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當可藏二虎
今日開始睇台灣主辦嘅《聲林之王》,當年睇《超級星光大道》嘅回憶點滴在心頭。蕭敬騰同林宥嘉之飲水思源,台灣節目之率真直接,再次證明中國銀彈攻勢唔等於一切,而小國寡民同樣可以自闢蹊徑。世人常言,Don’t argue with success,但success畢竟係同百花齊放冇抵觸嘅。
台灣樂壇猛將如雲,新生代中,蕭林自然係表表者。十一年前,《星光》開播,當年中國正密鑼緊鼓準備北京奧運,文化力量百廢待興,台灣嘅歌唱選秀節目可謂獨佔鰲頭。加上第一季參賽者確實技驚四座,《星光》風頭可謂一時無兩,其後香港嘅兩大電視台都各自急急抄襲,意圖分一杯羹。然而,無論觀眾定歌手都係現實主義者,當兩國節目製作費相距三、四十倍,而中國一方嘅歌唱選秀節目短時間內大量湧現,坊間審美疲勞開始出現,而唱得之人亦已經趨向過量開發,無以為繼。其後,中國電視台又開始借用youtube散播影響力,同時重金禮聘當紅歌手出任比賽評判,華語地區正式陷入富有中國特色嘅歌唱選秀節目,無法自拔。
不過,中國看待公平標準與世迥異,節目風格又矯揉造作,要以真人騷心態觀之,我一直都無法融入。歸根究柢,某種專屬於中國人嘅明知虛假而又若無其事生存模式,實在非我所欲。記得之前陳奕迅曾經去中國擔任某季歌唱導師,其後返到香港kind of爆響口講節目導演要佢配合做效果,我反而相當欣賞佢嘅見事不平,不吐不快,畢竟,香港人就係習慣清清楚楚,跟足制度,唔會為結果而過於扭曲程序同原則。雖然歌神不敵金錢引誘北上,曾經引起香港人紛紛議論,但我始終認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要歌手同錢過唔去,未免陳義過高,尤其是陳奕迅對香港都有心思,從來唔係doesn’t give a shit。
正因為陳奕迅對香港有感情,但都冇乜實際行動,我嘅民族主義幼稚病,又再次因為台灣歌手嘅顧念本土而蠢蠢欲動。蕭敬騰生於花蓮,有原住民血統,直至《星光》一戰成名前,靠餐廳駐唱幫補家計。正式出道之後,人氣居高久久不下,未逢敵手,堪稱台灣新世代天王。而林宥嘉同期出道,聲勢雖然未有直線飈升,但聲線具辨識度,歌唱風格又獨樹一幟,加上唱片有自己想法,翻唱他人舊作又時有驚喜,即使從未拎過金曲獎,實力亦係毋庸置疑。流行樂壇之上雖然尚有青峰盧廣仲韋禮安等一堆台灣土生土長對手各擅勝場,但大概係因為曾經追過《星光》,我對蕭林從來係心有偏好。
經youtube睇《森林之王》,我碌到好多台灣人及非台灣人嘅留言,其中有「看到蕭敬騰跟林宥嘉願意留在台灣當評審就覺得很感動」,有「台灣其實不缺人才,缺的是大環境變遷卻沒應變能力,逼得人才都往大陸跑,我真的好多年沒在看台灣選秀節目了」,又有「竟然還能看到蕭敬騰、林宥嘉、楊丞琳這些一線大咖在台灣的電視節目」等語,果不其然,音樂娛樂,始終都係離唔開政治。中國人嘅邏輯,從來就係積弱時奴態萬千,韜光養晦,等到形勢逆轉時就猛然反撲,不留餘地。一面講公平競爭,一面摸索對手底線,伺機將對方殺個片甲不留,喺中國人眼中,係有孫子兵法撐腰嘅兵不厭詐,出奇制勝。近五六年,中國電視台從起初乖乖地畀版權費參考他國節目,演成毫無道德直接抄橋抄流程,重擺出一副你奈我咩何嘅態度,視知識產權如無物,正係中國模式嘅最佳例子。按中國人嘅邏輯,呢類行為係完全正當嘅——我落後,你應當提攜我,包容我,到我雄起,我就要拎返我應得嘅成果,因為我有付出,我有實力。不論係民國時期嘅黨國教育,抑或是共黨治下嘅國民教育,都係向平民灌輸緊呢種寧要我負天下人嘅扭曲心態。
而到底所謂列強,又係咪真係有佢地口中嘅帝國主義侵略行為?撇開政治唔講,文化上嘅潮流更替,必然談唔上侵略。韓國娛樂產業風靡亞洲,雖有政府帶頭推動,亦有國內龍頭企業推波助瀾,但《蒙面歌王》份屬韓國人原創,《Fantastic Duo》亦係韓國電視台幕後團隊嘅心血結晶。而捧紅IOI同Wanna One嘅練習生選秀節目《Produce 101》,更係只有韓國撐得起嘅類型,因為節目背後需要各大經紀人公司嘅配合,而中國本身又缺乏練習生培訓文化,根本唔可能一蹴而就。中國製作嘅《偶像練習生》同《Produce 101》似到十足,流程唔改,制服唔改,比香港Viu TV嘅《全民造星》更冇誠意。加上其他熱門綜藝節目都有大肆抄襲,例如安排藝人去野外解決三餐嘅《叢林的法則》,邀請藝人下廚同時推廣本國飲食文化嘅《尹食堂》,只係將韓國藝人換成中國藝人,可謂無恥至極。
因此,見到台灣終於有電視台破釜沉舟認真推出選秀節目,兼有舉足輕重嘅歌手台灣回饋支持,雖然與己無尤,但確實有一種吐氣揚眉之快感。《聲林之王》有公信力,有真情實感,鏡頭專注對準表演者而非煽情觀眾或植入式廣告,呢啲都係足以戰勝中國人海戰術嘅優點。加上蕭敬騰薦用同自己長期合作嘅樂手,又有一眾台灣歌手擔任導師,台灣風格隨即重現。畢竟,告別為求完美嘅後製修音,告別假大空嘅空洞評論,畀觀眾同參賽者共同成長嘅空間,至係選秀節目俘虜人心嘅必勝之道。假如香港都想照辦煮碗,以張敬軒同鄧紫棋為首,相信亦有叫座力,問題係即使歌手願意劈價接騷,扶掖後進,電視台嘅音響設備同舞台設計,都未必足以說服兩人入局。
香港最輝煌嘅時代或者已經遠去,但觀華語山頭之廣大,以及中國之外強中乾,二虎相爭,其實仍有生機。但願曾經嘅the four tigers of Asia,可以重新振作,而一眾曾經背離香港市場嘅有能之士,可以向台灣業者多加學習。
gnimmm.com/2018/11/05/jungle_voic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金曲獎 評判 標準 在 Mr.生活扉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編覺得這真是一個有趣的討論議題😂
一個是什麼稱為弱勢?什麼稱為強勢?一張年度專輯應該含有的是大多數人的認同,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評判標準
看完金曲獎來看看今年的葛萊美獎,年度專輯 24k magic 橫掃各大獎項,但其實這張專輯是最不受民眾所愛的(所有入圍,最高呼聲的是 Kendrick Lamar 和 Lorde,但卻在投票者的思維及喜愛偏向和跑票下,導致最終 24k magic 的突出,並非說 24k Magic 做的不好,畢竟也是橫掃各大頒獎典禮,小編自己也蠻愛其中幾首的,而是這樣的頒獎機制本來就是商業化且無法完全支持看似弱勢或是非主流的音樂,或許未來的某一年,我們會看見台語或是客語專輯登上年度專輯或是饒舌終於全面大勝在 Grammy 橫掃,小編認為時代的轉變及聽音樂的方式才是影響結果最重要的事😂
然後語言的消逝或許是台灣民眾必須正視的事,因為大家已經漸漸忘了這塊土地的話,這是不容忽視的事情☺️💪🏻但小編不認為會因為語言而改變我們對於音樂的熱愛,就像我們不會聽不懂韓語就不聽 KPOP,我們不懂英文就不聽歐美流行樂一樣🌸
歡迎大家跟小編分享自己的想法☺️
金曲獎 評判 標準 在 第31屆金曲獎頒獎典禮--評審團獎 - YouTube 的必吃

《評審團獎》G.E.M.鄧紫棋摩天動物園/ 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 <看更多>
金曲獎 評判 標準 在 魏如萱waa wei - 以前自然捲入圍兩次最佳樂團的時候 - Facebook 的必吃
金曲獎 每年的評判標準都不一樣,那麼多不同的作品,那麼多不同的評審, 就只要我有參加到的,似乎都不太合評審的口味。 但是「甜蜜生活」是賣得很好的專輯,雖然是2007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