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其實並不想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網路。當他們有權力自行找出解決方案時,約束效果可能比父母的時間管制更好。
例如,有些青少年規定,當大家一起吃飯時,所有人要把手機拿出來,放在桌上集中在一起;吃飯時間第一個拿手機來查看的人,就必須受罰,像是請所有人吃甜點。
我們不需要採取全面性的改變,也能教導孩子如何把心思放在眼前的現實世界。假如認真執行,小小的舉動也能產生巨大的效果。
摘錄自《#當我們一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常常跟不同家長討論3C議題,所以我只要能看到相關的好文章,都希望能分享到版面上。但細看3C議題,所謂「大人」也常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渴望連結,是藏在3C議題之後,對我們人生極其重要的關切。
我跟不少家長談得很深入,也一直共享幫助孩子面對3C的小訣竅。這個過程教學相長,我真的滿懷感恩。
祝願您,能真心連結,這能帶著我們度過許多難題!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760453587900180
... ... ... ... ... ... ... ... ... ... ... ... ... ... ...
孩子在數位時代的連結
【文/ 維偉克.莫西】
科技的影響為教養兒女增添了一個令人望之生畏的面向。青少年一天平均花超過六個半小時的時間,透過螢幕裝置從事媒體娛樂,包括看影片及使用社交媒體。這不包含在八個小時的睡眠和六到八小時的上學時間之內。因此,他們幾乎沒有時間、或只有很少的時間,可以進行不受打擾、不用螢幕裝置的面對面互動。這種情況必須改變。然而,要知道我們該改變什麼並不容易,遑論如何改變。這個情況是否處理得當,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為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我們為社交技能與社會認知打基礎的階段。
為了理解我們該如何處理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情況,我去向「孩童心智中心」(Child Mind Institute)的國家與外展計劃(National Program and Outreach)資深總監大衛.安德森(David Anderson)請益。
安德森的工作一直與孩子有關,包括主辦夏令營,以及為寄養與收養孩童做諮商。他是受過訓練的醫療人員,他設計了一些透過學校提供的服務,以及一整套提供家庭使用的資源。他在「孩童心智中心」為因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而感到困擾的孩子與家長,規畫了多種資源。
雖然有些專家警告,網路和電玩遊戲對孩子的社交發展有明確且迫切的危害,但安德森把問題看得更細。他表示,假定所有的孩子都會因為社交媒體與科技而受害,是錯誤的看法。許多孩子表示,社交媒體其實給予他們更多與人連結的機會,讓他們找到自己歸屬的社群。同時,安德森認為科技對某些族群的孩子確實有害,包括行為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高風險族群,以及發展遲緩的孩子。
歸根究柢,不是所有的螢幕裝置對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影響。每個孩子有不同的需求,被社交媒體傷害的難易程度也不一。家長在為孩子規定使用螢幕裝置的時間限制時,必須考慮到那些個別差異。
安德森說,大多數的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壓力、放鬆、玩樂與進行社交連結。對某些孩子來說,他們用傳訊息來取代打電話。此外,由於科技已經徹底融入現代生活中,孩子其實需要對數位文化有某種程度的熟悉,才能拉近與同儕的距離。科技已經變成了他們的共通點。
不過,孩子手裡並沒有科技使用說明書,他們也很可能透過科技,接觸到父母師長注意範圍以外的世界。「孩子有可能無法處理他們在網路世界遇到的事物,」安德森對我說。因此,父母確實需要對孩子使用科技的情況,畫出合理的界線。「你必須注意兩件事,第一是他們在網路上都做些什麼,第二是他們上網時間的長度。在這方面,我們並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
這番話使我想起前面提到的「金髮姑娘假設」。比起適度使用螢幕裝置的青少年,長時間使用(平日每天超過兩小時)的青少年感覺到的幸福感,相對比較低。另外,同樣與適度使用螢幕裝置的青少年相較,幾乎不使用螢幕裝置的孩子,幸福感也顯得比較低。「最困難的部分是,」安德森說,「青少年有時真的受夠了螢幕裝置,但他們和朋友的溝通完全仰賴那些平台,所以他們覺得被綁住了。」
關鍵在於,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適度的使用時間長度, 讓他們能夠與朋友在網路上和現實世界中都有所連結,同時不會被螢幕裝置綁住。但父母要先從自己做起,節制在家裡使用螢幕裝置的時間。
父母尤其需要留意幼兒的使用情況。幼兒需要與父母有視線接觸、對話和情感交流。鄧巴曾經強調,我們建立社交關係的能力,需要仰賴一些相當複雜的技能。要充分培養那些技能,孩子需要與大人有大量的接觸和直接互動。這些互動可以讓他們學會解讀自己和其他人的表情、手勢動作、心情和情感,還有如何培養同理心及提高情商。
與父母的互動也能幫助孩子學習,什麼是合宜的行為舉止、如何與別人相處,以及如何付出與獲得。當父母一天到晚在用手機,而不是和孩子互動,他們就沒有盡到以身作則的責任。然後,當孩子長大之後,他們會怎麼做?他們會和他們的父母一樣,只顧著滑手機而忽略了朋友,這是一條通往孤獨的不歸路。
安德森說,對於曾經發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像是憂鬱症或焦慮症),「社交媒體也會使那些症狀惡化,或是導致孩子退縮到網路世界。」極力鼓吹飲食失調行為的網路社群,可能使生病的孩子病情加重,更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展開健康的人際互動,或是把自己照顧好。
然而,科技也能讓被邊緣化的孩子(像是非異性戀者) 得到同儕連結,使他們不再覺得那麼孤單、焦慮或憂鬱。安德森說,假如你在學校裡找不到和你一樣的人,若能透過網路社群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可以帶來極大的安慰。
不過,所有的家長都需要隨時掌握孩子與網路世界的關係。安德森告訴我,當孩子開始將自我價值與網路世界的按讚數混為一談,就會出現問題,尤其當他們用虛擬的人際連結,取代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
安德森說,關鍵在於定期「檢核發展方塊」,確保孩子得到維持身心健康所需要的充足社交養分。若孩子的狀況有所欠缺,就可以建議他們重新評估螢幕裝置科技的使用情況。這些「方塊」包括:
1. 優質與適齡的面對面互動友誼。孩子還小的時候, 你是否定期安排讓孩子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和一、兩個同伴玩遊戲。孩子進入國中階段後,他們是否在放學後或是周末,和一群朋友一起消磨時間?你的孩子是否有一、兩個死黨?
2. 課外活動。孩子是否有明顯的愛好?他們是否熱愛某種運動或是樂器?他們是否加入與藝術、自然、服務、文化,或是靈性成長有關的學校社團或是青少年團體?
3. 家人相處時間。全家人是否規定一段不使用螢幕裝置的時間?全家人是否會一起吃飯?你們是否會在週末和節日一起聊天,從事一些實體活動?
4. 共享螢幕時間。你是否會和孩子一起上網,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在數位世界自處?你們會一起看某個電視節目或電影,然後一起討論嗎?談論影片裡的人際關係,是學習社交技巧的好方法,因為你不是在對孩子說教。
5. 自由時間。孩子在休息時間玩線上與線下遊戲的時數,是否保持適度的平衡?他們是否有適當的休息和安靜思考的時間?在為孩子規定時間限制時,要考慮到孩子的個人需求與性格。
6. 在校表現。你的孩子是否參與學校的活動?是否有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做作業和讀書?
7. 基本健康作息。你的孩子是否養成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運動量是否充足?睡眠時間是否合乎他們的年齡所需要的?飲食是否健康,包括上學前吃早餐,以及攝取多種蔬菜和水果?是否在睡前一小時就不再使用螢幕裝置?
迪蘭妮.羅斯頓(Delaney Ruston)是位醫生,也是紀錄片製作人。她拍攝的「螢幕世代」(Screenagers)直接聚焦於在數位時代養育健康的孩子時可能面臨的挑戰。她在2011 年展開這個拍攝計劃,起因是她注意到自己家裡因科技使用情況所引起的爭執與緊張氣氛。她兒子想要多一點玩電玩的時間,而她的女兒總是在滑手機,使用社交媒體。「我可以預見,我的孩子即將一整天都在使用數位裝置,以及用電腦做作業。我們之間遲早會引爆重大的衝突。」
羅斯頓根據拍攝紀錄片時與青少年的訪談經驗,得到了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親子衝突。第一要務是,父母要採取合作而非高壓的管教手段。「最好的教養方式是傾聽,因為青少年很愛講話,也喜歡教別人東西,所以我們要帶著好奇心去找他們,請他們的解釋虛擬世界裡的新鮮事,或是他們在玩的電玩遊戲是怎麼玩,諸如此類的事。」
這種對話有很大部分要圍繞著網路世界裡的行為打轉。什麼話可以對別人說,什麼話不能說?假如有人在臉書上對你說了一些他絕不會當著你的面說的話,那代表什麼意思?又該如何回應呢?
羅斯頓對我說,「這些對話非常重要,關於在網路世界裡該怎麼與人對話,如何抱持靈活機智與善意,以及如何在衝突發生之後談論這個衝突。」而且這些對話需要從國中或更早就開始進行。
此外,父母向孩子坦白承認自己在使用科技時遇到的問題,也會有幫助。她說,「然後我們會加以演練。」例如,「我可能會告訴他們說,我試著在晚餐之後不再使用螢幕裝置,但我很難完全辦到,因為我還沒有把所有的電郵處理完。然後我可能會請他們助我一臂之力,提醒我要早點完成工作。」用例子示範並讓孩子參與,可以透過互相理解來教導孩子明白,改變行為的歷程。
就和安德森一樣,羅斯頓也發現,許多孩子其實並不想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網路。當他們有權力自行找出解決方案時,約束效果可能比父母的時間管制更好。例如,有些青少年規定,當大家一起吃飯時,所有人要把手機拿出來,放在桌上集中在一起;吃飯時間第一個拿手機來查看的人,就必須受罰,像是請所有人吃甜點。
與這些專家的對談使我清楚的知道,我們不需要採取全面性的改變,也能教導孩子如何把心思放在眼前的現實世界。假如認真執行,小小的舉動也能產生巨大的效果。
臨床心理學家史坦納阿黛爾表示,家長如果希望幫助孩子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點,可以試著採用一個模式,那就是參加夏令營。根據史坦納阿黛爾在《大斷裂》的描述,她這輩子一直活在夏令營裡。她從五歲開始參加夏令營,後來成為營隊輔導員,現在擔任夏令營的心理諮商師。就像烏爾斯發現戶外營隊可以提高孩子的同理心,史坦納阿黛爾認為, 對於青少年來說,營隊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環境。
「若要尋找學習社交情緒素養的環境,我想不出一個比營隊更好的地方,」她最近這麼對我說。當然,不是所有的營隊都相同,營隊也不是幫助孩子培養社交情緒素養的唯一所在。不過,史坦納阿黛爾表示,夏令營模式仍然值得我們檢視,「好的夏令營具有幾個基本要素:同理心、展現真我,以及社交情緒素養。」
孩子參加夏令營時,他們可以擺脫史坦納阿黛爾所謂的「數位鎮靜劑」。「每個人都真正的面對彼此,沒有數位裝置使人分心,沒有人被排除在外。我們透過營隊互相連結——不論你喜不喜歡那個女孩,你們都要同舟共濟。」
孩子也能夠透過營隊活動,與內在的自我連結。他們不再時時刻刻查看手機,而是在穿越森林、划獨木舟,或是練習射箭時,與自己的內心連線。「就像是將你的靈魂徹底重新啟動。」
史坦納阿黛爾說,營隊輔導員也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他們就像是永遠挺你的兄弟姊妹,「幫助你用忠於本色的方式與人連結,面對他人,創造一個他們也能忠於本色的空間。『我們同在』的力量如此強大,足以支持所有的人。」
在這個意義上,營隊文化與追逐地位的當今文化恰好相反。我們的孩子從現今的文化學到的是,最高的位置只容得下一個人,擁有最酷炫的玩具就贏了,擁有最好的身材就贏了,能上長春藤大學就贏了。「年輕人總是透過與他人的比較,來獲得身分認同。現代的孩子最辛苦的部分是,這種比較時時刻刻都在。」
史坦納阿黛爾說,這種比較與競爭會衍生出焦慮和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而營隊環境可以使孩子免於錯失恐懼症的侵害。孩子在營隊中可以真正做自己, 以自己的真實本色與他人連結。那種連結會給孩子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幫助他們真切的面對自己的生活。
這並不是容易辦到的事。若你原本習慣用文字訊息溝通,現在卻要改成與人面對面解決衝突,你有可能會覺得很不自在。對年輕人來說,在不借助科技或表情符號的情況下,要知道如何當著某個人的面,告訴他你喜歡他,可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當孩子有愈多時間與輔導員相處,他們就有愈多時間真實的面對彼此,孩子就愈能夠做自己,並知道如何與其他人相處。
重點不在於每位家長應該送自己的孩子去參加營隊,因為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負擔得起這筆費用。不過,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在一年當中的任何時候都很重要。所幸,參加營隊的好處可以在其他的地方複製。想像一下,假如我們設法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不使用螢幕裝置,那會是什麼情況。例如,如果我們在用餐時間不使用科技產品,我們就可以在吃飯時和孩子有更多優質的對話。假如孩子開睡衣派對時沒有人使用螢幕裝置,他們就更能真正的面對彼此。假如孩子參加校外教學活動時都把手機關機,他們就愈可能互相討論在參觀地點發現的新鮮事物有愈多時間和彼此相處。
.
以上文字摘錄自
《#當我們一起》
疏離的時代,愛與連結是弭平傷痕、終結孤獨的最強大復原力量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697
天下:https://shop.cwbook.com.tw/SalePage/Index/6755690
天下讀者俱樂部
https://www.facebook.com/cwbookclub/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輩子偷偷藉由小說來偷偷抱怨自己太太公主病的費茲傑羅? #大亨小傳 #費茲傑羅 #書單 ☞〈那些年我們一起(錯)追的女孩〉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1/14/%E9%82%A3%E4%BA%9B%E5%B9%B4%E6%88...
阿黛爾的生活線上看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Lessons from Movie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就是因為這世界太冷漠,我們才更要盡力守護心中那份純真。
The indifference in this world is exactly the reason why the innocence in our heart is worth fighting for.
親愛的莎瑪 (For Sama), 2019
myVideo 影音隨看:https://lessons.pros.is/RS6H9
在2011年以前,就讀阿勒坡大學的瓦黛(Waad Al-Khatea)是個20歲的大三生,他過著和我們沒兩樣的日常生活。唯一的不同,是住在敘利亞的她,有個萬年專制總統阿薩德(al-Assad)。阿薩德家族從1970年代發動政變取得政權之後,至今還是將敘利亞緊緊握在手中,並已傳承到第二代巴夏爾(Bashar al-Assad)的身上。長年對人民的壓制,隨著中東阿拉伯之春對於民主與經濟的運動浪潮,敘利亞也爆發了革命。
從那時候開始,瓦黛開始記錄他們的抗爭。才20幾歲的他成為了公民記者。實踐著理想的他,也在反抗陣線裡,找到自己的伴侶:後來成為了戰地醫生的漢札(Hamza al-Kateab)。幾年後,他們也在戰地裡迎接了長女莎瑪(Sama),並且在醫院裡生活。
我們非常推薦你看這部電影,雖然有點沈重,但請你耐心看完,因為它一定會改變你對於這個世界的一些想法。這部片現在已經可以在線上看了喔!
<心得>
阿黛爾的生活線上看 在 Vincent Hsu 徐崇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台北廣播電台 采琦的「音樂地圖」, 現在凌晨00:00~01:00正在播出Vincent的音樂故事, 歡迎大家明晚同一時間繼續收聽喔。連續兩集「音樂地圖」, 也會跟大家介紹今年擔任「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策展顧問的精彩節目喔!
*******************************************************************
2017.8.5 (六)~2017.8.6 (日) 音樂地圖
播出時間: 凌晨00:00~01:00
♫♫ 收聽方式♫♫
1. 廣播電台-大台北地區 FM93.1
2. 線上收聽-http://www.radio.taipei.gov.tw/
*如果錯過收聽時間也可以重聽歷史音檔,三個月內可以無限重聽!!或以智慧型手機進入「愛台北」App Android平台請進入GooglePlay,Iphone使用者則請進入Appstore,搜尋「愛台北」免費下載程式。打開剛剛下載好的「愛台北」App,向下滑動,點選「臺北廣播電臺」圖示。就可以收聽現場節目,錯過的內容也可以在「原音重現」搜尋,還可以即時Call-in、留言分享心情。
2017.8.5(六)-2017.8.6(日)音樂地圖 節目內容介紹
播出時間:凌晨00:00-01:00
臺北地區FM93.1
節目內容:《2017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特別來賓:
夏日爵士派對策展顧問 | 低音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徐崇育老師
演出時間:2017/08/12日(六)-9月 1日 (五)
_________
爵士全饗宴 自由搖擺夜
2017年適逢兩廳院三十周年、夏日爵士派對十五周年,在如此重要的時刻將突破過去室內及戶外、台上及台下的固定形式,推出不同以往的節目規劃,讓樂迷感官體驗煥然一新。兩廳院很榮幸連續第11年與企業好夥伴台灣賓士攜手合作,一同將「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品牌深耕台灣、展望國際。今年以「爵士全饗宴 自由搖擺夜」為主軸核心,讓我們結合不同空間氛圍,以樂聲貫穿其中,引領觀眾在兩廳院的各式空間中聆聽爵士美聲。
今年節目豐富多元,8月12日起由「爵士Bistro」搶先登場,連續三個周末夜晚,由台灣爵士好手輪番上場,在熱情奔放的樂音中,樂迷可與三五好友一同享爵士、品佳釀,微醺搖擺。8月26日從下午就開趴,邀請各位爵士迷聚集在國家音樂廳大廳,圍著樂手席地而坐,盡情享受被爵士樂音包圍的「爵士夏午茶」。夜晚再到藝文廣場參加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特地邀請到靈魂歌姬家家&無限融合樂團、泥灘地浪人與兩廳院音樂營爵士菁英大樂團登台獻藝,歡迎各位觀眾呼朋引伴闔家蒞臨。本次廳內演出邀請到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全方位鼓手克里夫.阿蒙德(Cliff Almond)、首位勇奪葛萊美獎最佳爵士樂器專輯大獎的女性得主─泰莉.萊恩.卡林頓(Terri Lyne Carrington)、壓軸演出則是榮獲十座葛萊美獎以及艾美獎、六座告示牌音樂獎殊榮的爵士傳奇小號大師阿圖羅.山多瓦(Arturo Sandoval),精彩絕倫的爵士饗宴您絕對不容錯過。兩廳院除了將國際爵士音樂帶給台灣觀眾之外,本次特別企畫邀請到全方位才子劉軒,透過影片和網路直播的方式帶領觀眾跨越國界,一窺美國當地爵士發展和直擊夏日爵士演出現場,共享國際爵士脈動。
2017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系列節目介紹
爵士Bistro (國家戲劇院戲台酒館)
◆享爵士、品佳釀,微醺搖擺
2017兩廳院夏日爵士歡慶15周年,全新企劃突破以往空間限制,延伸爵士魅力至國家戲劇院,「爵士Bistro」邀請每一位爵士樂迷,在周末夜浪漫擁抱爵士樂!在戲劇院全新空間-戲台酒館,連續三個周末夜晚,邀請台灣爵士好手輪番上場,包括:郭馬克Mark Kuo、曾增譯、陳穎達,樂手熱情奔放又柔情浪漫的樂音,搭配酒館的精緻餐飲,趁酒酣耳熱之際,與三五好友暢聊生活、享爵士、品佳釀,在爵士樂環繞的沁涼夏夜,一起微醺搖擺。
爵士夏午茶 (國家音樂廳大廳)、夏日爵士戶外派對 (藝文廣場)
◆Let’s Party All Day Long 從盛夏午後到沁夏夜享樂不停歇!
Let’s Party,8月26日從下午開始邀請各位爵士迷聚集在國家音樂廳大廳,圍著樂手或站或席地而坐,盡情享受近距離的「爵士夏午茶」。當日共有4組樂手輪番上場,包括鄭皓文、蔡雯慧、黃子瑜、李世鈞,每組樂手將與觀眾一起在盛夏午後盡情搖擺。夜晚再到藝文廣場參加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邁向第九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每次演出都有數以萬計人次的觀眾熱情參與,將由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營菁英大樂團熱鬧開場,歷經9年的淬鍊,年年都為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戶外演出,這組青春洋溢的爵士新聲代,將帶來嗨翻全場的魅力四射表演。當晚還有泥灘地浪人以復古樂聲、元創作曲融合老牌爵士、藍調和swing,引領觀眾重溫老聲音的感動;最後由震撼全亞洲的天籟美聲─靈魂歌姬家家&無限融合壓軸登場,家家將首度以全爵士曲目驚艷演唱,天后壓軸降臨、絕對不容錯過。
除了爵美樂音Live秀,現場還準備了好玩、好看、好吃的遊戲帳篷,One Day Only歡迎大家和我們一同暢情搖擺一夏夜。
廳內演出
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
◆東西方爵士名家聯盟 無懈可擊的完美演出
從2012年初次登台開始,「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音樂會」已經成為每年夏日爵士的招牌節目,今年台灣爵士好手再度精銳盡出,包含魏廣晧、許郁瑛、李承育、李守信、山田洋平、Nick Javier、楊曉恩、岡崎正典等。本次特別邀請由拉丁爵士鋼琴巨擘米歇爾·卡米洛(Michel Camilo)長期合作的全方位鼓手克里夫.阿蒙德 (Cliff Almond)同台互尬炫技,並由麥可.摩斯曼,這位曾獲得葛萊美獎提名的知名小號手,為本場音樂會量身打造曲目,邀請觀眾隨著節奏譜出美好的夏日爵士樂章。
泰莉.萊恩.卡林頓四重奏
◆爵士鼓后 首度來台
泰莉.萊恩.卡林頓(Terri Lyne Carrington)從十歲就開始演奏生涯,其演奏生涯至今已超過四十年,更是首位勇奪葛萊美獎最佳爵士樂器專輯大獎的女性得主,曾與爵士樂壇眾多明星大師合作演出或灌錄唱片,如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韋恩.蕭特(Wayne Shorter)、艾爾.賈若(Al Jarreau)等。多才多藝的卡林頓另有音樂製作人、創作者等多重身份,曾應邀製作不少知名樂手的專輯,包含黛安.瑞芙(Dianne Reeves)及彼柏.布萊森(Peabo Bryson)等。本次首度來台演出,將帶來融合放克、R&B等不同爵士風格的創意,以動人的音樂騷動觀眾靈魂。
阿圖羅.山多瓦六重奏
◆傳奇回歸 爵士小號天王
榮獲十座葛萊美獎以及艾美獎、六座告示牌音樂獎殊榮的爵士傳奇天王阿圖羅‧山多瓦(Arturo Sandoval) ,2014年演出獲得滿座觀眾熱烈喝采,今年將二度來台,再度以熱情引爆國家音樂廳。山多瓦學習古典樂音樂出身,技巧扎實,演奏風格融合爵士、搖滾與拉丁音樂,是當代最具爆發力的傳奇小號手之一。與山多瓦合作過的音樂家及知名藝人不計其數,包括迪吉‧葛拉斯彼(Dizzy Gillespie)、史坦.蓋茲(Stan Getz)與洛‧史都華(Rod Stewart)等。本次將帶來多首迪吉‧葛拉斯比(Dizzy Gillespie)知名作品及爵士經典,以狂放柔情的傳奇絕藝,演奏撼動感官的重磅樂音。
_________
主辦單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主要贊助:台灣賓士
演出節目:
8月26日(六) 18:30
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 Let’s Party All Day Long
地點 兩廳院藝文廣場
8 月27 日 (日) 14:30
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音樂會 & 克里夫‧阿蒙德
NTCH Summer Jazz Project Concert feat. Cliff Almond
地點 國家音樂廳
8月31日 (四) 19:30
泰莉˙萊恩˙卡林頓四重奏音樂會Terri Lyne Carrington Quartet Concert
地點 國家音樂廳
9月 1日 (五) 19:30
阿圖羅‧山多瓦小號音樂會Arturo Sandoval Trumpet Concert
地點 國家音樂廳
基本購票資訊
6/15-6/30:兩廳院之友預購8折、賓士車主憑Mercedes-Benz信用卡購票8折。
6/1起全面啟售:兩廳院之友9折、學生憑證8折、賓士車主憑Mercedes-Benz信用卡購票9折、誠品會員9折、中國信託卡友95折。
就愛夏日爵士套票:5/25起,兩廳院之友同時購買3檔節目之1200以上票券(含1200元) 相同張數,即享75折優惠。6/1起,開放一般觀眾購票(其中1場票券售罄,套票活動即結束)。
_________
節目可以進入臺北廣播電台網站線上收聽!!
http://www.radio.taipei.gov.tw/
*如果錯過收聽時間也可以重聽歷史音檔喔,三個月內可以無限重聽!!或以智慧型手機進入「愛台北」App Android平台請進入GooglePlay,Iphone使用者則請進入Appstore,搜尋「愛台北」免費下載程式。打開剛剛下載好的「愛台北」App,向下滑動,點選「臺北廣播電臺」圖示。就可以收聽現場節目,錯過的內容也可以在「原音重現」搜尋,還可以即時Call-in、留言分享心情。
喜歡采琦的節目,喜歡采琦介紹的音樂、藝文活動,請到我的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喔^^
www.facebook.com/yukichin931
阿黛爾的生活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輩子偷偷藉由小說來偷偷抱怨自己太太公主病的費茲傑羅?
#大亨小傳 #費茲傑羅 #書單
☞〈那些年我們一起(錯)追的女孩〉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1/14/%E9%82%A3%E4%BA%9B%E5%B9%B4%E6%88%91%E5%80%91%E4%B8%80%E8%B5%B7%EF%BC%88%E9%8C%AF%EF%BC%89%E8%BF%BD%E7%9A%84%E5%A5%B3%E5%AD%A9%E2%94%80%E2%94%80%E8%B2%BB%E8%8C%B2%E5%82%91%E7%BE%85%E3%80%8A%E5%A4%A7%E4%BA%A8%E5%B0%8F%E5%82%B3%E3%80%8B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fbclid=IwAR0CRPn_h2sypklRnpQIdV4Xx-hOR28qLbHmC-tuF2f_g2KkK0GNzQAsOjs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黛西顯然依舊依戀著蓋茲比,然而同時卻又態度曖昧──她舉棋不定,不知是否該就此放棄不怎麼完美的婚姻(以及相當完美的物質生活,以及「慣於」此類生活的惰性)。而蓋茲比呢?伊格言說,他比黛西單純得多;毀滅他的並不只是他對黛西的純愛,還有對純愛的貪婪。那貪欲如此純真無邪,璀璨耀眼,如同鮮花、香檳泡沫或豪宅中川流不止的人群般指向永恆的虛空。問題在於,對純愛的貪婪是有罪的嗎?對幻象的迷戀真是有罪的嗎?
故事中緊接著發生了一場現實定義中的「罪行」。湯姆、蓋茲比、黛西、尼克一同開車進城去,準備前往另一場聚會──對吧,我們說了,當然要想辦法把所有人都湊在一起才有戲;那也是好萊塢通俗電影的敘事技術之一:快速升高角色間的衝突以導向結局。炙人的暑熱隱喻著所有人內心的焦躁,預示著災難即將來臨。一場致命車禍發生了,同車的蓋茲比和黛西不小心撞死了人,而執掌方向盤的正是黛西。
對,「死亡」和「罪行」緊接在這繁華宴席之後。這當然也是為了召喚最強烈的對比:一切事物皆瀕臨毀敗,而城市的無數幻影正試圖將其自身之輪廓隱沒入漫無邊際的蒼茫暮色之中。怯懦的駕駛黛西隱瞞了此事,因為有人十分樂意幫她隱瞞;那就是痴痴愛著她的蓋茲比。他乾脆謊稱自己就是駕駛,替黛西頂罪。在這罪行和死亡的場景之後,費茲傑羅如此描寫敘事者尼克與大亨蓋茲比的最後道別:
我們握握手,我慢步離去。走到樹籬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什麼,於是轉過身去。
「他們是一群混蛋!」我隔著草坪對他喊道:「他們那群人全部加起來都比不上你!」
我一直很慶幸當時說了那句話。那是我對他說過的唯一一句讚美,畢竟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贊成過他。剛開始他只是禮貌地點點頭,接著他臉上綻放出那種容光煥發的會心微笑。他那件華美的粉色西裝在白色臺階的相襯下顯得特別鮮豔。我想起了我第一次來到他這棟豪宅時的情景,那是三個月前──當時他的草坪和車道上擠滿了猜測著他是靠什麼罪行賺得大錢的面孔,而他就站在臺階上,隱藏著他那無罪的夢想,揮手向他們道別。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人為何總愛上不該愛的人?......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阿黛爾的生活線上看 在 阿黛爾的生活- 電影 - PttPlay線上看 的必吃
阿黛爾的生活 劇情:|HD|故事主角是15歲女孩阿黛爾(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Adèle Exarchopoulos 飾),她有一個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