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富邦媒 網家
--
經濟部今(24)日宣佈英商克雷達在台分公司,以「淘寶台灣」名義經營電商平臺,調查後認定,阿里巴巴集團對英商克雷達具有控制能力,違反陸資來臺投資相關規定,處新臺幣41萬元罰鍰,並限期於6個月內撤回投資或改正。
經濟部表示,以外資名義來台的陸資電商經營業務範圍也要從嚴認定。官員指出,陸資來台經營電商,雖屬正面表列項目,但淘寶台灣等業者改以外資來台,搶食國內「一般廣告業務」大餅,這並非現行開放陸資投資項目,因此從嚴認定。
陸 資 來台投資正面表列 在 股魚-不看盤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非常潛力股_經典回味與心得導讀
(本文獨家刊載於今週刊1119期附刊_該附刊僅於7-11限量發售)
經常有人問我何時開始踏進投資的領域,而那是一個求學的階段對於各種課外書籍來者不拒,從文學到科幻,從野史到傳記不同類型的書本內容大大的激起學子的好奇心,當時的年代裡投資理財還是一種很少見的概念。當然有些朋友不太相信,相較於現今到處隨手可得各種理財期刊,不論是針對個股、產業或是總經面向,只要你想要一定找得到就怕沒時間可以仔細閱讀。
但在當時卻不是這麼一回事,能夠從哈佛商業評論中涉獵到一點商業財經的內容已屬難得,以台灣本土期刊中大概就屬天下與遠見雜誌可以從裡面各種產業趨勢中讀到一點投資理財的觀念。當年到底是怎麼被觸發投資熱情的呢?關於這件事情,幾乎是經歷再久的時光也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時的感動,那大概是第一本吧,在一天內就讀了兩遍仍久久難以相信,原來這世間有一種方式稱為「投資理財」可以將手中的資金透過標的與時間的加成,變成一大筆的資金甚至於一輩子都用不完。
我曾在外部授課時有時跟學員進行一項活動,請他們將將親自平日會接觸的產品與其對應的企業一一列出,現場來進行一場即時性的觀察訪談,你覺得這間公司的產品如何,這幾年你對他的評價是上升或是下降?他的東西好用嗎?你有感受到他的變化嗎?將這些正面評價的公司去回溯變好變壞或是累積報酬的部分,我們都會意外發現,當我們以消費者的身份所感受到的變化居然會與股價的變化成長有關連性。一般來講,正面表列的公司會擁有較佳的報酬率,負面表列的公司報酬率較低。一般常討論的像是5903全家超商(進行店面升級,增加服務項目)、1707 葡萄王(直銷通路大幅拓展、在台灣與大陸的能見度大增)、1477 聚陽(Lative 品牌興起與搭上機能紡織熱潮使用率大增),在2013 ~ 2015年間為投資人帶來了豐厚報酬
陸 資 來台投資正面表列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0/11 經濟總質詢林全院長】
我想談一下目前臺灣的六個大中空現況,希望院長對於這個部分能夠特別關注與注意。
第一,政府亂槍打鳥的政策與預算編列;
第二,過去成功的模式未必能夠複製;
第三,政治第一、政策擺一邊;
第四,疊床架屋的政府組織;
第五,舊資本不流動,沒有新創動能;
第六,低薪、人才中空與過時的法規。
今天我再次提醒院長,院長的任務是拚經濟,千萬不要被政治綁架。
現在年輕人面臨的困境。
第一,台灣長期低薪,已經連續 17 年,台灣的薪水在亞洲國家裡面可能是倒數的。現在年輕人的畢業起薪可能連 3 萬元都不到。長期低薪,生活壓力大,買不起房子,租房子的費用又高,年輕人對未來沒有希望。
第二,台灣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教育泡沫化、高學歷高失業率、學歷無用論,如果我們好好的改革教育,讓教育符合未來產業需要發展的方向,好好去調整,而不是做意識形態操作。
第三,台灣整體競爭力是下降的,從每一年各國商會所提出的報告都可以得知,在過去的半年裡面,台灣的年輕人跑到中國去創業,中國給他們資金、市場和好的創業基地。面對台灣人才被掏空的現況,有才華的年輕人都想到北京、上海、新加坡、首爾、東京工作。
有兩項具體建議,
台灣要發展新的產業,尤其是[數位產業、數位經濟以及新的文創產業],千萬不要再用正面表列的方式去限縮這些產業的發展。據了解,支付寶一年在台灣就做了 300 億的營業額,可是台灣對於這方面,不但收不到稅,第三方支付目前也還沒有適度開放的方法,另外,網路公司現在仍然不能申請第三方支付的業務。
我很擔心五大產業到底可以幫助年輕人做什麼事呢?雖然亞洲矽谷有 113 億、生技醫藥 103 億、綠能科技 50 億、智慧機械 45 億、國防產業 15億,然後還有新農業、循環經濟等等,這些將近 500 億的預算中,到底可以提供多少的就業機會?年輕人可以參與多少?國防產業國艦國造年輕人可以參與嗎?生技醫藥年輕人可以參與嗎?這些是朝幫助我們年輕人的方向來思考的嗎?或者這只是舊思維的產業主義?
既然行政院已經通過這項計畫,但預算上如何編列呢?我希望院長好好督促院裡各幕僚單位,好好看預算編列的正當性及合理性。龔明鑫副主委提出亞洲矽谷 7 年計畫,有長遠的計畫,我非常認同,但是當我看到預算編列書時整個大傻眼,因為 113 億 48 項子計畫和長期要推動的內容幾乎毫不相干,而且是牛頭不對馬嘴亂槍打鳥式的,還有一些是過去 2、3 年 carry on 的計畫。
所以第一個具體建議是【OTT影視音產業】,我認為應該投入資源去進行。
韓國的朴槿惠上任時提出文化三大策略,要把韓國變成一個文化強國─大眾化、國際化、產業化,到 2014 年,其文化產業出口總值已高達 1,750 億,而汽車產業出口總值僅 1,422 億,反觀我國,每年的文化預算僅占總預算的 1%,今年可能高一點點。我們是不是把雞蛋放錯籃子了?是不是還在相信過去成功的模式卻忘了自己真正的強項為何?其實我們的內容產業過去占有很大的優勢,但最近五年卻被韓國追著打,被大陸用龐大的市場將全世界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都吸引過去,
這裡涉及三個重要的問題:自製內容貧乏、人才流失、政策不足,就自製內容貧乏方面,各位可以從在臺灣和在其他國家播出數字的統計資料得知;在人才流失方面,不論是幕前、幕後,中國不但吸引我們的高階人才,下一步預備吸引的是我們的創作人才,以後在臺灣拍電影,不但籌不到資金,也找不到技術,更沒有市場,然後就直接到中國去了,下一步就是使臺灣的創意人才中空。有關政策不足方面,請院長看看韓國和臺灣在整個文化觀光預算的比較,請院長考慮在這部分做個調整,擬訂一個國家級影視音內容計畫,透過國發會、國發基金投資國家級的影視音平台,用OTT 的方式將臺灣好的 content 打到整個亞洲,真正的打個亞洲盃,而不是打我們過去成功的模式。
面對未來很多新的趨勢,其實我們的投資是在不對位的地方,要集中有限資源,投注在未來的關鍵技術,讓台灣成為亞洲具有戰略的樞紐。我現在要談的就是人工智慧,這部分在亞洲矽谷林林總總 48 個計畫中,我只看到一個計畫,而且這個計畫的預算少的可憐! 院長,請問你知道未來有多少個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包括醫療、金融、各種服務業……
人工智慧是未來新的基礎建設,它有可能改變醫療看護、物流、零售、娛樂、運輸、工業、教育等等,可是我看到我們的投資郤非常少。
台灣資源分散,競爭力到底在哪裡?我們看到美國光是 self-driving cars 自動駕駛車投資就是40 億美元,日本對於自動駕駛、機器人及產業保安方面,預計投資 145 億美元,韓國要建立國家級 AI 中心,投入 30 億美元,新加坡 2014 年提出「智慧國家 2025」,是全球第一個、最全面性的智慧國家藍圖,由國家政策全力在後支持,而我們科技部提出來的,是包在亞洲矽谷之下的「人工智慧及深度機器學習專案」,金額是 200 萬美元,這樣我們要怎麼打國際盃、打亞洲盃呢?我們根本就是把資源放在錯的地方,一堆的預算,一堆的標案,工研院、資策會拿走之後就拜拜,怎麼辦呢?我想請問院長,你要如何對台灣的競爭力做出有責任的作為?
我們過去都在等別人做什麼我們才跟著做什麼,可是今天的台灣應該勇敢的去創造,而且我們要勇敢的說我們有能力創造未來,矽谷一個非常有名的電腦科學家說:「最好預測未來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我希望院長有這個 guts、這個勇氣和這個擔當,帶領所有的人往前進。
投影片SlideShare
http://www.slideshare.net/HsuYuZen/20161011-6705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