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雜記 017》
(承上篇)
「有代溝?那就自己架橋鋪路爬過來啊!我相信你們這代的智慧和勇氣,你們辦得到,加油!」我以燦爛的陽光精神喊話。
接著轉身在黑板寫下小麥、黃豆、黑豆等三種常見的醬油原物料。
我告訴同學,多數醬油廠釀造黃豆加小麥和純黑豆醬油,少部分醬廠釀製較少見的醬油,譬如台中喜樂之泉的純小麥醬油、嘉義新來源的純黃豆醬油、台南成功醬油的黑豆加小麥醬油,嘉義還有人試釀稻米和黃豆的醬油。
不同原物料能釀出不同醬香,除此之外,還可考慮複合原料的比例,譬如混合不同比例的小麥和黃豆,釀出的醬香就不同。我曾讀過台大農化郭錦富先生撰寫的《醬油在釀造過成中香味之變化及不同成品之比較》,裡頭有很棒的實驗論述,堪稱為許多醬廠的傳家秘密。另一種複合型的醬香製法,不由源頭下手,而是等個別的醬油都釀好後,再依比例調配混合。譬如最近新聞鬧得沸沸揚揚的屏東醬油伯,便是混合了豆麥醬油和黑豆醬油,讓香氣有了不同面貌。
「混合醬油的方式是種學問,譬如這次豆油伯事件中,假使你是老闆,當你想向金蘭訂購生醬汁時,你會要求怎樣的生醬汁配方?」我反問學生,然後一如以往得到一片寧靜。
我解釋同為豆麥釀造,但每種原物料都各有特性,譬如小麥添加的比例越高,醬油的酒精味越濃,因為小麥含高量澱粉,分解後產生的醣類,能讓酵母菌充分發酵產生酒精。而小麥在製麴之前會焙炒處理,焙炒的火候也會影響香氣,雖然經過發酵後,焙炒的香氣已經削弱,但依舊有傳統醬廠在意這股香氣。
譬如黃豆的挑選,在台灣就可以看成兩個派系,一派採用全粒黃豆,通常是傳統小醬廠,另一派採用脫脂黃豆,通常是講求產量的大型醬廠。因為黃豆油脂接近20%,這些油脂分解成不同的脂肪酸,其中部分脂肪酸會帶來漂亮香氣,但若是沒處理好,脂肪酸容易劣變產生臭味。因此傳統小醬廠會堅持以全粒黃豆釀製,追求著細緻醬香,但大廠每次釀造的數量太大,相對讓油脂增多,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大多採脫脂黃豆。
「老師,我會直接請金蘭拿出他們有的醬汁,看價錢和味道決定就好,你這種客製化的醬汁應該很貴,做生意不會這樣搞吧!」學生這麼回答,而我默默嘆口氣,難怪我只能做學術研究而無法賺錢啊!
(待續)
Search
酵母菌發酵實驗不同醣類 在 酵母菌發酵實驗原理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 ... 的必吃
醣類 來源對酵母菌發酵反應速率的影響:以葡萄糖、蔗糖和果糖作為發酵原料時, ... 本實驗最主要探究不同食材在不同條件下產生發酵效應的速度及原因。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