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388 靚聲推介:
近日聽了這張新發行的SACD:Gary Moore《Still Got the Blues》專輯,碟內第四首Still Got the Blues可以說是Gary Moore的代表作,這首歌曲不止好有味道,而且音效也相當之好,這種結他的聲音,可以觸動心霏,加上Gary Moore的憂怨的歌聲,還有不知道是不是SACD的加持,這首歌曲絕對可以用作試音之選!
聽了這首使我感動的大碟,我自然想了解多一點Gary Moore的事蹟,之後找到了一篇相當詳盡的資料,是來自台灣的【獨立評論】,作者黃怡的一篇文稿,我覺得相當詳細,亦可以使大家更加了解這位結他高手Gary Moore的逸事,所以我引用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最後,這張SACD是我近期一聽再聽,所以一定要與大家分享!
----------------------------------
藝文
Gary Moore──我的吉他在空中哭泣
作者 黃怡
蓋瑞摩爾(Gary Moore,1952~2011)逝世已6年了,這些年來,他在流行音樂界的聲望不減反增,從youtube連綿不絕的上傳,無論是單曲或專輯,錄音室灌製或現場錄影,以及閱聽者的熱烈反應,大有凌駕Eric Clapton,成為藍調搖滾吉他王的架勢。
摩爾是聽Eric Clapton長大的,記得John Mayall and the Bluesbreakers嗎?晚近的藍調搖滾迷,很少不是聽該樂團中Clapton的吉他主奏,才開始知道實心吉他如何結合藍調與搖滾。酸民常認為Clapton從不敢與Moore同台演出,Clapton倒一向淡定,只說:「Moore彈奏速度實在太快了,我哪裡跟得上他呀!」這是真話,即使Moore不是流行樂壇最正點的吉他手,至少也是最快的吉他手之一,雖然Moore常強調,快是炫技,只是為了帶給歌迷緊張與刺激,他個人滿喜歡聽Roy Buchanan的慢板藍調吉他。
Moore與 Clapton的歌迷特別喜歡比一比兩人的功力,不比吉他,也要比比歌喉。但歌喉是天生的,要比,只能比感情與技巧,Moore去世那年的5月,Clapton唱起Moore的Still Got the Blues,以鋼弦吉他伴唱,配上單純的電子琴聲做背景音樂,雖不如Moore的原唱那麼扣人心弦,卻還是很有味道。不過,Moore做為一個歌者,過了中年嗓音越渾厚,與他的吉他聲兩相唱和,效果越見不凡,這是歌迷普遍的定論。
事實上,彈奏吉他起家的Moore,自己組樂團時是因為找不到適當的主唱,才勉強唱起歌來。剛開始他也唱一點搖滾,「我討厭死了唱搖滾,後來走藍調搖滾路線,我才越來越喜歡唱歌。」他說,「我往往把曲子的主調降下來,因為我吉他不彈主旋律部分,歌唱本身成了主旋律,我再以吉他部分的變化來應和,這樣有趣多了。」
感謝啟發他的Phil Lynott
有些樂評家認為,Moore的吉他聲線不僅性感,簡直是淫蕩,才會那麼顛倒眾生。Moore的歌迷應該會十分同意這點。他的彈唱風格,若從8歲最初彈奏的那把吉他算起,整整花了將近30年,直到1990年他自作、自彈、自唱的Still Got the Blues問世,才大致建立。
Moore生於1952年4月4日,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人,有一個哥哥、三個姊妹,父母嚴重失和,連累他也提早輟學,15、16歲就到了都柏林,想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年之後父母離婚,北愛暴亂,他無家可回,決定浪跡天涯。1969年加入名為Skid Row的合唱團之後,他認識了人生第一個貴人 Phil Lynott(1949~1986)。Lynott高高瘦瘦帥帥,黑白混血兒,魅力百分百,是個色鬼,據Moore說:「你絕不能把女朋友留給他照顧,幾分鐘都不行。」
Lynott像媽媽般的照顧Moore,早起燒飯給他吃,介紹這個、那個給Moore,開啟了Moore包括吃中國菜在內的各方面味蕾。初進入樂壇的Moore,由於年紀小,大家覺得他是憨憨的鄉巴佬,只把他當成琴藝高超的小弟弟看待,唯有Lynnot認他是音樂上的同道,願意與他同甘共苦,一起成長。Moore在Skid Raw待了2年(1968~1970),樂團嘗試各種搖滾樂風,從放克到重金屬,例如Night of Warm Witch,這是Moore第一個正式的音樂學校,但有很多樂迷認為,團員中只有Moore的彈奏可聽,其他人的演出簡直一塌糊塗。
Moore離開Skid Row之後,1973年自組樂團,推出Grinding Stone,這是Moore歌迷必須珍藏的唱片,當時Moore才21歲,已展現不凡的氣勢。然後他三度進出Lynott組的Thin Lizzy,和Lynott共創的佳績如Waiting for an Alibi、Out in the Field,都是搖滾經典之作。
Lynott以主唱的身份組團,後來才學了貝斯及作曲,Thin Lizzy是少數被歐美樂迷承認的愛爾蘭搖滾樂團,Lynott去世後,他的雕像立在都柏林市中心Grafton Street街頭,可見受擁戴的程度。Lynott的白人媽媽未婚生子,黑人父親屢向她求婚未果,但一直有供給這對母子贍養費,Lynott由外婆照顧,從小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他是事業有成之後才嗑藥成癮,最後母親發現他染上海洛因癮,逼他進療養院做勒戒,幾天之後,突然身體狀況直轉而下,死於多重器官衰竭。
Moore談起這段經過,不禁黯然,「雖然他誰的話都聽不進去,至少我力勸過他。當時Lynott的兩個女孩還很小,我問他,難道不想看到她們長大成人嗎?他會謝謝我,然後依舊我行我素。」1985年冬天,Moore和當時的妻子去外地探望岳父岳母,有人告訴他Lynott病重,沒想到,第二年的1月4日就死了,才36歲。
Moore回想當年,說好幾天過後才承認Lynott真的走了,「我從來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卻真的必須以酒澆愁,在一家酒吧裡,有人播放我們樂團的歌,一個傢伙走過來說『請節哀』。我回到家,不禁放聲大哭,痛苦極了。」
2005年8月20日,都柏林市為Lynott銅像揭幕,他的媽媽來到現場,過去Thin Lizzy的老戰友幾乎全數到齊,晚上以演唱會向Lynott致敬(見Gary Moore & Friends one night in Dublin:A Tribute to Phil Lynott)。這場演唱會是Moore促成的,他找來待過Thin Lizzy的三位主吉他手,加上他自己,本來Thin Lizzy就以雙主吉他手聞名,Moore與其他三人分別搭配,唱了10首他們的暢銷名曲。可以看得出來的是,Moore的實力遠在三人之上,當時他已如日中天,許多樂迷甚至認為,他是全球最頂尖的電吉他手。
有意思的是,這個演唱會的前後經過有個紀錄片,片中Lynott老友們講述他的舊事,說他文質彬彬,待人接物顯出教養良好,思想上比較不像是個rocker,而像是個知識份子,尤其對愛爾蘭的歷史了解得鉅細靡遺,是他們每個人的啟發者。不過其中有一人說,Lynott的音樂偶像是Jimi Hendrix、Elvis、Janis Joplin和Brian Jones,這四人個個早死,而且死因都和藥癮有關,也難怪Lynott會步上他們的後塵,提前向閻王爺報到了。
尋找自己的聲音
Moore很早就曉得自己和Lynott不一樣,他對女人不是那麼有興趣,對藥物也是,如果酒不包括在內的話。搖滾樂吉他手必須全神貫注,指板上的音符很容易閃失,藥物上癮,絕對無法勝任主吉他手;而且吉他像是重型武器,像機關槍,需要一個控制力強大的人,才能讓它為自己所用。Moore在演奏搖滾樂時,必須是個小心翼翼的戰士;閒下來時,他神經還緊繃著,酒這時是最好的朋友。
他右臉頰到下巴的一道長疤,據說是酒後打架,醒來時都想不起來怎麼受傷的。
1974年,Moore加入了英國鼓手Jon Hiseman的 Colosseum(1975~1978),是個fusion樂團,即興意味很重,融合了爵士、放克、藍調等,這是1960年代興起的樂風,較偏爵士的例如Mile Davis、Chick Corea,偏搖滾的如Frank Zappa、Caravan、Soft Machine、Spirit等,Colosseum也算是其中佼佼者,既然志在做實驗性的音樂,當然很難兼顧市場。
「比較起來,Thin Lizzy像是打爛戰,大家想到哪裡做到哪裡,起床、喝個爛醉、上台演出等等,相反的,Colosseum的成員很嚴肅,很團結,很專業。」Moore說,「我跟他們在一起的3年,大家搭著迷你巴士,到處住便宜旅館,就為了可以跟歌迷演奏我們想演奏的音樂,不是為了錢。然而很幸運,還是有唱片公司願意幫我們灌唱。」
但Moore並不覺得與Colosseum的合作,使他得到充份發揮。「從他們那裡離開之後,有時單飛,有時再回到Thin Lizzy,我常常感到,自己的適應能力似乎有些太好,好的讓自己四分五裂,不曉得哪個方向才是我應該努力的,而我的歌迷也應該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這樣變來變去,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下週我會跑去彈爵士吉他了嗎?」
逐漸的,Moore在不工作的時候,或在後台,總是彈奏著藍調,有人就說:「你彈得滿像回事了,該去灌張藍調唱片……」這話說中了Moore的心事,為什麼他鍾意的都是藍調歌手,很少搖滾歌手呢?例如Jimi Hendrix、Roy Buchanan、Peter Green等,為什麼這些人那麼吸引他?
來自Roy Buchanan技法的影響
先說說Roy Buchanan(1939~1988)吧。這位早年演奏時總是穿著一件土土的花格西裝褲,上身隨意搭配的先生,可是包括Moore在內許多樂壇名吉他手在技法方面的導師,也是至今仍受到電子吉他界無限尊崇的吉他手。他那把1953年型的Fender Telecaster,在他的操弄之下,可以發出幾十種聲音。早年,他從模仿Jimi Hendrix和Chuck Berry的歌起家,後來他的音樂類型頗多,有恬靜的Sweet Dreams,也有狂野怪異的You Are Not Alone。
從早期Buchanan灌製的唱片,便知道他絕對是個自由自在的音樂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吉他聲裡,能夠演奏吉他,就是他每天最大的快樂。熟悉他的人說,他平常幾乎是不笑的,除了彈奏班鳩琴他會笑之外,很少看到他展露歡顏,他這時笑,是因為他雖然吉他彈得出神入化,卻完全無法掌握班鳩,他在笑自己笨。
「吉他已攝其魂魄」,很多朋友這麼形容Buchanan,這位來自美國阿肯薩州、在加州長大的音樂家,父親是農場契約工兼當地五旬節教會牧師,由於教友中黑人比例不小,他很早就迷上靈歌。他和Moore一樣,14、15歲便開始以彈唱為生,有時跟團伴奏,有時脫團做個人秀;他也幾乎和Moore一樣待人慷慨且溫和,只在對音樂有要求時,才會發點小脾氣。不一樣的是Moore比較開朗自信,Buchanan則內向自卑,縱然已成吉他高手,因家計繁重,近30歲還想改行做理髮師。
1971年是Buchanan的轉運年,美國公共電視製做了《世界最頂尖的無名吉他手》(The Best Unknown Guitarist in the World)紀錄片,引來披頭四John Lenon和鄉村歌王Merle Haggard的讚歎,也為Buchanan贏來寶麗金唱片公司的一紙合同,那年他已32歲。自此到他48歲去世,出了13張專輯和3張現場錄音。基於他的「存貨甚豐」,去世後又出了17張專輯。
雖然Buchanan有好幾張金唱片,算是成名的吉他手,卻承認每次上台都還緊張得很,並不是大家看見他那樣的悠閒自在。聊到外傳1969年滾石合唱團曾找他去替代Brian Jones,他說確有其事,但他有自知之明:「I don't feel like a Rolling Stone, I don't look like a Rolling Stone, I don't think like a Rolling Stone.」並說,最危險的就是人人都誇你為世界第一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世界第一。
有一次人家問Buchanan,請他評量一下幾個他的年輕崇拜者(大概意指Jeff Beck或 Gary Moore),他只回答:「彈得快又好是一回事,但演奏總是還要回到歌曲的基本面,看看你究竟想表現什麼。你有辦法,就表現得出來,這時無論你被別人如何評價,你都自知是成功了。」
Buchanan有6個小孩,本來是個愛家護子的父親,然而成名讓他必須不斷的上路做巡迴演出,經年累月下來,習慣性嗜酒腐蝕著他的肉體,有時表演會出現突如其來的恍神。他最後一場演出,是1988年8月7日在康州新海文,因為酒醉砸鍋,他還信誓旦旦一定要戒酒,可是8月14日又因酒後鬧事被捕,地點是維州的Fairfox郡,他被送進警局的牢房,第二天早上,守衛發現他以自己的襯衫上吊自殺了。
Moore雖承襲了很多Buchanan的吉他技法,兩者的真正不同,在於Moore上台後絕對為了觀眾賣力演出,而Buchanan常說,他演奏多是為了給自己聽的,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滿足,雖然在他生涯末期,變得比較能夠與觀眾互動,但是他與他的吉他之間有一種極其神秘且私密的關係,在他表演時,觀眾永遠感覺得到。
雖然Moore與Buchanan一樣,都不是那種常常通宵達旦開趴的藝人,即使現場演出及唱片銷路表現耀眼,他們生活仍一如常人,但他們承受的精神壓力迥異於常人。娛樂業是競爭白熱化的行業,尤其藍調搖滾是比較特殊的樂種,觀眾對音樂本身的要求更高,也是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Peter Green的致命吸引力
Buchanan與Moore兩人的精神向度不同,Buchanan是對內深掘,Moore是朝外展開;前者追求返璞歸真的美感,後者嘗試建構華麗的情感戲劇;前者大方保留音樂的不足缺憾,後者力圖羅織音樂的完整敘事。Moore不公開認Buchanan為他的老師,是有原因的,因為他不認同音樂只是個人靈魂的養料,而是必須能夠與眾人產生身心共鳴的一種實質力量,他希望觀眾能瘋狂、沸騰起來,所以特別痛恨在那種觀眾無法站起來舞動的場合表演。
相反的,Moore承認自少年時代便受到Peter Green吸引,白人吉他樂手中,可能唯有Green真正捉住了藍調搖滾的精髓。Moore曾出過一張專輯獻給Peter Green(Blues For Greeny,1995),他在Green的吉他聲中發現一種溫柔的安慰,Green無論唱歌或彈奏,都令人有滴水能夠穿石的感覺,只要你聽過一次,永遠不可能忘懷,Moore對這種精神境界心嚮往之。這張專輯中,Moore使用的就是當年Green以1,000元美金廉讓給Moore的'59 Les Paul,有別於Moore的其他專輯,他以相當含蓄的演奏法,模仿Green的演奏法,來表現Green的作品。
Green比Moore大6歲,是個英國倫敦東區長大的吉他手,Moore第一次聽到他演唱是在貝爾法斯特一家小酒館,Moore當時才14歲。當然不只Moore為Green著迷,這個猶太小子才氣縱橫,除了給自己的合唱團Fleetwood Mac寫了無數歌之外,可能很多人不知道,Santana聞名世界的Black Magic Woman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Green出道時被John Mayall帶到他的Bluesbreakers合唱團,頂替Eric Clapton留下的吉他手缺,並預言他的成就會超過Clapton。起先,尤其是Fleetwood Mac氣勢當好時,不知多少人都唱過他寫的歌。然而Green在1971年沾上毒品LSD後,不出3、4年便報銷了,例如Heavey Heart、No Way Out等歌,都可以看出藥物的影響。
1970年代中期,Peter Green常常陷入昏睡,也不時發生譫妄的情形,醫生診斷他因吸食LSD導致精神分裂症狀,他足足在勒戒單位待了2年,才「乾淨」的回到流行音樂界。他算是幸運,雖沒有東山再起,直到今天仍活躍於藍調搖滾界,也不時參與巡迴演出。
Green的吉他琴聲依然美麗動人,繼續保有B.B.King常盛讚他的「甜滋滋」的味道,而且,現在他的「迷幻」是清醒的。人不可能有兩個人生,實相的人生仍值得期待與經歷。他變成一個胖胖的、笑容可掬的70歲老頭兒,接受訪問時常答非所問,聽他嘴裡唱著:「Give me back my freedom.」時,你會哀傷的想到,這是一個我們務必珍惜的、劫後餘生的人。他的悲劇成了我們的享受。
倒是Moore在2011年死了,2月6日,他和女友到西班牙一個海灘渡假,半夜死於心肌梗塞,時年58歲。他吃了一頓安安靜靜的晚餐,兩人還去沙灘上散散步,回到旅館;半夜4點,他女友感到Moore好像很不對勁,曾試著給他做按摩。死後的檢驗證實,Moore不僅是「喝多了」,他死時身上有0.38%酒精,是酒駕限制的5倍含量,通常,人體內酒精含量在0.4%至0.5%便足以致命。
Moore下葬於英國Sussex的瑪格麗特教堂墓園,喪禮只有少數親友參加;他結過一次婚,共生下3個孩子,2個兒子是前妻生的,女兒是他同居了11年的女友生的。他的經紀人發布消息後,全世界的大報都刊出過消息,連台灣都不例外。
沒有人知道他為何要喝下那麼多酒,事實上,我們對Gary Moore的生活所知不多,他是個非常著重隱私的人。或許他冷硬的臉龐只是一張面具,面具下是個異常柔軟脆弱的男人,唯有他的吉他、他的藍調搖滾,足以負載他易感的魂魄。
以上文稿原文可按以下連結: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5/article/5558
Gary Moore - Still Got The Blues (Live):
https://youtu.be/4O_YMLDvvnw
#Lee388
#GaryMoore
#StillGotTheBlues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好听的歌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Phỉ Nhi|菲儿| 好听的歌曲| part 6| yy 4823|best china song 2015 2016 Phỉ Nhi|菲儿| 好听的歌曲| part 6| yy 4823|best china song 2015 2016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
「酒吧 音樂類型」的推薦目錄:
- 關於酒吧 音樂類型 在 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酒吧 音樂類型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酒吧 音樂類型 在 林生祥 Lin Sheng Xi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酒吧 音樂類型 在 好听的歌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酒吧 音樂類型 在 好听的歌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酒吧 音樂類型 在 好听的歌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酒吧 音樂類型 在 [問問] 酒吧音樂類型- 看板NightLif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酒吧 音樂類型 在 Lounge Bar - 音樂酒吧地址 的評價
- 關於酒吧 音樂類型 在 音樂茶座,酒吧或咖啡廳波薩諾瓦和爵士器樂輕鬆的氣氛 的評價
- 關於酒吧 音樂類型 在 Paramount Bar 《百樂門酒館》 - 首页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評價
酒吧 音樂類型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晚7:30 ,鍾氏兄弟合體,請踴躍報名參加,費用全免。
酒吧 音樂類型 在 林生祥 Lin Sheng Xi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愛的唱片,完整的記錄。
Keith Jarrett在ECM唱片發行的第一張錄音室專輯就是鋼琴獨奏專輯《Facing You》。而當時正萌芽發展的新世紀音樂,那群音樂人聽到Keith Jarrett的一系列鋼琴獨奏專輯和獨奏會音樂,特別是科隆音樂會,便起而效尤模仿而形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新世紀音樂的樣貌。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在新世紀音樂中聽到Keith Jarrett獨奏的片段或碎屑,國外有一本專書《Keith Jarrett's The Köln Concert》,便是對此有詳細的介紹及討論。總之,又是一個爵士樂影響啟發後來的音樂類型發展的例子。
然而,這場名留青史的爵士鋼琴獨奏會,是由一位十七歲的女孩維拉・布蘭德絲(Vera Brandes)所策劃主辦!而Keith Jarrett當天並沒有彈到原本預定的Bösendorfer 290 Imperial旗艦平台鋼琴,而這些並沒有被ECM唱片記載在專輯中。一直到了幾年前在BBC製作的「For One Night Only」廣播節目中,才將這段幕後故事讓世人知道,這是科隆音樂會最重要的一段歷史檔案。
廣播中訪問了當年籌辦「The Köln Concert」的Vera Brandes女士,她現在是奧地利薩爾茲堡Paracelsus Private醫學院的音樂醫療研究系主任,不過1975年時,她只是一個十七高中生,熱愛爵士樂的女孩。那時她因為瘋狂熱愛爵士樂,在爵士音樂節中認識了不少樂手。一次在柏林一間酒吧中,Vera遇見了當時在歐洲頗有名氣的吉他手Ralph Towner(當時因為他在爵士薩克斯風大師韋恩・蕭特Wayne Shorter等音樂家所成立的融合爵士團氣象報告(Weather Report)的「I Sing The Body Electric」專輯中客串演出,而被歐洲樂迷注意) ,相談甚歡之際,藉酒壯膽的Vera竟然誇口要在科隆籌辦Towner的音樂會。沒想到,這個女孩並不只是酒後亂說話,這場演奏會不但真的辦成了,而且還頗受好評。這次成功讓Vera有了強大的信心繼續辦下去,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她雖然缺乏經驗,但是憑著無比的表現的像是在這行做了多年的老手,當時她所策劃的New Jazz系列音樂會,在當地成功吸引到一批爵士樂迷的支持。
之後有一天Vera得知Keith即將到歐洲演出,這是他24場獨奏會的巡迴演出,其中11場是歐洲巡迴演出,該巡迴獨奏會於1974年10月16日在華盛頓特區起跑。機會千載難逢,Vera當然不會放過,當下就決定一定要把他請到科隆,而且一定要找到最棒的場地辦演奏會。
鏡頭回到Vera這邊,要租借到理想的演奏會場地是一個大難題,科隆歌劇院是Vera的首選,但是這裡從未舉辦過爵士鋼琴獨奏會,而且還要把場地交給一位女孩辦音樂會。幾經交涉之後,Vera說服科隆歌劇院,同意把正規歌劇演出後的空檔,星期五半夜十一點讓她舉辦音樂會。不過,借到場地也不表示就沒問題了,排到冷門時段演出,要讓大家進科隆歌劇院聽音樂會是個不容易的任務。所幸Keith Jarrett那時在歐洲有相當的知名度,許多樂迷也好奇科隆歌劇院第一次舉辦爵士鋼琴獨奏會會是什麼情況,所以最後門票完售,當時買票的觀眾與平常聽歌劇的樂迷不太一樣,大多是年輕人。
Vera要敲定Keith的檔期是另一大難題,因為Keith這趟歐洲巡迴演奏的條件是安排間隔一天時間演出,好讓中間有休息時間,但是Vera好不容易借到的科隆歌劇院,卻只有一個星期五晚上的空檔,這前一天之前Keith還在瑞士演出,要叫他隔天就殺到科隆登台演出,實在非常困難。Vera不願就此放棄,於是跟Keith經紀人商量,說她這邊願意負擔交通費用,買機票讓Keith飛來,最後終於敲定演出,Keith並要求演奏要使用Bösendorfer Model 290 Imperial。但是令人意外的是,Keith竟然把機票賣了,在結束瑞士的演出後,自己租了一輛雷諾4小轎車連夜從瑞士開到了科隆,而且車上還載當時才32歲的ECM唱片老闆曼佛瑞德・艾希(Manfred Eicher)。那天下午他們已經到科隆,舟車勞頓的他們原本的計劃是在到劇院確認場館和鋼琴狀況,再回hotel 睡ㄧ覺,然後吃過晚餐之後進行音樂會。
Vera在下午來到演奏廳,沒想到前一場排定的歌劇演出竟然取消,Vera在諾大的舞台昏暗的燈光下看到一架平台鋼琴,認為這就是歌劇院館方跟她掛保證會準備好的貝森朵夫290 Imperial平台鋼琴。稍後Keith來到歌劇院,立刻清楚地認出舞台上的鋼琴不是他要求的鋼琴,Keith與Manfred上台試彈了幾個音之後,不發一語的繞著鋼琴看了好幾回,接著默默走過來告訴Vera,如果不換鋼琴,今晚不可能演出。對原本以為一切就緒的Vera來說是晴天霹靂!這時她才發現,舞台上那架鋼琴非但不是Keith指明要的貝森朵夫,而且狀況慘不忍睹,高音尖銳刺耳,因為其中的所有毛氈都嚴重磨損,踏板卡住,白鍵走音,黑鍵聽起來拖拖拉拉,中央幾個黑鍵甚至發不出聲,也彈不出夠大的音量來讓像科隆歌劇院這麼大空間裡的觀眾都聽到。原來,因為前一場歌劇演出取消,歌劇院館方人員提早下班歡渡週末,隨後來到的負責鋼琴搬運的工作人員找不到人詢問,只好隨便搬了架練習用的貝森朵夫小平台鋼琴放上舞台。
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的Vera,只好趕緊聯絡所有可能的管道,試圖借調Keith要求的鋼琴。當她好不容易借到了科隆「唯二」的貝森朵夫290 Imperial,但是專門奔運鋼琴的公司已經下班,正準備招集朋友跑去把這架鋼琴穿越整個科隆市徒手推到科隆歌劇院時,已經來到舞台上準備工作的鋼琴調音師告訴Vera,千萬不可在正在下雨的科隆市冒雨把那架鋼琴推來,因為鋼琴一旦淋雨,絕對整個報銷,音樂會同樣辦不成。接下來,這位調音師拿出材料和工具開始修琴。
鋼琴令人無法接受,似乎音樂會開不成了。Keith於是離開歌劇院回到車上,準備回到hotel,因為他急需得到休息。Vera跟著他來到車旁,她站在雨中,透過他敞開的車窗不斷跟他交涉,懇求他演出。Keith望著這個陷入困境的女孩在雨中的身影,對她感到同情並被她的熱誠打動。沉默片刻後,他說"Never forget ... only for you."。花了好幾個小時,調音師竟然真的把舞台上那架破爛鋼琴修到可以演奏的狀態,但是最高音和最低音的狀態仍不甚理想,原本以為音樂會辦不成的Vera,此時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回到hotel 後Keith無法得到良好的睡眠,整個巡演都穿著支架來減緩背部慢性疼痛的他,在經過長途車程的疲勞後,並無法好好入睡而得到充分的休息。晚餐時間來到預定的義大利餐廳,餐廳悶熱,而因為服務生的疏忽,Keith的餐點上菜延遲了,只好在不舒適的用餐環境匆匆吃過晚餐。
音樂會即將開場,試彈之後確認鋼琴就緒的Manfred Eicher,叫Vera趕緊把Keith接來。而台下的觀眾在結束一個禮拜工作後的週末夜,用餐完後穿著休閒帶著輕鬆的心情來到歌劇院。因為事前種種差錯而有些不耐,又因為巡迴演出背痛與長途駕駛而身心俱疲的Keith,無法好好休息與用餐的狀態下,在此時竟然沒有發脾氣,反而平靜的步上舞台,在那架鋼琴前坐下,醞釀了一下,手指落在琴鍵上,開頭的四個音是歌劇院提醒觀眾中場休息時間結束的音樂,片刻的幽默中,預示著一場音樂會即將開始,觀眾一陣莞爾,接著就像著了魔一樣被琴音吸過去。Vera屏住呼吸:正如她後來記得的那樣,「當他演奏第一張音符的那一刻,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神奇的時刻。這裡正在發生著驚人的事情。」魔法持續了一個多小時。觀眾沒有發出一點噪音,好像他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所聽到的。他們似乎完全被Keith Jarrett即興演奏施法定住了。布蘭德斯無法待在一個地方,在整個歌劇院觀眾席裡漫遊。她說「我想從各個角度來看它。我在每一個角度,都感受到同樣的魔力。」
Vera從未忘記Keith Jarrett對他說的那句話。當BBC將許多參加音樂會的觀眾帶回科隆重聚時,她說:「這依然讓我熱淚盈眶。」當晚的觀眾有一位受訪者就表示,聽完那場演奏會之後兩、三年,他都不敢把這場錄音的唱片拿出來聽,因為那晚聽到的音樂,對他來說實在太震撼,已經在他的心靈中擁有一個神聖的位子,怕會破壞了停留在那個時刻的美好。
AMG、企鵝爵士評鑑等等媒體幾乎都給了滿分,許多樂評給予高度好評,讓這張專輯一下就紅了起來。但是最幸運的,是當晚親炙現場的觀眾。
酒吧 音樂類型 在 好听的歌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Phỉ Nhi|菲儿| 好听的歌曲| part 6| yy 4823|best china song 2015 2016
Phỉ Nhi|菲儿| 好听的歌曲| part 6| yy 4823|best china song 2015 2016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非鼓樂里,每個人皆是參與者,人們不會區分作曲者、演奏者和聆聽者的身份。
至於何謂聲音、噪音和音樂的區別,沒有公認的標準。因為音樂和數學、物理相關,歐洲自古希臘時代開始,有人論述樂理。在西方樂理中,音樂的主要元素有音高(或聲音的頻率)、節奏和音色。不同的音高重疊形成和聲,音高依據節奏進行成為旋律,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階和調性,規律性的強拍和弱拍形成節拍,拍子的快慢構成速度。但近代有不少音樂家不認同傳統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認為任何聲音和靜默皆是音樂。音樂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但每種種類的區別常常是含糊和具爭議的。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類型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傳統上欣賞音樂有特定的場所,從古時的宮庭、教堂、廟宇到今天的音樂廳、酒吧等等。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的發明令聲音可以紀錄和複製,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模式,一般認為錄音技術和大眾媒體是流行音樂形成的主要因素。現在人們可以在家中聆聽唱片和音樂錄像,透過無線電以收音機和電視接收聲音的訊號,也可以携帶隨身聽在任何一個地方聆聽音樂。
演奏音樂需要透過歌唱或樂器。廣義的樂器包括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原始的樂器。今天電腦和不少電子音樂產品可以透過MIDI製作音樂。
音樂是一种需要學習的技能,而在不少國家的基礎教育中包括有音樂課,而一些音樂學院則提供專業的音樂教育。音乐学是一個歷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另外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有民族音樂學,研究各地不同的音樂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E8%8F%B2%E5%84%BF-608451902626545/?ref=notif¬if_t=page_fan 要是大家喜欢,请订阅,并分享 , 谢谢
█► Google Plus : https://goo.gl/hlOCPa
█► Fanpage facebook: https://goo.gl/LfHZzB
█► Subscribe : https://goo.gl/SBIL3r
酒吧 音樂類型 在 好听的歌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菲儿 Phỉ Nhi 好听的歌曲 part 5 yy 4823_best china song
菲儿 Phỉ Nhi 好听的歌曲 part 5 yy 4823_best china song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非鼓樂里,每個人皆是參與者,人們不會區分作曲者、演奏者和聆聽者的身份。
至於何謂聲音、噪音和音樂的區別,沒有公認的標準。因為音樂和數學、物理相關,歐洲自古希臘時代開始,有人論述樂理。在西方樂理中,音樂的主要元素有音高(或聲音的頻率)、節奏和音色。不同的音高重疊形成和聲,音高依據節奏進行成為旋律,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階和調性,規律性的強拍和弱拍形成節拍,拍子的快慢構成速度。但近代有不少音樂家不認同傳統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認為任何聲音和靜默皆是音樂。音樂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但每種種類的區別常常是含糊和具爭議的。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類型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傳統上欣賞音樂有特定的場所,從古時的宮庭、教堂、廟宇到今天的音樂廳、酒吧等等。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的發明令聲音可以紀錄和複製,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模式,一般認為錄音技術和大眾媒體是流行音樂形成的主要因素。現在人們可以在家中聆聽唱片和音樂錄像,透過無線電以收音機和電視接收聲音的訊號,也可以携帶隨身聽在任何一個地方聆聽音樂。
演奏音樂需要透過歌唱或樂器。廣義的樂器包括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原始的樂器。今天電腦和不少電子音樂產品可以透過MIDI製作音樂。
音樂是一种需要學習的技能,而在不少國家的基礎教育中包括有音樂課,而一些音樂學院則提供專業的音樂教育。音乐学是一個歷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另外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有民族音樂學,研究各地不同的音樂文化。 要是大家喜欢,请订阅,并分享 , 谢谢
█► Google Plus : https://goo.gl/hlOCPa
█► Fanpage facebook: https://goo.gl/LfHZzB
█► Subscribe : https://goo.gl/SBIL3r
酒吧 音樂類型 在 好听的歌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非鼓樂里,每個人皆是參與者,人們不會區分作曲者、演奏者和聆聽者的身份。
至於何謂聲音、噪音和音樂的區別,沒有公認的標準。因為音樂和數學、物理相關,歐洲自古希臘時代開始,有人論述樂理。在西方樂理中,音樂的主要元素有音高(或聲音的頻率)、節奏和音色。不同的音高重疊形成和聲,音高依據節奏進行成為旋律,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階和調性,規律性的強拍和弱拍形成節拍,拍子的快慢構成速度。但近代有不少音樂家不認同傳統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認為任何聲音和靜默皆是音樂。音樂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但每種種類的區別常常是含糊和具爭議的。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類型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傳統上欣賞音樂有特定的場所,從古時的宮庭、教堂、廟宇到今天的音樂廳、酒吧等等。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的發明令聲音可以紀錄和複製,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模式,一般認為錄音技術和大眾媒體是流行音樂形成的主要因素。現在人們可以在家中聆聽唱片和音樂錄像,透過無線電以收音機和電視接收聲音的訊號,也可以携帶隨身聽在任何一個地方聆聽音樂。
演奏音樂需要透過歌唱或樂器。廣義的樂器包括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原始的樂器。今天電腦和不少電子音樂產品可以透過MIDI製作音樂。
音樂是一种需要學習的技能,而在不少國家的基礎教育中包括有音樂課,而一些音樂學院則提供專業的音樂教育。音乐学是一個歷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另外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有民族音樂學,研究各地不同的音樂文化。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8%8F%B2%E5%84%BF-608451902626545/?ref=notif¬if_t=page_fan 要是大家喜欢,请订阅,并分享 , 谢谢
█► Google Plus : https://goo.gl/hlOCPa
█► Fanpage facebook: https://goo.gl/LfHZzB
█► Subscribe : https://goo.gl/SBIL3r
酒吧 音樂類型 在 Lounge Bar - 音樂酒吧地址 的必吃
Jun 18, 2012 - 【i98 愛酒吧】MIST Music Bar. Lougne bar in Taipei. 類型:音樂酒吧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63巷54弄1號電話:02-27037869 座位數:28位; ... ... <看更多>
酒吧 音樂類型 在 [問問] 酒吧音樂類型- 看板NightLif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
1.歡迎發問與夜生活有關的任何問題,以不違反善良風俗及法律為前提,
並不得人身攻擊或惡意亂板,否則不經警告,並依板規處理。
2.散客團(沒有包廂的板友),例如只想問有沒有團給跟,請用此標題,
有包廂者則不適用[問問]。
3.請善用/搜尋關鍵字,並看過置底文店家情報,確定無法找到相關資訊再發文,
以免相同提問佔據過多板面。
======================================================================
(沒去過酒吧跟夜店只去過餐酒館吃牛排
我喜歡喝酒跟聽音樂
一直想有機會去看看酒吧或夜店
不知道有沒有會演奏或播放動漫歌的店呢
真的超愛動漫歌的
如果可以聽到現場演奏
然後一邊喝好喝的酒
感覺就超級幸福的(想像中啦
如果沒有演奏的話,有好音響播放也可以
什麼縣市都可以
有機會去朝聖一下> <
酒吧好像有很多不同的主題
不知道有沒有動漫主題的呢?
-----
Sent from JPTT on my OPPO F1f.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53.22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ightLife/M.1554755677.A.BE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