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北車站落成啟用】 #鐵路地下化
1989年9月1日,新一代的臺北車站終於正式啟用,此為自日治時期以來的第四代車站,也是十四項建設中「臺北鐵路地下化」與「臺北捷運」的中心。
新臺北車站由知名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完成設計,主體仿閩南式傳統建築,屋頂採用單檐廡殿頂,中央設有天井。它的落成不僅代表將繼續肩負交通樞紐的重任,同時也揭開了西區更新翻轉的序幕。
#你對它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小編感覺是座超級大迷宮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89/8/31
攝影:本報記者
圖說:寬敞、壯觀的新台北車站,配合落成啟用,這座外觀融合了中國古典與現代感的宏偉建築物,每天可以提供廿萬人次旅客進出,不但是銜接捷運系統、鐵路與公車的綜合運輸中心,將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
歷史新聞
【1989-09-01/民生報/01版/焦點新聞】
大台北區 交通運輸樞紐 大功告成
新站今天啟用 地鐵明天通車
「市區盲腸」割掉了‧西門將見「第二春」
【本報訊/記者胡明揚】在社會大眾的期盼下,施工六年耗資新台幣一七七億元的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終於在今天完工通車,從明天清晨六時起,台鐵列車在萬華─華山間完全轉入地下,沿線十三處設有平交道的「交通盲腸」割除後,不但交通順暢,西門鬧區的「第二春」也指日可待。
此外,寬敞、壯觀的新台北車站,今天也配合落成啟用,這座外觀融合了中國古典與現代感的宏偉建築物,未來每天可以提供廿萬人次旅客進出,不但是銜接捷運系統、鐵路與公車的綜合運輸中心,也將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
台北新站樓高六層,地下四層,車站面積為一萬七千平方公尺,一樓售票大廳面積四千六百坪,地上二樓為商店街、三至六樓為台鐵員工辦公室。地下一樓為候車大廳與穿堂走道,地下二樓為台鐵月台軌道,地下三、四層預留為未來捷運系統紅線(淡水─新店)月台車站。此外,站內並設有汽機車停車場。
由於站區空間廣闊,設施繁多,民眾初次進入可能搞不清楚方向,鐵路局建議民眾提早出門,最簡單的辨識方式,是進站乘車者遵循藍色指標指示,下車離站者按黃色指標行進。
【1989-09-01/聯合報/14版/台北市民生活】
邁向新紀元 新站開啟新台北
立體空間 遠景無限
【記者沈蓉華╱台北報導】交通部長張建邦昨天指出,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工程及台北新站完工啟用,將開啟台北市區發展的新紀元。
曾任台北市議會議長的張建邦,在台北新站啟用前夕,對台北市區發展遠景充滿信心。
張建邦表示,鐵路地下化及台北新站啟用,是改善台北市交通系統的開始而非結束,鐵路地下化東延及西延工程將次第展開,北市興建捷運系統、市區快速道路網,開發台北車站地區及中華路地下街等重大建設,將使台北都市發展由平面走向立體。
他指出,近年來台北市東區快速發展,西區逐漸沒落,但台北新站完成後,中華路地下街及捷運系統藍線聯合開發計畫,當可帶動鄰近商業活動,開創西區發展的新契機。
他說,台北東區交通擁擠環境髒亂,已嚴重降低當地居民生活品質,台北市政府決定配合捷運藍線場站興建,在東區也建設地下街,東西兩大地下街的開發,將形成兩個發展核心。
張建邦表示,交通部將全力協助台北市運輸系統在未來十年內脫胎換骨,及早渡過台北交通「黑暗時期」。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英商嘉士洋行倉庫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鼻頭街22號,捷運淡水站出口右側,佔地面積約近3000坪(9900平方公尺),內有四座大型磚造倉庫、三座小型庫房、鐵道、月台等歷史建物。區內倉庫大小不等均建於日明治30年(1897年),以二尺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重牆,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窗台、門框架使用泉州隴石(...
「閩南式建築屋頂」的推薦目錄:
- 關於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閩式建築結構、閩南建築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馬來西亞風格的閩南式寺廟建築屋頂剪黏裝飾-龍山堂邱公司... 的評價
- 關於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東門的建築形式與北門相似,皆為封閉的碉堡式城門(閩南 ... 的評價
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修復遙遙無期的星光旅社(艋舺謝宅)
上圖與中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4月3日,下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2月11日。
坐落在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和西昌街口西南隅的星光旅社,早在1999年初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艋舺謝宅」,可惜該屋年久失修,目前僅在其外搭設鋼棚以保護建物,但後續之整修復原工程則是多年不見動靜。
在我小時候,這間名為「星光旅社」的老舊旅館已經沒有在營業(1971年歇業),我曾和鄰居進去玩過幾回,對裡頭的天井印象深刻,關於謝姓屋主的故事也略有耳聞;如今它成了古蹟「艋舺謝宅」,卻已不見天日許久,希望能早日見到它修復後的模樣。(不過,這裡真的有在進行修復工程嗎?)
「艋舺謝宅」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昌街88號,所在之地為艋舺市街發源地「番薯市(今貴陽街二段)」附近,原是一座三落大宅。此宅最初建於清光緒16年(1890年)左右,曾經是著名的「郊行」,掌握台臺北與漳泉間的貿易,對艋舺歷史發展有不少貢獻。
謝宅原為歐陽長庚所有,他於1880年代由福建晉江移民至艋舺,開設「建發船頭行」,專營閩南與北臺灣之間的貨物運輸,因生意興隆,遂於1890年代興建此一豪宅。民國34年(1945年),歐陽家傳至第三代歐陽江淮,因財務日漸困難,又將此宅賣給同窗謝溪圳。
原在廈門開設「建松洋行」作布匹生意的謝溪圳,於民國38年(1949年)返台定居於此,將其改闢為旅社與住家兩用的街屋。
此宅坐西向東,原為泉州建築「三落」帶有「左右護龍」的大厝,後因日治時代拓寬道路,此宅部份被拆,前落成了兩側臨街的三角窗街屋。
民國41年(1952年),謝宅進行整修,將原為船頭行的第一落兩層樓臨街建築修改為「星光旅社」;後又將昔日歐陽家族提供作為貨船船工住宿的第三落,改建成二樓磚木構造的「月光浴室」,但由於浴室需燃燒煤炭而屢遭環保局控告,便於民國60年(1971年)結束營業,於1970年代初期改建為四樓公寓。
第一落的星光旅社除了二樓改成旅館建築的隔間外,主要構造、規模、外觀風貌仍保有1890年代初建時的風格,房間面積分割狹小。屋身修建後,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子使用磚砌,樓板則為傳統木桁架,木結構樑架高大,這種磚木混合構造盛行於日治時期的明治與大正年間。屋頂桁架為西洋式的三角桁架的變形;一樓外側附有拱廊騎樓,二樓則開設弧拱窗;牆面為洗石子材質,兩層樓間有一綠色裝飾帶。
第二進屬傳統閩南式的木構建築,面寬三開間。屋頂為硬山單簷式,並鋪以仰合瓦,採用火形山牆,山牆下有青釉花磚的通氣窗。中廳的樑架為疊斗式構造,兩側木隔牆為仿「閣樓挑台」的做法,收以精緻的格柵欄杆,更有抬高內部屋架的效果。中廳前步口作為前檐廊,內部構架為四桁架,捲棚屋頂,通樑下有透雕的通檖。入口採「三關六扇」門,左右四片格扇,上有螭龍透雕,造型生動,雕工精湛,為艋舺地區所罕見。正廳裡也有雕刻精美的神龕,奉祀祖先及神明,神龕的後方留有「前堂後」,是通往後方院落的空間。
院落間有一天井,被設置為簡單的小庭院,其護欄有石刻造型。天井兩側為廂房,廂房屋頂為平面,其樓頂與第一落後方二樓露台都築有高八十公分的女兒牆,中砌有青釉花瓶欄杆。第一落後方的門板上刻有「松、蘭、竹、梅」等造型。
1999年1月7日,艋舺謝宅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宅第類,以作為清代中葉郊行的歷史回憶,並為1950年代鬧市裡傳統客棧的代表。
指定為古蹟之理由如下:
一、艋舺謝宅為臺北市僅存之清中葉郊行遺構,雖只剩第二進廳堂,但仍具有艋舺商業使之價值。
二、第一進內廳近代改建為旅社,內部為日式風格,亦具有時代特色。
三、第二進為閩南式傳統建築,用料巨大,木彫精美,深具藝術價值。
但該屋因年久失修,目前第一落(星光旅社)外觀施作鋼棚架工程,給予建物保護,尚待修整;後又因前面道路施工使地基下陷,如今老屋岌岌可危。謝家尚有一子孫住在兩側早已破舊的廂房,並開設雜貨舖,正處在老屋翻修和古蹟維護的兩難之中,期待政府能將已被列為古蹟的謝宅早日維修完善。
我在2014年1月19日拍攝的艋舺謝宅:http://goo.gl/FyJ0d1
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宜蘭・壯圍張宅
-
去年年底,
我有幸入住了一間好喜歡好喜歡的民宿,
今天想將它分享給你們 😘
-
壯圍張宅,顧名思義就是張家的宅邸。
這棟座落於阡陌稻田中央,以樹木為籬,以稻田畔的小小溝渠為界的單層老房曾是張大哥一家的私宅,因為懷念童年那種全家聚在一起、可以自由攀爬屋頂的空間,張大哥請來建築大師黃聲遠為自己設計房子。
-
歷經 8 年等待,結合傳統閩南建築與現代風格的張宅落成,並以「回家爬屋頂」為名獲得 #第一屆宜蘭厝建築獎。而隨著女兒長大離家,房間閒置,張大哥便將張宅轉為民宿,與所有過客分享這棟美好建築。
-
不誇張的說,
這可能是我近幾年住過最喜歡的民宿之一。
---------
還記得那天晚上躺在床上望著後院的小燈與遠方半隱於黑暗中的稻田與夜空,我忽然地羨慕起張大哥,忽然覺得所謂生活,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
有天光、有雨聲,有來自蘭陽平原的風,有能感受四季變換的院落,我們總在城市裡汲汲營營尋求的生活儀式感,在這裡不過就是日復一日的尋常。
-
太謝謝 Essence Travel 本質旅行 帶我來到這裡!
-----------
#一些提醒
📌 張宅座落在田中央,周圍用餐不便,需要開車十來分鐘去主街才有比較多選項。我們那天晚餐是吃 #壯圍穀倉,味道很不錯。
📌 張宅房費含早餐,但下午茶要另外預定。
📌 為求環保,張宅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等用品,記得自己帶。
📌 張宅可以純訂房也能包棟,包棟平日 6 人,假日 10 人起,最多可住到 13 人。
📌 民宿畢竟是在田中央,前後院免不了有一些蚊蟲,推薦攜帶防蚊液。
#更多愛心滿溢的分享請看圖說
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英商嘉士洋行倉庫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鼻頭街22號,捷運淡水站出口右側,佔地面積約近3000坪(9900平方公尺),內有四座大型磚造倉庫、三座小型庫房、鐵道、月台等歷史建物。區內倉庫大小不等均建於日明治30年(1897年),以二尺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重牆,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窗台、門框架使用泉州隴石(花崗岩)打造,窗台於屋內側有向內對開的傳統木製門與木門栓,外側有厚實的鐵窗。屋頂架構承載使用當時西式建築中偏好的大跨距木桁架、樑下加有石板柱頭的方形磚柱承重。
原有的碼頭區早已被水上人家使用,另外形成淡水地區的特殊景觀,油槽部分在二戰時遭到美國陸軍航空軍轟炸[,僅存一處殘蹟,鐵道支線也因為淡水線拆除改建捷運而停用。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古蹟園區對外開放參觀。
地址: 251新北市淡水區鼻頭街22號
開放時間:
星期一 休息
星期二 ~星期日 09:00–17:30
舊稱: 淡水殼牌倉庫
電話: 02 2622 1928
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南洋騎樓建築、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滿目的各色閩台特色小吃和迴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構成其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中山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涉台文物古跡1處,歷史遺址、古跡10餘處,還有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6月,廈門中山路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
六大特色:
中山路保存下來的騎樓街道歷史文化遺址和閩南街市風情,見證了廈門城市歷史發展的過程,留存了城市寶貴的文化記憶。如今的中山路,經過近百年來的培育和打造,已經成為一條歷史積澱深厚、經營品類齊全、名店名品雲集、人流物流集中的歷史文化名街。
(一)文化優勢:廈門城牆,新街禮拜堂,江夏堂……中山路片區保留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孕育了眾多的廈門文化名人,堪稱廈門的文脈。這裡還有著名民族英雄陳化成、著名書法家歐陽楨、詩人虞愚、著名書法金石家呂世宜等名人的故居;著名的民盟早期領導人李公樸和作家郁達夫下榻過的天仙旅社;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盧嘉錫的童年,也是在這裡度過的。中山路不但有豐富的文物古跡,而且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歌仔戲、中秋博餅等在中山路都有著悠久不斷的傳承。
(二)建築優勢:騎樓建築盡顯南洋風情,中山路主要由華僑投資興建,並由成片的騎樓組成,兩旁帶著濃郁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映襯著中山路“南洋風情商業街”的雅號。位於中山路輪渡路口的華僑銀行,是當年廈門人與南洋華僑之間血脈緊緊相連的歷史見證。南洋風情的騎樓,加上了閩南傳統的綠琉璃門樓屋頂,騎樓的門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國特色的廻雲紋裝飾,為中山路騎樓添上了中國氣派和閩南色彩。中西合璧,開放包容,有人說這就是中山路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
(三)對台優勢:台商紛紛開店經營,位於海峽西岸的中山路,與臺灣僅一海之隔,聯繫甚密,淵源深厚,有“中國閩台風情第一街”之稱。福建、臺灣的各行業眾多品牌在這裡彙集;眾多的閩商、台商在此開店、經營,並經常舉辦與臺灣有關的臺灣特色商品展、鄭成功文化節風俗展演和歌仔戲、南音等具閩台特色的各項活動,是對台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之一。中山路上有古城東路“閩台特色食品街”。3月18日,位於古城東路的“老台南劍獅美食文化園”也正式對外開放,廈門市民能在此零距離感受台南獨特的地方文化。
(四)交通優勢:地處市中心交通便捷,中山路地處廈門城市中心,在早期,中山路更是廈門城市的代表,當時的廈門就是指中山路周圍。中山路與“海上花園”鼓浪嶼遙遙相對,緊鄰廈門城市快速幹道—環島路、成功大道,緊挨碼頭、長途汽車站,就是到到最遠的機場也不足30分鐘。
(五)環境優勢:商業街直通大海,中山路是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走在街上,便有陣陣海風吹來,讓人感覺愜意無比。閒暇之餘,你還可走到街盡頭的海邊,遙望“海上花園”鼓浪嶼,聽濤聲浪曲,觀千帆飛渡、萬舸迸發。全國首創,廣告採用統一板材和底框,以歐式的鐵藝雕花來突出騎樓的優美,實施LED夜景工程,使藝術照明與建築景觀融於一體……近年來中山路的兩次大規模改造,既有效地保持了原有商業街的建築風貌、歷史印跡,又進一步突出了廈門的本土文化、南洋文化和閩台文化,提升整體景觀的內涵與品位,使中山路成為廈門的一大遊覽勝地,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六)品牌優勢:老字型大小特產成“金字招牌”
中山路著力找准文化與商貿產業發展的契合點,不斷提升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業態,形成高、中、低端業態有機搭配,國際名品、老字型大小品牌主導的特色商業街區。在短短1200米的中山路上彙集了200多種國際一、二線知名品牌。眾多國內知名品牌,也是巧借中山路的人氣和影響力,在此設旗艦店,作為其品牌宣傳的排頭兵。中山路更是本土品牌的集散地,金鷺首飾、光華藥店、好清香大酒樓、黃則和花生湯、佳味再添小吃、葉氏麻糍、大同鴨肉粥等廈門老字型大小本土特產,成為中山路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廈門大學由陳嘉庚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共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入選「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全國31所副部級中管高校。同時也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並曾有「東南最高學府」之譽。廈門大學亦為第一間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該分校區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
胡里山炮台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所屬的廈門島的東南端海濱,是一座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古炮台。炮台中存有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280毫米海岸炮,為世界現存最大的海岸炮。胡里山炮台於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編入金氏世界紀錄,2009年被評為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胡里炮王」是廈門市政府於1997年評定的廈門名景新二十景之一。胡里山自從明代時就設有炮臺,並派兵駐守。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臺被毀。現存胡裡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工期兩年八個月,完工時的閩浙總督為楊歧珍。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半城垣式,兼具歐洲和明清的建築風格,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炮臺分為戰坪、兵營和後山三個區,內有暗道、護牆、護城壕、彈藥庫、兵房、觀哨台、官廳等。台基由烏樟樹汁和紅糖、糯米、砂土、石灰等攪拌而成,十分堅固。胡裡山炮台選址海島東南端海岬突出部,三面環海,向東可支援距離約4500米的白石炮臺,攔阻敵艦於水道外。南面則和對岸(今漳州龍海)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交叉封鎖航道。向西則可協助距離約5000米的磐石炮臺,一同追擊廈門港內敵艦。向北也可支援島內陸軍陣營。胡裡山炮台裝備先進,直至民國時期仍在海岸戰爭中處於優勢。最近翻查廠家資料,原來中國先後曾進口十門巨炮,但現存只有胡里山這座。
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集美學村是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位於廈門集美半島坐落於集美村。它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傾資創辦,享譽海內外。學村總建築面積達三千餘畝,擁有在校師生十萬餘人,形成了由學前教育至小學初中高中、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原集美學村包括: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學院、集美師範專科學校、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專科學校(現已全部併入集美大學),集美歸國僑學生補習學校(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校、集美中學、集美小學、集美幼稚園等學校,還包括福南大會堂、圖書館、體育館、音樂廳、龍舟池、航海俱樂部等設施。它既是鐘靈毓秀之地,又是凝集眾美的觀光風景區,其建築融中西風格於一爐,體現了典型閩南僑鄉的建築風格。學村中的龍舟池節假日常舉行賽龍舟。鼓樂齊鳴,南音悠揚,人聲鼎沸,把平日寧靜的校園變成歡樂的海洋,集美學村也就成了廈門旅遊的一個熱點。2016年9月,集美學村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1894年,創辦惕齋學塾。
1913年,辦集美小學。
1917年,辦女子學校。
1918年,辦師範和中學。
1918年,成立集美師範 。
1919年,辦幼稚園。
地標性建築中學部南熏樓由主樓及兩側附樓組成,呈Y字形矗立與於潯江西岸的制高點上,1957年6月建成。樓名取自虞舜時南風詩:"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慍兮",以示陳嘉庚一生興學造就後代的心願。主樓為高15層的西式建築,屋頂為中式方亭。塔樓頂部有“集美”兩字。兩側附樓似展翅的雙翼、淩雲騰飛。南薰樓全部用細紋花崗岩建造,綠瓦飛簷,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立面裝飾,都為集美標誌性建築。集美學村在陳嘉庚先生親自指導下創立,其建築融中西風格於一爐,體現了典型的閩南僑鄉的建築風格。無論是高大壯觀的校舍堂館,還是小巧典雅的亭台廊榭,無一不是琉璃蓋頂、龍脊鳳簷、雕樑畫棟,人們稱其為“嘉庚風格”。建築特點是:一是穿西裝,戴斗笠。二是三曲燕尾脊。三是彩色出磚入石。四是梁檁桁柱不油漆。五是創新嘉庚瓦。陳嘉庚先於1950年在海灘上築堤圍墾外、中、內三池。1953年,他親自督造龍舟10艘,組織村民和師生進行正規訓練和划船技術。為提供良好的競賽場地,1955年,陳嘉庚先生親自選址,在臨海風景優美之處,開闢了一個規範的大龍舟池。外池俗稱“龍舟池”,寬300米,長8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畔建有式樣各異的“啟明”、“南輝”、“長庚”及“左”、“右”、“逢”、“源”七個亭子。集美學村龍舟賽幾乎年年端午節在此隆重舉行,舉辦龍舟賽除了追思屈原、紀念屈原外,還特別是宣導“誠毅”精神,一支龍舟隊要爭取好成績,隊員之間必須以“誠”相待、誠心努力,同時必須“整齊劃一”,堅持到底。
嘉庚故居坐落於集美鎮後尾角,今嘉庚路149號,是陳嘉庚先生居住過的地方,1918年建成。故居是一座兩層小樓房,1938年被日本飛機炸毀,後重修,直到完工後才重修居宅。現故居是1980年按小樓原來格局修繕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況陳列,並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遺物。二層的會客室、餐室、工作間、臥室等,均按陳先生生前原樣陳設。故居西側的一座三層樓房為“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蹟陳列館”,共以“經商南洋,情深鄉國”,“傾資興學,百折不撓”,“赤誠愛國,鞠躬盡瘁”三部分陳列。
1992年,為完成陳嘉庚先生的宿願,在鼇園的北面建設“嘉庚公園”。與鼇園相連,是陳嘉庚建築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傳統園林自由佈局的形式。公園占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投資1000萬元。於1994年10月陳嘉庚先生誕辰120周年竣工,向遊人開放。公園內紅柱飛簷琉璃瓦的亭臺樓閣,它們一個連著一個隨著曲折回廊成一條龍展布。嘉庚公園以中國式的庭院為主體,公園內還有水池、曲橋、石欄、草地,結構排列。公園西側正中有大型人物群雕《桃李芬芳》,展示了陳嘉庚先生創辦教育。莘莘學子仰望著"集美解放紀念碑",緬懷校主恩澤。園內的東邊有一個尊師重教榮譽碑,雕塑巨型蠟燭一根,石碑上鐫刻著捐資興學的個人和單位姓名。公園裡有著地毯式草坪、市樹和市花。位於集美東南海邊的鼇園原為一座小島,形似海龜、故為鼇園。1950年,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回國定居時,將這一島嶼擴填成園,於1961年完工,歷時十年,占地近九千平方米。園中共有650多幅青石雕,是閩南石文化的主要代表作。鼇園門廊兩側中國古代和近代史的青石鏤雕。集美解放紀念碑是鼇園的主體建築,碑高28米。陳嘉庚先生墓坐落在集美解放紀念碑正南面,1961年8月20日,國家為陳嘉庚先生舉行了隆重的國葬。1988年,陳嘉庚墓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馬來西亞風格的閩南式寺廟建築屋頂剪黏裝飾-龍山堂邱公司... 的必吃
تفكرت خطرة كنت نقرا فالسنة الرابعة إبتدائي، والمعلم تاع فرون. 老古板的古 建築 之旅, profile picture. 老古板的古 建築 之 ... ... <看更多>
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東門的建築形式與北門相似,皆為封閉的碉堡式城門(閩南 ... 的必吃
Sep 30, 2016 - 東門的建築形式與北門相似,皆為封閉的碉堡式城門(閩南式碉堡城門),有對外監視作用的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屋頂為中國南方傳統建築常見的 ... ... <看更多>
閩南式建築屋頂 在 閩式建築結構、閩南建築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必吃
閩南建築屋頂 在ptt上的文章推薦目錄 · [賣/新北/板橋] 立信天禧采蝶高樓豪景風溫柔的吹 · [食記] 台南錫鼓Tin Drum日式老宅咖啡廳 · [賣/台南/中西區]誠美樸真景觀豪宅大三房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