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法肯豪森的作為
賽克特就任顧問團團長的日子只有10個月,他對中國軍事的構想,許多才剛開展,有些則還未付出行動。繼任的法肯豪森所要做的,就是承接前任的措施並繼續發揚光大,而事實上,法肯豪森完全不負所託。
像在建軍方案,法肯豪斯於民國25年(西元1936年)提出強化過往曾被整編過的部隊,這個方案後來被定名為「調整師」。
順帶一提,現在若要在網路上搜尋中德軍事合作的相關資訊,通常會打上「德式師」或「德械師」等關鍵字。但當年的政府檔案可沒以上字眼,因為這些接受德國訓練的部隊正式名稱是「調整師」或「整理師」。尤其某些軍迷對「德械師」這個名詞非常反感,主要原因就是接受德國訓練的國軍未必拿德國兵器(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國軍的裝甲部隊就能了解狀況),所以如果你想在別人前面秀出你很懂民國軍事的逼格,可千萬別喊錯稱呼呀。
當時法肯豪斯建議:
一、
各步兵團應依照教導總隊步兵團之德國新編制盡速編齊,各團應裝備步兵榴彈砲、戰防砲各一連。
二、
為加強管支援火力,營迫砲排應增為四門、機槍連定數則增為九挺。
三、
各陸軍師應編成一個騎兵連,以落實戰場情資偵蒐。
四、
每個師中的戰鬥及勤務支援部隊,若是工兵及通信兵還無法達到營級規模,至少也要成立連級單位,另須特別重視通信裝備及光學觀測儀器。
五、
各師應加強炮兵編制,最好能成立內含三個營的炮兵團(其中兩個營裝備野戰炮或山炮,一個營裝備105mm輕榴彈炮)。
六、
兵器應統一使用中正式步槍、捷克式ZB26輕機槍、廿四式7.92mm重機槍。
七、
各陸軍師應設立修械所好保養維護兵器。
在此原則下,有30個師將率先調整,最終目標是完成60個調整師。而調整師的編制,以執行最徹底的88師為例,內容為:
每個師下轄2個旅,每旅各有2個步兵團(也就是從魏澤爾時代就確立的2旅4團制)
1個炮兵營,下轄3個炮兵連與1個通信排
1個工兵營,下轄3個工兵連與1個通信排
1個通信營,下轄2個有線電連與1個無線電連
1個輜重營,下轄2個連
1個高射炮防空營(這個編制後來被取消,因為後來格國顧問團決定成立專門的高射炮部隊,好將炮火集中使用,不過有些部隊仍保有此編制)
另有師本部直轄的特務連、騎兵連、戰車防禦炮連、野戰醫院各1個。
而作為戰鬥主力的步兵團,其編制為:
1個團下轄3個步兵營,通信連、步兵榴彈炮連各1,另有團本部直屬的特務排。
1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迫炮排及特務排各1。(這裡特別註記一下,在原先魏澤爾編制的步兵營中,規劃的是配備2門20mm輕機炮的小炮排,而法肯豪斯此時則將小炮排升級成裝備2門八二式迫擊炮的迫炮排。)
1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每排下轄3個步兵班,每個班有14位成員並配給一挺輕機槍。
1個機槍連下轄3個機槍排,每排下轄2個機槍班,每個班配有一挺重機槍......
與舊有的編制相比,調整師特別著重提升支援兵種的質與量,像是增強火炮能力(輕機炮變迫擊炮、增加反坦克炮及口徑更大的榴彈炮),設立恢復傷員的野戰醫院,另外讓更多部隊都具有通訊能力以方便聯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裡我特別要提一下,在法克豪森任內多出來的新單位:野戰醫院
話說現代護理人員的精神象徵是南丁格爾,這位英國貴族小姐之所以能讓人意識到護理人員對醫療體系的重要性,是因為她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在這場英、法、俄三個歐洲強權對抗且耗時3年的戰爭中,南丁格爾改善傷兵醫院的品質,使她駐紮的傷兵死亡率從42%降低到了2%。
大家注意到沒有……傷兵死亡率原先是42%!這個死亡率高的可怕!
換言之,若是能提高醫療素質,將會有效減少軍隊人員的損失。後來在一次世界大戰,各國更是在慘烈的戰事中吸取經驗,像是1917年Wwkeen的《戰傷救治專書》就詳細說明傷兵收容、疏散及感染控制等内容,而1918年FrankKeeper的《軍事生基本手冊》内容也提及疾病、營養、飲食管理、野營行軍衛生、戰傷分類分級、排泄物處理、士兵培訓等基本常識。
國民政府在北伐成功後,於1927年設立軍政部軍醫司,之後在1935年4月將軍醫司與其他單位合併為「軍醫署」;順帶一提,法肯豪森是在1935年3月接任德國顧問團團長一職,或許這是國民政府逐步提升對軍醫的重視,才能讓法肯豪森在調整師的方案中,得以提出設立野戰醫院的方案。
截至1936年,軍醫學校培訓出1045名醫生、300名藥劑師,另有108名在校學員,每年則能加強陪訓50名醫生。而在1937年,林可勝編制出内容包含:毒氣戰、疾病控制、戰時衛生管理……等知識的野戰醫療手冊,可見軍醫的逐步發展。(這位林可勝被譽為中國生理學之父,日後擔任國防醫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是當時深受世界科學界推崇的中國科學家之一。)
雖然新部隊成立,如此里程碑值得掌聲喝采,但在後來的抗戰中證明……這些軍醫的功能極其有限。
首先很明顯的問題,是人數實在過於稀少。
當時國民政府包含陸海空三軍,粗略人數約300萬。1000多位醫療人員的比例有多麼稀少,那是不言可喻。事實上,當時一個陸軍師「理論上」設有2個衛生連,其成員包含:1名首席軍醫官、9名醫官、87名部屬;而他們的照顧對象大概是9000多人……當真需要能者多勞。
可真說到能者多勞,當時軍醫有第二個問題:素質堪憂。
剛剛提到有87名衛生連部屬,但這些護士、擔架兵、後勤人員其實並不具備醫療技術,因為他們大多是未經培訓的農民、苦力。大家想像當有士兵在戰場上被打到斷手,可是第一時間趕來的卻是耕田的王老先生……我想大家對結局應該是心裡有數。
那為何醫療人員素質堪憂呢?除了培訓資源稀缺外,這就帶出第三個原因:待遇低下。
首席軍醫官,聽上去非常威風,但實際上,軍醫官是沒有軍銜的。沒軍銜就代表沒加給薪水,在錢少事多沒資源的情況下,自然沒多少軍隊人員願意擔任或進行相關的研修。
甚至就連培訓機構也有問題,這就是第四點:醫療理念之爭。
在1934年以前,國軍的軍醫培訓走的是德日派路線。所謂德日派,起源來自於清末的北洋武備學堂,也就是中國現代化軍醫的起始點,而北洋軍在清末逐漸隸屬袁世凱麾下,袁世凱則在部隊內採用德國式訓練;而除了北洋軍,清末各省也有創設各地的新軍,只是他們的經費資源不如袁世凱豐厚,所以他們的軍官人才通常都是留學日本(因為比較近而且物價也比較便宜),而日本的陸軍也是效法德國,所以自清末以來的軍醫訓練,就以發源德國,再經日本轉化學習吸收,故稱為「德日派」,而此派特點是比較重視理論研究。但在民間的醫療體系中,卻有另一股強大的派系,那就是重視實踐操作的英美派,而看名字也知道,這源流來自英美兩國。這兩派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優劣問題,可是在1934年,當時軍醫學校聘請一位來自民間醫療體系的學者擔任新任校長,而這位新任校長一上台就決定將軍校全面改走英美派路線,並將全校職員解聘後再重新招聘。還是強調,英美派與德日派並沒有孰優孰劣,但如此人事大變動,說不影響學生學習那是睜眼說瞎話。
在1937年的淞滬以及南京戰役,透過傳教士醫生的報導,當時國軍各部隊嚴重缺乏手術繃帶、破傷風血清、藥品、夾板、救護車……等醫療器械,亦無訓練有素的手術助理,而擔架兵的不足,導致大批傷兵直接被棄置於戰場,可見國軍的醫療體系的低下。
這樣說起來,我似乎Diss國軍,但其實我想說:當時的國軍就是在資源匱乏的萬難處境下,持續進行改革進展。雖說在就事論事的精神中,必須要檢討結果的不如意,但對創立以及成長的理念及付出,絕對值得旁人以及後人致敬。而以上理念,就是本人德式中央軍文章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回來新成立的調整師,不只野戰醫院,其他單位雖在理想上應當擴增,但現實狀況卻是因為資源匱乏,許多部隊的裝備未能到位(像有些步兵團沒有迫擊炮,只能沿用以往的小型機炮,或是有些師沒有裝備反坦克炮),有些更慘的,僅完成表面上的編制重整,在武器及訓練上均不到位。加上後來抗戰突然爆發,所以國軍最終只成立35個調整師,以及還沒接受最新式改編但先前已有做到部分改造的24個整理師,以當時全國177個陸軍師來看,新軍的比例不算高,卻已是較具戰力的部隊。而這當中能夠達成顧問團設立標準的調整師可謂當時國軍中的戰力頂峰,這些部隊分別是: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不過這支部隊成立的本意是樣板,也就是擺出來好看的,並沒有足夠的實戰經驗,但正因為要擺出來好看,裝備絕對在各部隊中最為先進整齊。)
接受德式訓練最老資格的陸軍第87師、第88師,以及從以上兩師抽出補充團而擴編成的第36師。
而有財政部銀彈支持的稅警總隊,同樣戰力超群,有時甚至能比陸軍更早領到最先進的武器(至於原因就是……有錢是大爺)。
民國二十四年,政府為了檢視德式訓練部隊的戰力,還有提升多兵種搭配的作戰經驗,並且趁機模擬上海至南京一帶的攻守實戰演練(這地區是國軍預設未來對日衝突的戰場),於是進行一場秋季操演。
這當中,陸軍出動87師、36師、教導總隊,讓以上部隊分成東西軍對抗,另外加上裝甲部隊、空軍也一併參與。可以說,這是多年德式訓練的整體展現,雖然空軍及支援兵種的數量依舊偏少,顯示國家整體實力還不以支撐足夠規模的現代化部隊,但是步兵的作戰水準及觀念與過往相比已有飛躍式成長。
除了步兵的提升,法肯豪森特別注意炮兵的整頓,他協助國軍將現有火炮進行整編,然後將全國457門火炮分成了4個獨立炮兵旅、5個獨立炮兵團、4個獨立炮兵營。之後更是向德國購入24門150mm重榴彈炮以及36門105輕榴彈炮,因而建立最現代化的支援部隊─炮兵第10團、第11團。
這兩個團除了擁有最先進的火炮外,相比其他傳統炮兵部隊還停留在用騾馬載重牽引,他們可是購入了重炮牽引車還有裝炮彈的載重卡車,所以在機動力上大大提升(但也話說,現代化的火炮重量非常驚人,真要用馬匹去拉,估計馬都快累死炮卻動沒幾公里,所以使用摩托化移動是必要的提升)。
另外,由於中日兩國關係越加緊張,法肯豪森與顧問團規劃出諸多對日戰略。其具體內容為:
以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為戰略規劃的重心,北方設定黃河為最後戰線,四川為戰略大後方。
以此為基準,四川需工業化,提供後勤。而長江會是整個戰略的核心,所以必要時須封鎖長江航道,防止日本海軍逆流而上的攻擊。黃河則作為最終防線,如果必要,需要進行有計畫的人工氾濫,增加對鄭州、武漢的防衛。(大家可以注意這一點,因為這將成為抗戰史上不容忽視且極具代表的一個事件。)
在賽克特─法肯豪斯的接力合作下,德式師日漸茁壯,但說了這麼多,到底這批耗費國家心血打造的部隊,相比其他派系軍隊會有何不同?接下來,老ㄕ就來好好介紹德式師的士兵有什麼特別的行頭。
圖片為: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醫生助理招聘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達沃斯論壇激辯:如何為人工智慧制定規則
本文來自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
……………………………………
伴隨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它將有機會重新定義未來人類工作的意義以及財富的創造方式,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重塑,甚至改變全球的權力格局。正因如此,全球各地的經濟體都在致力於制定相應的戰略計畫,以期在人工智慧賽道的競爭佔據優勢。
當地時間1月24日晚,美國《連線》(Wired)雜誌總編Nicolas Thompson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期間主持了一場圍繞“為人工智慧競賽制定規則”的主題探討,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印度國家發展改革研究院(NITI Aayog)CEO Amitabh Kant、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助理教授Amy Webb、西門子主席監事會主席Jim Hagemann Snabe以及對沖基金Tow Sigma聯合創始人David Siegel五位來自產學界前沿人士參與了這場激烈的討論,分享了各自關於如何為人工智慧制定規則、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時代數據安全等問題的觀點。
▍如何為人工智慧制定規則?
李開復:
當技術的出現帶來一些問題時,我們需要制定相應的規則。
眼下人工智慧技術曾經發生的一些問題基本屬於意外或是某些公司的失誤。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對人工智慧擁有誤解,存在偏執和炒作現象,我們應該去看看人工智慧的實際價值。
當我們在談論人工智慧時,其實談論的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它本質上只是一個幫助人類的工具,出現問題的根源往往來是人為的錯誤。
在某種意義上,規則已經存在了——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銀行,就有了新的銀行規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車輛,就有了新的交通規則。在這裏,數據規則是其中的核心。
在是否需要制定規則、制定什麼樣的規則問題上,不同的國家和文化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我希望世界經濟論壇與AI委員會能夠幫助大家分享想法,讓更多的公司和國家直接進行溝通與對話,減少對彼此的誤解。
Amy Webb:
目前,全世界有9家公司正在掌控人工智慧的未來,其中6家來自美國,即GMAFIA,也就是Google、微軟、亞馬遜、Facebook、IBM、蘋果,3家來自中國,分別為百度、騰訊、阿裏巴巴。我們應該關注這些巨型企業的動向,因為他們不僅僅編寫軟體,也在構建框架,甚至是消費者行為等方面都擁有話語權。
這裏的挑戰其實在於,能夠代表我們去制定人工智慧未來規則的人只是少數,其實我們都將受到人工智慧影響力的輻射,幾乎每一個消費者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接觸到上面提到的幾家公司。
David Siegel:
今天,人工智慧只是在電腦中運行的一行行代碼,我們其實很難區分人工智慧軟體和常規軟體的區別。制定規則的重點在於,如何處理軟體和大數據的交叉部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問題其實都集中在數據上面。
Jim Hagemann Snabe:
人工智慧是最具影響力的技術之一,我們必須給予其足夠程度的關注。但我認為,現在我們在人工智慧的應用上並不是很聰明,現在是時候利用這項技術來解決一些更為重要的問題了。
對我來說,制定規則的重點在於對數據的訪問以及如何以開放的方式利用平臺。如果我們不允許人們平等地訪問數據和平臺,那麼未來將面臨很嚴峻的問題。
Amitabh Kant:
在印度,人工智慧技術和數據都是政府公有的,在我看來,印度所面臨的挑戰與西方世界截然不同。
我們相信人工智慧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我們的關注的重點是,如何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最大程度挖掘數據的價值,以科學的方式來改變公民的生活,例如向醫生提供更好的圖像數據,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在農業衛生等領域發揮作用等。
▍如何面對人工智慧時代數據安全和倫理問題?
Amy Webb:
現在用來訓練演算法的數據通常都來自幾個相同的數據集,這些系統會對我們的生活做出決策。大多數人是不知道他們的數據是如何被系統收集並商業化的。我們所邁向的未來裏,可能會有一到兩個組織持有我們的個人數據。
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探討將是一場長達數年的旅程,挑戰在於我們無法推遲這件事的發生。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掌握的資訊回饋給各自的組織機構,並努力推進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David Siegel:
可以先看看我們正在使用的舊規則。在談到人工智慧的工作方式時,人們可能會對電腦自動做出決策而感到不舒服。但事實上,電腦已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在做這樣的事情了,例如,飛機在大部分時間裏都是由機器接管的。
人工智慧的發展進程要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慢,這不意味著我們不會取得進展,但我認為我們不可能在有生之年進入機器完全接管的恐怖狀態。
Hagemann Snabe:
我很擔心人們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想法過於天真。在使用人工智慧技術並將其用於某些極端情況時,訪問個人數據和保護隱私安全之間的界限在哪里?在構建平臺的同時避免壟斷,如何實現?演算法開始自主學習,相應地人類就要失去控制權,如何平衡?
我們需要瞭解數據的使用方式以及被用在哪里。消費者必須擁有對他們的個人數據處理、選擇的權利,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在這樣的原則之下,我們才會更好地使用這項技術,用人工智慧幫助人類提升能力,而非取代人類。
人工智慧可以解決世界上的許多問題,西門子願意共用數據以避免形成壟斷,例如分享西門子在醫療領域數據以改善治療水準。我們沒有理由去做數據壟斷,這會扼殺所有的小型公司。
Amitabh Kant:
我們需要規範,但是引入太多的規則會扼殺創新。我們的目標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給人們帶來利好且不會帶來威脅,那麼建立一個全球聯盟就非常重要,類似於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對粒子物理學的存在。通過聯盟從實踐中學習、從彼此身上學習,從而讓人工智慧技術變得更好。
數據就像一條公路,你要向公路公開所有的數據。我們相信,所有的數據都應由公共政府持有,所有的政府數據都應被公開,最終的受益者會是消費者。
李開復:
人工智慧只是一項能夠改善我們生活的工具。之前亞馬遜的人工智慧招聘工具曾經曝出性別歧視的情況,其實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大型數據集來解決的。可能有人會懷疑人工智慧說它存在偏見,但我保證,如果在簡單系統上使用正確的數據集,它的偏見會比人類要小。
在不侵犯個人數據隱私的前提下,共用數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收集到更多的數據將有助於促進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我曾是一名癌症患者,我願意將自己的相關數據貢獻給研究人員,相信大多數癌症倖存者也都是一樣的。
我們需要讓人們知道人工智慧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在哪里能創造規則,在哪里不能。而不是盲目的對人工智慧抱以恐懼或管制的態度。試圖要找到一個普適性的方法並不是、也不可能是最終解決方案,關鍵在於分享彼此的實踐經驗。我很希望一年內,我們將有人願意分享自己的實踐成果,展開更多具有實質價值和指導方向的對話。
醫生助理招聘 在 方志恒 Brian F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些理由 ……
【新聞分享@香港革新論】
原來你跌親,唔慰問你就會連副校都無得做......還有比這更荒謬?
#我問候盧寵茂
//盧寵茂指陳文敏學術水平不合乎標準,又指其研究成績連助理教授亦不如,又指責陳文敏沒有在其跌到後致以慰問﹙show sympathy﹚。//
**********************
【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本科生代表馮敬恩就九.二九校委會會議之個人聲明|Personal Statement of Billy Jing-En Fung, Elected Representativ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 Meeting of the HKU Council on 29 September 】
各位港大師生校友,本人身為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本科生代表,將就今日校務委員會所處理的事宜有所交代。
今日校務委員會違反以往慣例,未有尊重物色委員會建議,最終以八票贊成、十二票反對否決副校長﹙人力資源﹚的任命,而該人選則為陳文敏教授。
會上,李國章質疑陳文敏沒有博士學位,故沒有資格擔任副校長,更質疑為何部份政黨會如此支持陳文敏。李國章又指陳文敏當年出任法律學院院長只因他是好人﹙Nice Guy﹚,並非靠其學術成就。另外,紀文鳳、梁高美懿及洪丕正又因陳文敏在未任命前就公開提及自己是唯一侯候選人,故認為陳文敏的操守﹙Integrity﹚有問題。紀文鳳及梁高美懿更指從大公司高層招聘的角度,指若有應徵者在獲聘前如此高調表露身份,必不會錄用。陳坤耀又引述自己的資料搜集,指陳文敏鮮有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或成為學術文章的主要作者,又質疑其資歷不及其他副校長,又指陳文敏本人連博士學位亦沒有,怎會有資格處理有博士學位人士的應徵。盧寵茂指陳文敏學術水平不合乎標準,又指其研究成績連助理教授亦不如,又指責陳文敏沒有在其跌到後致以慰問﹙show sympathy﹚。廖長江引述在Google Scholar搜尋結果,指陳文敏的文章在過去五年只被搜尋過四次。王䓪鳴指陳文敏擔任副校長會令香港大學進一步分裂。
根據席間不同校務委員的發言,很有理由相信除了馬斐森校長、郭新教授、袁國勇醫生、張祺忠博士、吳國恩先生及研究生代表Mr. Aloysius Wilfred Raj Arokiaraj、本人,以及另外一名校務委員投贊成票之外,其他都是投反對票,而歷史必會記住他們。
各位港大師生校友,校委會在組成上以校外人士為主,當中少數具民意授權,致使「等埋首副」荒誕理據橫行。我校現正處於危機之中,校內人士於校委會中,根本無法作出改變。我懇請同學與我們在校委會主席換屆,以及長遠修改香港大學條例等議題上,與我們並肩而行。
最後,在過去半載,校委會屢次以「保密慣例」及「集體決定」為由,封鎖資訊,以致眾多真正關心香港大學的師生校友猶如蒙在鼓裡。為確保師生校友的知情權,我不得不如此行。如果此舉被認為違反「保密慣例」,我願意接受批評,並感到抱歉。不過,我由衷希望校委會能開誠佈公,接受師生校友之監察,以致未來不必再訴諸同樣的行為,以確保各位的知情權。謝謝。
Teachers, students and alumni of HKU,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the Council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 shall now explain about the issue administered today during the Council meeting.
Breaching the usual practice, the Council did not respect the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search committee and rejected the appointment of the Vice-President and Pro-Vice-Chancellor (Academic Staffing and Resources) with 8 votes cast for and 12 against, with the candidate being no other but Professor Johannes Chan.
During the meeting, Arthur K.C. Li criticised Professor Chan’s lack of a doctoral degree and thus his inability to serve as the Vice-President. He also furthered his criticism on the support from various political parties on Professor Chan. He also claimed that Professor Chan could only become the dean of the Faculty of Law as he was a ‘nice guy’, but nothing related to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 Besides, Leonie M.F. Ki, Margaret M.Y. Leung Ko and Benjamin P.C. Hung denounced Professor Chan’s integrity, who long announced himself to be the one and only candidate for the position before the appointment. Leonie M.F. Ki and Margaret M.Y. Leung K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enior manager from an enterprise, even claimed that any applicant with such high profile shall never be hired. Edward K.Y. Chan also cited from his own research that Professor Chan rarely published his writings in any academic journals or was scarcely major authors of academic writings. He also doubted that Professor Chan’s experience can hardly match the other Vice-Presidents and further questioned his ability in handling applications from candidates with doctoral degrees when he does not even have one. C.M. Lo claimed that Professor Chan fails to meet the rightful academic standard which cannot even match that of an associate professor. C.M. Lo also accused Professor Chan for not showing sympathy even when he fell. Martin C.K. Liao cited the searching result from Google Scholar, claiming that Professor Chan’s writings were only googled for four tim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Rosanna Y.M. Wong claimed that appointing Professor Chan to the position of Vice President would only cause a further division of the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speeches made by the various council members, we can strongly believe that only Professor Peter Mathieson, Professor S. Kwok, Professor K.Y. Yuen, Professor K.C. Cheung, Mr Felix K.Y. Ng, Mr Aloysius Wilfred Raj Arokiaraj,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myself and one other Council members voted for the appointment. With all other casting a vote against, history shall surely remember them.
Teachers, students and alumni of HKU, external personnel dominat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uncil with only a few of them truly representing us, which is the clear reason for the absurd pretext of delaying the appointment ‘until the post of provost is filled’. While our university may be in such a jeopardy, university members in the Council can do nothing in making a change. We sincerely hope that students can stand along with us in the change of the Chairperson of the Council and the long term review of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rdinance.
Teachers, students and alumni of HKU, external personnel dominat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uncil with only a few of them truly representing us, which is the clear reason for the absurd pretext of delaying the appointment ‘until the post of provost is filled’. While our university may be in such a jeopardy, university members in the Council can do nothing in making a change. We sincerely hope that students can stand along with us in the change of the Chairperson of the Council and the long term review of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rdinance.
************************
#馮敬恩 #陳文敏 #校委會 #香港大學 #副校 #李國章 #盧寵茂 #廖長江 #紀文鳳 #梁高美懿 #洪丕正 #王䓪鳴
葉建源議員辦事處
教協(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堅守港大百年基業 HKU Last Line of Defence
香港大學學生會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 Undergrad,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即時新聞 Undergrad, H.K.U.S.U. Instant News
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時事委員會 Current Affairs Committee, HKUSU Council
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 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