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是阿嬤養的野豬?
#國家公園 #請勿餵食 #共同維護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
11月16日一則影片流傳到生態社團引起討論。影片內容是一位女士拍下自己在陽明山餵野豬的畫面,然而國家公園內餵山豬不但危險,而且違法。
這位女士名為鄭秀琴,近年來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引發諸多爭議。
自2005年便不法佔有國有地,並收容、餵食流浪狗,且照顧不當導致犬隻健康狀況不佳;附近流浪狗群聚,追車追人爭議不斷。2015年由法院判決鄭秀琴位於陽明山巴拉卡公路的狗場為不法侵占,狗場已於2017拆除。
雖然多數犬隻已經交給流社團法人台灣流浪動物希望協會安置,但鄭秀琴因擔心其他犬隻無人照顧不願下山,並持續違法餵養動物。今年8月也有民眾覺得「阿嬤很辛苦」而發起募款,支持鄭秀琴的餵食行動。
【蛤?為什麼國家公園不能餵動物?】
國家公園的設立目的在於「維護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餵食動物會干擾野生動物行為與族群,不論任何動物都禁止餵食,根據《國家公園法》及《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域內禁止事項》明文規定「禁止餵食野生動物或擅自餵食遊蕩動物」,違反規定將會被 #處以新台幣3000元罰鍰。
然而,餵食又會引發什麼樣的問題呢,我們根據陽管處提供的資料及網友時常討論的狀況,整理出下面各點:
🍌餵食讓野生動物喪失自然行為,對人類過度依賴無法在野外生存
🌽動物為了取得食物而攻擊人類或傳染人畜共同疾病
🍊人類的食物未必適合野生動物,對動物生理狀況造成影響
🥕吸引動物聚集,增加導致路殺、人獸衝突的狀況
🍍造成環境髒亂不潔
🦴餵食行為也加劇遊蕩動物問題,增加其與野生動物及遊客的衝突
【再餵下去不得了!人豬衝突即將爆發 】
鄰近國家有一些與野豬衝突的嚴重狀況;香港近年熱議的滋擾性動物議題也跟野豬有關,根據香港環境局漁農自然護理署的統計,2014年至2019年共計有10筆的野豬傷人事件,其中2018年野豬滋擾的通報量更高達929起!亦曾有過130公斤的野豬在香港市區出沒,並將人咬傷濺血。
日本亦有野豬與人的衝突,根據日本環境省統計,2016年至2018年總計有141筆,其中1筆還導致民眾死亡。
人類餵食野豬,增加與野豬接觸的頻率,被認為是提高與野豬衝突的主因。
日本生態學者小寺祐二提出人豬生活範圍太過接近,會增加日本腦炎及鉤端螺旋體病等人畜共通疾病的傳播風險。此外,野豬也會破壞社會基礎設施,例如破壞邊坡、河堤等等。
鄭秀琴餵食山豬的地點就在陽明山巴拉卡公路,附近觀光景點多,是遊客聚集與必經之路;餵食行徑若不改善可能造成附近臺灣野豬群聚,增加遊客與野豬的衝突機會。
【臺灣野豬好可愛,其實超危險】
臺灣野豬為群居動物,於全島低海拔山麓至3000公尺高山都有牠們的蹤影。主要以植物的根莖、果實、土壤中的蚯蚓、昆蟲為主食,而拱地翻土取食的挖掘痕跡,又稱為拱痕,常被用來判斷為牠們出沒的證據。目前臺灣比較常見的衝突為農損問題,包括地瓜、芋頭、南瓜、高麗菜、箭竹及桂竹等都是野豬光顧的對象。
臺灣野豬的體型最大可達約180公分,最重可達160公斤。公豬犬齒發達,若遭遇危險除了逃跑外,也可能會以獠牙衝撞回擊,十分危險 !即使是沒有獠牙的母豬也會咬人攻擊,有狩獵經驗的原住民對臺灣野豬可是特別提防。
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吳幸如老師等人的研究,臺灣野豬的族群數量未增反減。基隆市臺灣野豬與人類衝突之研究計畫提到,臺灣野豬因為不是保育類,發生衝突時所受的待遇也有所不同,人們通常會獵捕野豬,但是對人類及野豬而言,降低人獸衝突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遇見野生動物時,秉持「不干擾,不接觸、不餵食」的原則,才是與野生動物共好的相處方式。
——————————
|訂閱窩窩|一起改善台灣動保環境:https://wuo.pros.is/3at2e9
鉤 端 螺旋體病 通報 在 洛基小聿媽x黃金獵犬吳洛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日台灣傳出多起狗狗鉤端螺旋體病致死案例,
這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
透過動物尿液、水源等傳染,
目前台北有多處地方通報
包含烏來野溪、四號公園、三峽皇后鎮等!
建議一定要帶毛小孩定期施打疫苗、
遠離泥巴、不乾淨的水源,
還有疫苗的部分,記得確認,
是否有包含鉤端螺旋體唷!
詳細資訊 👉
https://market.ltn.com.tw/m/article/6567
鉤 端 螺旋體病 通報 在 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大公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風災後注意環境衛生 當心感染皮膚病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8月3日 上午10:40.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蘇拉颱風帶來豐沛雨量,導致低窪地區傳出淹水災情,疾病管制局呼籲淹水地區的民眾務必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積水退後清理家園時應作好個人防護,並依「清除、清潔、消毒」防疫三步驟,做好環境衛生,避免感染傳染病。
疾管局並於各區調度消毒藥水,提供受災民眾家戶環境消毒使用,同時針對雨後病媒蚊孳生源列管地區進行清查與防治,持續監視災後傳染病作業,提醒民眾應特別加強以下預防工作:根據疫情調查資料,目前是登革熱流行季,大雨過後病媒蚊密度將大增,災後民眾整理家園時,應澈底清除室內外積水容器、垃圾及廢物,以防止病媒蚊孳生而導致疫情發生;清理家園時,切忌赤足及穿著拖鞋打掃,避免鉤端螺旋體及類鼻疽感染。
水災期間易接觸到污水、污泥,可能因此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及其他皮膚病,疾管局提醒民眾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工作完畢或裝備卸除後,應以肥皂及清水洗手。老年人、身體衰弱、免疫功能不佳、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癌症及酒癮者等)及皮膚有外傷者,應避免皮膚接觸污水或淤泥,否則引發細菌感染,嚴重時可能需截肢。如有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或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請儘快就醫。就醫時務必告訴醫師居住地區及污水淤泥接觸史,以利醫師提供妥適的診療服務。
豪雨可能導致飲用水受到汙染,若住宅的蓄水池淹水,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飲用水要徹底煮沸或飲用包裝水;泡水之廚房用具及餐具要消毒後才能使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也不要食用;民眾可自行購買市售含氯漂白水並稀釋100倍,擦拭居家環境,而餐具部分應煮沸消毒,不能煮沸者,用清水10公升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消毒,疾管局呼籲民眾務必依「清除、清潔、消毒」防疫三步驟,做好環境衛生。
疾管局另籲請臨床醫師這段期間特別注意病患是否可能感染上述傳染病,發現疑似病例應立即通報衛生機關,並給予病患妥適治療。民眾若有災後防疫相關疑問,亦可聯絡各縣市衛生局,或撥打國內免費民眾疫情通報與關懷專線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