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長照程咬金:老人跌倒後遺症與嚴重性」
每天夜裡,許奶奶都要經歷一段冒險。今年72歲、患有糖尿病的她,夜裡總要摸黑下床、扶著牆壁尋找一個個電燈的開關、穿過廚房……上洗手間。去年初,許奶奶在廁所裡跌倒撞到馬桶,額頭到眉骨之間腫了好幾個星期,所幸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
三個月前,她又被路邊攤販的傘架絆住跌倒了,這次左手臂骨折,痛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血糖值起起伏伏…到現在還沒有復元。
根據美國的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老人意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台灣則是第二大死亡原因。綜合國內外的研究結果,每年老人跌倒的發生率約為15~40%,並且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
由於老人常有高盛行率的共存疾病(Comorbid Diseases),例如:骨質疏鬆症、器官功能退化,即使輕微的跌倒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危險。國外的研究指出,老年人的跌倒每十次就有一次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包括髖關節骨折、其他部位骨折、硬腦膜下出血、軟組織傷害或頭部外傷。另外,有些老人會因為害怕再次跌倒,而限制自我活動,漸漸失去了獨立活動的能力,使得身體功能愈來愈差,也造成家人的負擔。(資料來源:【註1】)
跌倒往往造成骨折、頭部創傷,就以髖關節骨折而言,根據榮總高齡醫學中心資料,有2成會在一年內死亡,3成造成永久失能,4成無法獨力行走,高達8成至少會失去一項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
難怪骨折是失能的主要成因之一,說得更直白一點,骨折長者往往是「失能預備軍」。因此很多醫生會一再叮嚀「保命防跌」,其實想保命要防跌,想避免被「長照」更要防跌。(資料來源:【註2】)
■每6個老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
107年死因統計中,跌倒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每十萬人25.7人)。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自述過去一年曾跌倒者有495人(15.5%)。
依據上述統計資料,也就是說每6個老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嚴重跌倒可能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國民健康署」呼籲長者,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切勿輕忽跌倒的傷害,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
■跌倒是銀髮族第二大日常風險
歷年來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發現,跌倒為造成老人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根據2013年的調查,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跌倒比率為16.5%,而老人發生跌傷的地點54.5%在住處,41.8%在室內。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最常在自宅發生跌倒的地點,第一名是浴室/廁所,發生機率為26.6%,第二名是客廳,有22.9%的發生機率,第三名則是臥室(13.7%),其他地點包含天井/庭院(13.5%)、樓梯(6.1%)、廚房(5.4%)、餐廳(1.2%)、其他(10.6%)。(資料來源:【註5、6】)
■國民健康署提出防跌三招
針對長者跌傷的地點及原因,因應天氣逐漸轉涼且清晨、黃昏視線較不明,國民健康署提出防跌三招,呼籲長者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
第1招:規律運動不能少 遵循醫囑來用藥
第2招:居家環境要注意 照明、防滑要小心
第3招:起身、外出要留意反光標誌 馬路行走不要急
(資料來源:【註3】)
■12招預防老人跌倒
1. 適當的照明
經常協助規劃年長者居住環境的台大醫院醫療復健輔具中心職能治療師紀宙認為,「充足的照明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老年人的視力漸漸退化,對於光線的調節能力不如當年。所以,在年長者的活動範圍內保持明亮的光線,是預防跌倒的第一步。
2. 淨空的動線
銀髮族環境布置的基本原則就是「空間規劃愈簡單愈好」,紀宙提醒規劃前要先了解老人家的生活作息,然後針對平常的動線範圍「清空所有障礙物」,包括門檻、堆放的雜物、家具、電線,因為老人家的動作比較不靈活,再加上視力不好,很容易被障礙物絆倒。
3. 明顯的標示
「當障礙物無法清除時,就加上明顯的標示,」紀宙多年的經驗發現「顏色比文字容易辨別」,建議在障礙物(例如門檻、階梯)貼上顏色鮮豔或強烈對比的膠帶(或塗油漆),有助於提醒。
4. 防滑的地板
可參考長庚養生文化村的設計,在起居室的地板全面鋪上粗糙面的塑膠地磚,浴室地板也使用抓地力好、無拋光的材質。
5. 穩固的扶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醫師梁偉成等人在「社區老人跌倒機轉與傷害嚴重度」一文中表示,走道、樓梯及洗手間,均應設有扶手,若跌倒時老人即時抓住扶手,可以減緩跌落時的衝力,避免嚴重的傷害。
另外,在椅子、馬桶及床邊加裝扶手,可以幫助老人家起身及坐下,減輕腿部的負擔;在門檻及浴缸旁加裝扶手,幫助單腳抬起時保持身體的平衡。
6. 貼心的浴室:
浴室是最容易濕滑的地點,也是預防老人跌倒的重點,止滑的地面及必要的扶手是基本的要求。
7. 友善的樓梯
研究統計,70%以上的跌倒發生在家中,而其中約10%是在樓梯間,尤其是下樓梯時。
當樓梯是不可避免的設計時,馬偕醫院物理治療師李映琪呼籲,「老年人居家的樓梯設計必須達到『階面踩得穩』、『階高抬得高』、『扶手抓得牢』的目標。」
8. 合適的家具
太低、太軟的椅子(例如沙潑)並不適合老年人,「因為起立、坐下對老人而言是比較困難的動作,」紀宙表示,最好有扶手的設計。
為了減輕跌倒時的傷害,可以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條或泡綿。
9. 合身的衣著
林頌凱醫師認為,太長或太寬的衣服褲子、鞋子老舊或磨損嚴重、鞋子的防滑能力太差,都可能造成老人跌倒的風險。
為家中長輩選購一雙合腳且具有防滑功能的鞋子,就像為他的每一個步伐都加了保險。
10. 適當的室溫
一般人在攝氏29.4~32.2度時是處於最機警的狀態,當室溫低於攝氏12.8度則精神運動性活動將會發生障礙。
11. 安全的用藥
林頌凱指出有些藥物可能會引起頭昏眼花的副作用,而增加跌倒的風險,例如降血壓藥、鎮靜劑、安眠藥、肌肉放鬆劑、利尿劑、感冒藥、抗組織胺……等。
12. 增強腿力的運動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CollegeofSportsMedicine,ACSM)在1998年的聲明中指出,平衡訓練、阻力運動、走路以及重心轉移的綜合性運動,有助於降低跌倒的風險。
(資料來源:【註1】)
跌倒引起的身體傷害,重則骨折或頭部外傷,會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有些長輩因有跌倒經驗而害怕再跌倒,因此自我限制行動,導致功能和活動能力逐漸喪失。國民健康署呼籲長者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居家環境、規律運動及用藥,都是可以預防的方法,切勿輕忽跌倒的傷害,也千萬別因噎廢食!(資料來源:【註4】)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天下雜誌「12招預防老人跌倒」:https://bit.ly/3d4bkqc
∎【註2】
元氣網「長照有五大元兇,其中一種會在瞬間毀掉畢生所學」:https://bit.ly/30FjwrU
∎【註3】
衛生福利部「每6人就有1位老人曾跌倒 國健署傳授防跌妙招」:https://bit.ly/3leQOG4
∎【註4】
衛生福利部「驚!1/6的老人有跌倒經驗;防跌從日常生活做起」:https://bit.ly/34vV25t
∎【註5】
Philips lighting「改善居家照明對長者之影響」:https://www.smart-lighting.com.tw/csr/report.htm
∎【註6】
蔡益堅、葉純志、藍祚運、張文瓊、曾德運(2007年)
1999 年與2005 年台灣地區老人跌倒狀況之比較。
https://www.hpa.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6541/File_521.pdf
➤➤照片
∎【註5】
∎ 衛生福利部- 健康九九網站「長者防跌海報」:https://bit.ly/3jAynv4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老人防跌 #老人 #銀髮族 #跌倒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醫學會 標誌 在 傅家慶個人網頁:每天來點 FU 能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當JR事後成立基金會治療創傷壓力症候群,台鐵呢?❌
我是一位經歷死亡車禍,到院前死亡23分鐘竟能倖存的人,親身經歷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折磨。對於普悠瑪出軌事故,我最想關注的是,倖存者和家屬,該如何走出傷痛?
於是今晚看了公視「主題之夜」節目,重播「80秒殺人事件」,探討2005年日本兵庫縣JR福知山線列車,因為延誤了80秒到站,司機一路加快速度,最後在途經一處彎道時,在時速117公里下出軌,還撞上彎道旁的民宅,造成107人罹難、562人受傷事件。
因為這起事件和普悠瑪有很多雷同之處,不只出事地點同樣是彎道,而且同樣司機一路修,一路開。還有,最後司機都成為「肇責」的停損點。
而這部紀錄片和國家地理頻道討論同一事件的方式不同,導演三宅響子(Kyoko Miyake)完全沒有鉅細彌遺地用模擬的畫面還原撞車瞬間,而是以卡通動畫抽格等方式,緩慢而深具意境的敘事手法,透過倖存者的口述,靜態地「還原現場」。
對於撞上的瞬間,只透過真實的通聯紀錄,播出雜訊很大但很真實的最後聲音,司機跟行控中心說「出軌了!出軌了!」,
這樣反而更讓人看得聚精會神。
這部紀錄片不是在回顧,而是在檢討,檢討所謂的「日本病」,也就是日本文化裡,那些不敢得罪人,不敢跟別人不同,只追求效率...等等結構問題,是否才是列車出軌主因?
紀錄片透過另一位不願露臉其他司機,呈現列車所屬JR西日本公司內部文化。該名司機表示公司要求只要延誤「一秒鐘」都要呈報!每站只能停15秒,但尖峰時間根本不可能,卻仍那樣「被要求」。
更嚴重的是對於根本做不到的效率,公司的達標方式就是懲罰司機!公司會以羞辱式責備,甚至會在月台上對司機大罵「笨蛋」、「我要開除你」等威脅言語。於是這位司機推測,出軌列車的司機高見隆二在出事前,在車上接到行控中心打來的電話,心裡一定焦急萬分,在想「被發現了嗎?」,心想該怎麼回答?
這位匿名司機接下來的這句話,我看了最心驚,他說因為公司處處監視和責備,他們司機「滿腦子都是想著主管罵人畫面,根本想不到乘客」!
原來,乘客的生命安全擺在第二?第三?總之,不是廣告台詞說的第一!
這部片更珍貴的是不只淺談那起單一事件的背景,更深入探討為何會造成那樣的「日本病」?訪談學者提到,二戰後追求速率的日本人,很多事情都以「復興」名義為出發,無限上綱到不合理的要求。
首先是1964年10月10日東京第一次舉辦奧運,那標誌日本戰後復甦,重回國際社會,所以絕對不能漏氣!日本鐵道最引以為傲的「新幹線」,也就是兩大城市東京與大阪之間的第一條路線,就在1964年10月1日,奧運開幕前通車營運。
追求速度、速率,成為全國瘋狂的風氣。
而打著「復興」這種民族榮辱大旗,絕對要做到的致命因素,也發生在出事列車所屬的JR西日本公司。在1995年神戶地震後,JR西日本公司就以復興之名,要員工日夜趕工,提出很多不合理要求,最後真的成為神戶地震後,西日本第一條「恢復營運」的路線。
紀錄片非常巧妙又諷刺地播出了當時復駛時,月台上民眾感動到要哭出來說「終於得救了」。
原來當身為乘客的我們只在乎車子開、不開:方便與不便時,難道已經淺淺地推波助瀾著一場災難?
災難背後除了文化背景,紀錄片也深刻討論日本鐵道的經營層面,也就是從國鐵轉為民營,分割出JR各路線,各由不同公司經營。這些公司再次背負著國家使命,因為如果經營不善,就表示當初國鐵民營政策失敗,因此絕對「不能虧錢」!
我對於這部紀錄片最有感的不是上述那些理性探討,而是紀錄片花很多篇幅提到倖存者和家屬所要面臨的「創傷壓力症候群」。
紀錄片剛開始對於災看現場血肉模糊的景象,僅用一位倖存者口述,他描述了很深刻的慘況,說自己親眼看到同車廂乘客臉被切成兩半,整張臉被移位了。
這位倖存者描述時沒有哭泣或激動,但我非常能理解那畫面存在腦海裡的樣子,大概就像我親眼看見自己的血從腿上噴出來...
面對這麼重大的創傷,有倖存者說,後來只要身上出現傷口,她都會回憶起事件,有段時間,她不敢碰觸別人的身體。還有位倖存者透過畫圖,甚至親自製作現場模型,還原零件散落、殘骸處處,甚至擺放像樂高人偶一樣的小人在模型現場,也噴上紅色,他是如此想「還原現場」,因為他說新聞報導中完全沒出現那些畫面....
我懂他的心境,你得回到真實事件的樣貌,才能真的一次一次從回顧中,走出來!
片中受傷最重而重生的一位女子,言語功能產生障礙,說話相當遲緩,但她與母親的對話分外動人。母親受訪時回憶,當時醫生手術後跟她說要開始準備葬禮了,一旁倖存的女兒聽到就用她吱吱唔唔的遲緩口吻說:「那時我還在努力求生,他竟然叫你準備葬禮。」
這段話真是太刺進我心裡。
該如何走出那樣的創傷呢?得先了解經歷創傷的心理歷程。誠如「主題之夜」節目來賓、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醫師周煌智所描述,從一開始的逃避,也就是自我防衛機制採取隔離,將事件故事化,例如告訴自己家人只是去趟遠行,企圖為自己爭取一段緩衝療傷時間。之後終將面對現實,憤怒感會出來,需要得到「補償」。
什麼補償?只有真相,才是補償!
我車禍重生後,一直想回到內心最恐懼,最深層的地方,把陰影挖出來,那就是一種回顧,而什麼能幫普悠瑪的倖存者和家屬把內心最深的挖出來?
真相!
我做一個假設,大概就能懂怎樣才算「走出來」:我們「假設」真相是原來那天,是刮起一陣風把車吹翻;原來是有一隻狗衝進軌道,司機是為了救人才緊急煞車...
原來,不是因為我要他或她參加我的婚禮?原來不是因為我說你一定要回來吃飯...原來不是因為我...原來也不能怪我...
就像911事件中聯航93班機的家屬,原來,親人是英雄!
知道真相,又知道真相背後的意義,才能超脫!
於是在看看台鐵處理事故的態度,我無需再多加批評,但我以自身經歷來看,會認為那種推諉卸責,其實是二度殺人!因為你們剝奪了那些倖存者和家屬「康復」的機會。
難道,還要再看到有人自殺嗎?
而福知山線出軌事故後,JR西日本公司也成為眾矢之的,但他們至少做到一件事情,就是成立的基金會,專門協助倖存者和家屬進行諮商,走出傷痛。
台鐵呢?
我是去年五月出車禍的,至今已經一年半過去,我已經不太主動回顧那場死亡車禍,很多人問起近況時,我也漸漸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今晚從紀錄片中,一位倖存者倒是說出我大致的現況,他說「一旦放鬆,恐懼就會湧上心頭!」
還有一位女性倖存者的回顧更深刻描繪出那種自己的人生,已經和災難事件融合的心情。她說事後第七年,當她要取出骨頭裡的鋼釘時,發現鋼釘已經跟骨頭融合在一起,除非把骨頭打碎才能取出。
也是在今天,非常剛好的,我和就讀輔大心理研究所碩士班的朋友約好,從十一月起,每週一次諮商訪談,第一階段先持續到年底,我們一起重新把我走過的這段路,用一種專業方式回顧。
我最希望的是,從自己的案例可以讓別人有些參考,不管是急救經驗或是面對傷痛的經驗。因為我曾經如此徬徨,不知所措,坊間那些教導走出憂鬱和壞心情的書籍,其實都難搔到創傷事件真正的癢處,因為創傷不只是創傷本身,而是會喚起勾勒出一連串成長中的負面記憶,攪和成一塊巨石,壓在心裡,而我,不知如何面對。
我那時常常心想,這個社會有月子中心,幫助產婦調養身體和心理,但對於重大外傷出院的人,誰能教我該如何照顧身體、走出傷痛、面對調解賠償等一連串事情?
於是,當我看到普悠瑪司機首次發表公開聲明,強調「上帝既然留下了我活口,就是有些事要我去做 」!我感到稍微慶幸,這語氣中彷彿有種堅強,至少沒有想要「吞下去」!
但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我想,我也知道自己的第二個任務是什麼了。
這部紀錄片的核心在討論什麼是「日本病」?我想就是紀錄片中,某位罹難者家屬連對著鏡頭說「這實在難以接受」都講得吞吞吐吐,彷彿還在溫良恭儉讓。
那什麼又是「台灣病」呢?
醫學會 標誌 在 禾睿牙醫植牙牙周美學中心-呂睿庭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牙齦整形兼牙周病治療 複合式美感塑牙美麗再現
微笑是一種國際語言,若能笑起來魅力迷人,不僅有助人緣提升,還能招來正面桃花。藝人如花一開口笑就露出整片上牙齦,雖然成為眾人眼中的獨特標誌,但是在牙科美學裡,卻是屬於牙齦外露嚴重的標準案例,若藉由牙齦整形輔以複合式美齒塑型的快速療程,一樣能輕鬆擁有像名模林志玲般的微笑美齒。
牙齦外露或變形嚴重、齒列不正及玉米牙的患者,常會因為笑起來不美觀而自卑感作祟,習慣抿嘴淺笑將牙齒藏起來,根據牙科醫學會認定,微笑時以上牙齦露出0.2至0.3公分為最佳美學標準,WCLI雷射專科醫師呂睿庭表示,進行牙齦整形則是將亂牙變美齒的第一步,若牙齦整形完畢可能出現牙根漏縫的問題,就可以再利用瓷牙貼片進行美齒塑型,訂做出有自信的微笑美齒。
齒列不正的患者常因牙齒表面或齒縫清潔不徹底,導致罹患牙周病,欲進行傳統齒列矯正之前,應先治療好牙周病,如果貿然進行矯正,口腔清潔卻未徹底執行,就可能導致配戴矯正器期間發生掉牙,最後必須植牙的憾事。如果已經罹患牙周病還想擁有漂亮整齊的牙齒,可以尋求瓷冠快速矯正一途,先利用雷射牙齦整形一併治療牙周病,再運用全瓷牙冠作齒列美感塑型,此方式不需做正顎手術也不必花上2至3年漫長的矯正過程,也能擁有一口亮麗貝齒。
牙齦整形快速痊癒術是利用雷射熱能激發出波動的水分子,雷射專科醫師呂睿庭表示,以水分子的能量進行牙肉及骨床的切割,再利用石英震盪附著牙齒表面的牙結石,一併有效治療牙周病,好處是幾乎沒有疼痛感,亦不會有電刀產生的熱傷害,整個過程只要2小時。治療完畢當天牙齦邊緣僅會出現微紅現象,大約2至3天就會恢復自然粉嫩牙肉的色澤,若想進一步要求美感塑形,當天可做牙型取模,約一周即可貼瓷牙貼片,也可選擇全瓷冠贗復,當天先裝上臨時牙套,待7至10天後就能擁有「煥然一新」的美齒,從醜小鴨幻變為天鵝的過程,約二~八週即可完成。
雷射牙齦整形治療不論在技術及複雜度上都具有相當高的專業性,雷射治療過程中亦可能暗藏風險,牙醫師林筱恩提醒,如果一旦雷射治療不當時,很可能因熱傷害導致出現牙齦紫青、腫脹、牙齦萎縮,甚至牙床壞死的後遺症,塑形成功與否取決於牙醫師的醫療技術與經驗累積,最好尋求具有豐富經驗的雷射專科醫師,才能有充分的醫療保障。此外,年幼患者應待骨床發育成熟完畢後,再進行美感塑齒的療程,以避免隨著年紀漸增,牙齒繼續生長導致塑型失敗的後果發生。
以上來源由禾睿牙醫美齒再造醫學提供
資料出處:http://www.models-smile.com/main.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