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開始聊到 #地方創生 的話題。想起來常常覺得自己幸運,因為一些邀約或合作,得以親身觀察各個地方的人們,是如何努力在推廣他們的故鄉或城鎮。往往因為太忙,所以未能做系統化的介紹,正好趁著這個機會,來做些整理。
之前寫過北海道的小鎮 #東川町,但其實在日本各地,都親身體驗過不同的「創生」模式,這次想來談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市鎮之案例。
去年九月,(又)接到一個合作邀約,希望我能夠召募十個團員,前往日本的 Snow Peak (雪諾必克)總部去露營,同時參觀週邊的景點,以及委由 Snow Peak 代營運的露營場。對於喜愛露營的朋友,這是個有如教徒去耶路撒冷或麥加朝聖的機會,所以雖然價位不低,最終還是額滿了。
在還沒有去到現場之前,雖然早已久聞 Snow Peak 之大名,也參觀過位於台北天母的旗艦展示店,但對於這家企業仍然很陌生。直到那次才知道,原來它的總部位於新潟縣的三条市,創立於1958年,已是一家「六十年老店」,並且是日本的上市公司,年營業額近百億日幣。
如今幾乎各種戶外與露營器材應有盡有的 Snow Peak,當初卻是由一根登山用的「岩釘」起家。初代社長山井幸雄,原是熱愛戶外活動與登山的金屬工具零售商,因為覺得市面上的登山器材不好用,便自行設計開發,沒想到五十多年後,由二代目接班的戶外用品公司,發展成了世界級的品牌。
Snow Peak 的誕生,其實和它所在的地區息息相關。那就是「燕三条」。
這兩年已經有好幾次,在不同的場合(例如論壇)聽到講者提到 #燕三条 這個地名。其實「燕」和「三条」是兩個不同的縣級市,燕市較小靠海邊,三条市較大,橫亙在 #新潟縣 的中央。上越新幹線正好從兩市的中間經過,設有一站,因此就把站名取為「燕三条」。
(據說當時命名時,兩市都想要在前,最後妥協的辦法是,車站叫做「燕三条」,而高速公路的交流道以及高速巴士站,則叫做「三条燕」)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燕市人口約78,000人,三条市人口約97,000人,合計約175,000人,大約和新北市淡水區人口差不多,從東京搭新幹線到此,約需兩小時。
網路上可以找到的資料:「燕市」是日本產出最多餐具、鍋碗瓢盆的產地,「三条市」則是日本重要的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地。可以想像,其實就是許多中小企業的工廠林立之城市。這樣的城市或工業區,台灣也不少,但燕三条近年來為何會受到注目?
我也因為最近主持「打造台灣特色小鎮旅遊品牌暨行銷論壇」,聽了來自日本的講者——山田遊先生的演講才徹底了解,原是因為它從2013年開始舉辦「KOUBA 燕三条 工場の祭典」,把一個個原本看似灰色的廠區,變成了旅客可以造訪與參觀的展場。(註:今年舉辦日期為 2019/10/03-10/06)
如果你用「燕三条 工場の祭典」關鍵字去 google,就可以找到許多過去幾年的報導文章。「製造業的地方創生」、「工場祭典讓產業與地方創生」、「看工廠不再只是看產出,而是從過程中發掘職人精神」......從這些文章中擷取的句子,應該可以想像這個工場(廠)祭典的特色。
而如果旅人不是在舉辦祭典的期間前往,正如我去年造訪的時節,也可以去參觀市內的「燕三条地場產CENTER物產館」,彷彿是一場金工製品的嘉年華或博物館,初見令人眼花撩亂,細看又覺精緻無比。也可以到一些提供DIY體驗的小型工作室,例如 Factory Front,去製作打磨屬於自己的金屬湯匙。
可以想像:正是在這樣一個小型金工器具工廠林立的市鎮,由江戶時代延續而來的職人精神,打造出兼具美觀與實用的登山與露營器材,造就了世界的 Snow Peak。而今反過來,因為要來「雪峰」朝聖,吸引了來自世界的露營愛好者或旅人,從而認識了燕三条這個名字,以及這兩座唇齒相依的小城。
這是一個在地企業、策展人與城市共同創生的美好案例。
而從三条市的 Snow Peak 總部,車程一小時可抵達只見線的小出驛,從這裡搭乘現在已經非常有名的只見線列車,上山野宿;或者再延伸前往十日町「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之里,結合工場、企業、鐵道、藝術,體會了三種不同的露營方式,喝著新潟知名的「地酒」,大啖串燒與烤肉,更是去年那趟旅程,難忘的回憶。
(圖:佇立於三条市東側山坡上的 Snow Peak 總部)
燕三条 工場の祭典
https://kouba-fes.jp/
Snow Peak Taiwan #snowpeak #百城記事
金屬器時代維基百科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文章】「你怎麼知道?」
【更新:東森新聞沒有更改錯誤,反而已刪除該貼文,非常不負責任。】【感謝讀者 Hung Tze 提供截圖】
台灣 東森新聞 轉載了一段影片,片段中是一個風扇加兩塊磁石,風扇在動。有讀者指出,兩塊磁石這樣放根本不可能發電,然後東森新聞專頁編輯就回:「你怎麼知道?」
我暫且不談台灣的新聞媒體的科學素養(香港也不遑多讓)、不談記者的報導質素(我甚至不清楚到底臉書編輯算不算記者)、也不多談(下面還是會說一說)永動機為什麼不可能。我要討論的是,那句:「你怎麼知道?」
先來物理知識。風扇其實就是摩打,如果拆開來看就會發現是個繞著磁石的金屬線圈。電流通過,線圈就會轉動,再在前面加裝幾塊扇葉,就成了風扇。提供電流予風扇的,可以是電池(俗稱乾電,即直流電),也可以是來自牆身的那種電(俗稱濕電,即交流電)。使用直流電和交流電的風扇,線圈構造必須有分別,要不然就必須加裝轉換器把交流電轉成直流電,不過這樣做會浪費掉一部分能源。
依據影片,拍攝者聲稱是那兩條電線加上兩塊磁石就令風扇轉動。這令人聯想起電磁感生定律。電磁感生是法拉第發現的效應,因此也稱為法拉第定律。簡單地說,可以用(出自香港高登討論區)那句潮句總結:磁通量改變。換句話說,如果電線上的磁場有所改變,電線裡就會產生電流。而要令磁場有所改變,要不是移動電線,就是移動磁石(第三種方法:也可改變磁場強度)。
問題是這種移動必須是持續的。影片中,當電線移動至磁石中間,就沒有再移動了。根據法拉第定律,磁通量維持不變,電流歸零。這就說明如果那電線和磁石是風扇電力的唯一來源,風扇理應停止轉動,故此影片造假。另一個可能性是,那電線和磁石並非風扇電力的唯一來源,不過這就等於說影片根本就是假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讀者指出影片不可能是真的。這在香港、歐美等地都是高中程度的物理學,我不清楚台灣的教育,不過也應相差不遠。東森新聞專頁編輯的物理程度,我也不去猜想,畢竟我自己也有在經營專頁。問題是,東森編輯回應的那句:「你怎麼知道?」
我相信,如果其他讀者問:「你怎麼知道?」,反應會完全不同。沒有讀過法拉第定律的人問這問題,證明他有心學習,勤奮上進,我相信其他人也會很樂意回答這個物理問題。
可是,東森編輯本人正是貼出影片的人。除非他是以發問方式請求協助(他不是),他有責任在貼出影片前了解其內容。如果他沒有相關物理背景,他應該首先諮詢物理學家或物理老師,理解背後牽涉的物理原理後,才貼出報導。不過,如果他有理解過上述物理原理,他就應該知道影片是造假的,作為新聞從業員他就不應該貼出來。可是,他最終選擇了不知不解地貼出來,再嗆指出錯誤的讀者:「你怎麼知道?」
自古希臘時代,科學家用理性邏輯去理解世界,已經兩千五百年了。只是法拉第定律也有兩百年歷史了,即使沒有相關背景知識,隨手抓個理科學生問一問,亦應該相當可能得到解答。況且這是個知識垂手可得的年代,即使維基百科不能當做資料來源,其上面寫的簡單科學質素還是可以的。可惜的是,東森偏偏選擇了不求甚解,為求呃like,再嗆讀者:「你怎麼知道?」
對於東森這個「你怎麼知道?」,以上就是作為簡淺程度的回答。至於比較深刻的回答就是熱力學第一、二定律的應用。根據這兩條定律,任何機械運作時皆會生熱,「熱」是物理學裡專有名詞,指不可被完全重用的能量。使用簡單數學就可以證明,熱力學定律告訴我們,即使在沒有摩擦力或空氣阻力的情況下,任何機器的效率都有個小於100%的上限。換句話說,永動機永遠不可能在我們的宇宙中存在。再簡單一點說,像影片中那樣,完全自給自足的風扇系統,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懂,就要發問,無論我們身份是什麼。即是如我擁有物理學博士學位、身為大學講師,我在物理學、科學上也有非常多不懂的地方。而當我在專頁上發言時,我不會討論一些我自己不明白的東西;有時候,我不小心寫錯東西,有讀者指出問題,我也會立刻修改。這是作為學者的責任。在某些我不在行的領域,我的讀者可能才是專家。
令我百思不解的是,東森作為新聞從業員,為什麼會認為他們的讀者都跟自己一樣是理科盲?我假設新聞界的入行條件並非理科,而是傳播學系之類文科專科吧?東森這次嗆人「你怎麼知道?」就有如我這個文學盲亂貼詩詞,說《靜夜思》是周杰倫寫的,然後有讀者指出「這不可能」之後嗆他們「你怎麼知道?」
不知道,從來不是問題。發問是進步的來源。我敢保證,學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知道」。東森新聞,你怎麼知道,你的讀者不比你有知識?
金屬器時代維基百科 在 Dolly's Leben in Deutschland 朵莉德國生活愛分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愛琴海古文明
#米諾斯古文明
徜徉在Knossos(克諾索斯),一個距今約3800年前的神廟宮殿遺蹟,為米諾斯時代最為宏偉壯觀的古文明中,只能驚呼連連、目光炯炯。
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約莫3200年前的古希臘人編撰的神話傳說,關於克里特國王Minos的神秘故事,因為他的自大統治,宙斯為了懲罰他,便將他的妻子與公牛私通,生下一個牛首人身的怪物Minotaur,米諾斯為了遮醜,將他關在 一座迷宮中,詳細的故事情節我就不贅述了,有興趣可以去找找維基百科喔!
對於神話故事熟悉的我們,卻不知這想像的情節,到底從何而來,古希臘人是如何利用當時的史觀去解釋他們所不確定的事呢?
今日一訪,終於可以理出些頭緒,這個遺址是由一位英國的考古學家伊文斯於1878年進行了完整性的挖掘,發現大批米諾斯遺跡,還有使用線性文字A的文本泥板,揭示了米諾斯文明的存在。
這一發現將使古希臘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將近一千年,伊文斯不輕信神話故事,認為牛頭怪的傳說不一定是真的,但米諾斯王生性殘暴、樹敵多,為了防禦,他的宮殿可能是一座極為複雜的建築構造,從開挖的第一天,就收穫頗多,經過多年挖掘,最後出土,這座王宮就是傳說中南海迷宮的原型。
在3800年前此地已有高度發達的文明,宮殿遺址內的排水系統、儲水系統、輸水系統此時都已發展,甚至是排泄物的地下輸送也已經開始(就是這時候就知道上完廁所要沖水了),這不由得讓我嘖嘖稱奇,遺址中大量出土的青銅製品、金屬器皿、寶石、雕刻、陶器及彩色壁畫,反映出克里特文明繁盛實況。
當時的公牛他們崇拜為神祉,每年會舉辦1-2次的活動,讓強壯的成年男女,去利用身體翻越過牠,會請一個女生站在公牛前,抓住牠的角,在請一位女生站至牛後協助挑戰者,挑戰者於此時越過公牛後,完美落地,這就是所謂的鬥牛戲,可從壁畫窺知一二,所以希臘神話的內容是否與真實的遺址可以相作呼應呢?! 南海迷宮是否指的就是結構複雜的宮殿建築?而迷宮飼養的吃童男童女的牛頭人身怪物的情節,是否就是鬥牛戲的詮釋呢?這大家現在也無從得知了!
宮殿遺址也經歷了火山、地震的肆虐及歲月的自然損毀,都只剩下低低的矮牆了,占地約一萬三千平方公尺,上下五層樓,還是很壯觀,有顏色的宮殿遺址部分都是後來經由一些史料參考,再加以建造的,並非原型。
原來在3800年前,文明就如此高度發展,只可惜後來進入黑暗時代,所有的文化及文明全不進反退,著實可惜,不知如果延續那時的社會發展,是否今日我們會變得更不一樣?這也不得而知了..........
經歷一天的古文明洗禮,看見從前人的智慧與膽識,真的令人驚嘆及佩服。
*此行程可搭配博物館一同參訪,在Knossos遺址的售票處會有導覽人員,可以依照自己的預算斟酌,可以選擇多種語言,可惜沒有中文,英文及德文都可以選擇,只是英文團總是比較多人,而德語團相對比較少,我們今天選擇德語團,導覽人員非常認真、口齒清晰、速度不快、字彙易懂,很適合有學過德語的朋友們嘗試喔~~~
*門票費用是15歐/人,導覽費10歐/人,museum of Herakleion博物館是10歐/人,若買套票是16歐/人,可以省下9歐,也要記得這兩個地方是分開的,須開車或是搭車,方可抵達。
#knossos
#Herakleion
#crete
#想知道更多遺蹟故事可以看維基百科喔
#今天的導覽解說的非常好
#後人真的很會幻想故事耶
#有故事才有神祕色彩
#參觀遺址大約1個多小時
#遮陰處極少記得防曬
#宮殿挖掘的物品都在博物館內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