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我的心病也許只是環境底下的社會病】
#歡迎分享文章讓更多人懂得憂鬱不一定是種病
在諮商晤談或催眠裡,不少伙伴都會提到去看「心理醫師」(註1)時得到的診斷,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或俗稱創傷後症候群的PTSD等等,但在我眼中,有時候會覺得這些人其實只是在合理事件下出現了反應較為強烈的憂鬱、焦慮、憤怒或悲傷情緒。
在這篇文章裡很仔細的探討,什麼程度的悲傷才叫做「憂鬱症」?每個人都會經驗到的哀傷心情,跟需要服藥甚至接受心理治療的憂鬱症,是否能有一些比較清晰的分野?甚至憂鬱症不斷被大肆報導後,是否過度把造成憂鬱症的原因過度歸因到大腦病變跟內在個人因素,卻忽略整個社會經濟與政治壓力下,帶給我們內心的壓迫?
舉例來説失戀、被裁員、喪子的哀痛,往往難以衡量的,又有誰可以規定超過多少時間的哀傷,叫「正常」呢?更何況有些人在面對這些傷痛時,還需要耗費力氣去跟環境繼續搏鬥,更讓憂鬱的心情難以獲得恢復!
【精神疾病標籤化的愛與愁】
是否該用精神疾病的標籤貼在另一個人身上?這一直是心理專業工作者的兩難,獲得的好處可能是讓民眾安心,知道原來自己「是什麼問題」,甚至可以知道原來不是只有自己有這樣的問題,壞處則可能是被視為「異類」,或「次等人民」,甚至招來家人朋友的排斥眼光。
對某些人來説,尋找一個適合的標籤,幫助自己在沈重的痛苦下,能知道怎麼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許會覺得比較舒服自在些,然而我也看到即使對於這樣的人來説,知道自己有「憂鬱症」、「創傷」之後,雖然獲得了與這些「疾病」對抗的力量,卻也陷入「我與正常人不同」的挫折與沮喪,甚至會覺得這些疾病讓自己更能獲得旁人的理解與支持。
【無論我身上有什麼標籤,如何好好活著是最重要的】
雖然我對於精神疾病跟藥物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跟熟悉,然而無論我服務的對象口中說出什麼樣的「病名」,我往往會更關注在這個標籤底下的「人」,究竟有什麼樣的特質、心情跟信念。
我很清楚知道身為心理師與催眠師,花太多時間搞清楚病名與症狀,並不一定真的會幫助伙伴們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既然現象已經發生,伙伴也願意信任我,前來接受諮商或催眠,我所能做的是跟他一起去思考,接下來的生活中,能夠有什麼改變?而我們又可以透過什麼方式,去好好活著、覺得活著的感覺是好的、是自己渴望的?
我相信「好好活著」是每個人都期待的事情,我更相信,無論我們身上有什麼樣精神疾病的標籤,只要願意開始,有一天,我們都有機會找到讓自己好好活著的方式。
你願意相信雖然我們的憂鬱焦慮真的讓自己好痛苦,但不一定真的是「生病」了嗎?
#邀請你分享這篇文章帶給身旁的人更多活下去的力量
註1:台灣沒有心理醫師,正式名稱叫精神科醫師,而我則叫做諮商心理師,不是心理諮商師喔~
「我的悲傷不是病」原文連結:https://stssonata.blogspot.com/2017/05/blog-post_10.html
圖片取自網路
Search
邀請你分享這篇文章帶給身旁的人更多活下去的力量 在 I - LIFE 陪伴脆弱,成為勇敢- पोस्टहरू | Facebook 的必吃
謝謝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協助上架GOMAJI平台,讓更多人了解脆弱不再是敵人,而是長出生命力量的來源! 也謝謝願意支持自己、支持別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