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成年初期還是好多新問題啊,但為何我不寫教養書了?】
前兩天一位記者朋友約我聊天,開頭第一句話就是好奇我新書裡〈自序〉的第一句話~
「老實說,我不想再寫教養書了,這或許是我寫的最後一本關於教養的書…」
記者問:「你說的是『或許』,那到底是真的還假的?」
「應該是多寫了『或許』二字。我確定不會再寫教養的書了。」
記者朋友瞪大了眼睛表示不可思議。
「難道孩子大了就沒有教養問題可寫了嗎?」
「No No No,孩子進入『成年初期』,我發覺有好多新的議題要談,比方說,住校、睡眠、飲食、作息、自我照顧、未來前途思考、和爸媽互動模式的大幅改變……等等。
只要親子關係存在,從嬰兒,到青少年到成年初期、到結婚、婆媳問題、祖孫問題,
雖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每個人走在人生途中面對所有的第一次永遠都是新功課。怎麼談都談不完的。」
但是,身為一個媽媽角色,從寫青少年教養書開始,如上一本《家有青少年之父母手冊》,到現在這一本《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我都面臨一個很大的掙扎,那就是,我到底該不該再把自家小子們的成長點滴作為寫作素材?
我誠實回答自己:不•應•該。
眼尖的朋友大約可以發現,以前我寫書,我連書封、書裡穿插的照片都是肥嘟嘟可愛的兒子們,
當時,兒子們還爭著做我的封面人物,沒被選到的兒子還會抱怨說媽媽我偏心,
但是到了《管教的勇氣》這本書,我已經撤下所有我家小子的照片。
寫《家有青少年之父母手冊》時就已經大幅降低書寫自家小子的成長故事。
到近日出版的這一本《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嚴格說來,三十三篇裡面,我只有2.5篇扯到咱家小子們。
「2.5除以33,答案是多少?不到百分之十!我書寫自己孩子的事兒不到10%」
說實在,教養書不寫寫故事一點都不好看了,因為就是一整堆的教條理論,這種書不要說讀者很難看下去,連寫作者也會寫得很痛苦。
所以,在寫這本《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時,另外的90%的內容,我除了蒐集閱讀整合各種資訊,則花了不少時間約訪個案或援用我在演講時遇到的案例,不再把焦點放在自家孩子身上。
拿別人家孩子當案例來剖析,也還是故事,所以也還是頗有可看性(老彭賣瓜一下)。
只是,作為一個從孩子幼兒就開始做記錄的寫作者,如今,孩子已到了青春期、甚至成年初期,
我非常清楚,讀者們最有興趣的,還是我家小子們的發展景況。
「只是,非不得已,在孩子成年後,我連10%都不想再碰。」
這就是我不想寫教養書的第一個理由,是不是很充分啊?
第二個理由、第三個理由,我則寫在我那卯起來抒發了4300多字的「自序」裡(大概是把未來不會出的書之自序一口氣補齊的心態)。
其一是,生了一場大病之後的人生大體悟,
其二,是我從未在臉書上提過的:前年暑假,我這個媽咪自個兒翹家到花蓮五天之後的心境大轉變。(有興趣想知道的就好心去買一本書吧哈哈,這年頭書真的愈來愈難賣啊,靠賣書維生絕對活不成。)
還有一個理由是,十多年前的我一直憧憬著從一個「讀者」變成一名「作者」,甚至喜孜孜地夢想被高抬為「作家」,
此過程中,我當然既是「作者」亦可為「讀者」,兩者沒有衝突矛盾。
而今,奇妙的心態跑出來了;奇怪的答案從我嘴裡溜出來了!
我從來沒想到我會跟訪問我的記者說出我想也沒想過的答案,它必定深深潛伏在我心裡好一陣子了,所以就這麼自然滑順的流出來:
「現在怎麼熱切想當一名『讀者』甚於『作者』呢?怎麼現在覺得『讀書』比『寫作』更開心呢?」
居然,記者訪問我的那個當下,我才把深埋心中的真實掀開來(記者厲害),自己才看個清楚啊。
對了,我還跟記者說,面對成年的孩子,我覺得「不教養」比「教養」來得有效且自在,絕對雙贏!
所以,老莊思維會是我未來的最佳教養路線啊!
#雖然是最後一本教養書但不代表我從此封筆一切隨心隨境隨緣
#雖然是最後一本教養書但還是要好好賣書因為我都寫到自律神經失調了
#幫我用心編書及宣傳書的人更辛苦所以我絕不能辜負他們
#最近我一定會常常用版面來宣傳請多忍耐
#如果你看我的大內宣文很煩了直接告訴我我絕對不會生氣😀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