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是有必要請《 臺北設計獎 TIDA 》背後的承辦單位——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 出來說個明白。
.
一個設計獎究竟應該要有怎樣的定位?端看主辦與承辦單位的格局與視野,綜觀之前的《臺北設計獎》主視覺,每年都會有些許改變,可以發現該獎項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視覺規範,每年都會生出一張主視覺海報,再將此主視覺延伸成各種視覺應用。
.
在我的認知當中,大部分的設計獎都是固定一個主要LOGO,除非遇到獎項定位重整,或是經過一定年份,才會有重新設計獎項LOGO的狀況出現。而國內的三金典禮獎項可說特例,每年都會有一張所謂的主視覺出現,再從該主視覺延伸出當屆的VI計畫,不過這種狀況也漸漸也改變中,金曲獎前幾屆開始,由顏伯駿設計好的「GMA」三字成為金曲獎的標準字,目前每一年都會沿用來搭配當屆的主視覺,金鐘獎也有跟進的現象。
.
每一年都會有不同的VI計畫,是因應每一年的獎項可能會有不同的主題,或者想溝通的議題,我覺得設計獎如果每年都有一張不一樣的主視覺來延伸,也是一種很有趣的做法,事實上《臺北設計獎》在2012年從《臺北工業設計獎》轉變為《臺北設計獎》後,每年也都會有些許改變,2018年增設共融設計獎、2020年增設循環設計獎等,都看得出來主辦單位希冀求新求變的精神。
.
台灣有許多能見度高的獎項、典禮都能給予平面設計師、動態設計師舞台,設計出非常挑戰大眾美感的視覺設計,但工業設計界在這幾年相對非常沈默,以往活躍於媒體的產品設計師幾乎都默不吭聲地埋頭做自己的設計(我明白大家辛苦),再者我知道有更多人在接中國設計案,為免在敏感時刻不小心講錯話,不如就低調過活,跟產品設計有關讓人振奮的新聞已經越來越少。
.
《臺北設計獎》過去以工業設計為主,幾年前開始把視覺傳達、社會設計等分類都慢慢納入評分範圍,但仍不脫以工業設計獎項為基礎的事實。從過去主視覺設計的演變你也看得出來,2012年之後的設計明顯變得活潑,每年都有讓人眼睛一亮的風格轉變,我想大家都有目共睹這樣的視覺呈現,其實鮮少出現在工業設計掛帥的獎項中。
.
也因此看到今年2021年的主視覺,不管網友怎麼說,坦白說我是興奮的。#很明顯在挑戰大眾對美學的認知水準,目的性明確,勢必會造成討論話題(實際上也真的造成),更多人開始注意「居然有個《臺北設計獎》?獎金還這麼高?」這不正是這個視覺設計成功的地方?(一開始3.8億的低級英文失誤就不提,那是內部設計師自己做錯,並非主視覺設計師所為)
.
然後我就看到主辦單位「中國生產力中心」在今天中午,於《臺北設計獎》粉絲頁出了一篇文,說要「#對今年的主視覺再度進行調整」,我就問,是有什麼好調整?調整成一個無聊至極的視覺讓大家過目即忘嗎?我就拿你們自己放在《臺北設計獎》網頁的文字來提問:
.
————————————————————————
臺北市政府致力於將臺北市打造成為一座具有設計遠見的城市,更鼓勵設計師們反思設計的意義,把設計當成解決問題的工具,透過設計思維,解決社會大眾以及社會或城市必須面對的問題,進一步展現臺北設計獎「為不斷提升的城市而設計」之精神。
————————————————————————
.
請「中國生產力中心」捫心自問,因為網友的不喜愛就如此乾脆地把經過正式評選會議選出的主視覺設計撤下來、甚至要求設計師修改,請問貴單位的「設計遠見」在哪裏?是否有鼓勵到設計師們「反思設計的意義」?你們這樣的行為,是否能展現「臺北設計獎為不斷提升的城市而設計之精神」?我認為,身為一個行之有年的設計獎執行單位,貴單位的做法已然失格。
.
設計師 #葉忠宜 對此事在自己的FB也提出質疑:「臺北設計獎這樣讓此惡例一開,也讓設計師從此更輕易地陷入被民粹意見與高層霸道給綁架的危機,設計人不僅再也無法好好做事,尊嚴更是被踐踏一地。這已經無關設計好壞問題,更多的是程序的正義。」原本看見本屆走出新意的主視覺,已經報名參加的葉忠宜,看見主辦單位如此不尊重設計後大感失望,#並揚言要抵制該獎項,將繳交空白的設計作品。
.
#我支持設計師葉忠宜的行動,希望「中國生產力中心」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並對今年的主視覺設計師 Peter Chang 提出正式的道歉。
「中國生產力中心」如何看待臺北設計獎的品牌價值,端看接下來貴單位對公眾的回覆與作法。請三思。
金典獎報名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獎獎獎獎 #2021臺灣文學獎 徵件囉📣 📣
各位文字好手朋友們,歡迎摩拳擦掌開始暖身囉✏ ✏,因為2021臺灣文學獎要開始徵件啦!徵件將有兩階段,第一部分是從4月15日到5月15日鼓勵母語書寫單篇文章的「#創作獎」;而評選出版書籍的「#金典獎」則會從6月1日徵件至7月1日。兩大獎類共有12個獎項,總獎金達 💰 #370萬💰,有興趣的朋友請不要錯過~~
臺灣文學獎近年不斷改革,期待能更活化文壇生態,如「金典獎」自2019起不限文類,並增設「蓓蕾獎」獎項,鼓勵 #第一次出版文學作品 的作家👫;而本屆「創作獎」也延續2020的更動,由原本小說、散文及新詩文類每年輪流,改為徵選不同語文的「臺語文學創作獎」、「客語文學創作獎」及「原住民華語文創作獎」,每項分別各取小說、散文、新詩得獎者各1名。為了致敬每年度在台灣的優秀文學作品,國立臺灣文學館每年所舉辦的臺灣文學獎,希望透過獎項,鼓勵在這片土地上各種原生內容的創作,並活化文壇生態🌱 🌿 🌳
────
🏆徵件期間🏆
創作獎(母語單篇文章評選):2021年4月15日至5月15日
金典獎(已出版圖書評選):2021年6月1日至7月1日
🏆報名方式🏆
Step1: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s://is.gd/kAVKRe)。
Step2:點入「2021臺灣文學獎」填寫資料。
Step3:印出紙本,併同應附資料,於截止期限內掛號寄達「國立臺灣文學館公共服務組」。
完整徵獎資訊,詳見國立臺灣文學館官網及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之「2021臺灣文學獎」。
────
延伸閱讀
🖱2020金典大獎公開:《陳思宏獲年度大獎,林新惠、陳昌遠獲金典蓓蕾雙料肯定》
https://reurl.cc/e9geNQ
🖱2020金典獎 評審報告:《島南,暴雨,讀書日:金典獎複審日記》
https://reurl.cc/YWb2xl
🖱2020金典獎 入圍名單
https://reurl.cc/Dv7R0j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
金典獎報名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由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的 #台灣文學獎,總獎金370萬,是臺灣總獎金最高的文學獎,歡迎所有愛好文學創作的讀者投稿。2021年度臺灣文學獎即將於本周四(4/15)啟動!分兩階段,兩類獎項徵件,「#創作獎」為4月15日至5月15日徵件,「#金典獎」則於6月1日至7月1日徵件。
台灣文學獎獎項分為獎勵出版書籍的「金典獎」及鼓勵母語書寫的「創作獎」兩大項,以向台灣當年度優秀文學作品致敬,激勵各種原生內容之創作,彰顯台灣價值、活化文壇生態。
報名請於徵件期間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s://is.gd/kAVKRe),點入「2021台灣文學獎」填寫資料,再印出紙本,併同應附資料於截止期限內掛號寄達「國立台灣文學館公共服務組」始完成報名手續。
金典獎報名 在 6/1金典獎第二階段報名即將啟動 金典獎(第二階段報名) 的必吃
(6/01-7/01)受理2022/4/01至2022/6/30出版之書籍(為鼓勵第一次出版文學作品之作家,特設蓓蕾獎,可同時 報名金典獎 。) 報名 連結: https://reurl.cc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