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似乎陷入了對兒時電視節目的懷舊思維中。近期有個朋友聊起,大概20年前曾在年代MUCH播放的《超暴力激鬥》,讓我忍不住上網查了查這節目的許多後續及發展。其實我甚至不知道其實這節目在台灣有不少粉絲,甚至新一代的機器人戰鬥節目《Battlebots》在網飛上還有播。不過今天就簡單聊聊這個當年我曾經一度癡迷的節目。
《超暴力激鬥》(《Robot Wars》)是英國所製作的節目。用最簡單的理解,便是武裝遙控車相互戰鬥的擂台賽,這些機械多半是由參賽隊伍自行設計和改裝。聽起來很無聊,但看著眼前重達百多公斤的機器相互攻擊,男孩心中的那股機器人夢想好似成真,看得欲罷不能。
印象中,早期參賽者的思路都很簡單,幾乎是將五金用品店能找到的最大型武器都裝上,像是大型圓鋸、斧頭、鏈鋸、焊槍、重型鐵鎚、刺針,甚至是油壓剪,都裝在了機器上。不過很快就遇到了問題,那就是這些重型武器攻擊成功的機率簡直感人得沒效率,不然就是這些張牙舞爪的武器,很容易就因為撞擊或各方面的問題,導致故障或失能。例如大型圓鋸受到強烈撞擊,變形或斷裂都不奇怪。
那時看比賽,幾乎心中都有了成見,那就是大型機器都輸面大,速度越快和武器越小的,反而能有效攻擊。看到兩台一大一小的機器人上台,我下意識地便會覺得小台的應該會勝出。
因為規則寫明,一旦機器人無法移動就會判定失格,於是便有參賽者突破腦洞,理解到與其將對手機器人破壞殆盡,不如想辦法將其翻覆,導致其無法運作。於是這股風潮,引領多數參賽者重新設計思路,那些大型武器再也不受歡迎,出現了大量能使對手翻覆的「氣動翻板」。這一次的攻擊型演化,引來了競爭環境的改變,開始有隊伍設計機器人翻覆後能翻回來的保險機制,甚至出現有隊伍設計正反兩面都能順利運作的機器人。其實光看不同武器的演化,導致競爭環境的改變,就能感受到相當樂趣。
《Robot Wars》後來熄燈許久,由美國《Battlebots》重新再次引領機器人戰鬥節目的風潮,這幾年《Robot Wars》似乎也有過幾次復活。
我記得兒時的一大問題,便是台灣有沒有能孕育這類節目的環境?
當時的我無法回答這問題,但現在我能斬釘截鐵的說「沒有」。最常聽到的答案是台灣沒有車庫文化,多數家庭無法擁有自行五金改裝DIY的空間,當然我覺得這也是原因之一,但其實多數中南部的透天都有足夠大的空間能實行改裝或DIY。
我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台灣的教育文化。台灣教育重視理論和考試,鮮少鼓勵學生實作。要做出這些具備敏捷和攻擊性的遙控機器人,不只是要求理論設計,對實際裝卸和細部微調的經驗更是講究。台灣學生下課不會有去搞這類改裝電子機器的機會,父母會更希望孩子專心在課業上。等到這些孩子長大後,也不可能在工作之餘,單純為了興趣而搞台改裝遙控車。
我覺得「實作」的經驗是無價的。另一檔值得懷舊的科學節目《流言終結者》,就是最佳的代表。他們實際將電影中許多的爆炸和科學情節,以實驗的方式重新驗證,並告訴觀眾哪怕是聽起來再荒誕不羈的假設,都有實驗的價值。而《流言終結者》的幾名固定班底,如傑米海納曼,以及這幾年逝世的格蘭今原,他們多年前設計的機器人也曾在《Robot Wars》中大放異彩。
只是這麼多年過去,「實作」從未被教育體系重視過。
想來,我對「馬力」和「扭力」,最早的認識,也是來自於對四驅車齒輪比的實作。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VOGUE Taiw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也是酪梨教的狂熱者? ► https://smarturl.it/7f5xt0 設計大師 Dan Formosa 回來評估和改進 5 個小工具,這些小工具的發明者在電視“創智贏家”上尋找投資者。 看著他測試每樣機器,讓它們經受考驗,同時評論哪些有效,哪些無效,以及他將採取哪些措施來改進他們的設計。...
鏈鋸人電影 在 Jacky 玩具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00usd
Mezco alien
https://www.mezcotoyz.com/one-12-collective-alien?mc_cid=e0caec7813&mc_eid=e691239de0
In space, no one can hear you scream.”
The perfect organism, Alien joins the One:12 Collective!
The One:12 Collective Alien features an all-new seamless body designed with an internal skeleton armature that is durable yet highly posable. The hostile xenomorph is equipped with a hinged pharyngeal jaw and interchangeable inner mouths, as well as an interchangeable chest plate pierced by the ASSO-400 Harpoon Grappling Gun, as seen in the final scene of the movie.
Alien is fully loaded with film-accurate accessories including a coiled Facehugger that can fit over the heads of most other One:12 Collective figures, an open Facehugger, a Chestburster, and an open and closed Ovomorph egg.
The crew aboard the Nostromo are awakened from their cryo-sleep to investigate a distress call from an alien vessel. After the crew encounters a nest of eggs inside the alien ship, terror begins as they realize they are not alone.
THE ONE:12 COLLECTIVE ALIEN FIGURE FEATURES:
All-New One:12 Collective body with seamless armor and hidden articulation
One (1) head portrait with hinged pharyngeal jaw
Hand painted authentic detailing
Approximately 18cm tall
Six (6) interchangeable hands
Three (3) pairs of posing hands
COSTUME:
Protein polysaccharides exoskeleton
Interchangeable chest plate
Serrated, flexible tail
ACCESSORIES:
One (1) open Ovomorph egg
One (1) closed Ovomoph egg
One (1) coiled Facehugger
One (1) open Facehugger
One (1) Chestburster
One (1) One:12 Collective display base with logo
One (1) One:12 Collective adjustable display post
Each One:12 Collective Alien figure is packaged in a collector friendly box, designed with collectors in mind.
*This product is intended for collectors ages 18 and up and is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The product may contain small parts that can be a choking hazard as well as sharp points that can cause injury. The item is not designed for rough play and is considered a display item for collectors.
在太空中,沒有人能聽到你的尖叫。”
完美的有機體,外星人加入了 One:12 集體!
One:12 Collective Alien 具有全新的無縫機身,設計有內部骨架電樞,經久耐用且高度靈活。 敵對的異形裝備有鉸接的嚥下頜和可互換的內嘴,以及被 ASSO-400 魚叉抓鉤槍刺穿的可互換胸板,如電影的最後一幕所示。
Alien 裝滿了適合膠片的配件,包括一個可以套在大多數其他 One:12 Collective 人物頭上的盤繞 Facehugger、一個開放式 Facehugger、一個 Chestburster 以及一個開放和封閉的 Ovomorph 蛋。
Nostromo 上的船員從冷凍睡眠中醒來,調查來自外星飛船的求救信號。 船員在外星飛船內遇到一窩雞蛋後,當他們意識到他們並不孤單時,恐懼開始了。
THE ONE:12 集體異形人偶特點:
全新一:12集體身體,無縫裝甲和隱藏關節
一 (1) 張帶有鉸鏈嚥下頜的頭像
手繪真實細節
高約18cm
六 (6) 只可互換指針
三 (3) 對擺姿勢的手
戲服:
蛋白質多醣外骨骼
可換胸板
鋸齒狀,靈活的尾巴
配件:
一 (1) 個打開的 Ovomorph 雞蛋
一 (1) 個封閉的 Ovomoph 雞蛋
一 (1) 個盤繞的 Facehugger
一 (1) 個打開的 Facehugger
一 (1) 爆胸者
一 (1) 一:12 帶標誌的集體展示基地
一 (1) 一:12 集體可調展示柱
每個 One:12 Collective Alien 公仔都包裝在一個收藏家友好的盒子裡,專為收藏家而設計。
*本產品適用於 18 歲及以上的收藏家,不適合兒童。 該產品可能包含可能導致窒息危險的小部件以及可能導致傷害的尖頭。 該物品不是為粗暴遊戲而設計的,被視為收藏家的展示物品。
鏈鋸人電影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32例本土、12例死亡;微解封各縣市不同調,陳時中:尊重地方政府判斷,做滾動式調整;公布宗教場所防疫配套,採有條件開放;基因定序驗出5例變異株;疫苗單日接種20萬劑創新高】
台灣今(9)日新增32例本土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個案,4例境外移入以及12例死亡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今日案例比昨天多,但整體趨勢還是往下,屏東的Delta印度變異株沒有再增加個案,總計15例定序後都是同一群Delta變異株。
指揮中心昨日公布微解封指引後,各縣市政府不同調,雙北與高雄市等縣市就宣布餐廳依舊不開放內用。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到台南玉井視察芒果外銷檢疫作業時表示,距離13日還有一點時間,已要求各部會適時調整滾動檢討;陳時中則是表示,現在還是三級警戒期間,有些人會覺得太緊,有些人覺得太鬆,這是兩難。鬆綁的部分已經公布指引,但還是尊重地方政府因疫情所做的判斷,沒有同不同調的問題,也會針對指引滾動式調整。
今日指揮中心公布宗教場所的防疫配套,原則不開放,但有條件開放必須提報防疫計畫、做好防疫措施以及人流總量管制,尤其是寺廟不提供筊杯與籤筒供民眾使用。
昨日的疫苗接種達20萬8,564人次,首次單日突破20萬大關,創下施打疫苗以來最高紀錄,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約13.03%。
■疫情趨勢向下,新增32例本土、12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的32例本土病例(包含13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其中1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日至7月8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19例最多,其次為新北市11例、桃園市2例;其中14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17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新增12例死亡個案,為8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2日至7月4日,確診日介於5月16日至7月7日,死亡日介於6月30日至7月8日。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7日累計公布13,929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1,53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2.8%。
今日新增4例境外移入,案15270為本國籍60多歲女性,6月25日自土耳其返國,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7月7日檢疫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並無症狀,且檢疫期間未與他人接觸,故無匡列接觸者。案15283為本國籍30多歲女性,7月7日自美國返國,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在機場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無症狀,已匡列同班機前後兩排旅客共6人,均列居家隔離。案15289、15290皆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7月7日自捷克搭乘同班機返國,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在機場採檢,於今日確診;2人無症狀,相關接觸者匡列中。
■7月2日起基因定序驗出5例變異株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7月2日邊境加嚴後,境外移入確診個案都會進行基因定序,總計驗出5例境外移入是變異株,其中Delta印度變異株有3例,分別自英國與印尼入境,Ct值分別只有16與17都偏低,Alpha英國變異株1例,是本國籍女性自柬埔寨回國,Ct值21,但基因定序後與目前國內流行的病毒株有一點不一樣;Gamma巴西變異株則是來自美國返國的10多歲小朋友,Ct值15,出現嗅味覺異常後篩檢確診。
羅一鈞表示,加嚴之後,所有入境者都會入住集中檢疫所,檢疫期滿前與檢疫期中都會採檢,嚴密監控,雖然Ct值偏低,但都沒有進入社區。外界關心的Delta加上之前秘魯祖孫2例,合計境外移入有5例Delta變異株。
■餐飲微解封,雙北、高雄等縣市仍維持禁止內用
昨天指揮中心宣布維持三級警戒至7月26日,鬆綁餐廳、百貨、傳統市場與夜市等餐飲內用,但今天台北市長柯文哲與新北市長侯友宜都宣布,還在三級警戒階段,不開放餐廳內用。柯文哲表示,公托可開放但工作人員要打疫苗、分艙分流,北市運動場館則以中低強度非身體接觸的運動為限。
柯文哲指出,要脫口罩吃飯的還是先不開放,原則以涉及民生商業與社會等層面的會優先開放,但開放需要有配套,例如照護中心工作人員與被照顧者都先打疫苗,防止被感染;至於百貨商場、夜市還是先維持外帶,不開放內用。
侯友宜也表示,新北還是重災區,指揮中心公布指引對於管理者與業者都有執行上的困難,還不是可以掉以輕心的時候,因此維持三級警戒標準,「管制為原則、放寬為例外、以戶外為優先」,大部分場域仍維持關閉,僅開放博物館及藝文園區戶外空間。
高雄市長陳其邁兩度在記者會上向市民道歉,由於鳳山大樓群聚還未滿14天,經專家會議討論後,決定不開放餐飲內用。
對於雙北、高雄等縣市政府並沒有跟進指揮中心指引微解封,陳時中坦言,指引公布「有產生矛盾」,不能說完全沒有,大家會覺得不合情理,但指揮中心的態度是希望透過指引切斷傳播鏈,但又可以部分鬆綁限制,現在還是防疫期間,只能請大家多忍耐。
陳時中強調,例如電影院採取梅花座不開放飲食,由於都有全程戴口罩,這部分可以控制傳染狀況;防疫過程中,如果強度太強,容易造成防疫疲乏,違規狀況就會多,反而造成防疫強度不佳,如何在鬆緊之間取得一定平衡,這是一場拉鋸戰,地方政府也會根據疫情做判斷,指揮中心也會滾動式調整。
有媒體問到,為何登山步道可以開放,但海邊就不行?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解釋,海水浴場都需要淋浴,佩戴口罩的難度比較高,但是登山步道可以全程佩戴口罩,尤其三級警戒期間仍有民眾戴口罩爬山,因此做出這樣的指引。
■宗教場所指引,有條件開放
陳宗彥今日也公布宗教場所的開放指引,防疫計畫必須報鄉鎮市公所後再報主管機關,至於全國性的宗教法人直接向內政部提報。防疫計畫內必須有內部人員名冊、健康監控措施與處理機制、內部人員衛生防護、清消措施、開放民眾的防疫措施,以及確診者足跡所至的應變措施等。
防疫措施則是包括實聯制、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量體溫、噴酒精與洗手設備等,參拜動線必須保持1.5公尺的社交距離,宗教儀式採取梅花座並固定坐位;此外,人流管制則是最多不得超過99人,達人容上限時暫停民眾進入,並引導民眾排隊等候維持社交距離,最後是寺廟不提供筊杯、籤筒,容易接觸的物品必須定時消毒。陳宗彥強調,原則上宗教場所是不開放,必須完成上述的防疫配套計畫才能有條件開放。
■單日疫苗接種破20萬創新高,疫苗足夠配發量會再提高
指揮中心統計,昨天開放全國第9類與第10類對象意願登記,截至今日已經超過200萬人登記成功。陳時中表示,這是意願登記的調查,沒有先後順序的差別,是讓指揮中心與各縣市掌握有意願施打的人數,方便分配疫苗,因此如果登記者改變想法,隨時都可以上網更改,也不會影響施打順序;而第9類是根據去年1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的主診斷碼有就醫紀錄者。
昨天原本公布7月16日第9類與第10類開放施打,但後來取消這個時間點,陳時中解釋,以過去疫苗抵台後的封緘作業速度,差不多是這個時候可以配送,但不排除更早或更晚,因此先不押時間,等確定後就會儘速公布。
昨日總計20萬8,564人次接種疫苗,其中AZ接種5,814人次(第一劑接種3,098人次,第二劑接種2,716人次),莫德納接種20萬2,750人次(第一劑接種19萬8,502人次,第二劑接種4,248人次)。
根據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公開數據,過去單日疫苗施打最高是19萬人次,昨天注射突破20萬大關,也比過去7天的平均單日12.2萬高出許多。陳時中說明,過去擔心各地方政府剛開始比較不純熟,配發上比較保守,未來將會針對各縣市的施打狀況,加上接種站運作愈來愈流暢,疫苗充足時會盡量多配放,讓覆蓋率可以儘速拉高。
截至8日為止,累計接種312萬1,081人次,AZ接種198萬6,497人次,莫德納接種113萬4,584人次,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約13.03%。有傳出第一劑施打AZ後被要求第二劑要改打莫德納,陳時中強調,目前尚未開放混打,只有因為第一劑產生嚴重過敏者,可以更換不同廠牌。
(文/嚴文廷;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戴淨妍;攝影/馬雨辰、鄭宇辰、蘇威銘、余志偉、林彥廷)
#延伸閱讀
【COVID-19病毒變身全解析:從Alpha到Delta,19個月內4大重要變異怎麼發生?疫苗保護力追得上嗎?】https://bit.ly/2UsxWeK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2TFeFX0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三級警戒 #微解封 #疫苗 #AZ #莫德納 #Delta變異株
鏈鋸人電影 在 VOGUE Taiw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你也是酪梨教的狂熱者? ► https://smarturl.it/7f5xt0
設計大師 Dan Formosa 回來評估和改進 5 個小工具,這些小工具的發明者在電視“創智贏家”上尋找投資者。 看著他測試每樣機器,讓它們經受考驗,同時評論哪些有效,哪些無效,以及他將採取哪些措施來改進他們的設計。
在 Instagram 上關注 Dan @danformosa
#療癒廚房 #創業鯊魚幫 #創智贏家
火雞電鋸
暢飲酒杯
布朗尼邊角烤模
微笑老爹海綿
趣味食物切割器
【 其他熱門主題】
讓喜歡的事變生活!Good Job! ► http://smarturl.it/r7si6s
芭蕾舞者們的血淚史 ► http://smarturl.it/uhot5l
唐綺陽12星座深入剖析 ► http://smarturl.it/in8eqp
美容編輯正芳隨你問 ► http://smarturl.it/zf5840
口音、服裝專家拆解經典電影 ► http://smarturl.it/zcbgmf
---------------------------------------------------------------
【追蹤 VOGUE TAIWAN】
★訂閱VOGUE TAIWAN Youtube:http://smarturl.it/xbtuuy
★VOGUE TAIWAN 官網:http://www.vogue.com.tw/live/
★VOGUE TAIWAN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VogueTW/
★VOGUE TAIWAN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voguetaiwan/
★VOGUE TAIWAN LINE:https://reurl.cc/V66qNn
★美人會不會 FB社團:http://hyperurl.co/rgfitl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marturl.it/xbtuuy
--------------------------------------------
※關於時尚,VOGUE說了算!自從1892年第一本VOGUE在美國出版以來,至今已有122年的歷史,始終被時尚專業人士所推崇,因此榮譽為Fashion Bible時尚聖經。
--------------------------------------------
※台灣VOGUE隸屬Condé Nast Interculture Group,相關國外影片皆由國外授權提供給台灣使用,台灣VOGUE秉持服務網友,讓更多中文語系觀眾可以看到國際影片跟中文字幕,所以在此頻道分享給大家,如果喜歡我們的頻道,請訂閱我們,我們將會持續努力帶來更多優質內容。
鏈鋸人電影 在 森零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天要來惡搞各式各樣的恐怖電影角色!!!
科學怪人,湯匙殺人魔,電鋸驚魂,逃出絕命鎮都被搞得超搞笑!!!!
鬼修女還直接變成搖滾樂手,安娜貝爾直接飛走!!!!
▶每天都會有新影片! 歡迎大家訂閱我!!☛https://goo.gl/k5ySNC
▶最新精華播放清單☛https://goo.gl/H9z7cd
#恐怖遊戲 #惡搞 #恐怖電影
Google Play遊戲鏈接: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air.com.spilgames.TrollFaceQuestHorror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orest0
Twitter☛https://twitter.com/Forest_Zer0
業務諮詢 ▶ white10156@gmail.com
喜歡這部影片的話可以按個喜歡,並且幫我分享
想要看更多的話可以訂閱哦
有任何意見都可以在底下留言
我會努力下去的!!
鏈鋸人電影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生物律動-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特展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要介紹生物律動特展,一開始先由展覽組策展人 #林怡萱小姐 為大家介紹去年為什麼會策這個展。再來由展覽組教育活動人員 #王凌卿小姐 為大家詳細介紹國外空運來台的13個展件作品。
1、聽見空間:雙耳讓我們得以偵測聲音的方向,幫助我們建立周遭環境的空間意識。將有雙耳聽覺的頭像放在遠處,空間的聲音傳送回你的耳機,讓你能夠體驗遠端的空間感。
拍博曼 [愛爾蘭/英國]
2、聽聽看:你聽得到是因為大腦蒐集並處理空氣中分子的震動,震動在大腦中變成化學訊號。藝術家與科學家聯手打造,讓你探索人類趣味橫生的聽覺世界。
拍博曼與安‧凱莉 [愛爾蘭]
3、聲光艙:這個貝殼狀的裝置將你包覆在沉浸式的影音結構中,眼前看到特製的影像,低頻透過地板連通,在環繞立體及觸覺的聲音中共振,將聲音轉換成震動穿透身體。來體驗一下自己的環繞立體聯覺電影吧。
泰茲 [義大利]
4、聲囊:我們的聲音體驗不只是聆聽而已,身體也接收到產生聲音的震動。這件裝置藝術讓聽者能夠聆聽及感受聲音,結合兩個擴音器與六個傳感器,在聲囊內打造3D聽覺及觸覺體驗,高沉浸式的環境帶你-進到藝術家體內。
森田智嗣 [日本]
5、感覺鏈:這個高度參與的體驗讓人串連起來,打造獨特又不斷變化的音樂饗宴。藝廊內懸掛的金屬鏈邀請你成為音樂鏈的一環。
哈維爾‧杰瑪維契,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聲音藝術研究中心 [北愛爾蘭]
6、移動情緒:你將受邀來量測情緒,這是聲音藝術研究中心正在進行的音樂及情緒實驗之一。你的身體是否喜歡你自以為討厭的音樂?本實驗運用心律監控及膚電反應來讀取身體對精選音樂的反應。
尼爾‧克格蘭、哈維爾‧杰瑪維契、米格爾‧歐提斯、彼得‧漢利、班傑明‧納普、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聲音藝術研究中心 [北愛爾蘭]
7、電子音樂桌:這是一個協同式多用戶的影音體驗,桌上編碼的物件由感應器讀取,每次移動時就能創造出不同的聲音。此作品出自巴賽隆納龐貝法布拉大學音樂科技組之手,讓多人能夠同時彈奏樂器,開創音樂的無限可能。
反應系統 [西班牙]
8、泰雷明琴 V2:不經觸碰來製造聲音。泰雷明琴是史上最特別的樂器之一,在樂器周遭創作干擾圖樣,就能做出音樂。這件裝置藝術展示了聲波如何透過空氣傳送,這件原型設計將用音樂教你聲音的科學。
尚‧麥當勞、艾力克斯‧宏貝克與安珀‧緹蘇 [美國]
9、音波椅-獻給什麼都不缺的女孩:每間藝廊都需要一些椅子,但可要當心這張椅子。這張椅子由1920年代的椅子改造而成,充滿聲波電荷。操縱控制面板上由電壓控制的震盪器,就能根據個人喜好用身體感受聲音的力量。
大衛‧漢德福 [英國]
10、竊體者:這是一個讓你在藝廊自己創作音樂的機會。在軟體站自己動手採樣,隨後立即收到個人舞曲的音樂反饋。
艾力克斯‧道與席奈‧米妮 [愛爾蘭]
11、樂器人:這件實驗的音樂作品於三個螢幕播放,為三幅一聯的影像。此作品由查亞‧赫塔(Chaja Hertog)與三位音樂家合作一年,打造、發展出適合每位音樂家的獨特樂器。這些樂器變成身體的延伸,模糊了音樂家與樂器之間的界線。樂曲用三台攝影機同時拍攝、一鏡到底,造就即時的裝置藝術。
音樂家:米夏‧柯──鋸琴、沙夏‧阿赫拉諾福──酋力‧波立帝──打擊樂器查亞‧赫塔與尼爾‧奈德勒合作 [荷蘭]
12、心跳與節拍:這件獨特的樂器結合「龐克科學」與日式創新,將你自己的心跳變成曲調的基礎。這件樂器將你的身體當作電路,讓脈搏發出聲音。你可以加進聲音樣本,搭配自己的心跳一起演奏。
佑希赤井 [日本]
13、音波床:該上床了,但這不是拿來睡覺的床,低音喇叭播送深層、親密的音波音景至整張音波床,串連你的感官,讓你不只聽到傳送的聲音,還能感受到聲音。音波床探索我們與音樂之間非常私密的關係。想像一個滿溢聲音的池子──滑進池子泡個音波澡吧。
卡芙‧馬修斯及身體音樂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