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釀人九平次約定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醬油書隨筆02》
陽光漸漸減弱,鄰近傍晚,天空的布景換上朦朧的淡紫色,走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的某處小巷中,腳步輕盈無比,帶著雀躍和期待,當路燈沿街亮起時,我已到了約定的地址,推開木門走了進去,今晚主廚的好友站在爐火前露出憨厚微笑,今晚他特別辦一桌宴請眾多友人,展現這些年來他對台菜的理解和看法。
菜陸續上,讚嘆聲在筷起箸落之際鳴奏。今夜有碗爌肉飯讓人印象深刻,吃進嘴後,皮有嚼勁、脂有化境、肉味流竄於鹹鮮醬韻間,在一呼一吸之際讓我體會火候足時他自美的意涵。
我豎起拇指,用所知道最阿諛肉麻的方式讚美,因為這塊爌肉值得,他彎腰自行李中拿出一個小玻璃瓶,內裡的液體在燈光下有著微微的黑金感,這就是爌肉美味的秘密。
「做這一鍋爌肉,其他食材都是憑感覺抓份量,只有這瓶醬油必需用電子秤計量,因為實在太稀少太寶貴,這麼漂亮的一鍋爌肉,可是用了40克喔!」描述的語氣平穩,但聽在耳中,總覺得含著得意的笑意,果然接下來的解釋中,他表示美好醬料無法用金錢衡量,這款特殊醬油市面買不到,只能靠著情與義,誰讓他和釀醬廠的老闆是換帖兄弟?
此時他轉頭看向我,用同好中人才懂的眼神念著關鍵字詞:「台灣滿州原生豆、標準乾式發酵法、九個月甕釀、不加水的壺底原油,這批只有2000克。」我想了想,瞭解他想炫耀的重點不在於醬油的產量,而是醬油的原料和發酵法,因為我們兩人曾在某次合作後,對醬油有了深刻的體驗。
數年之前,我曾主辦一場台灣醬油品嘗會。
當時選了五款台灣的黑豆醬油,先以盲測的官能測試法(Organoleptic test)帶著參加者探討醬油的滋味差異,再透過他的廚藝,直接在餐桌上讓參加者體會不同醬油的獨特風味。將五款醬油分別用到冷前菜、熱開胃、主食、主菜、飯湯等,堪稱為醬油餐宴的經典之作。
為何舉辦擇醬油品嘗會?因為我有個夢想,想藉著慢食理念(Slow Food)的思惟,將台灣飲食文化推廣到全世界,醬油只是通往夢想的第一步。
。
(待續)
#購買釀醬油一書請到水牛書店官網
#購買我推薦的醬油請到台北一號糧倉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醬油書隨筆
釀人九平次約定 在 許哲珮 Peggy Hs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來聽歌囉!🔮
🧚🏻♀️ 強烈建議聆聽《失物之城》專輯配戴耳機或於個人空間以音響獨自享用,以獲得潛意識連線最佳品質 🧚♀️
🔮導聆:
「溫泉小鎮」
將古老傳說揭開序幕,一切都從這裡(北投)開始。Peggy以Acapella的人聲魔法搭配極簡玩具鋼琴等招牌雪后音色,如驟風如咒語,帶我們循著裊裊泉煙,走進北投這座魔法小鎮。
「My Little Secret」
潛意識概念的延伸,穿越那道光,那扇門,潛意識之旅從這裡開始。去探索未知和自我,在倒數之後,白色長廊門後的那一端,你看到了哪個時空、又看見了誰?金馬電影配樂盧律銘帶來溫柔心碎、療癒又詭譎的電子弦樂編曲,鋼琴、提琴以及電子聲響綿密交織拉扯著,伴隨著Peggy的耳語呢喃,深入你的神經,觸碰你的秘密。
「垂死天鵝」
在很久以後,或是很久以前,物換星移,一切歸零。這首旋律和聲難度極高的歌曲由製作人王希文操刀編曲,以弦樂四重奏與豎琴鐵琴,處理Peggy複雜的音符,用最大的理性與感性,詮釋超越宇宙時空的情感與救贖。
「石板畫家之死」
台灣最奇葩的音樂鬼才十九兩張瀚中,以手風琴、豎琴和各種詭異樂器節奏聲響,畫出這首充滿視覺奇幻畫面的編曲,加上王希文金玉輝煌的宮廷弦樂以及張家瑋神秘的低音長笛,我們一起乘著魔毯、騎著駱駝,在沙漠中探索古埃及皇室的秘密。
「失物之城」
若所有遺失的靈魂碎片若都來到這座失物之城,留下的都是破碎的記憶情感,那請交時間守候。若想尋回遺失的自己,請來到這座失物之城,我們用生命與記憶穿梭。電影配樂Miogo陳依婷以古典弦樂四重奏加上大量電子音色,延續My Little Secret的脈絡,於各種音符序列與軌道之間堆疊、爆發、解構,在3D的立體聽覺下,由遠而近、由近至遠,聽見來自淺意識的聲響,觸碰深藏遺忘的情感記憶。
「最後一封情書」
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專輯中扣著「前世今生」主題概念三部曲的第一部曲 -「過去」。1920的巴黎,女子播放了一張黑膠唱盤,那是首浪漫的香頌、是她寫給他的最後一封情書;沙龍內的悠揚琴聲,來自金曲爵士鋼琴家許郁瑛,以及手風琴藝術家十九兩張瀚中,特邀旺福Mami獻聲法語口白,以及演員莫子儀獻聲神秘男子。一段遺憾錯過的愛情,前世是如何影響著今生?神秘又動人的密碼,我們用音符解開。
「在沒有你的城市晚安」
第二部曲 -「現在」。來到今生,他們或許沒有相遇。在時空中穿梭,從夢境中乍醒,漫漫黑夜與窗外的轟雷,那是新銳指彈好手李友廷細膩誠摯的吉他編曲,以及佛跳牆Bass手奧迪的無琴格貝斯;在現代繁忙的夜裡,面對城市喧囂的孤寂,每顆心依舊在自己的夢與緣中追逐、找尋。
「Someone Over the Rainbow」
許多來催眠的人帶著其中一個主題是思念離開的親人,往往他們會在某個很美的地方相遇,瀑布邊、大草原、白雲上、藍湖畔、彩虹橋,所以Someone Over the Rainbow也代表著催眠過程中,潛意識能到達的一段思念之旅。開場溫暖的弦樂四重奏搭起一座彩虹橋,在橋的彼端,那個人是否也在等待?許郁瑛輕柔的鋼琴觸鍵以及王希文富情感的弦樂編曲,尾奏用音符串起故事的前世與今生,加上莫子儀的歌聲,帶著我們一起跨越彩虹,到雲的那端,重逢、相遇。
「巫女- Ki-Pataw」
呼應前世今生概念,「巫女」是溫泉小鎮的前世,「北投」這個地名,是從平埔族「Ki-Pataw」而來。傳說北投的溫泉充滿療癒能力,久遠以前就是女巫們所聚集、守護的地方。而這平埔族語「北投Ki-Pataw」,指的是女巫的意思。在巫女的魔法草藥室裡,帶有吉普賽與那卡西風味的手風琴聲中,你聽見了什麼咒語?
「戰」
空蕩蕩的戰場,飄著雪,櫻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正如生命更迭與世道交替;這是一個屬於中世紀大和之國的故事。由古至今,不同時空國度,人類因戰爭進化或毀滅,在回溯前世的過程中,上戰場的英雄或惡霸,經歷了轟轟烈烈,也就一瞬之間的生命終結,但徒留給那些在家鄉煎熬擔憂的,是無止盡等待的漫漫長年... 特邀日本三重奏團體「KOBUDO−古武道−」合作編曲與演奏。古武道是由活躍於不同音樂派系的三位頂級藝術家,妹尾武 Takeshi Senoo(鋼琴),古川展生 Nobuo Furukawa(大提琴),藤原道山 Doxan Fujiwara(尺八)所組成,他們在尊重日本傳統和情感的同時,透過融合不同音樂根基,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聲響世界。
「離別曲」
當靈魂完成了使命、生命修完了課題,你會如何告別?這是專輯的終曲也是生命的終曲。Peggy以自己的角度,as療癒師/催眠師/敘事者,回應每一位故事中的角色,回應每一首關於離別的主題;有意識的告別是多麼難得的美好,聽王希文以極為大膽的編制,齊聚華語樂壇跨世代大提琴家 - 范宗沛、呂超倫、劉涵,以三把大提琴,送行。
這是一張以「潛意識」與「前世今生」為主題概念,透過Peggy另一個專業 - 催眠師的身份,以及她最擅長的魔幻寫實敘事,來呈現音樂本身的作品。專輯共收錄十一首許哲珮原創詞曲,歌曲劃破了無垠的時空與國界,連結了神秘的前世與今生,一段段尋回的久遠記憶和此刻當下的關聯,all based on true stories,全都是真實故事的延續。
經過了上張獲14項音樂獎項提名的《搖擺電力公司》專輯、《潮派對》跨界演出以及《月光下的搖擺少女》音樂劇之後,Peggy再次攜手金獎配樂鬼才王希文合作。他們像在音樂旅程約定好了一般,一起在音符與節拍之間碰撞、冒險;相較於之前的奔放戲謔,彼此累積了更多的默契和信任,伴隨著時間的成長與自我進化,面對這次的主題概念,他們擦亮自己的直覺,釀出更多內斂沈穩的情感與體悟。在面對十一首如電影般歌曲,Peggy也用最大的感性與靈性,唱出不同以往的甜蜜與苦澀。
這張專輯以弦樂四重奏為主軸,乘著合成器、人聲、鋼琴、吉他、木管、手風琴等聲響,延展時間軸上的各種樣貌。從個人到群體、 從概念到故事、從意識到靈魂,尋找內心深處震動的音頻。合作音樂人除了個個才華洋溢技藝高深外,也都是感性的心靈藝術家,包括許郁瑛、張瀚中、盧律銘(Luming)、陳依婷(Miogo)、李友廷、張家瑋、黃文萱.. 。更特邀日本三重奏團體「古武道」合作編曲與演奏,演員莫子儀跨刀獻聲,美國Sterling Sound資深混音師Randy Merrill製作母帶後期,無論是跨界合作與規格質感,團隊費盡心思與心力,尋找著最適合的聲音。整張專輯多數歌曲皆透過no-click同步錄音完成演奏,除了捕捉音樂家當下的呼吸,也記錄了音樂心靈交流的瞬間。
https://rock-mobile.lnk.to/Hypno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