騙他們說,以後打回去之後,政府會將打下的江山土地分封給你,你就有自己的土地可以成家立業。
當然四十年過去了,這個嘴砲政府只剩下用三民主義反攻大陸,於是就發了一張「戰士授田證」,表示說,有了這張證,要是哪天(因為九星連珠日月崩毀天地混沌天降紅雨海枯石爛六月飄雪薛丁格的貓在靴子裡嘔吐導致)政府反攻大陸成功了,你就可以拿這張證書換政府授與的田地。
.
一首完全以台語進行的敘事歌曲,生動地捕捉了1989年台北博愛特區街頭抗議日常的歌曲,既像唸歌、也帶著電子琴編曲的那卡西質感,又帶著搖滾味。
這是黑名單工作室的作品《民主阿草》。
.
《民主阿草》開頭的前奏,用的是喪禮西搜米一般的管樂禮儀隊形式的編曲演奏國歌前四句,真像是為中華民國送終啊!(此神來一筆只應天上有)整串台語唸歌結束後,又出現了國歌的旋律,加上電子琴弦樂對位變奏,聽起來變得活潑有朝氣,然後接下來曲調越來越凝重緩慢,最後終止於警鐘一般規律卻又像是喪鐘般的絕響中嘎然而止。
坦白說,這是相當粗糙的作品。可是卻又生猛、恣意、囂張而且充滿了生命力。
用它來代表彼時1989年的台灣,好像無法再找到比它更適合的作品了。
.
* * *
.
黑名單工作室是一群人,除了核心人物王明輝與陳主惠外,其他是一群好像綜藝節目班底或全明星(all star)一般的人物,以排列組合C幾取幾的方式呈現在不同的歌曲中,大致有林暐哲、陳明瑜、陳明章、許景淳、司徒松(Keith Stuard)、葉樹茵、胡德夫等人,也有一些相識的樂手偶而客串。
那是一個太早的時代,台語新民謠運動的史前曙光。林暐哲才剛退伍不久還沒有組「Baboo」;陳明章雖曾憑著一把六百塊的吉他為《戀戀風塵》配樂拿下南特影展,但並未因此名利雙收;許景淳也還未受到任何肯定…他們都不知道未來會變成改變台灣音樂圈的大人物,只是一群因為喜歡音樂又喜歡譙政府而聚在一起的人而已。
因為對體制不滿、所以想要創造一些什麼、去對體制嗆聲;一張主題包羅萬象、遍及台灣常民社會裡各種日常生活與光怪陸離加上諷刺針砭的全台語創作專輯《抓狂歌》就此誕生。
黑名單工作室的首張專輯《抓狂歌》像是台灣紛亂天空中射出的一枚震撼彈,發行時接近年底,正好遇上了縣市長、省市議員與增額立委選舉。國民黨認為時機敏感,也認為該張專輯內容挑釁政府、可能影響選情,於是便禁了這張專輯。結果它成了中華民國禁歌史上少數解嚴後照樣被禁的專輯,與隔年趙一豪的《把我自己掏出來》同列殿堂等級的禁歌目錄。
.
* * *
.
然而這枚被壓下的震撼彈,以奇特而幽微的方式,開啟了璀璨的母語創作與台灣新民謠運動的黃金時代。
林暐哲加入了真言社,與李欣芸、金木義則、李守信組了傳奇樂團Baboo,發行了堪稱市場異數的天才之作《新台幣》(但旋即解散);陳明章發行《下午的一齣戲》與《現場作品》等專輯名聲大噪,成為專業的音樂創作人而不必再屈身於家中銀樓;許景淳則成為第三屆金曲歌后,還連奪三四五六屆金曲獎各項大獎。
另一方面,真言社推出了新人林強、伍佰、張震嶽,加上台客雙語團體「新寶島康樂隊」,吳念真為新人金城武寫了台語詞《夏天的代誌》;豬頭皮則繼承了台語唸歌的精神與針砭諷刺時事的辛辣嗅覺,推出《笑魁唸歌》……台灣新民謠運動的種子在90年代前半葉終於突破表土層開枝散葉,開出豐美的花朵。
說母語,終於不再像是過去必須被檢舉、掛狗牌那樣羞恥的事。新一代的創作人,可以驕傲地以母語創作,用與生俱來的語言抒發直覺與感受,而非使用殖民者或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台灣人等候了四百年的盼望。
而這樣的文化豐碩果實自然不是憑空而得。
.
《抓狂歌》發行後的隔年1990年,台灣股市衝破萬點、野百合學運爆發,終結萬年國代、《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例》廢除。而後在反對黨人士前仆後繼的努力之下,1992年刑法一百條內亂外患罪唯一死刑廢除。
那些白色恐怖時代朝廷鷹犬掐著台灣人民脖子的惡法法源一一廢除,台灣人才首次見到沒有白色恐怖的天空,真正呼吸到自由的空氣。隨著黨禁報禁解除、媒體鬆綁天空開放、那些憲法所保障、真正屬於人民的第四權、意見表達自由,以及集會結社自由,才在戒嚴四十多年後,真正地交付到人民手上。
.
* * *
.
我們可能會從課本或書上讀到,自由與人權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是人生來即擁有的權利。但是我一直都不這麼想。
我從戒嚴的時代長大。我清清楚楚地看著,民主、自由、人權,從來就不是天賦的。那些東西都是我們原本就沒有,靠著很多的前輩與先烈們的努力,好不容易犧牲生命換來的。
而且你稍不注意,馬上又會被那些掌權者奪走了。
我從小認識到的是,在沒有自由的環境裡,人們還是可以適應,他們會自我審查、他們小心謹慎地講話、絕對不講真話,每人冷靜地看著別人撒謊、然後小心地加入謊話。
在鬥爭的環境裡掌握優勢的人,愉快地利用體制告發、鬥倒別人,心安理得地拿取那份對國家組織盡忠的報酬,然後繼續剝削弱者。弱者再剝削更弱者。大家一起冷眼看待那些受不了說出真話而被體制徹底排除、清理掉的人,然後對子女說著:「你看好了,你千萬不要學他。」
這樣的時代不遠,而且也很快會再回來。
.
* * *
.
第三十屆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Leo王的得獎致詞說:
「我覺得能夠生在台灣,是非常幸運、幸福的事情。身為一個創作者,一直以來,我都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這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事。」
他沒說的是,你如果生在中國。你可能會像宋冬野那樣被當局逮捕羞辱、你可能會像范冰冰一樣被殺雞儆猴、你可能會像涂們一樣在別人說出真心話之後你要立刻說出那些連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話以求自保。或甚至,你出生在香港,你可能沒時間寫歌,因為現在正忙著研究怎麼做簡易汽油彈與防毒面具。
就因為你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只是想要把心裡想的話說出來、唱出來,就足以是一件危及性命的事。
天賦人權,才沒這回事呢!
權利與自主,都是你必須辛辛苦苦兢兢業業才能掙來的;而且你一鬆懈,就會被奪回去。正因為如此辛苦,所以很多人只想當被豢養的豬。每天只要顧發財與吃飽當然很幸福,只是你要知道,你吃越飽,離屠刀就越近,因為你的價值唯有在你解體的那天彰顯。
.
* * *
.
三十年了,金曲獎。從一個歌詠中華的政府樣版獎勵,終於蛻變成今日華語流行音樂界最高的殿堂。是因為它的公正超然跨越政府干涉、完全訴諸專業、包容開放多元、鼓勵創新顛覆;又能夠以具體的獎勵選擇表明這個時代公民社會與創作職人最重要的價值--一如最佳歌曲選擇了《玫瑰少年》。
這些了不起的成就都繫於一道既微弱卻又無比堅實的羈絆上。
那就是自由。
唯有自由,才能支撐最真實的創作。一如每一屆掏出真心投入一切的創作者、表演者,換來了第一線音樂專業人士的肯定。
唯有自由,永遠是創作環境裡唯一的土壤。孕育了林生祥、孕育了巴奈、孕育了胡德夫、孕育了雷光夏。
唯有自由,我們才能大聲歌唱。1989年黑名單工作室的前輩們在街頭現場唱著《民主阿草》時如是,1990年在野百合學運時如是,三十年後的現在亦如是。
.
祈願我們明年還能大聲歌唱。
後年也是。
.
.
很久很久以後也是。
.
.
--
圖片:1990年3月,黑名單工作室成員林暐哲到中正紀念堂廣場唱歌聲援野百合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