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疫情進入封鎖期間,嘉郡經常遇到農民無奈地述說著他們的產業受到多大的影響,尤其是六月期間,原先是花農出貨最好的時間,結果因為疫情封鎖,畢業典禮、婚喪喜慶全都取消,造成他們辛勤種出來的美麗花束無人可以欣賞,讓他們覺得非常心痛。
剛好,嘉郡看到宅神朱大之前送花到衛福部,結果竟然因此要去做筆錄的新聞,所以起心動念,想要將雲林目前盛產的美麗花朵推薦給他,順便鼓勵一下他!嘉郡之前還上過兩次他的節目,也帶了很多雲林的土產給他,他應該不會見怪吧。
於是嘉郡就把雲林花農用心栽培的文心蘭、向日葵,還有四季都盛產的桔梗,找了相熟的花店插成一盆美麗的花束送給他,希望能夠讓他心情好一點。在這個疫情期間,能夠將雲林的美麗分享給大家,也是一個功德呢!如果大家在能夠負擔的範圍內可以多跟花農跟花店訂花,也算是彼此幫助的一個做法。
送的小卡上附了嘉郡小時候背過,但沒有真的背起來的正氣歌,沒想到現在很多人說不懂這個古文的意思了,所以趕快附上一段網路上找來的白話文解釋,其實裡面每一個段落都是一個很壯烈勇敢的歷史故事呢,大家可以上網搜尋更進一步的描述。有機會也要讓嘉郡的兒子自己上網查查看,能夠多吸收知識總是好的啊。總之,這段的意思就是國家時運艱危的時刻,仁人義士就會出現,他們前仆後繼的努力和犧牲,會被歷史所記得的。(雖然現在好像不考試大家就不記得了)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爲嚴將軍頭,爲嵇侍中血。爲張睢陽齒,爲顏常山舌。」
這段文天祥所寫的正氣歌的白話文翻譯是這樣的:國家時運艱危的時刻義士就會出現,他們的光輝形象一一垂於丹青。在齊國有捨命記史的太史簡,在晉國有堅持正義的董狐筆。在秦朝有爲民除暴的張良之椎,在漢朝有赤膽忠心的蘇武節。它還表現爲寧死不降的嚴顏將軍的頭,表現爲拼死抵抗保護晉惠帝的侍中嵇紹的血。表現爲張雎陽誓師殺敵而咬碎的齒,表現爲顏常山仗義罵賊而被割的舌。
希望宅神朱大還能夠繼續勇敢地說出應該說的話來,大家加油!
雎意思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戰國名將生死錄(擴充篇)】秦王嬴政─辣個一統天下的男人
本篇文章是戰國系列的延續,同時也是回應一些粉絲不斷提出的一個要求:「我們想看秦始皇的故事!」
坦白說,有關秦始皇,我個人很推薦兩個作者:呂世浩老師(著有秦始皇系列)以及李開元先生(著有秦崩以及秦謎)。這兩位的著作是一堵牆大的高牆,我完全不及他們的萬分之一,自然也就不敢獻醜。但回想我能夠創作至今,就是有賴於粉絲們回應及支持,那我怎能一味閃避呢?所以我決定另闢蹊徑,今個兒來探討一個概念:秦王贏政的亂世領導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上述言論出自西漢學者賈誼的《過秦論》,簡單翻譯就是:秦始皇能統一天下,是因為前面歷代祖宗的累積,之後才水到渠成。光看這段話的意思,似乎秦始皇的統一秘訣有包含兩個字……靠爸。
事實上,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崛起,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代君主,之後才輪到秦王嬴政,要說前面幾位完全啥事都沒幹這顯然不太現實,不過以上有幾位君主其實是有機會提早統一天下,但卻在各自的原因下錯失良機,這才讓嬴政成功收割成就。
到底這些先輩對嬴政的一統天下之路鋪設了什麼背景以及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就藉由不同時代間的對照來呈現秦始皇的獨特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秦王贏政時的戰國形勢。
首先,秦國已經是無庸置疑的第一強國。當時秦國的版圖,擁有巴蜀、關中兩大糧倉,在軍糧後勤供應上不虞匱乏(尤其在秦國東進的高峰,當時北中南三路加起來有破百萬的大軍,竟然沒傳出缺糧危機,可見秦國當時加底有多麼雄厚);另外在北面佔據雲中、南方佔有漢中,成為出兵的良好橋頭堡;而最令人畏懼的,莫過於自商鞅變法以來完全被激起嗜血戰鬥力的精兵良將。秦王贏政坐擁以上資產進行統一大業,這個開局時在一片大好。
再來,當時的韓、魏、燕三國基本就是戰五渣。韓國本就國土小底子薄;魏國於信陵君死後再無能統御大軍的人才,導致後來對戰秦國基本就是被完虐而屢屢割讓土地;燕國就更別提了,他們曾創下以60萬優勢兵力被8萬趙軍打爆的難堪紀錄,之後又被趙國連取數座城池,而同時期的趙國則被秦國壓著打,可見燕國軍事實力的虛弱。
剩下齊、趙、楚三國,各有各的問題。
齊國曾被多國聯軍擊潰倒插一點亡國,後來雖然復國成功,但昔日精銳的齊軍是一去不復返,不過齊國本身土地富饒,所以經濟實力依舊強悍,像是秦趙兩國於長平對峙時,就顯示同時期的齊國是有足夠的餘糧可供外銷。
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40多萬的青壯年人口,這個巨大的人力損失造成趙國生產力始終無法重建,加上趙國位於北方苦寒之地,土地資源貧瘠(而且夠北邊還有因為資源更匱乏的遊牧民族隨時準備搶劫),所以已經無法和秦國抗衡;但趙國困苦造就當地民眾皆勇猛善戰,而且這個國家更是名將輩出,尤其是李牧,曾屢敗秦軍,是戰術上的不敗名將。
楚國則是版圖、人口、物資都能跟秦國抗衡的大國,雖然軍事上屢次敗陣,但這個龐然巨物卻有難以想像的爆發力足以逆轉戰局。例如秦趙長平之戰後,趙國首都遭到秦軍進攻,最後趙國成功說服楚國出兵,楚趙魏聯軍以絕對優勢兵力重創秦軍(但又話說回來,楚國後來曾組多國聯軍進攻秦國,卻被打得落花流水,可見楚國的戰力起伏實在太大)。
進行了以上戰局分析,以秦國當時的能力,別說一對一,就算同時一對二都不是問題(像後來秦國北上滅趙時,同時出兵中路攻打魏國)。但是……若各國一致聯合抵抗又會如何呢?
試想,如果齊國以豐富的財力支持各國(特別是戰力強悍的趙國),然後楚趙魏韓燕組成聯軍攻秦(理想上,最好讓李牧領軍),如此架式,只怕秦國依舊會吃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說到此處,秦王贏政之所以能統一六國,他作對的第一件事就是:延續祖宗功效卓著的戰略方針。
例如秦王贏政繼續執行秦昭王時代的「遠交近攻」策略,對於最遠的齊國一直保持友好關係使這個東方經濟大國保持中立,同時積極猛攻韓、趙、魏地區,擴展東進的路線。
也是贏政運氣好,齊國的末代君主田建本身就只顧自己死活,所以他非常願意配合秦國的外交政策,配合到其餘五國都被消滅了,齊國軍隊竟然都沒有主動援助他國的紀錄。
後來秦軍一方面以東進大軍牽制齊國主力,另一方面命令滅亡燕國的北方大軍南下突襲齊國後方腹地,齊國最終在秦國兩路鉗形攻勢下迅速滅亡。而遠交近攻的戰略,至此以完勝告終
而另一個延續祖先政策,甚至比祖先做的更超過的,是贏政他非常倚重外國人士。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歷代君主都有倚仗國外人士的紀錄,像是秦孝公重用商鞅(實施變法)、秦惠文王重用張儀(實施離間各國的連橫)、秦昭王重用范雎(遠交近攻)。但與此同時,秦國本土勢力也會反撲,像是商鞅就因得罪權貴而被誣告導致身亡、張儀曾經被秦國本土實力批評到出走他國(不過他還順道禍害了楚懷王)、范雎後來也被趕下相邦的寶座。
贏政用他國人才可謂毫不手軟,最先是用韓國的水利工程師─鄭國主持工程,偏偏這個鄭國竟然是韓國的間諜,企圖用水利工程拖垮秦國國力,後來間諜身分曝光後,贏政曾發布逐客令好趕走所有外國人才,但後來楚國人李斯極力勸阻後,贏政收回命令,並在之後對外國人才更加倚重信任。比如:從韓國用半威脅的方式拐來韓非請教政務、重用楚國人李斯實施反間計並掌管司法、厚待魏國平民尉繚並向他請教軍事。
說到此處,秦王贏政後來之所以能成為讓「書同文、車同軌」的秦始皇帝,或許就是相對於歷代先祖,他能更徹底的打破門戶之見而不局限於一方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提到的,是秦王嬴政如何繼承了先輩的優秀遺產。接下來則要提:嬴政又有何特別之處使他能達成前人未竟的事業?
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注意,僅止於統一天下的過程),秦王贏政的目標導向明確,為達目的他更能放棄臉面而做最正確的事。
像先前提到,為了顯示對尉繚的尊重,贏政竟讓他享受君王等級的待遇,而且對待他的態度異常恭謙有禮。而更經典的案例,就是他與王翦的互動。
王翦,秦國王牌名將,日後滅趙及破楚的關鍵人物。但在最初討論破楚的準備時,王翦堅持一定要動用60萬大軍,與此同時,少壯派將領李信認為只要20萬即可,後來贏政選擇任命李信並解除王翦的職務讓她回老家。結果李信攻楚卻被狠狠挫敗(我前面提到,楚國突然爆發時其實威力很恐怖),眼看戰況緊急,贏政親自跑到王翦老家道歉認錯,而且之後對王翦的任何決策及行動表示全然的尊重。
類似的場景其實數十年前也出現過,那是長平之戰後的秦昭王及白起。最初白起打算趁趙國慘敗的空檔,立刻猛攻趙國首都,但秦昭王認為秦國損失也很嚴重,阻止了白起的規劃。之後秦昭王發起新一輪的攻趙之戰,但戰況不利,在此期間,秦昭王屢次向白起徵詢意見,可面對白起的勸阻,秦昭王卻是惱羞成怒地一意孤行,甚至後來在別人的挑撥下,命令白起自殺,而各國對於白起的死無不拍手叫好。
統一時期的贏政並非沒有犯錯,但他最厲害及可敬的,是他犯錯勇於承認並立刻改善,這樣的氣度及手腕絕對是領導人的典範。
(不過,這不代表贏政是個好人。事實上,王翦重掌兵權後立刻用貪汙的方式損害自己名譽,尉繚則在贏政統一全國的時刻立刻逃跑並隱姓埋名;因為他們兩位都知道:嬴政刻薄寡恩,當人對他已經沒有利用價值而且又理念相悖時,他將會毫不猶豫的消滅。)
另一個使嬴政能完成祖宗無法成就的原因,那就是……身體健康好。
別覺得我在搞笑,在賈誼提到的秦始皇前六代君主,其中一位是秦武王,此人最喜歡跟別人比力氣,結果有一次他跑去舉鼎(大家可以想像成今天健身房的挺舉或是硬舉動作),由於鼎實在太重,他竟然舉到一半就被活生生壓斷小腿骨,最終傷重不治,堪稱是做死君王代表的楷模。
六代君主中,真正搞笑(或說悲劇)的存在則是秦孝文王,這位老兄是秦昭王的接班人(順帶一提,秦昭王就是在長平之戰擊敗趙國,並在任內參與聯軍破齊,是秦國真正能獨霸天下的關鍵領導人),秦昭王活了74歲,在位時間是戰國諸多君主中最長的56年,所以秦孝文王足足當了15年的儲君。好不容易秦昭王過世,秦孝文王登基,然後……然後他就死了,是的,沒開玩笑,他老兄只當了3天君主就下崗。
其實秦孝文王活了52歲,在那個時代算是命長,所以我們還可以說是他老兄命不好。可接下來的君主,也就是秦王嬴政的老爸─秦莊襄王,就實在是身體出問題,因為他31歲接班,然後3年後就葛屁了。
比較起來,秦王贏政就很保重龍體,沒有進行什麼損害身體的小愛好。而且就某方面來說,秦始皇的身體素質可謂強悍至極。想想他後來為追求長生不老,吞了一大堆煉丹出來的重金屬化合物,竟然還能撐到50歲才掛掉,這種把命玩那麼久才下線的硬朗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地。所以我才說,身體健康好,那是很重要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嘮叨話說到這(目前是3000多字,大家還撐得住嗎),我想表明:其實秦始皇能成就統一大業,有他的個人特質,但不可忽視過去先輩們的累積。就好像現在是由過去層層累積而成,而歷史就是嘗試將過往給理清楚,好讓人更了解現在的狀況。
話說到此處,這也就不難理解呂世浩老師為何寫完第一本的秦始皇後,第二本則寫下秦國大致上的過往歷史,因為沒有歷代先人,秦始皇難以孕育。
但如果處處都只遵從過去,秦王嬴政又豈能成為影響後世的秦始皇帝,以至於後人會有「百代皆行秦政制」的感嘆(別的不說,皇帝這詞就是嬴政他個人的創意,而他堅持的郡縣制,更是現在行政區劃分的雛形,同時在理念上領先當時大部分地區好幾百年)?而要了解秦始皇有多獨特,李開元先生則有匠心獨運的佳作。
(話又都回去我的開頭了,所以其實大家一開始就聽我的話,趕快去看兩位老師的作品,這樣我少點囉嗦,看官也節省時間,不是挺好的嗎?又話說,我這麼賣力推兩位老師的作品,然後從頭到尾就沒收過一分錢,兩位老師作品的出版社是有沒有看見?看見的話,我也不要求錢,就以後多給點好處照顧一下就行了,我這人一向很好說話的。)
但其實真正讓我感嘆的一點是……秦王嬴政一統六合,表現的是多麼英明神武?後來秦始皇帝一心追求長生不老,老想當神仙的結果就是直至死前都沒好好立接班人,導致一個劃時代的帝國迅速的土崩瓦解,那時的他又是如何的愚蠢?
不過我也沒法批評他,畢竟我的才智又豈能比的上嬴政的萬分之一?而我的劣根性又有比嬴政少上半分?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達成其中一方面的人本就不多,同時把握兩方面得宜的人更少,與我而言,在知道自己不如人智的同時,只能勉勵自己往自知者明的方向邁進,最起碼這能讓我捫心自問時能夠比較好交代(這只是握自己個人的定位,大家可別都學我呀,何況我自己都還沒做好)。然後我簡單的二分,為嬴政的出色之處喝采,為嬴政給我的體驗感到嘆息,如此成就我這暫時性的一家之言。
而在給現在的我留下註解之餘,也是答謝讀者們的願望,未來的路上,也是請大家多多指教了。
圖片為:
左─後人想像的秦始皇
右─日本漫畫家想像的青年嬴政(出自王者天下)
其實秦始皇的相貌,尉繚有形容過: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
但我覺得......這說了等於沒說,因為我看不懂呀!
#嬴政
#大推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
#力推李開元老師的秦謎
雎意思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6 黃偉民易經講堂
反暴抗爭一年,六月,每日都是紀念日。
中美大戰,在香港會師。
這邊廂,中共人大突然通過了在港成立《國安法》;那邊廂,美國說,你既然撕毀了《中英聯合聲明》,我就停止《香港關係法》,不再給予香港特權和稅務優惠。香港變成大陸一個普通城市。
一拍兩散!
香港起過高樓,香港宴過賓客,眼見香港即將樓塌了!
攬炒成功,「是日何時喪?予與汝皆亡!」同歸於盡!
沒有了香港,大陸什麼都不是。
這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突然明天(十七日),在夏威夷會面。
事前,保密工夫做足,雙方政府都噤若寒蟬。
楊潔篪代表誰?和蓬佩奧談什麼?
如果是關於貿易衝突,全權代表習近平的,應該是劉鶴,團派群英總理李克強等,一直沒有參與,也不得過問。
如果是外交問題,代表習的,是戰狼外交的外交部長王毅。相對於美國國務卿(也即是外交部長),本來最對等的,因為是兩國政府,專司外交的負責人。
如果是關於香港《國安法》,和美國的《香港關係法》,中共不是一直叫嚷是中共內政,其他人不得藉故干涉麼?
不是貿易,不是外交,不是香港,兩個這樣級別的人,在這個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刻,傾什麼?又急什麼?
《周易》裡邊的地水師卦,和水地比卦,是同一組卦。
兩卦相綜,互為一體,師即是比,比也是師。國防即外交,外交也是軍事力量的一部。打打傾傾,傾傾打打,弱國無外交。
這不是孤立的行動!
今屆人大通過了港版《國安法》,按程序,再交由人大常委於這個星期四確認,便完成這屆人大的立法程序了。但新華社公布的,星期四人大常委議程,竟然沒有港版《國安法》一條!
那是什麼意思?
人大是中共國會,國會通過了的法案,人大常委不放在議程內批核,那等什麼?
等那個「什麼」之後,才再召開一個特別會議來批核這條攬炒的香港《國安法》?
其實,開第一槍的,是李克強的兩會總理工作報告。
這報告冷冷的提出一些基本現實數字:大陸有十四億人口,九億在職人士,裡邊有六億人每月收入在一千元人民幣以下。所以,總理提出了「地攤經濟」的方案,穩就業,保民生。
你準備踏碎香港,我告訴你有一半人未能在溫飽之中,要做小販來沖淡失業數字,街頭覓食謀生。
人大常委不按正常程序批核已經通過了的香港《國安法》,是爭取時間,buy time斡旋。
楊潔篪之行是第三步。
中共沒條件撕毀《中英聯合聲明》,香港《國安法》是攬炒的轉捩點。沒有了特權的香港,大陸在港的空殼公司不能再入美國的高科技晶片,大陸的通訊業立刻停頓死亡;沒有了港幣,大陸白手套如何洗黑錢;美國的懲罰名單已去到政治局常委,韓正、汪洋,不願意財產子孫列入美國黑名單,大陸人的未來在美國……
中共的務實派見到,已到最後的關頭,不是卡位掌權竊國貪污發大財的層次,是生死存亡的時候了。
問題是,美國為什麼要信你楊潔篪呢?
他代表了誰?
他背後即使包括了中共所有現存元老,江澤民、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溫家寶……
即使如此,楊潔篪可信嗎?
能阻到習家軍強國夢的瘋狂嗎?
如何體面地將人大已經通過了的香港《國安法》,光榮地凍結、停頓、取消,而仍能自圓其說的下台階?
在香港,助紂為虐的嘍囉很興奮,李家超說,正式成立一支由各紀律部隊組成,由警務處長帶領的隊伍執行這個《國安法》。
法案都未草擬,草案都未見樣,他說已有執行細節!大陸派來的公安,會由你香港的警務處長指揮?北京要挾走肖建華,事前要通知你香港警察?人家在港控制的資產值一萬億,你香港警察不會被收買?不會通水?不怕肖建華背後的老闆?
香港警察做不來的工作。
大陸會利用香港警察,但不會信任香港警察!這是世情,這也是常識。但為虎作倀的人,又通常沒有常識,也是林鄭政府最缺乏的東西。
楊潤雄開足火力,對準教育界。
過去一年,北京驚覺,香港最難搞的,竟然是學生,香港的中學生。
過去二十多年,共產黨人認為,阻礙香港人心回歸的有三座大山。
一, 是以美國價值為依歸的香港新聞界,和言論自由。
二, 是十六萬由英國人訓練,有規有矩,白紙黑字,政治中立的公務員。
三, 是六七年時因反共有功,英國政府給予特權的新界鄉紳。中共體制,只有紅色血脈有特權,新界特權要先利用後消滅。
這是傳統的看法,但一年過去,他們見識到香港學生的力量,勇氣和韌力。他們要大力向教育界開刀。
楊潤雄,對教育沒有興趣,唔關他事,從不參與香港教育,兩子在澳洲讀書,唔知點解做咗教育局長的人。北京踢一腳,他就行一步。做事無能力,作惡都無資格的人,近日頻頻出手,可見他背後的主子,很憂心香港的中學生。
最近,香島中學的藝術科目主任老師,因按慣例,容許學生自選歌曲考試,有學生選唱《榮光》。結果,老師給學校開除。
學生翌日在校外築成人鍊,抗議將政治帶入校園,支持被開除的老師。
鏡頭前的學生,神色凜然,他們知道,今日的社會責任,他們不是只求分數升學,下課後影貼紙相的小孩子了。
這是過去一年,社會的血淚教育的結果。
看看他們的眼神,再對照楊潤雄的樣子,你能不對香港的明天充滿信心!
《論語.泰伯篇.第八章》: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這是孔子對學生人格教育圓滿成熟的三大階段。
興,是興起,鼓舞。引發人感情的,發揮在文學上,便是詩。是生活的每一個現實環節。詩是性情,真性的表現。《詩經》第一章《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輾轉反側……
訴說大自然的規律。人間,由男女的真摯愛情開始。春天一來,發情的鳥在叫,青春的男女都散發出引人的魅力……
立於禮。立是確立,堅定地的守住一套價值追求。禮,一個人來說,是價值觀;一個社會來說,是核心價值。形成生活上,是大家推崇認可的規矩。
成於樂。曲終謂之成,不管什麼樂曲,總有曲終的時候。人生的修養,像音樂篇章一樣,推到巔峰,代表美好的結束,終的表現,就是人生的離台身影。
成的相反,就是敗。
曲終要成,所以,孟子盛讚孔子:
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
玉振也者,終條理也。
金聲是叩鐘,玉振是擊磬。
古雅樂以叩鐘開始,以擊磬結束。有好的開始,也有好的結束。
思想,事業的境界,可以用金聲玉振和集大成來比擬的,所以,後世稱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
人生在世,就如一篇樂章,有跌宕起伏,即使在現實生活中,變化錯綜複雜,但其中有一絲不苟的規律。
所以,一個完整的人格教育,必先由學生最純真的感情開始,啟發了他一生的價值追求,最後像樂章一樣,即使社會上各式樂器齊鳴,但每一件樂器,都有自己的音色,清清楚楚,絲毫不亂。社會要合奏,但每一件樂器,都可以保留特色。
各自演繹,但一氣連貫,豐富而和諧。
一曲既終,讓人有餘音裊裊,回味無窮的境界。這就是人生。
《尚書.舜典》: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
神人以和,百獸率舞。
這裡訴說一個理想的政治環境,八音和諧,各種樂器和諧地合奏。
時代總有唔同的聲音,但無相奪倫,不會只准我發聲,不准你發聲。
神人以和,形而上的神和血肉凡間的人,都可以和諧地相處;百獸率舞,人間所有生物,都可以並存,開心的生活。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這是孔子的人格教育,其實也是政治教化。
https://youtu.be/TpYrKZb4Z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