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讀書天。這個月的書量,不排開都不知道竟如此可觀,分了三趟才全數將這些抱到房間地上,有幾本甚至還未買齊,七月果真是我們出版市場的一級戰區。即使大家仍舊保持觀望態度,不太放心前往公共場所,包括書店,景氣也尚未回升,但見到這麼多質量並重的書籍持續推陳出新,還是感到自己屬於相當幸運的族群之一。有趣的是,原來今年酷暑之下的色系是落在藍色、綠色與黑色構築出的區塊裡,視覺上果然沁涼許多,下面就依序來稍作介紹。
⠀⠀⠀⠀⠀
第一順位,當然是老早介紹過的本月選書,Richard Powers《#樹冠上 》。一部關於樹木與人類命運、無可挽回遺憾和心靈救贖的生態史詩巨著。全書宛如盤古巨樹般自樹根揭開半世紀美國西北部的伐木浩劫,帶出九名主角與最後一片原生林木之間生死相繫的命運。當中包括青年藝術家、華裔女工程師、心理學博士生、專利法律師夫婦、越戰退役上尉、半身不遂的 IT 科技鉅子、言語障礙的植物學家,以及一名曾因縱情玩樂觸電身亡但死而復生的女大學生,據說銀閃閃的樹靈在幽冥中對她說話,伸出援手,將她拉回人世。全書以樹根、樹幹、樹冠、樹籽為架構,鋪陳九位主人翁的個人生命,如何與樹木命運環環相扣,彼此交會激盪的故事,當中記錄環境運動現場,辯證環境倫理困境,意在突顯當今地球最基本且最具破壞性的衝突,即人類與自然的對立。然而樹木智慧浩大、緩慢、互連、共生、獨具創見、別出心裁,可惜只有少數人發現並相信那個世界,深受吸引,因而捲入災禍,卻義無反顧。這本普立茲得獎小說更從植物學、認知心理學、法律、人工智慧、環境倫理等各層面書寫樹木的智慧,不僅是有史以來寫樹寫得最好的小說,也是最好看的小說。
⠀⠀⠀⠀⠀
接下來是有掛名推薦的幾本書籍,相當榮幸擔任博客來試讀偵探來賓的《#消失的匿名小說家》(https://bit.ly/3wVDKut),所有選擇隱姓埋名的暢銷作家,幾乎都存在無法與旁人言說的理由,這位莫德迪克森,性別不明、身份成謎,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處女作《密西西比狐步舞》好似橫空出世,橫掃各大排行榜。身為編輯助理的芙羅倫斯,生在美國一個平庸家庭,一直懷有作家夢,因此來到紐約,自視甚高又缺乏自信的她不願主動離開這個圈子,覺得自己缺乏伯樂,並非技不如人。在命運的安排下,一轉眼她已拎著打包妥善的行李遠離市區,斬斷與外界所有聯繫,芙羅倫斯成為在全世界唯二得知莫德迪克森真實身分的人,以助理身份戰戰兢兢身兼編輯與作家之間的橋梁,與崇拜多時的偶像同住一個屋簷下,如此人生的轉捩點,似乎不只是迎向夢寐以求的新生活,更與理想中的自己靠近了一大步,即將展開一趟久違的摩洛哥探險之旅。
⠀⠀⠀⠀⠀
另一本為《#巴黎圖書館》,嗜書如命的歐蒂兒不顧警察局長父親的反對,進入巴黎的美國圖書館工作,遇見了形形色色的館員與讀者,也和英國大使館專員的妻子瑪格麗特成為摯友,還與年輕警察保羅陷入熱戀。但甜蜜平靜的日子稍縱即逝,巴黎轉眼間蒙上戰爭的陰影,人心惶惶中,圖書館長芮德女士堅持每日正常開館,並寄出數萬本書到戰地前線和醫院鼓舞士氣。隨著局勢愈來愈壞,巴黎落入納粹的統治。但歐蒂兒和瑪格麗特仍嘗試穿越重重檢查哨,偷偷將違禁書籍送到猶太讀者手中。然而,瑪格麗特卻在一次送書途中被捕,藉由答應當納粹軍官的情人才得以脫身。歐蒂兒既感激好友與她分享因特權得來的物資,又無法壓抑嫉妒輕視的心理,忍不住將秘密說出口,卻不知這將摧毀摯友的人生,更將讓自己的餘生滿懷罪咎。
⠀⠀⠀⠀⠀
還有《房間》作者愛瑪唐納修呼應時事的新作《#星空下的隔離病房》,創作靈感來自作者 2018 年所讀到關於西班牙流感的史料,初稿完成之後便遇上 COVID-19 疫情侵襲歐美,這部小說的切時性和寫實色彩得到眾多讀者與書評家所肯定。1918 年愛爾蘭同時蔓延著獨立運動的烽火與致命的流感疫情,都柏林的醫院每日湧入發燒咳嗽的病患、送走一具具面色青黑的屍體,只能靠著勞累不堪的醫護人員與教會的救濟勉強維持運行。在正規產房之外,一間狹窄而簡陋的儲藏室被院方劃為臨時隔離區,所有出現流感症狀的待產婦女都將集中於此,由婦產科護士茱莉亞和熱心卻缺乏醫療訓練的助手布芮蒂,照顧三名病況不穩又即將臨盆的病患。在物資缺乏又孤立無援的絕境中,茱莉亞帶著布芮蒂奮力協助這些產婦準備迎接新生兒的來臨,傾聽她們的憂慮、孤獨與恐懼,卻難以阻止擴散的疫情與產程中的併發症威脅她們與胎兒的生命。而後,一位醫術精湛但背景成謎的女醫生走進病房,挽救性命危急的難產病患,但緝捕叛亂份子的警察也隨後闖進醫院搜索,使得陰鬱的院內更加人心惶惶。
⠀⠀⠀⠀⠀
以及,因電影而結識的同道好友也出書了,相當幸運能為 彭紹宇 Peng ShaoYu 的《#黑盒子裡的夢:電影裡的三倍長人生》擔任推薦人,長期閱讀他的優質影評至今,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曾受邀書寫多個觀影專欄,他的觀看範疇豐富多元,對影視動向、時事議題擁有敏銳的觀察。他的文字則具敏感共情的性格,擅於捕捉人物間埋藏的幽微互動,憐惜故事背後勾勒的細密情思。本書收錄 40 篇觀影筆記、兩本書籍閱讀心得,以及兩篇影視產業現況分析。從南韓商業類型片《一九八七》到歐洲藝術片《痛苦與榮耀》,從切合全球政治的《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到台灣新導演作品《返校》、《怪胎》、《蚵豐村》,同時涵納近年廣受好評的《婚姻故事》、《機智醫生生活》、《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等話。「黑盒子」既指電影院,也似飛航紀錄器,見證了觀影者在故事中的無盡追索。翻開這本書、參與飛行的我們才知道,原來故事裡頭追逐的每一道身影,皆是自己。電影,就是通往內在宇宙的那把鑰匙。
⠀⠀⠀⠀⠀
做過贈書活動的「#卡繆反抗三部曲」套書《#瘟疫》、《#反抗者》、《#正義者》仍得再提一次,除了《反抗者》已於 2014 年發行之外,三本同樣皆為翻譯品質保證的嚴慧瑩法文直譯。卡繆在他的札記裡規畫其創作預計分成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荒謬」系列,第二階段是「反抗」系列,第三階段是「審判」,第四階段是「愛」。可惜卡繆在第三階段創作初期便因車禍過世,第三階段只有小說《第一人》的殘稿,完整呈現的僅只前兩系列的作品。第一階段「荒謬系列」的作品是:小說《異鄉人》、論述《薛西弗斯的神話》、戲劇《卡里古拉》與《誤會》。第二階段「反抗系列」的作品是:小說《瘟疫》、論述《反抗者》、戲劇《正義者》。我們眼前的卡繆反抗三部曲套書,將卡繆的作品以他理想中規畫的方式來呈現,還原當年其發表作品的順序,三種類型的作品互相支援互相辯證,較為完整呈現作家的創作概念。另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的另一本著作《#第二把劍:五月故事》也悄悄上市,一名女記者在報紙上寫了一篇針對他的文章,但不只是針對他而已,甚至指控他的母親其實是納粹的追隨者。他知道,他不能坐視不管,他必須為他母親復仇,不計一切代價,因為有些事情依靠法律並不一定能夠獲得解決,於是乎,受迫害者需要第二把劍,一把正義之劍,來消弭體制外的仇恨。以書寫做為銘刻,第二把劍就此而生。
⠀⠀⠀⠀⠀
影迷如我,《鬥陣俱樂部》作者恰克帕拉尼克的兩本作品也不容忽視,《#鬥陣寫作俱樂部》是他給新手作家的教戰手冊。從影響他至深的「寫作工作坊」談起,強調社群對一個作家的重要性,包括對觀眾大聲朗讀作品的好處,以及彼此間透過討論、反覆實驗而激盪出的暢銷小說寫作原則。除了經典分析、技術指導,也分享宣傳、撰寫廣告文案等當代作家的生活面貌,以及一條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真理:所有的寫作者都是孤獨愛好者,但寫作這件事情,是一場貨真價實的團體戰。更想讀他的《#革命的那一天》,敘述新的社會學理論興起,人們相信年輕男性對社會有害,政府計畫將全國年輕男性送上戰場,一鼓作氣將他們全都炸死。於此同時,神祕小書煽動著革命的號角也終於響起 ── 那一天,原先的掌權者、菁英,以及媒體記者都遭到殘忍殺害,所有權力關係重新洗牌,人們建立起三大完美王國:高加索邦、黑托邦、同志亞,不再有父權社會的壓迫、被白人欺凌的有色人種,以及遭異性戀排擠的同志族群。《鬥陣俱樂部》出版後二十二年,帕拉尼克訪談許多極端分子寫就《革命的那一天》,彷彿延續了未竟的「破壞計畫」。他自言,這本書將讓所有人備受冒犯:從偏見、歧視到陰謀論與分裂主義,他刻畫出只顧個人利益的政客,以及民粹、假新聞、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
⠀⠀⠀⠀⠀
這套亦為重點書,韓國性暴力事件全紀錄:《我是金智恩》與《您已登入N號房》。《#我是金智恩:揭發安熙正,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敘述「金智恩」這個名字,因「安熙正性暴力受害者」而為世人所知。她在遭受四次性侵及數不盡的性騷擾、猥褻後,決定挺身而出,揭發南韓政治明星安熙正的惡行,她的勇氣卻沒有得到世界的諒解,反而遭受更多無情質疑。沒有人在乎金智恩是個必須為生計奔波、不能失業的約聘職,是遭到同事性騷擾,卻被告誡要以大局為重的女性,是上司說 YES 她就不能說 NO,必須絕對封口的「殉葬組」,而在那一切之前 ── 金智恩也是一個人。聆聽她的吶喊,正視她的遭遇,這是我們應該實現的正義。《#您已登入N號房:韓國史上最大宗數位性暴力犯罪吹哨者「追蹤團火花」直擊實錄》,在 Telegram 聊天室裡,加害者散佈非法拍攝影像、脅迫未成年自拍,惡意合成熟人照片,發表性騷擾及厭女言論,甚至以此獲利。加害者毫無愧意,事先擬好撤退守則;被害者飽受威脅,獨自恐懼,甚至成為玩物也一無所知;旁觀者從起初的震驚、真相的刺激,最後隨著時間,遺忘那個黑暗的平行世界。N 號房事件最初報案人、首位報導者 ──「追蹤團火花」現身說法,這是「記者」火與煓,對 N 號房事件誓不放棄的心路歷程,更是「女性」火與煓,意識社會的性別不平等、勇於發聲的成長故事。
⠀⠀⠀⠀⠀
身為 RBG 的支持者,在改編電影與紀錄片後,此本《「#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 RBG 第一手珍貴訪談錄:橫跨近 30 年,13 場關於愛、自由、人生及法律的對話》等了好久,此書作者 Jeffrey Rosen 為美國國家憲法中心主任兼執行長,也是她的好友,藉由多年來一系列與金斯柏格的對談,呈現最有血有肉的 RBG,讓人一覽這位不平凡的女性平易近人且不為人知的一面,和她在法律執行面向上無比縝密、超越時代的思索。對談從九○年代開始,延續到川普時代:剖析「羅訴韋德案」的利弊;笑談與丈夫的鶼鰈情深;分析 #MeToo 運動的崛起;討論最希望被推翻的判決;也分享如何擁有充實又富有同理心的人生,以及她對最高法院的未來展望。這部難能可貴的訪談錄展現了真實的金斯伯格,一個擁有鋼鐵般決心,以最高標準要求自我,同時竭盡畢生所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偉大人格。
⠀⠀⠀⠀⠀
還有,一本厚厚的 Pip Williams《#失落詞詞典》,被譽為今年最好看的歷史小說。故事設定於 1857 年,倫敦語文學會決定展開一個百年大計畫:編纂一部史上最權威、完整的英語大詞典。以詹姆斯莫瑞博士為首組成的詞典編纂師團隊,公開向天下徵求詞彙,並於牛津建造「累牘院」做為工作室。每天,雪片般的詞彙從世界各地寄來,由詞典編纂師一一檢視、篩選,並寫下最終定義。詞典編纂師的女兒艾絲玫尼克爾在文字的包圍下長大,從小就對詞彙情有獨鍾,每當遇到挫折,某個詞彙的定義總帶給她救贖。但最吸引她注意的,是那些被男性編纂師們忽略、鄙視或丟棄的詞彙,而這些詞絕大多數是關於女性。「經血」是骯髒不潔、「陰道」是猥褻詞彙,而女僕、廚娘經常使用的詞彙,沒有一個被收錄在大詞典中。她開始偷偷收集這些被她稱為「失落詞」的詞彙,她從累牘院中拿走被詞典編纂師淘汰、遺忘的詞彙,決定自己寫下從市場、妓女、女僕那邊聽到的各種用詞,並將她們口中的話語化為正式引文。這些詞彙靜靜躺在箱中許多年,直到婦女運動、一次大戰接連爆發,新的可能在歷史的波瀾中悄然生發。那是文字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戰爭迫在眉睫、女性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而在宛如隔絕所有外界紛擾的累牘院中,實則見證著一切的歷史流轉。本書故事基於真實事件,透過瑰麗的文字與翔實考察,鮮活重現出詞典編纂師的工作與大詞典的編輯細節,更講述了在充滿巨變的十九至二十世紀,一個隱藏在男性書寫歷史背後的動人故事。
⠀⠀⠀⠀⠀
另一方面,相當感興趣的兩部華文作品,臺灣史小說名家陳耀昌的《#島之曦》,是繼《福爾摩沙三族記》、《傀儡花》後的重磅力作。隨作家之筆,彷若回到日治時期,體會了「臺灣社運先鋒」盧丙丁及「臺灣歌唱藝術家」林氏好伉儷之間的才情、使命與志業,也認識了引領臺灣文化啟蒙運動的「臺灣文化協會」,以及政治上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的風起雲湧與興衰歷程。全書以主角盧丙丁串出那一代掀起「臺灣意識」的各行各路知識份子,呈現 1920 至 1930 那個臺灣社會運動最蓬勃的年代,穿插漢生病奮鬥史;同時也藉歌唱藝術家林氏好的故事,帶出曲盤時期流行音樂盛況,生動刻劃著那個臺灣意識最蓬勃、心靈最熾烈的時代。其次為時報文學首獎白樵的第一本作品《#末日儲藏室》,跨越同志、異性戀、異文化議題的小說,探討了後殖民、強權、跨文化等主題。曾經留學法國的白樵當年因一場重病,在巴黎送急診室,昏迷兩個月,與死神擦身而過,脖子留下了插管的痕跡,他笑稱:「這是巴黎給我的刺青。」雖然不得不放棄當地的學業,歸國後仍努力寫作,屢獲大獎。八篇短篇小說切分為三輯:從描繪掙扎於歐洲生活各式角色的「他者」,翻轉自我身世的「邊界」,最後讓渡於台北「我城」的回歸之旅。白樵的文字乍看十分華麗,實則以冷靜視角包裹著濃烈的情感,透過篇篇迷人的小說,不但坦露青春回憶與情慾冒險,同時也如多面稜角鏡般,呈現他對東西文化消長以及殖民位階的探索與詮釋。
⠀⠀⠀⠀⠀
2020 年本屋大賞第二名的作品也在最近的新書裡,《山茶花文具店》、《蝸牛食堂》之後小川糸帶來了生涯最觸動人心的小說《#獅子的點心》。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你想吃什麼呢?雫離開了一手拉拔自己長大的父親,獨自一人生活並努力對抗病魔。某天,醫生向她宣告了餘命,瀨戶內海的檸檬島上的獅子家園,是雫選擇度過餘生的地方。在平靜的島嶼風光中,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每個星期日,獅子家園都會安排「點心時間」,讓入住者能再次品嚐到充滿回憶的點心,但雫遲遲沒有做出選擇。還有另一本看起來相當有趣的犯罪小說《#好女孩的謀殺調查報告》,五年前,17 歲少女安蒂無端失蹤,警方斷定安蒂的男友沙爾是殺人凶手,這位唯一凶嫌卻在數天後被人發現自殺身亡,警方也草草結案。根據統計,在所有失蹤案當中,只有 1% 不曾找到失蹤者,0.25% 失蹤者尋獲時已經死亡。五年後,少女小琵為了寫學校報告,大膽重提整座小鎮都避而不談的安蒂案,更打算為死去的沙爾平反。根據失蹤案當晚一場聚會,小琵在臉書貼文、通聯紀錄中推敲出,當晚說謊的不止一人,安蒂生前不為人知的祕密更一一暴露而出。隨著蒐集來的日記、對話紀錄、關係人訪談,嫌疑犯名單愈來愈長,逐步接近校園人際關係和小鎮生活的黑暗面。她開始意識到,調查結果可能會傷害到還活著的人,更重要的,在收到一張又一張威脅紙條之後,她開始擔憂,自己有辦法活到親手揭露真凶的那一刻嗎?
⠀⠀⠀⠀⠀
最後兩本,其中一本是尚未正式介紹過的電影相關作品《#奉俊昊上層與下層的背後》,從近年的《寄生上流》、《玉子》、《末日列車》,到早年的《非常母親》、《駭人怪物》、《殺人回憶》、《綁架門口狗》,韓國重量級影評人李東振就奉俊昊二十年間所拍攝出的七部長片,深入剖析其電影語言、作品思想,收錄精采影評、完整訪談,帶領觀眾一起踏上這條以電影為媒介的社會與人性探索之路。另一本為屬於讀詩人的圖像小說《#辛波絲卡拼貼人生》,以傳記、報導、訪談為底,用漫畫、拼貼和詩句佈局,明快呈現辛波絲卡的人生跑馬燈。就像翻閱一本人生快照,從中能見辛波絲卡的感情、交友、嗜好、寫作、工作、政治立場和獲獎經歷。作為敘事主線的水彩漫畫,既有印象派的朦朧,又有表現主義的大膽;犀利又詼諧的黑白攝影拼貼則具有轉場功能,兩者銜接,將辛波絲卡平凡又壯麗的生命軌跡流暢地小說化。傳記和創作的疊加、漫畫和拼貼的銜接、詩句和人生的交融,多樣化的藝術形式讓本書不僅止於用圖像訴說詩人的生平,更以小見大地彰顯了詩歌和拼貼、拼貼和人生、人生和詩歌的共相。
⠀⠀⠀⠀⠀
⠀⠀⠀⠀⠀
⠀⠀⠀⠀⠀
(以上文字部分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最長的一日:諾曼第登陸的英勇故事」介紹 訪問主編:區肇威 查理 內容簡介: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能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D日」不是軍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是一個普通士兵面對殘酷戰火 蛻變成勇士的故事 這是從此被人記得的「最長的一日」 同時...
「都柏林人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都柏林人心得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都柏林人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都柏林人心得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都柏林人心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都柏林人心得 在 11點熱吵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都柏林人心得 在 [心得] 喬伊斯- 看板Fic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都柏林人心得 在 郭梓祺- 【無腔曲專欄】畫中人先前寫〈閂門開門〉,配圖用了 ... 的評價
- 關於都柏林人心得 在 都柏林人- 愛爾蘭文學大師喬伊斯必讀經典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都柏林人心得 在 提醒您,您即將離開本站前往都柏林人: Dubliners - 第lvi 頁 的評價
都柏林人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曼哈頓戀習曲》(Begin Again, 2013)的導演與編劇是愛爾蘭的 John Carney,如果你喜歡他在 2016 年的《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肯定也會喜歡《曼哈頓戀習曲》,同樣也是以組成一個街頭合唱團,一起創作合作,漸漸集合人心、調整彼此惡習、改變彼此困境、互相拉拔成長、並且一起創造新未來。
不過,如果把《曼哈頓戀習曲》單純當成是感動人心的「人生重啟」故事,那就有點可惜,因為另一個主題——改變音樂創作生態——同樣非常啟發人心。
#兩個失意倒楣鬼在曼哈頓的相遇
我很喜歡故事的開頭,在一個地下演唱會現場,硬是被拉到台上歌唱的女孩,覺得自己唱得真糟,但是恰巧有個剛剛趕出自創公司的製作人,聽到她的自創歌曲,反而深受感動,認為這就是他眾裡尋她千百度的千里馬。
之後大概有三十分鐘,都是倒敘,先是關於 Dan Mulligan(Mark Ruffalo)是如何從暢銷歌曲製作人,落魄到被公司趕走、與太太分居、也被女兒嫌棄,連喝杯酒都要趁機逃走,不然就是拜託剛認識的女生付錢。
之後是關於 Greta(Keira Knightley 飾演)的倒楣之路。與同樣是在創作的男友來到曼哈頓,兩人原本要一起展開音樂夢想,但是男友卻因為已經正式踏入演藝圈,而受到高規格待遇,還到洛杉磯錄音,回來之後,便與 Greta 分手,讓幾乎身無分文的 Greta,只能買張機票準備回鄉。
.
#毫無資源自創機會
Greta 想了一夜,願意與 Dan 合作,一起冒險試試是否有機會做出專輯。於是兩人一起去找 Dan 的原公司搭檔,但是現任老闆要他們先錄好試聽帶再來討論。
兩人沒有任何資源,只好到處找人出力出資,總算,湊出一個樂團,只是,沒有錄音室,怎麼辦呢?
.
#整個紐約都是錄音室
這是這個故事最美的地方——整個紐約都是錄音室!——無論是在地鐵、樓頂、巷弄、街頭等等,到處都能錄音,甚至現場一起收入雨聲、車聲、警察追趕聲。一首歌一個地點,讓一張專輯集滿整個紐約的聲音與記憶。
這個點子真美。Greta 與 Dan 的專輯,收錄的不只是一個帶有夢想的女生,來到紐約尋夢的堅持與歌聲,同時也把紐約的生活一起錄製進入。
甚且,最後 Greta 還邀請 Dan 的叛逆女兒,一起來彈貝斯錄歌。在這場錄音,不只 Dan 的女兒 Violet(Hailee Steinfeld 飾演)來到現場,連分居的太太 Mirlam(Catherine Keener 飾演)也在一旁隨著音樂打拍子。這是一場非常感人的音樂饗宴,包括後來大家一起在室內的慶功舞會,同樣讓人激動興奮。
.
#重建家庭關係的Dan
因為與 Greta 合作,有了生活目標,激發出新的想法,Dan 逐漸找回往日自我,正向面對自己,與女兒 Violet 相處時的態度與對話,也變得更為正面鼓勵。
漸漸地,因為 Dan 對 Violet 的信任與認同,讓 Violet 也開始認同自我、喜歡自己。Dan 邀請 Violet 一起錄製唱片,告訴 Violet 她很有音樂天分。受到肯定的 Violet,於是內心不再憤怒、說話不再挑釁、穿著也變得不再龐克。
.
#找回自己的Greta
Greta 甜美的歌聲與詩意的歌詞,讓前男友回頭求和。但是,Greta 問前男友,你找到自己了嗎?
顯然,男友沒有。不但沒有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甚者,他陷入更深的迷惘,迷失在觀眾的關注與掌聲,而願意配合他人的喜愛與需要。對於 Greta 來說,男友早已忘卻自己原本創作的初衷。
.
#由LostStars分道揚鑣
Greta 送給男友的聖誕禮物,Lost Stars 這首歌,即是驗證兩人興趣、意向、與性格的測試劑。Greta 堅持 Lost Stars 這首歌的清唱版才有靈魂,但是男友認為歌迷喜愛的是流行歌曲歡樂版。
雖然男友邀請 Greta 是想要讓她看見自己願意妥協,願意現場清唱行版版本。但是,後來在觀眾的熱情的吆喝之下,男友還是忍不住加快速度,回到觀眾熱愛的搖滾歡樂版。頓時,Greta 覺醒,她決定要走自己的路。
.
#整個網路都是大賣場
總算,整張唱片都錄好了。Dan 再次帶著 Greta 來到前公司,大家也願意為 Greta 發行這張唱片。不過,拆帳方式是:公司 9 : Greta 1。
回去想了想,Greta 告訴 Dan,我們網路上發行吧,就賣一塊錢,就是唱片公司要給的那一塊錢,再來與樂團分帳。
這是網路時代的銷售新方式,不用透過唱片公司,個人也能成為暢銷音樂家。此時,Greta 省卻包裝,無論是包裝個人還是重製唱片。
一個唱片公司的維持,必須倚賴與音樂家拆帳後的9元,但是 Dan 與 Greta 的新做法,就是繞過公司的企劃製作, #以去中心化的概念銷售唱片。
.
#導演Carney不喜歡與Knightley工作
拍攝完《曼哈頓戀習曲》之後,導演 Carney 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不喜歡與大明星大模特兒工作,總是明指 Knightley 很難搞。
雖然後來導演有道歉,但是此後 Carney 就不在好萊塢工作,他的下一個編導音樂電影《搖滾青春練習曲》,改成在愛爾蘭的都柏林找素人拍攝,同樣也能達到好電影與受歡迎的程度。
.
#迷失星辰找回自己的方法
我們每個人,也都會在人生中遇到迷失。我們每個人也都如同故事中/歌曲中的迷失星辰一樣,沈溺在人生谷底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 Greta 和 Dan 讓我們看見,即使在最絕望的窮苦潦倒之境,以便通克難的方式,與人合作,一起設下目標,齊心努力,以互助的方式,拉拔彼此脫離泥沼,就有機會重回人生順境。這也是為何,電影的名稱會是 Begin Again。
.
#神有幫忙嗎?
如果你還記得電影剛開始,Dan 的帥車 Jaguar Mark X 路邊拋錨,他只好搭電車回家時,電車上有個傳教先生遞給他一個廣告,告訴他有神,神會幫忙。結果,Dan 調侃地問,倘若他不幫忙呢?
看完電影,我們要相信,神會幫忙嗎?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26
#2021年6月10日
#曼哈頓戀習曲2013
#BeginAgain
#Can_a_Song_Save_Your_Life?
# 整個紐約都是錄音室
# 整個網路都是大賣場
#音樂世界的比特幣
#想找回自己可以透過給自己一個新目標
都柏林人心得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個人覺得沒有比這部影集更適合居家防疫期間觀賞,而且,最令人興奮的,終於正式宣布了第二季的上線時間。《曼哈頓戀習曲》、《曾經愛是唯一》的愛爾蘭導演 John Carney 於 2019 年時親自操刀一部廣受好評的影集《#現代愛情》Modern Love,改編自《紐約時報》熱門專欄 The New York Times - Modern Love,由不同領域創作人寫下的親身經歷,編輯 Daniel Jones 從 2004 年開始,精選出 42 則扣人心弦的篇章集結成書《現代愛情:關於愛、失去與救贖的真實故事》,網羅 Anne Hathaway、Dev Patel、Andrew Scott、Sofia Boutella、John Gallagher Jr.、Julia Garner 甚至是串場的 Ed Sheeran 等眾多知名影星,聚集起來一同演繹愛與連結的各種可能,溫暖世界各地受孤獨侵蝕的都會男女,無論此部原著或影視改編皆獲得全球讀者與觀眾熱烈的迴響。
⠀⠀⠀⠀⠀
而今,第二季近日在愛爾蘭都柏林殺青,多數背景依然圍繞著紐約,確定將於 2021 暑假的 8 月 13 日釋出,同樣改編自紐約時報該專欄,不會造成負擔的八個半小時,一樣由 John Carney 推動,邀請不同導演執導,此次領銜的卡司群也不輸首季陣容。第二季有《波希米亞狂想曲》Lucy Boynton、《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Kit Harington、《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Garrett Hedlund 等人,導演除了 John Carney 之外,也驚喜出現了同為愛爾蘭導演的《愛在他鄉》、《金翅雀》John Crowley,非常期待。
⠀⠀⠀⠀⠀
⠀⠀⠀⠀⠀
「我想 ...... 若真的是有萬千顆腦袋便存在萬千種心思,那有無數個心靈就存在無數種形式的愛情。」
⠀⠀⠀⠀⠀
I think ...... if it is true that there are as many minds as there are heads, then there are as many kinds of love as there are hearts.
⠀⠀⠀⠀⠀
— —《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
⠀⠀⠀⠀⠀
影集第一季的八集不過就是小品,歲月全貌以平淡調和,拉遠俯瞰也就如都會區中家家戶戶都曾上演的平凡關卡,格局可大可小,這些故事不出走走路,聊聊天,穿梭來去,呈現人與人之間樸實美麗的瞬間。一定年紀後還是覺得這樣的平凡故事尤其觸動心弦,在城市一隅他們相遇,他們分離,遍尋不著原因,曾經陪伴彼此走過一段人生路,曾為彼此創造難以抹滅的回憶。《現代愛情》沒什麼大風大浪或轟轟烈烈的人生旅程,卻像寒冬中的燭火,盯著看,盯著看,那些關乎生命的喜悅,關乎風雨後的救贖,好似身體某一處因此漸漸融化,漸漸回溫,漸漸穩住腳步,漸漸於疏離街頭尋回著地重量。
⠀⠀⠀⠀⠀
書中的結尾篇章,成為影集的第一則故事,將第一人稱視角的自傳性質短文賦予了血與肉,輕盈、平淡卻極其深刻,以一種反現實的方式寫下濫觴:有些人在自己的世界裡鑽牛角尖,有些人從自我逃避邁向自我接納,有些人曾經所愛非人將自己逼得狼狽不堪,有些人因不幸罹患癌症而完整了人生,有些人因失去孩子而相信成為父母的價值,有些人因關係觸礁而開始調整節奏,有些人因婚姻挫敗而學會扛起責任,鬆開雙手才能再度擁有,擦身而過才能破鏡重圓,承認脆弱才能穿越風雨。
⠀⠀⠀⠀⠀
在高樓比鄰錯落的角落,有些故事如此發生著,持續發生著,更會同等發生於倫敦、巴黎、東京、台北等世界各處,人生不是短跑,人生猶如一場馬拉松,時時調整速度,一路上不停失去曾經擁有的,也空出了雙手接受不曾擁有的,即使生命再度將我們分離,也用不著擔心,我穿越寒風在起點等過你,而你也將在對岸的終點等待我。
⠀⠀⠀⠀⠀
人組成了紐約,組成相偎相依的風景,組成每一個有溫度的繁華城市,容納各種難以定義的愛之輪廓,我們何其幸運,因為形形色色的愛,而觸動,而認清,生活往往不在他方。
⠀⠀⠀⠀⠀
⠀⠀⠀⠀⠀
▍《現代愛情》博客來:https://bit.ly/3i8aglZ
▍《現代愛情》完整文章:https://bit.ly/3ukTdmB
都柏林人心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最長的一日:諾曼第登陸的英勇故事」介紹
訪問主編:區肇威 查理
內容簡介: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能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D日」不是軍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是一個普通士兵面對殘酷戰火
蛻變成勇士的故事
這是從此被人記得的「最長的一日」
同時也是決定世界命運的一日
納粹德國的鐵蹄已經踏遍整個歐洲長達三年之久,「大西洋長城」從荷蘭起至西班牙邊界全長2700公里,把納粹的統治和自由的歐洲與西方相隔開來。艾森豪帶領12國盟軍的16萬名士兵、1萬架飛機、5千艘海軍艦艇,已經在英倫三島蓄勢待發了很久。該是時候反攻回去了。1944年的6月,這支巨大的武力——自由世界的青年,以及自由世界的資源——橫渡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去登陸法國諾曼第,準備好突破希特勒用拒馬、地雷、碉堡、火砲陣地精心打造的堅固防線。
諾曼第登陸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作戰,也是二戰重大轉捩點的關鍵時刻。《最長的一日》故事精彩、情節扣人心弦。從前線單兵的刻骨回憶:傘兵的驚險夜降、部隊的冒死登岸;到將領的領導統御:艾森豪的緊張到從容、隆美爾的輕鬆到緊繃,完整刻劃一場戰役不同面向的場面與環節。宛如小說情節的紀事文學,敘述個人在面對恐懼、無助的情境,如何克服、堅持,最後換得勝利與榮譽的故事。
諾曼第登陸開啟了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重要一役,「大君主作戰」讓諾曼第這個日後成為歷史知名的海岸留下了勇者的足跡。海灘上、空降場、天空中,到處都有驚險的故事上演。這些不為征服任何土地,不為任何野心而戰的年輕自由戰士,今日有者長眠於俯視灘頭的墓地,有者帶著感恩的心慢慢凋零。本書留下了他們不朽的歷史,75年過去了,當年的人事物依然存活於文字之間。
作者考李留斯雷恩經過兩年時間,在《讀者文摘》的協助之下,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廣告宣傳,徵集1150人的書面考證,親自訪問超過172人,並且翻查供詞、訪問、信件、日記、作戰日誌以及團級作戰史,方才撰寫出至今依然令人不可忽略的戰史經典之作,並且改變了新聞寫作的既定模式。即便後世許多作家撰寫更多的相關作品,但考李留斯雷恩所奠定的戰爭歷史非虛構寫作的典範,使得本書至今依然是諾曼第登陸最經典、無人能超越的暢銷著作。
作者簡介: 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
著名戰地記者、編輯和作家。1920年6月5日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市。20歲那年來到倫敦擔任文員,但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因此於1941年加入路透社,進而在1943年成為《每日電訊報》的戰地記者,負責採訪第8航空軍及第9航空軍的新聞。
他曾隨轟炸機隊深入德國上空參與過14次轟炸任務。D日當天,他先是從天空見證了盟軍對歐洲大陸的反攻,落地之後,再轉搭快速的巡邏艇橫跨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前往還在激戰的諾曼第灘頭進行最直接的現場採訪。這一天他剛滿24歲加1天。隨後他跟隨盟軍尖兵——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橫掃法國、跨過萊茵河、挺進德國,直至納粹投降為止。歐洲戰事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線採訪,並且開設《每日電訊報》在日本戰後的第一個辦事處。1946年轉戰耶路撒冷,擔任報社的中東區採訪主任。
1947年移居美國,從此以北美為家。雷恩輾轉於《時代》、《新聞週刊》、《柯利爾》等媒體。「二戰經典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譽全球。《最長的一日》深獲肯定,也換來雷恩在著名文學雜誌《讀者文摘》的固定任職。
雷恩一生得獎無數,深獲各界肯定。然而他最希望獲得的普立茲獎卻始終與他無緣。
1970年被診斷出患了癌症,但他依然正面應對,正如同他在戰場上採訪一樣,並且把生命剩餘時間都用在完成他的最後著作《奪橋遺恨》。
雷恩於1974年11月25日辭世,享年54歲。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都柏林人心得 在 11點熱吵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有與眾不同的節慶與嘉年華盛會,每年總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更是許多人心中一輩子一定要去的夢想景點。死前必遊的節慶包括巴西嘉年華、西班牙奔牛節及番茄節、德國慕尼黑啤酒節、美國國際熱氣球嘉年華、美國紐奧良肥胖星期二嘉年華、印度大壺節及排燈節、義大利賽馬節及威尼斯嘉年華、愛爾蘭都柏林國慶節及俄羅斯聖彼得堡永晝節。這些節慶怎麼玩、怎麼搶票、何時搶票,玩到最划算
來賓:韋汝、溫士凱、瞿光復、符瓊音
【上班這黨事】蒐羅整集精彩內容都在這 http://videos.tvbs.com.tw/ent/work/
TVBS歡樂台(42台) 每週一到五晚間11點首播
主持人:陳建州 徐薇
TVBS官網:http://work.tvbs.com.tw/index.html
TVBS節目表:http://home.tvbs.com.tw/program/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VBS42.works?fref=ts
都柏林人心得 在 郭梓祺- 【無腔曲專欄】畫中人先前寫〈閂門開門〉,配圖用了 ... 的必吃
據Joyce弟弟說,大哥耻於這種旁邊就是奶品機器廣告的「豬報紙」,才用筆名Stephen Dedalus發表了《都柏林人》(Dubliners)第一個短篇“The Sisters”。 ... <看更多>
都柏林人心得 在 都柏林人- 愛爾蘭文學大師喬伊斯必讀經典 - YouTube 的必吃
《 都柏林人 》是詹姆斯喬伊斯的15篇短篇故事合集,他寫這些故事目的在於「揭露那個城市麻痺的心靈。」當時 都柏林人 對大英殖民統治及天主教會的迷信, ... ... <看更多>
都柏林人心得 在 [心得] 喬伊斯- 看板Fic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喬伊斯
Joyce, James
(1882.2.2,愛爾蘭 都柏林~1941.1.13,瑞士 蘇黎世)
全名詹姆斯‧奧古斯丁‧阿羅休斯‧喬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
喬伊斯,Gisele Freund攝於1939年。
愛爾蘭小說家,以在《尤里西斯》(Ulysses, 1992)和《為芬尼根守靈》(Finnegans
Wake, 1939)等小說巨著中對語言運用的試驗和對新的文學方式的探索而著稱。
早年生活
喬伊斯是家中10個幼年存活下來的小孩裡最年長的一個,6歲時即被送進人稱「愛爾
蘭的伊頓公學」(the Eton of Ireland)的耶穌會寄宿學校──克隆勾斯‧伍德學院
(Clongowes Wood College)。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是個能讓家庭生計富足無虞的男人,他酗
酒、不在乎他的風流韻事,並向公司借錢,導致生活越來越窮困,而孩子們也逐漸習慣日
漸悲慘的日子。1891年喬伊斯沒有回到克隆勾斯‧伍德學院上學;接下來的兩年他留在家
裡自我進修,要求母親檢查他的功課。1893年4月,他和弟弟史坦尼斯勞斯(Stanislaus)
獲得都柏林一所耶穌會文法學校貝維德雷學院(Belvedere College)的免費入學許可。在
校期間喬伊斯的成績很好,還兩次當選為聖母瑪利亞學會(Marian Society)的主席,實際
上等同於男學生會會長。可是後來卻被迫離開學校,理由據說(正確地說)是他喪失對天主
教的信仰。
他進入了都柏林的大學學院,當時這所學校由耶穌會教士供職。他在學校裡攻讀多種
語言的同時也保留一些精力從事一些課外活動,如博覽群書(尤其是那些耶穌會不推薦的
書籍),並積極參與學校的文史學會社團。由於他非常欣賞易卜生(Henrik Ibsen),因此
學習丹麥-挪威文來閱讀原文作品,並寫了一篇《易卜生的新戲劇》(Ibsen's New
Drama, 《復甦》〔When We Dead Awaken〕的劇評),且就在他18歲生日過後於1900年發
表在倫敦《雙週評論》(Fortnightly Review)上。這次初試啼聲讓喬伊斯下定決心要成為
一個作家,並說服家人和師友們相信他的決心是有道理的。1901年10月他發表一篇文章《
喧囂的時代》(The Day of the Rabblement),文中他攻擊愛爾蘭文學劇院(後來的都柏林
阿比劇院〔Dublin Abbey Theatre〕)迎合流行口味。
此時的喬伊斯雖然生活放蕩,卻很用功地準備通過他最後的考試,他以「拉丁文第二
優等」成績通過考試,並於1902年10月31日取得大學文學士學位。對於寫作,他從來沒有
鬆懈過,努力磨練以精進寫作技巧。他曾寫過詩歌韻文,也實驗性地寫過簡短的散文段落
,亦即他所謂的「心靈頓悟」(epiphanies),這個詞是喬伊斯慣用於描述當(有關某人或
某事的)真相顯現出來時的重要一刻。喬伊斯為了要在寫作同時能養活自己而決定當醫生
,他在都柏林參加過一些演講以後,籌了所有能借的錢去巴黎習醫,但在巴黎卻放棄學醫
的念頭,他寫了一些書評並一頭鑽進聖熱內維埃夫圖書館(Sainte-Genevieve Library)的
書堆中。
1903年4月因母病危而返鄉,這段時期他嘗試做過各種工作,包括教書,也住過很多
地方,包括在桑迪科夫(Sandycove)的馬特羅塔(Martello Tower, 今愛爾蘭喬伊斯博物館
)。喬伊斯開始著手構思自傳性的長篇自然主義小說《斯蒂芬英雄》(Stephen Hero),同
時羅素(George Russell)於1904年以每篇1英鎊的價錢買下他一些以愛爾蘭為背景的簡單
的短篇故事,發表在農業雜誌《愛爾蘭家園》(The Irish Homestead)。喬伊斯為此而開
始寫這些短篇小說,日後集成《都柏林人》(Dubliners, 1914)出版。他以史蒂芬‧代達
羅斯(Stephen Dedalus)的筆名發表了3篇小說:《姊妹》(The Sisters)、《艾芙琳》
(Eveline)、和《賽後》(After the Race),但此後編輯認定喬伊斯的作品不合讀者的口
味。喬伊斯在這個時期已經邂逅諾拉‧巴爾奈可(Nora Barnacle),6月16日就是他愛上她
的那一天,而這一天後來被他選作所謂的「布盧姆日」(Bloomsday, 也是小說《尤里西斯
》所寫的那一天)。原則上他們必須行結婚儀式再離開愛爾蘭,但他不肯,最後他還是說
服了諾拉隨他離開愛爾蘭。
早期遊歷和作品
喬伊斯和諾拉於1904年10月一起離開都柏林。喬伊斯受聘於奧匈帝國普拉(Pola)的柏
立茲學校(Berlitz School),閒暇時便埋頭撰寫長、短篇小說。1905年他們搬到第里雅斯
特(Trieste),此時喬伊斯的弟弟史坦尼斯勞斯前來投靠他們,他們的小孩喬治和露西亞
也陸續出生。1906~1907年有8個月的時間,他赴羅馬任職於銀行,當時他幾乎厭惡所看
到的每一件事。相較之下在愛爾蘭的日子似乎快樂許多;他寫信告訴史坦尼斯勞斯說在他
文章中沒有讚美過愛爾蘭人好客的美德,所以現在他要開始著手計畫寫新的小說《死者》
(The Dead)。他說早期短篇小說的用意是要表現都柏林人所蒙受的荒謬可笑的慣性和社會
從眾性,但是由於其成功的運用每個字和每個重要的細節而使這些故事變得生動活潑。對
於歐洲文學的研究使喬伊斯對象徵主義和寫實主義發生興趣,開始在創作中把這兩種對立
的傾向結合起來。他認為《斯蒂芬英雄》欠缺藝術上的控制和形式,因此著手改寫,以《
青年藝術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為名,企圖架構一個
「五個章節的作品」(a work in five chapters),直接將焦點放在中心人物上。
1909年兩度造訪愛爾蘭想要出版《都柏林人》,並設立連鎖愛爾蘭電影院,結果兩樣
都沒成功,加上碰到以前的一個朋友告訴他說在1904年夏該朋友曾和諾拉互相愛慕時,喬
伊斯陷入痛苦的深淵,雖然經由另一位老友證實這是謊言,但喬伊斯總覺得自己已遭背叛
,所以背叛的主題在他後來的作品中屢見不鮮。
1915年義大利宣戰時,史坦尼斯勞斯被扣押,但喬伊斯和其家人卻獲准可去蘇黎世。
起初,他私下教授英文並開始撰寫《尤里西斯》前面幾章時(他原先的構想是寫另一個短
篇小說《亨特先生》〔Mr. Hunter〕),他的經濟狀況很糟。後來他接受了馬考米克
(Edith Rockefeller McCormick)的一大筆贊助金,最後又獲得《自我主義者》(Egoist)
雜誌編輯韋弗(Harriet Shaw Weaver)一系列的贊助金,到1930年為止該贊助金額總數有
23,000多英鎊。她之所以對喬伊斯如此慷慨部分是因欣賞他的作品,部分是同情他的困境
,也可以說是同情他的貧窮,加上他必須對付從未痊癒過的眼疾。1917年2月到1930年間
,他忍受了虹膜炎、青光眼和白內障等25次眼睛手術,有時候在短暫的兩個手術中間,他
甚至全盲。儘管如此他依然提起精神繼續工作,其作品中一些最充滿歡樂的章節便是在他
健康情況最糟糕的時候創作的。
由於無法找到願意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出書的英國印刷業者,韋弗便決定由她來
出版,在美國印刷,1916年12月29日該書也在美國由許布希(B.W. Huebsch)出版,英國版
後來由英國利己者出版社出版。受到這次出版所帶來的喝采所鼓舞,1918年3月,美國雜
誌《小評論》(Little Review)開始連載《尤里西斯》,一直到1920年12月被禁為止。《
青年藝術家的肖像》為自傳小說,描繪一個年輕人(史蒂芬‧代達羅斯)在心智與情感上的
成長,並以他決定離開都柏林到巴黎獻身藝術創作為結束。代達羅斯要離開前的最後一番
話被視為作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所遭遇到的相同際遇的感觸:「歡迎,生命!我曾有百萬次
前去面對真實的經驗,並在我靈魂的鍛冶場裡鍛鍊出我族類尚未產生的良心」。
《尤里西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喬伊斯回到第里雅斯特停留幾個月,然後於1920年7月應龐德
(Ezra Pound)之邀前往巴黎。《尤里西斯》於1922年2月2日在巴黎由莎士比亞圖書公司
(Shakespeare & Co.)的老闆比奇(Sylvia Beach)為其出版。《尤里西斯》是一部架構類
似於荷馬(Homer)《奧德賽》(Odyssey)的近代巨作。在《尤里西斯》中所有的情節都發生
在一天內(1904年6月16日),背景皆在都柏林。3個主要人物──代達羅斯(喬伊斯較早期
作品《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中的英雄)、李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 從事廣告推
銷生意的猶太人)和其妻茉莉‧布盧姆(Molly Bloom)──被故意塑造為近代的與忒勒瑪科
斯(Telemachus)、尤里西斯(Ulysses)和珀涅羅珀(Penelope)相對應的人物。喬伊斯運用
內心獨白的手法,呈現出這些以小時為單位地活在小說中的人物之心靈最深處的想法和感
覺,場景從公共澡堂到葬禮、圖書館、婦科醫院和妓院。
《尤里西斯》主要功力在於其對角色描繪的深度和其幽默的幅度。而本書最有名的地
方在於其運用內心獨白的一種變體,也就是所謂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技巧,喬伊斯宣稱這項技巧是習自一個被遺忘的法國作家迪雅爾丹
(Edouard Dujardin, 1861~1949),該作家曾經在其小說《月桂樹被砍掉了》(Les
Lauriers sont coupes, 1888)運用內心獨白的技巧,但是很多評論家指出這本小說至多
只是和《尤里西斯》同期,不會比它早,而在喬伊斯之前沒有人如此持續地在一本巨著裡
使用這個技巧。喬伊斯主要的創新是在文學史上第一次通過對部分構成個人意識和其理性
思維傾向的印象、半思維、聯想、遲鈍和猶疑、偶或的憂慮以及突然的衝動等各種流程的
表現把內心獨白向前推進了一步。這種「意識流」的寫作技巧後來被證實廣泛地影響了很
多20世紀的小說。
《尤里西斯》中有些篇章以其豐富的技巧和出色的文體手法聞名,尤其是備受讚揚的
「太陽神牛」(Oxen of the Sun, 第2部第14章),其語言文字歷經盎格魯-撒克遜到現今
英文散文發展的每一個階段,象徵著胎兒在子宮成長。其手法極為出色,但敘事過程本身
卻顯得欠考慮,然而其效果常常倒是增加了語彙和主題的強度和深度,如在「風神」
(Aeolus, 第2部第7章),其背景是在報館裡。在這一章中,喬伊斯安插進上百個眼花撩亂
的人物以及很多跟風有關的描述──以某事被「掀開」(blows up)來取代某事的發生
(happening),人們去取錢時則「攪動了風」(raise the wind)──在這種文句的特殊結
構中,讀者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生動。小說中著名的最後一章,讓我們追隨著茉莉躺在床
上時的意識流動,其效果很大程度上來自那8個沒有標點的冗長段落。
《尤里西斯》在出版之前已經因為在審查過程中遇到許多麻煩而弄得人盡皆知,出版
之後則更是立刻聲名大噪。喬伊斯事先已經籌畫了一場評論界的招待會,拉爾博(Valery
Larbaud)的一席演講指出該書與荷馬的著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且「每個章節皆有其獨特的
藝術或技巧,包含特殊的象徵、體現特有的身體器官、有其特別的色彩……拿捏得恰到好
處的手法,還有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喬伊斯從未發表過這個計畫大綱;事實上,
在印刷時他甚至將書裡章節的標題刪掉,這可能是因為這個計畫大綱對讀者來說不若對喬
伊斯在寫作時那樣有用的關係。
《為芬尼根守靈》
喬伊斯在巴黎時開始撰寫《為芬尼根守靈》,當時連書名都保密到家,大家僅知道他
「正在創作中」,直到1939年5月完整的作品面世才知曉。喬伊斯除了有長年的慢性眼疾
問題之外,他還因女兒的心理健康狀況陷入極大而長期的焦慮當中,當他的女兒一些看來
輕微的古怪行為逐漸變成很明顯、有時還帶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疾病時,喬伊斯用盡各種方
法想醫治他女兒,但是最後卻不得不把她送進巴黎附近的精神病院。1931年他和諾拉造訪
倫敦,並在當地結婚,就自己躊躇不願正式舉行婚禮這一點來說,最終他在女兒的抱怨下
讓步了。
在此同時,他繼續撰寫並修改《為芬尼根守靈》;通常一個段落要修改十幾次他才會
滿意。就某方面來說,這本書基本上是描寫都柏林附近一個名叫切波里羅德(Chapelizod)
地方的酒館老闆、老闆娘和其3個子女的故事;但易爾威克(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其姓名的首字母縮寫為HCE,這個縮寫常常還被用來指稱其他事物,其中一個
意思便是"Here Comes Everybody")先生、普拉貝爾(Anna Livia Plurabelle)太太、凱文
(Kevin)、傑瑞(Jerry)和伊莎貝爾(Isabel)這一家人又是所有人類家庭中的一個,是所有
人夢寐以求的家庭原型。18世紀義大利人維科(Giambattista Vico)提出歷史會不斷重演
的基本理論;為了要顯示這一點,這本書用其最後一頁所未完成的句子的結尾來作為開頭
。這是一本集上千夢想於一身的小說。它融合了多種語言,如安娜‧利維亞(Anna Livia)
有"vlossyhair",wlosy是波蘭語「頭髮」的意思;「一陣惡風」(a bad of wind)吹起,
其中bad是土耳其語「風」的意思。文學中的人物和歷史上的人物出現、融合又消失,猶
如「反合作者相誤解的心靈」(the intermisunderstanding minds of the
anticollaborators)在做夢。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書中的主人翁是都柏林城和利菲河
(River Liffey)──該河在書中讓人心醉地流過頁面──其屹立代表著愛爾蘭的歷史,延
伸開來更是全人類的歷史。縱觀全書喬伊斯本人處處顯形,戲謔、嘲弄著對他的批評,為
他的理論辯護,紀念他的父親,而他本人也樂在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陷落後(1940),喬伊斯帶著家人回到蘇黎世。最後也長眠於此
,並且直到死時都依然為世人對他最後一本書的反應而深感失望。
評價
喬伊斯細膩而坦率地描繪出人類天性,結合洗煉的遣辭造句、發展燦爛奪目的新文學
體裁,讓他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尤里西斯》已被公認是大師級的傑出
作品,其中李奧波德‧布盧姆和他的妻子茉莉這兩個角色被貫以人性的豐滿和溫情加以塑
造,在小說中無人能及。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也是一部可以讓讀者和書中主要
人物有親密接觸的卓越之作,其中包含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精采片段。喬伊斯還有15篇短
篇小說收錄在《都柏林人》中,主要重點放在都柏林生活中的污穢,但其中《死者》一篇
可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之一。喬伊斯的最後鉅著《為芬尼根守靈》,其評論依然
分歧,內容是關於一個愛爾蘭家庭的共同夢想,書中在很多層次以多元語言的風格創作,
並以其多重語意為旨趣,不過初次閱讀會覺得晦澀難懂,然而細細咀嚼之後會發現其充滿
詩意和智慧,段落之中蘊含著超乎尋常的美感。其他作品──一些韻文和詩篇(《室內樂
》〔Chamber Music, 1907〕、《一分錢一首的詩》〔Pomes Penyeach, 1927〕、《詩集
》〔1936〕)以及劇本《流亡》(Exiles, 1918)──雖然創作水準也很高,但對於他已揚
名國際的名聲助益不大。
延伸閱讀
A standard biography, Richard Ellmann, James Joyce, new and rev. ed.
(1982), is reliable and exhaustive, while his The Consciousness of Joyce
(1977, reissued 1981), examines Joyce's thought, especially his political
views. Chester G. Anderson, James Joyce and His World (1967, reissued 1978),
is a sympathetic study of his life and works. Harry Blamires, The Bloomsday
Book (1966, reprinted 1974), is an excellent guide to Ulysses. Frank Budgen,
James Joyce and the Making of Ulysses, new ed. (1960, reprinted 1972), gives
an intimate account of Joyce at work. Hugh Kenner, Joyce's Voices (1978), is
a provocative study of Ulysses. C.H. Peake, James Joyce, the Citizen and the
Artist (1977), employs traditional literary values in criticizing Joyce's
works. For the earlier works, both Marvin Magalaner, Time of Apprenticeship:
The Fiction of Young James Joyce (1959, reissued 1970); and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d. by Clive Hart, James Joyce's Dubliners (1969), are
useful. Zack Bowen and James F. Carens (eds.), A Companion to Joyce Studies
(1984), is a good handbook. Thomas Jackson Rice, James Joyce: A Guide to
Research (1982),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serious student of Joyce.
英文原文作者/艾瑟頓(James Stephen Atherton, 英格蘭維干和地區採礦技術學院英
國文學講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61.10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iction/M.1433592328.A.C3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