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畫應該怎麼看👀 #名畫的動作 試讀系列】
指天
文 / #宮下規久朗
圖 / #拉斐爾〈雅典學院〉(局部) Scuola di Atene / 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 / 梵蒂岡使徒宮
釋迦牟尼一出生便不假扶持,向著四方各走七步,遍觀四方,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從飛鳥時代到奈良時代,以此姿勢呈現的誕生佛像可說不計其數。有很多指天指地造型的佛像,但也有像東大寺珍藏的「誕生釋迦佛立像」這般,像是舉手打招呼的姿勢。
西洋美術也有不少 #指天 的人物像,像是拉斐爾替梵諦岡使徒宮描繪的〈雅典學院〉,中間有兩位並肩而行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左邊的柏拉圖指天,亞里斯多德則是伸出一隻手,掌心朝下。
柏拉圖認為天上存在著「理型」(idea)的真相,地上一切事物不過是影子、虛假;反觀亞里斯多德認為世界的本質並不在 #天上,而是在這世界,探究這世界就是哲學。拉斐爾用動作表現兩位西方哲學之父的不同觀點。
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深受拉斐爾作品的影響,用柏拉圖姿勢描繪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臨死前的情景。
蘇格拉底用右手接過行刑官遞的毒酒,左手指天。如同柏拉圖的《斐多篇》記述蘇格拉底臨死前,還在主張他提出的靈魂不滅之說,而他之所以指天,就是指 #諸神 與死後世界吧。
由此可見,指天是一種意味著神與 #超現實世界 的動作。達文西經常描繪這手勢,最經典的作品就是〈施洗者聖約翰〉。
畫中年輕男人臉上浮現一抹神秘的微笑,食指指天。一般是以身披駱駝毛皮,手持十字架形狀手杖的模樣來表現替耶穌受洗的聖約翰。預言耶穌將來到世上的他見到耶穌時,說了句:「看啊!祂是神的羔羊。」
他預見耶穌將為了替世人贖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近年日本盛大舉行圭爾奇諾的畫展,他也有繪製施洗者聖約翰的作品,畫中在荒野佈道的聖約翰果然也是手持十字架形狀的手杖,指著天預告耶穌即將降世。
指天這手勢也暗示神的存在。好比足球賽勝負結果出爐時,歐美選手也會比出指天的手勢,也就是感謝神、向神報告的意思,還有達成目標時也會比這手勢。
曾經風靡一時的美國電影《週末夜狂熱》男主角 #約翰_屈伏塔 也是比這手勢,仔細一瞧,也很像誕佛像的手勢。
---
原來指天還有這麼豐富的哲學意涵。
看完宮下教授的解說,你覺得自己是柏拉圖派或是亞里斯多德派?還是管它哲學不哲學,天上天下我最派?
---
《名畫的動作——另一種觀看角度走進美術史》
作者/宮下規久朗
#3月31日即將上市 搶先看:https://tinyurl.com/424fdyaw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第三彈
#從動作看懂名畫 🖼
雅典學院 中間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所以我習慣用本有涵意的「無」字,不用依存於有的「冇」字。
中文入面的「無」字,是「無」價之寶。 (pun not intended)
「輪和軸之間是空的,車子才可運轉使用;有形的陶器中間是空的,才可以載物;磚牆建構空間才有室可用;老子舉這三個例子,是以說明「形」要藉着「無」的作用之下方可呈現出來,這一層意義在柏拉圖思想或基督教義中你都找不到的。」
「形」的英文怎麼說?Shape?形而上學叫Metaphysics,英文語意是「物理學之後」,全因亞里士多德的論著中這一本排在《Physics》之後,又沒有標題,故後人託詞述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日本人井上哲次朗在德國留學時譯到這個字眼,發現漢語裡面沒有,於是從《易》中借了「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的措辭,發明了「形而上學」一詞。
油畫《雅典學院》中柏拉圖食指向天,象徵他關心形而上的世界。他主張世間萬物是形上世界的反照,形上擁有所有概念之理型,萬物只是仿製品,天上有完美的三角形,地下的三角形沒有完美。這種說法長時間影響我們對形上的看法,但老莊的意思就是這樣嗎?
「上」和「下」是指示文字,「形而上」一詞很易令人誤解成「抽象」高於「實體」、「道」高於「器」,它只是部分正確,但不完全是。這個例子亦說明了當道被人命名出來時,名就會扼殺了道。人是視覺動物,形是認知存在的根本,在這個根本上發現了世界還有無形的存在,這便是人的智慧。道無形,同時是構成有形萬物的確據,難道「道」真的是形而上嗎?
聖經說「道成了肉身」,這裡的道是希臘文Logos,中譯邏各斯,亦是各大學科「-logy」的字根。在更古老的希伯來文中,這個「道」更主要是解「話語」,《創世紀》寫神說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用話語創造天地,也指明了「道」與構建世界的關係,這一點上老莊並無異議。不過,無形的道和有形的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老莊的見解就與西方大大不同了。
「有形」的英文叫Tangible,它與「無形」(Intangible)的關係不是上下,更像內外,「器」就有盛載道的意思,後期中國文人則用形和神二分這兩個概念,但「神」這個字眼也太具體了,老子原初想講的其實是「無」: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互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輪和軸之間是空的,車子才可運轉使用;有形的陶器中間是空的,才可以載物;磚牆建構空間才有室可用;老子舉這三個例子,是以說明「形」要藉着「無」的作用之下方可呈現出來,這一層意義在柏拉圖思想或基督教義中你都找不到的。因此,把道學視為「無」的哲學只對了一半,崇拜「無」就像走火入魔;老莊重視的是「有」和「無」之間的相互關係,繼而批判當時諸子百家各自提倡的「有」偏廢了真理,以致「道之不載也」。
所以,「有形」和「無形」互倚互存,沒有說形上比形下重要,同理我們去談無形者的內涵和意義時,都要放諸有形者之內去講,方可避免落入空談,就如康德所說:「沒有內容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觀是盲的。」這是虛實並致的智慧。
∴道≠形而上
作者
==========
小說《地球另一端》序言書室有售。《捉姦》亦快將出版,邀請你與朋友分享這部作品,希望此書能開你眼界,讓你重新認識現代小說這門被遺忘的藝術。
#作者 #出一點 #小說 #香港 #出版 #捉姦
雅典學院 中間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形」的英文怎麼說?Shape?形而上學叫Metaphysics,英文語意是「物理學之後」,全因亞里士多德的論著中這一本排在《Physics》之後,又沒有標題,故後人託詞述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日本人井上哲次朗在德國留學時譯到這個字眼,發現漢語裡面沒有,於是從《易》中借了「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的措辭,發明了「形而上學」一詞。
油畫《雅典學院》中柏拉圖食指向天,象徵他關心形而上的世界。他主張世間萬物是形上世界的反照,形上擁有所有概念之理型,萬物只是仿製品,天上有完美的三角形,地下的三角形沒有完美。這種說法長時間影響我們對形上的看法,但老莊的意思就是這樣嗎?
「上」和「下」是指示文字,「形而上」一詞很易令人誤解成「抽象」高於「實體」、「道」高於「器」,它只是部分正確,但不完全是。這個例子亦說明了當道被人命名出來時,名就會扼殺了道。人是視覺動物,形是認知存在的根本,在這個根本上發現了世界還有無形的存在,這便是人的智慧。道無形,同時是構成有形萬物的確據,難道「道」真的是形而上嗎?
聖經說「道成了肉身」,這裡的道是希臘文Logos,中譯邏各斯,亦是各大學科「-logy」的字根。在更古老的希伯來文中,這個「道」更主要是解「話語」,《創世紀》寫神說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用話語創造天地,也指明了「道」與構建世界的關係,這一點上老莊並無異議。不過,無形的道和有形的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老莊的見解就與西方大大不同了。
「有形」的英文叫Tangible,它與「無形」(Intangible)的關係不是上下,更像內外,「器」就有盛載道的意思,後期中國文人則用形和神二分這兩個概念,但「神」這個字眼也太具體了,老子原初想講的其實是「無」: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互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輪和軸之間是空的,車子才可運轉使用;有形的陶器中間是空的,才可以載物;磚牆建構空間才有室可用;老子舉這三個例子,是以說明「形」要藉着「無」的作用之下方可呈現出來,這一層意義在柏拉圖思想或基督教義中你都找不到的。因此,把道學視為「無」的哲學只對了一半,崇拜「無」就像走火入魔;老莊重視的是「有」和「無」之間的相互關係,繼而批判當時諸子百家各自提倡的「有」偏廢了真理,以致「道之不載也」。
所以,「有形」和「無形」互倚互存,沒有說形上比形下重要,同理我們去談無形者的內涵和意義時,都要放諸有形者之內去講,方可避免落入空談,就如康德所說:「沒有內容的思想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觀是盲的。」這是虛實並致的智慧。
∴道≠形而上
作者
==========
小說《地球另一端》序言書室有售。《捉姦》亦快將出版,邀請你與朋友分享這部作品,希望此書能開你眼界,讓你重新認識現代小說這門被遺忘的藝術。
#作者 #出一點 #小說 #香港 #出版 #捉姦
雅典學院 中間 在 《雅典學院》——天才畫家拉斐爾作品出現16世紀最輝煌的哲學 ... 的必吃
中間 兩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與左邊的苏格拉底並列“希腊三贤”。 他们三人在古希腊文学、艺术、哲学领域做出的非凡贡献至今影响着 ... ... <看更多>
雅典學院 中間 在 欣賞雅典學院 - PTT新聞 的必吃
雅典學院 拉斐爾濕壁畫1509年—1511年500cm×770cm梵蒂岡教皇宮簽字廳拉斐爾 ... 他的藝術在這幅畫中達到了完美,因此才把他自己加入到這群思想家中間。 ... <看更多>
雅典學院 中間 在 雅典學院手勢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必吃
《雅典学院》(1510~1511年作)是以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 ... 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思想上的原则分歧。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