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坍塌大橋被曝21年未檢修,主管機構負責人:我才剛來一年】
臺風“米塔”過境後,10月1日,臺灣省宜蘭縣有著21年橋齡的重要地標——南方澳跨港大橋突然坍塌。目前事故已經造成6人死亡、多人受傷。
隨著臺當局調查的深入,這座大橋被曝在過去21年裏,主管單位臺灣港務公司從未對其進行獨立檢測。
值得註意的是,事故發生多時後,上述港務公司才首度回應。“神隱數十小時”才露面的該公司董事長吳宗榮稱,其口頭請辭已經獲準。面對媒體追問,吳宗榮不斷推卸責任,以“才剛來一年”作擋箭牌。此舉令臺“交通部長”林佳龍直言“顯有疏失”。
尚有8座大橋未檢驗
據臺灣無線衛星電視臺(TVBS)3日報道,於1998年完工至今的南方澳大橋,僅由宜蘭縣政府委托健行科大進行過2次橋梁檢測,而主管單位“航港局”與港務公司在過去21年中,卻從未對南方澳大橋做過獨立檢測,嚴重玩忽職守。
在南方澳大橋發生坍塌後,外界對各地橋梁的安全均產生疑慮。而經港務公司追查,竟發現其管轄內的17座橋,有8座尚未進行檢驗。扣除掉近4年新建的橋梁,剩下的13座橋僅有5座做過橋梁檢驗,其中有2座是在10年前完成的。
上述港務公司承諾將在一年內全面檢測轄區17座橋梁,但臺“交通部長”林佳龍十分震怒,認為檢測橋梁刻不容緩,要求縮短時間在3個月內檢測完畢,預計年底前完成,以最快的速度交出檢測並提出補強計劃,倘若評估後有安全疑慮,不排除封橋。
神隱數十小時後,以剛來1年當擋箭牌
值得註意的是,在事故發生後,港務公司董事長吳宗榮並未在第一時間露面,被傳“神隱數十小時”。而當其3日就斷橋事故後首度發聲時,則表示口頭請辭獲準,第二波懲處則將等救災後處理。
4日,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稱,宜蘭南方澳大橋斷裂,造成6死多傷,港務公司轄下17座橋梁安全疑慮浮上臺面。“立法院交通委員會”3日邀請林佳龍、吳宗榮等人,針對南方澳大橋斷裂事件報告,並備質詢。兩人曾低聲交換意見,隨後傳出吳宗榮請辭獲準。
吳宗榮表示,港務公司共花費1795萬元新臺幣(約合414.8萬元人民幣)針對南方澳大橋維管,維修項目包括水溝清理、路燈、油漆、景觀燈電線、伸縮縫、路面、人行道等。
而針對外界最關心的鋼索問題,他表示,“有用眼睛檢查有沒有銹蝕”,讓“立委”葉宜津痛罵“根本不確實”。
吳宗榮坦承,自大橋落成以來,只有在2016年由宜蘭縣政府委托健行科大做過一次檢驗。
他還說,港務公司未針對橋梁檢修制定規範,面對“立委”質疑,一會說“南方澳大橋是基隆港務分公司蘇澳營運所管理”,一會又說“沒檢測鋼索是健行科大的事”,最後以“我才剛來一年”作擋箭牌。此舉令“立委”黃國昌看不下去,痛批“所以是將責任推給基層?”
林佳龍則表示,未來將針對“全國”橋梁,訂定清楚的檢測規範,並將港務公司管轄的橋梁納入運研所橋梁資訊平臺,也會研議成立“橋梁局”的可行性,港務公司轄下的17座橋梁有持續維修與保養。吳宗榮卸任後由誰代理董事長,還需討論,可能人選為“交通部次長”黃玉霖。
藍營要求蔡當局速檢討全臺危橋
國民黨“立委”曾銘宗等人3日召開記者痛批,民進黨應在1個月內檢討全臺各地危橋,該整治的就整治。曾銘宗表示,待搜救結束後,將要求蔡政府提出調查報告,並追究行政責任,給民眾一個交代。
“立委”陳宜民表示,港務公司董事長吳宗榮神隱超過30小時才出現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橋斷後的37分鐘,他收到的訊息是橋面斷裂造成油罐車爆炸,但蔡英文在橋斷後70分鐘發表聲明,說是油罐車失火造成橋面斷裂,讓人疑惑民進黨當局到底有沒有掌握狀況。
“立委”林麗蟬則表示,這次意外,有多位外籍漁工死傷,她呼籲“外交部”及“勞動部”、“移民署”,未來漁工家屬申請來臺看護,各單位要盡全力協助。
另據臺灣“中廣新聞網”3日報道稱,“立法院”國民黨團當天質疑,需要高度專業的港務公司高層,長期以來都被蔡英文政府作為政治酬庸。“立委”陳宜民批評,過去三任航港公司董事長,都不具相關專業。
陳宜民指出,2016年蔡政府執政後,三位都姓吳的港務公司董事長都是政治酬庸,其中吳盟分是“公路總局長”出身的“交通部次長”,吳宏謀則是“工程會主委”出身,並歷任“交通部長”,至於吳宗榮則在斷橋後神隱將近48小時,曾擔任賴清德時代的臺南市副市長。
事故初步了解:橋墩坍塌引發
臺“中央社”2日曾報道稱,在南方澳大橋事故發生後,臺當局調查人員初步了解表示,這起事故是因為大橋海側橋墩坍塌,導致橋體向下掉落斷裂,但事發原因尚待厘清。而大橋每年檢修,蘇澳鎮公所曾受臺當局補助做重要橋梁結構安全檢測。
至於詳細原因,臺當局“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已啟動調查。宜蘭地檢署也啟動重大災害案件處理機制,成立項目小組進行搜證調查。
而前臺灣“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及現任顧問張國鎮則接受采訪提出,從目前現場的影像資料與相關信息判斷,是其中一條連接拱頂與橋面的鋼索斷裂後,連帶導致其他鋼索斷裂,使得橋面的支撐力不足,因而斷裂。
張國鎮以經驗分析稱,鋼索斷裂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是橋梁設計時的“贅余度”不足。
他表示,贅余度是指建造時所預留承受多余強度的能力,即便建物部分損毀,卻仍有足夠的強度支撐,不至於發生大規模的破壞。但南方澳跨港大橋的情況是,第一根鋼索斷裂後,幾條鋼索不但無法分散力量,反而接連斷裂。
第二是橋梁的維修、保養問題。張國鎮指出,一般的橋梁都是以使用50年為標準,但南方澳跨港大橋使用至今僅20年,應該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他進一步說明稱,一般在海邊興建的橋梁,除了考量抗震與耐重程度外,會加強抗海風腐蝕的能力,避免因為腐蝕而造成橋體受損。此外,金屬疲勞可能也是鋼索斷裂的原因之一。不過,仍要調查保養與維修的紀錄,才有助於進一步厘清。
同時,南方澳跨港大橋的設計有別於常見的雙拱橋,是少見的“雙叉式單拱橋”,也是亞洲第一座“雙叉式單拱橋”。
張國鎮指出,這類設計方式雖然美觀,但是建築的成本較高,而且就建築結構來說,穩定度確實比雙拱橋差一點。
另外根據臺“氣象局”,1日淩晨1時54分,花蓮近海發生裏式規模3.8地震,南澳最大震度達4級,但尚難確認是否與斷橋有關。
金屬中心 歷任 董事長 在 鄭麗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衛武營的大亮點是『葡萄園式』結構:觀眾席如葡萄園型態階梯區塊,錯落分布環繞演奏者,使得不分價位的觀賞區皆能享受親密度佳且均質的聲響,背後有『民主/平權』的設計意理,包括柏林愛樂廳、東京三得利廳音樂廳、洛杉磯迪士尼廳、2017年開幕的漢堡易北愛樂廳都採類似設計。」
──黃俊銘<衛武營能否「脫北」,共造深化南方、屬於未來的劇院?>
衛武營明天要開幕了。在很多國人的記憶裡,這三個字是男生服役接受新訓的所在。今後,這個意涵會漸漸地被取代,這三個字,會成為藝術與夢想的代名詞。
簡文彬總監說,衛武營是「眾人的藝術中心」。如果你來到衛武營,在整個建築的空間裡行走,就會逐漸意識到建築師回應在地榕樹與海洋意象的設計,讓人就像走入夏日中的樹蔭,怡然自得,和藝術,不再有距離。衛武營,是一個讓藝術重回生活,真正屬於你我的藝術中心。未來,南台灣的民眾想要欣賞國際級的表演藝術,不需要再舟車勞頓到台北;南台灣的孩子,也有了更多親近藝術的可能;旅居北部的藝術工作者,有機會回到家鄉貢獻所長;我們也就能夠一起創造一種全新的、從南方出發走向國際的藝術觀點。因此,我相信,未來的衛武營,不僅是高雄的衛武營,台灣的衛武營,更將會是世界的衛武營。
是的,衛武營,是台灣一個美麗而遠大的夢想。1987年,台北國家兩廳院成立,台灣首次有了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場館,不僅滋養了無數愛好表演藝術的民眾,也成為創造夢想的舞台。然而,南台灣的民眾也應該擁有夢想的權利。於是,2003年,行政院選定在曾經做為軍事用地的衛武營都會公園裡起造藝術文化中心,打造亞洲最大量體、最先進聲學規格的國際級劇場,不僅期待讓藝術家能夠在其中追求藝術的卓越,讓下一代在此啟發藝術夢想,也象徵著高雄希望從工業城市翻轉成為文化大城的願景,更代表台灣期待在藝術上和世界並肩同行的決心。
然而,要實現這樣的一個夢想並不容易。衛武營是台灣近年工程規模最大,挑戰最多的文化建設,興建經費高達107.5億元,主體工程從2010年開工後,始終面臨重重困難與挑戰。衛武營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屋頂表演藝術中心,藉由3D雙曲面金屬屋頂,串連戲劇院、中劇院、音樂廳及演奏廳等四個主要環形空間,是國內首次施作。除了引進國際關鍵技術,許多相關機具設備需要向國外採購,也需要重新開發認證。為了符合最高規格的聲學設計,相關材料都必需在施作前進行聲學驗證。各種困難,可說是台灣前所未見的超高難度工程。
因此,我在上任時就發現,這個超高難度工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當時計畫已經歷經5次修正,我要求同仁,我們只能再修一次,而且一定要如實解決問題,並且如期如質的完工。所以,能夠在任內完成這項艱難工程的最後一哩路,我心中充滿無限的感謝。我要感謝建築師Francine Houben啟發自高雄港都意象,結合榕樹和海洋精神的美麗設計;也要感謝從文建會到文化部,歷任主委與部長,特別是被我邀來督導衛武營工程的楊子葆前次長,如果沒有他,可能很多的困難都無法突破;當然最要感謝衛武營籌備處無數同仁,以及最為辛苦的工程團隊,積極克服種種關卡,完成這個一度被認為不可能完工的工程;也要感謝高雄市政府及中央各部會,尤其是公共工程委員會、國發會、內政部營建署、消防署,在工程期間給予的諸多協助與支持。衞武營,不是文化部獨自完成的,而是整個政府,中央及地方,一起完成的工程。正是因為眾志成城,才能讓衛武營這個遠大的夢想在今年實現。
我想用劇場前輩聶光炎老師所說的一句話:「千千萬萬個折磨,只為換取片刻的迷人。」來向這個過程中,所有付出心力的先進及朋友們,致上我最深的謝意!
過去這幾年,衛武營營推小組已經在簡總監的帶領下,為未來的營運作了許多準備,文化部的投入也連年成長。我要特別感謝行政院對文化預算的支持,讓明年度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整體預算將達到歷史新高的17.6億元。今後,由臺北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和高雄衛武營,北中南三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所形構的國表藝中心終於完整成形。我相信,在朱宗慶董事長的帶領下,國表藝必定能帶領台灣表演藝術不斷創新與突破。
過去兩年來,當我們一邊完成衛武營工程的同時,我的心中也夢想著,如果我們能好好運用台灣各地既有的文化中心及藝文館舍,使其升級轉型,導入專業營運團隊,那台灣各地也都能夠擁有真正的劇場。就像林懷民老師說的,「文化中心如果起來了,任何東西都可以以它為基點發生。」很高興,歷經一年多的規劃,與地方政府的往返討論,終於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支持下,文化部展開了支持地方藝文場館軟硬體升級計畫,鼓勵導入專業藝術治理。因為,我們知道,空有一棟硬體並非劇場,創作才是核心。我們期待,未來地方政府能夠從劇場驅動,和國表藝攜手,成為帶動台灣表演藝術前進的雙引擎。
今天,我讀到黃俊銘老師的文章寫到:「在那個封閉、壓抑的童年至少年時光,能到至善廳聆聽『劉富美、陳主稅師生演奏會』已經是生活中的極奢侈」。讓我不禁想到,也是我們國表藝董事的劉富美老師,和英年早逝的名作曲家陳主稅老師,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在為了南台灣的藝術教育而努力。如今,衛武營要做的是,把他們為南台灣的土壤澆灌藝術養份的夢想承接起來,把他們為寬廣南台灣孩子的視野所投注的熱情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衛武營,會帶領南台灣的海洋子民,迎向挑戰、航向未來。
明天,讓我們從衛武營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