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老漁夫經典期貨當沖年度優惠的最後一天,我們來看一個學員的加入心得吧
我是個補習班老師,教課的薪水不高,我又只會定存,以為總會積少成多的一天。直到我不經意的看到定存利率,才發現「成多」的那天,好像越來越遙不可及。
只是努力工作,真的不夠。為了增加收入,我才開始自己研究投資。
先從買金融股開始,第一年賺了六七萬,就遇到一次六七百點狂殺,這幾年波動又特別大,我重心慢慢移向短線操作。
去年三月,又遇到台股因為疫情大崩盤,持股停損就虧掉 70 萬,我以為期貨多少可以避險,結果谷底 V 型反彈,除了股票虧損,還被軋空多賠 10 萬,超崩潰,讓我下定決心砍掉重練再出發。
我後來運氣不錯,學到很好的股票短線操作方式。但一陣子後,算算手續費跟交易稅,還是不划算啊。考量成本,我想把重心轉到期貨,但自己試過幾次,又一直在賠錢,得趕快要找個靠譜的方法。
先前老漁夫有一個選擇權社團,我那時重心還在股票,只買了單堂課程來看,對老漁夫的教學風格和講義都有印象。
當我想專心學期貨,第一時間就想到老漁夫,便加入了期貨當沖社團。
老漁夫的教學內容很有系統,交易風格也很細緻。每天都會發一篇覆盤文,線圖實際講解:線是怎麼畫的?為什麼在這邊停損停利?
把你今天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提醒一遍,留言也每篇都回,這一點對於任何想要學投資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附圖
最欣賞團長的一點,就是可能 10 次交易有 2 次虧損,團長也會誠實把這 2 次的單子貼出來,把自己當教材來講解。讓學員知道,方法就算虧損了,也在策略掌握範圍中,要知道外面很多人是連虧損都不承認的⋯⋯
這就是有沒有學到正規打法的差別:不是說有賺錢就是好方法,而是遇到行情不好、策略不合,或是跟想像不同的時候,你知道為什麼會虧損,也能控制虧損的幅度,做出調整。
所以,才能賺的心安理得,虧損心裡踏實,不會患得患失,擔心是方法失靈還是自己做錯。
在市場裡做交易,每個人應該都要學一套正規打法,尤其如果跟我一樣有過大賠經驗,找不到方法的人,真的可以從老漁夫的期貨當沖社團起步。
我參加社團快滿一年了,團長非常有紀律,回答發問很細心,我們團員都看在眼裡。
前三個月我真的很認真,影片重複看好幾次,睡覺也放著聽,希望夢裡還可以繼續學習。
兩個月左右,我用老漁夫的策略練習,每天小台試水溫,停損停利做確實,不要凹單,就從以前會大賠變成小賠、不賠,勝率跟操作狀況穩定許多。
那時我就有感覺,2021 年我一定會從小賺變成有機會大賺。果然,我今年獲利大爆發,上半年都賺得很爽。
六月時我妹生了小孩,我也正式當上舅舅啦。我就從那陣子從市場賺到的錢,大方包了個兩萬的紅包,每個人都開開心心的,我不禁就想,學會投資來賺錢還真是挺不錯的。
最後有一點要分享,在社團裡有沒有提升學習效果的技巧呢?我想就是耐心吧,要有耐心將團長的功夫內化成自己的實力,耐心累積財富,細水長流,把握每次出手的機會。
我自己也是老師,也看過各種學生,哪些學生後來會學成功,大概都看得出來。初期大家都不懂的時候,都是在磨,但有耐心等到成果,收穫就會像火箭一樣噴發。
這一年來,我在社團裡感受到的,就是經歷這樣的神奇過程。我當老師的時候,能做的,就是比學生更有耐心,鼓勵他再堅持一下,繼續回答問題,直到他真的學會了。當我對調了老師與學生的立場,在老漁夫社團也能感受到這樣的用心。
再來,是團長也是人嘛,是人在做交易,就可能會有失常出錯的時候,但就因為是專業,就算犯錯或不如意,也能用最快的速度修正回來。我看得出來,老漁夫就是有這樣的實力,這就是專業。
我白天本來就有看盤優勢,現在老漁夫又推出夜盤策略。如果沒排課的晚上,我就能一整天做交易,只要想賺錢都有機會,真是太期待啦。
--------
這位學員的學習情況就很經典,一開始自己做,有一天突然驚覺,這樣下去不行,真的需要有個確認有效的策略+一個教練手把手教,然後開始加入老漁夫社團,從頭開始學習。
學習以後也不是馬上就能賺大錢,沒有什麼一夜致富的神話,就是慢慢從大賠,變成小賠,打平,然後開始小賺,到持續穩定獲利,你認真一點大概花三個月走到這一步也就學成畢業了。
未來幾十年你都能用這套技能賺錢。
又因為老漁夫社團教的是期貨當沖,所以無論之後的盤勢是走大多頭,還是要崩盤,都跟你沒什麼關係,反正老漁夫這套策略就是每天進場賺個20~40點收工,多頭空頭都一樣。(團長長達一年半的示範單就是用一口單,平均每天賺兩千多到四千塊)
如果你最近也是操作地不太順利,與其把錢賠在市場,把這套策略+360天高手每日照顧你的服務帶回家
看社團介紹 https://www.wantgoo.com/club/46/promotion
立即加入(12期0利率) https://www.wantgoo.com/club/46/join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80的網紅OP凱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前言 嗨大家好,我是凱文 前面我們介紹完單腳策略 接下來就要進入到組合式的策略 先從很多人在用的策略開始介紹 垂直價差 也就是在同一個契約,在買權(或賣權),在不同的履約價做買方與賣方 ●買權看多價差(Bull Call Spread) 0:40◆買權看多價差使用時機: 看多指數,但認為漲...
「選擇權交易成本」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楚狂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投資癮 Wealtholic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OP凱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選擇權手續費多少合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選擇權手續費10元的情報與評價,MOBILE01、FACEBOOK 的評價
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加速了十年的世界(上)
英國政壇怪俠George Galloway曾說:
「有可能幾十年都沒事,
接著幾星期內就過完了幾十年。」
前陣子的疫情三級警戒
讓大家的生活步調都出現巨大的變化,
待在家的時間比正常情況多,
經歷平常無暇注意或體會的事(不論好壞)
所以大部分的人感覺都是步調慢了下來,
但與此同時,世界的變化卻在飛快的加速,
幾個月的時間內,許多現象都加速了十年,
幾乎完成了一個世代的轉化。
這就是疫情開始之後,
世界趨勢變化的寫照。
《疫後大未來:誰是大贏家?》
這本書的作者Scott Galloway,
(跟前文提到的的Galloway不是親戚)
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行銷學教授,
是連續創業家,曾創辦過九家公司,
也是另外兩本暢銷書《四騎士主宰的未來》與《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的作者。
我很喜歡他立場鮮明、商業實戰經驗豐富、
帶有一點點世故的自大、直爽的風格,
他的書中可以看到很明確直白的論點。
當然,立場人人不同,
他以身在美國的視角出發,
但我相信身在台灣的我們,
一樣可從書中的分析得到很多想法。
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論點:
一、大加速
二、強者恆強
三、現金為王
四、大分散
五、品牌時代讓位給產品時代
六、紅與藍
七、四巨頭
八、破壞性創新
美國科技巨頭們對全球的巨大影響力,
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現實。
(以前看小說或是動漫,
都曾經看到未來的世界是由企業統治,
從我們現在生活的狀態來看,
這些想像似乎成了神準的預言)
在疫情開始之後,
這些企業對世界的影響甚至有增無減,
作者在書中有很多針對這個現象的探討
身為一個連續創業家,
他有跟這些巨頭們交手的經驗,
所以分享的經驗都是活生生的,
而不是象牙塔裡那種學者氣息與口吻。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上述的論點
一、大加速:
「這場流行疫情影響最深遠的衝擊,是它將
扮演一個加速劑;它會啟動一些變化並改
變一些趨勢方向,不過在此同時,疫情的
主要影響是加速已經存於社會的動力」
加速聽起來很厲害,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個加速的狀態並非對所有人事物都友善,
而是對之前正在成形的社會/商業轉變、
社會趨勢發展中強大的力量、
相對強勢的族群,
帶來更好、更多、更大的推動力量。
但是,
「負面趨勢可能以更高的速率加速」
「每個危機必然存在機會;危機更大、更具
破壞性,機會也就更大。…許多因疫情而
加速的趨勢是負面的,削弱我們在『後疫
時代』復原和發展的能力。」
各種型態的不平等,
包括教育、企業競爭、貧富差距...等,
在這段時間更明顯的被曝露出來。
以工作機會來說,
Covid-19帶來衝擊的前三個月,
美國失去的工作機會(13%)
比起大蕭條時期兩年所失去的(5%)更多,
美國用過去十年創造出兩千萬個工作機會,
卻在十個星期內摧毀四千萬個工作。
而且收入低於四萬美元的家庭受創最嚴重—
2020四月有近40%遭解僱或休無薪假;
相較之下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家庭,
失業的比例只有13%。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
因為疫情封城或是提高警戒的情況下,
能夠遠距離的工作都是中高端的工作。
有60%超過十萬美元的工作可以在家完成:
相較之下,
只有10%不到四萬美元的工作可以在家進行,
低收入工作者被資遣或放無薪假的機率,
是較高收入工作者的將近四倍。
遠距工作所帶來的好處,
流向原本就過得比較好的那些人。
另外的例子是零售業的變化。
在美國,二○二○年初,
大約有16%的零售業是透過數位管道交易。
二○二○年三月到四月中旬,
疫情出現後的八個星期,這個數字跳增到27%,
而且沒有退潮的跡象。
而且看得更深入,
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
電子商務在零售業的比例,
從2000年扎根後大約每年成長1%,
而從2009年到2020年初這十年,
也才成長了10%,
但2020年的短短八個星期就成長了11%!
這就是大加速,幾個星期內,
十年的發展就完成了。
二、強者恆強(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
蘋果公司花了四十二年的時間達到一兆美元的市值,然後只花了二十個星期從一兆美元加速到達二兆美元(2020年三月到八月)。
同樣在這幾個星期內,特斯拉(Tesla)不只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汽車公司,甚至還比Toyota、Volkswagan、Daimler,以及Honda等公司的總和還有價值。
至於資本市場,在2020疫情爆發期間,
美國股市先是經歷一波巨大的跌幅
(2020年2月下跌到3月低點,
大約下跌了40%),
但隨後也上演一波大反彈,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是全球最強大市場所展現的韌性,但事實上,這是一幕強者更強的戲,
所謂的「復甦」是少數公司超乎尋常的獲利所造成,特別是科技業巨頭和一些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而沒有反映在更廣泛的公開市場上。
我們把公司規模分開來看,2020年1月1日到2020年7月31日,S&P500指數(美國五百大上市公司)維持年度的正成長,
但是中型股下跌了10%,
S&P600小型股指數則衰退15%,
而受創最深的「BEACH」產業—預定(booking)、娛樂(Entertainment)、航空(Airlines)、遊輪(Cruises)、賭場、飯店與休憩(Casinos, Hotel, and Resorts),在這段時日內股價平均下跌50-70%...
媒體被大型科技公司和大型股指數閃亮亮的表現所吸引,
但是,一場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正悄悄進行。
很多過去知名的品牌都在這一波宣佈破產:
服裝品牌J.Crew、Brooks Brothers、True Religion;赫茲租車(Hertz);連鎖健身品牌Gold’s Gym、24 Hour Fitness;健身營養品公司GNC;高級食材超市Dean & DeLuca…名單還有一長串,這真的是會讓人下巴掉下來的名單,因為太多我們認識的百年老店知名品牌,就這樣在疫情期間默默的「確診死亡」,
但是這些企業新聞並沒有引起太多波瀾,
因為大型科技公司的發展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針對強者恆強、弱者加速淘汰這樣的狀況,
作者在書裡提到一個務實卻也很心碎的思維:「如果品牌是你最強大的資產,但企業已陷入結構性的衰退,那就該認具思考在企業消亡前充分榨取品牌的利益。儘管我們盡可能把品牌人性化,不過品牌終究不是人—它們是要被變現的資產。一個品牌在消亡之前,沒有把握它的黃金歲月充分利用它的價值,才是唯一的罪過。」
三、現金為王(淘汰賽中存活的關鍵之一)
一家公司的價值是由它提供的「數字」(財務報表、營收獲利...等)和它的「敘事」(在大眾之間傳遞的公司文化、公司歷史,使命...等故事)所呈現的結果。
「目前看來,規模大小給一家公司提供的敘事不
只是能否度過危機,而是它在後疫時代能否蓬
勃發展。擁有現金、擁有債務擔保、擁有高價
值股票的公司,將可以接收陷入困境的競爭對
手的資產,鞏固在市場上的有利位置。
疫情同時也助長「創新」的敘事。被視為創新
者的公司所獲得的估值,反映的將是十年之後
估的現金流,並且以難以想像的低利率折現。
這正是特斯拉的市值如今超越豐田、福斯、戴
姆勒、本田總和的原因所在。儘管,事實上特
斯拉在2020年大約生產四十萬部車,其他四家
汽車公司總共打造出兩千六百萬部車。」
當市場決定亞馬遜、特斯拉、以及其他被看好的公司(也就是市場上的科技巨頭們)是贏家,市場就會降低這些公司的資金成本(讓他們可以更容易而且用更好的條件拿到他們要的錢),增加它們的補償價值(透過股票選擇權),並調升它們獲取本身無法自行建構的東西的能力。
而且,如今有多到難以想像的資金在尋找標的。(低利率、政府振興經濟方案這些寬鬆政策讓市場上有滿滿的錢想要找到好的投資方案或是公司,想當然的這些市場寵兒會是優先被選擇的對象)疫情衝擊之前表現良好的公司,在這場全球危機中將得到驚人的獲利。
過去十年,市場判定一家公司價值的標準,已經用願景和成長取代獲利(舉例:Amazon、Tesla、Netfix…沒賺錢但股價市值卻仍然衝天)。不過在疫情流行期間,畢竟現金是王,成本結構則是新的血氧值,誰有更多現金,就站在更好的長期戰略地位上。(舉例:Costco可望在零售業逆勢攀升,其中一個理由是它坐擁110億美元的銀行帳戶;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有近200億美元,它的地位也穩如泰山),因為手上有大量現金的企業,可以在競爭對手關門之後,好好挑選它們要變賣的資產跟留下來的客戶,因此在每個產業類別,權力都將更集中於資產負債表最搶眼的二或三家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收支平衡不良,那現在已經無力為繼;如果你從事的是必需品零售業,那麼你的產品比過去更必需了;如果你在可選擇性零售業,你的產品比過去更顯得可有可無。」
後疫時代損失最慘重的將是有眾多員工、但帳面成績不良的大型公司。比如傳統零售業,如果無法創新並吸引更年輕、更常在線上消費的族群,疫情期間無非雪上加霜。
而餐飲業,特別是餐廳,也面臨艱困的挑戰,因為有大額的固定開支(房租),而且幾乎無能為力改變現況(房東降租是佛心,不降租也無計可施),再加上沒有緩衝的資金可以幫忙度過艱困時刻(大部分餐廳手上保留可以週轉的資金都不高)。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採訪餐飲界名人張錫鎬(David Chang,在全球有數間餐廳,同時也是Netflix紀錄節目《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的主持人)的文章中提到,疫情過後,餐廳或服務業可能消失,「如果政府沒有介入協助,未來服務業將不存在。」儘管當時的政府有與餐飲業代表商談援助計畫,但代表一字排開都是大型連鎖餐飲業者,很可能疫情下能生存的只有連鎖餐廳,David提到其它中小型餐廳時明顯的表現出擔憂。當然,還是有很多具有特色與知名度的餐廳可以生存下來(至少目前為止仍在苦撐),但是餐飲業的變化與整合,已經是進行中的必然,這個產業當然會繼續存在,但是過去很多獨立經營的個性化小店,很可能撐不過這一波衝擊紛紛停業。運動休閒產業也是如此。
很多台灣的餐廳、健身房、個人運動工作室…等等,在三級警戒期間也是一路苦撐,最近陸續聽到自已認識的品牌要結束營業真的很心酸,而且雖然解封了,很多店家其實還沒止血,只是流血流得比較慢而已…即使現在已經陸續補充疫苗供民眾預約施打,但要能恢復到疫情前一切「正常」的生活,依然是無法預測且非常緩慢的過程。
其他的,下次繼續跟大家分享
#jeffmachine #puma #pumataiwan #pumaeveryday #postcovid #faang #大加速
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投資癮 Wealtholic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其實在做全職投資人的第一步,並不是學會多偉大的交易策略,而是先做好資產配置觀念,不管是投資還是投機都涵蓋著這些觀念,以短線交易來說維持現金、個股、工具、槓桿比重等等組合,就是在做投機者的【資產配置觀念】。
近期有聽眾私訊問我說年初在節目上分享的美金一直跌,我回想當時的我主觀認為接下來幾個月可能沒什麼行情,有機會呈現股匯雙殺的情況,如果遇到國際股市全面性下跌,美金的需求可能會提升,美元指數上漲,在台幣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美元的需求上升,台幣的比較關係會相對貶值,但只要以上任一條件無法【假設其他不變】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出現變動,接著股票市場經歷1月中、3月中、5月中、8月中的下跌循環,前兩次用了期貨避險、5月用選擇權、8月主要用減碼以及小量期貨,四次的下跌的操作都不一樣,主要還是因為整體配置組合的變動,持有的現金越高自然避險的單就越少,市場的下跌速度也會影響到避險的工具,這四次下跌只有5月份特別快,在來不及的情況下才使用BP,不然另外三次都有機會用期貨慢慢建立,在E97集節目之後也就都回補完了,那下次怎麼做現在無法確定,走勢會如何也不預測,依然要看自己整體配置組合,以及維持自己的一致性。
那如果是投資者的話僅僅只要依照自己的大方向去觀察,再配合短中長期的概念就能配置出一個屬於自己睡得著覺【一籃子組合】,但以自己全職投資人的概念來說,美金在不使用槓桿的情況下真的太無聊了,今年在2月開始試單,3月底賣出部分,5月底開始積極買進,一年就快過了美金的損益沒太大變化,美元的預估算暫時錯了,這半年先賠了時間成本,但如果再繼續跌的話真的要去看NBA了
-
突然聊到美金是因為上集節目聊到金融的黑暗面,有些不肖業者會不停的洗腦你去買一些高風險的保單,用保險的名義參雜了各種商品,當時被帶去洗腦,後來換我洗她腦。
股票交易久了
買美金也是分批的習慣
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OP凱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0:00前言
嗨大家好,我是凱文
前面我們介紹完單腳策略
接下來就要進入到組合式的策略
先從很多人在用的策略開始介紹
垂直價差
也就是在同一個契約,在買權(或賣權),在不同的履約價做買方與賣方
●買權看多價差(Bull Call Spread)
0:40◆買權看多價差使用時機:
看多指數,但認為漲幅有限
2:08◆買權看多價差優點:
1.風險有限,不會像是賣方那樣有未知的風險
2.所需要的成本比賣方低,勝率比買方高(若以同履約價來相比,其實也可以說成本比買方低)
3.可自行調整履約價,選擇自己想要的賺賠比(履約價的調整以後的單元詳細介紹)
2:51◆買權看多價差缺點:
1.大漲上去沒你的份,無法以小博大
2.通常要到接近結算日才比較能表現出獲利(賣方就比較明顯可以感受到每天都有獲利)
●賣權看多價差(Bull Put Spread)
3:17◆賣權看多價差使用時機:
看多指數,但認為漲幅有限
4:39◆賣權看多價差優點:
1.風險有限,不會像是賣方那樣有未知的風險
2.所需要的成本比賣方低,勝率比買方高
3.可自行調整履約價,選擇自己想要的賺賠比(履約價的調整以後的單元詳細介紹)
4:43◆賣權看多價差缺點:
1.大漲上去沒你的份,無法以小博大
2.通常要到接近結算日才比較能表現出獲利
●相同與相異之處
4:46◆相同之處:
理論上來說,他們兩者算是相同的策略
有些書籍介紹會把買權看多價差跟買權看空價差擺在一起介紹
但實際上兩者有很大的差異
反而是買權看多價差與賣權看多價差才比較適合擺在一起介紹
在完全效率市場的情況下,用買權與賣權組出來的看多價差
會是同樣的最大獲利與最大虧損,並且有同樣的損益兩平點
不過通常不會是完全效率啦,而且買權與賣權雖然都是選擇權
但你可以把它們想成是不同的商品,這樣會更好理解一點
所以損益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些不同
因此各位在建立新的價差組合時
不妨去比較看看,用買權組與賣權組,哪個對你來說比較有利
(通常賺賠比小的用賣權組看多價差比較有利
反之,賺賠比大的用買權組看多價差比較有利)
另外這裡也提一下
一個簡單的記法去記你做的價差是看多還是看空
買低履約價 + 賣高履約價 = 看多價差
買高履約價 + 賣低履約價 = 看空價差
(不論買權或賣權都通用喔!)
7:35◆相異之處:
買權看多價差因為是淨支出(付出去的多,收進來的少)
所以不需要保證金,因此你做一組所需要的錢也會是你的最大虧損
賣權看多價差因為是淨收入(付出去的少,收進來的多)
會像是賣方一樣需要保證金
但不需要像賣方那樣動用到數萬元
通常只需要幾千元(兩個履約價相差乘以50)
買權看多價差如果參與結算時是獲利的狀態
需要付出手續費
賣權看多價差如果參與結算時是獲利的狀態
則不需要手續費(因為權利金歸零不履約)
10:37●總結
前面在優點的地方我們有提到履約價的問題我們要放到以後來談
因為如果把履約價這個變因加進來討論,會改變很多事情
例如用買權跟賣權來做看多價差
雖然理論上兩者應該要一樣
到考量到不同的履約價,對一方是價外,另一方是價內
就會有交易量的問題
以及後續因應走勢的變化
用買權做的優缺點與用賣權做的優缺點也會不盡相同
所以請大家要關注之後的介紹喔!
凱文的選擇權課程,讓你瞭解如何運用選擇權獲利:
https://optionplayerkevin.teachable.com/
歡迎小額贊助,可以在留言區使用專屬貼圖,
也歡迎加入鐵粉會員,每天我會與你分享我對盤勢的想法: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2JKimITPdd37tEzJrHPAg/join
▼底下有各種資訊,歡迎點開參考▼
✅選擇權討論社團:http://optionplayerkevin.pros.is/groupkevin
✅IG:http://optionplayerkevin.pros.is/instagramkevin
✅FB:http://optionplayerkevin.pros.is/facebookkevin
✅line社群:https://lihi.tv/YcKVl
這個頻道專注在選擇權的話題上
股票、期貨、基金也歡迎大家來討論
希望大家都能變得更有錢,邁向財務自由
本集節目由蝦皮贊助播出
https://shp.ee/2dues3k
----------
***重要申明:影片主要為分享我個人的想法,並非投資建議,請觀眾在操作前仍需三思。***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TKFp2Imjko/hqdefault.jpg)
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期貨
#證券基金會
證基會為了要帶領民眾了解台灣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特別製作《期貨知多少》的節目,敘述各個時期影響期貨市場的大事件。
台灣期貨市場與時俱進,從夜盤交易、臺指選擇權到股票期貨,這一集我們來看台灣期貨交易所提供交易人新的交易選擇和產業風險管理工具。
00:00 開始
00:10 黑天鵝難預料 不確定性影響金融市場
00:21 疫情狂掃全球 全球經濟陷入愁雲慘霧
00:43 夜盤接軌國際 給交易人更多交易機會
01:13 台期國際化 期交所歐交所合作掛牌
02:12 交易時段延伸 期貨夜盤交易2017年上線
02:28 極佳避險功能 夜盤可避險及預測走勢
03:03 避險需求大增 2020年期貨交易量創新高
04:00 台期貨商品多 台指選擇權全球排名前5大
04:38 多種交易策略 台指選擇權操作彈性高
05:23 價格發現功能 股指期貨提供避險套利
06:06 接軌國際市場 期交所增國外期貨商品
06:51 小資族的首選 股期交易成本低槓桿大
07:06 定期定額標的 ETF商品掀投資新風潮
07:50 友善金融科技 金管會發布發展路徑圖
08:34 區塊鏈五特性 提升金融機構運作效率
09:38 集中結算機制 降店頭衍生性商品風險
10:46 期貨風險管理 部位達標準加收保證金
11:17 防胖手指害市 建置動態價格穩定措施
11:38 綠色金融行動 企業推動ESG策略優勢多
12:59 因應氣候變遷 期交所推台灣永續期貨
14:26 生技成為焦點 台灣生技期貨交投熱絡
15:40 建置綠色金融 金融相關資訊更趨明朗
16:03 掌握局勢變動 保護資產做好風險管控
16:25 結束
精彩回顧:
《期貨知多少#1》:台灣期貨兩大重擊事件-921地震、319事件
https://youtu.be/1ETTirghw8Q
《期貨知多少#2》:911恐怖攻擊、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對台灣期貨市場的影響與衝擊
https://youtu.be/ainiGDAJfNU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gFOid2O5h4/hqdefault.jpg)
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槓桿商品
#期貨會客室
#證券基金會
槓桿交易有哪些熱門商品?還有什麼特別注意事項?
槓桿高低與風險息息相關,這集教你快速搞懂外匯保證金交易!
注意!非法外匯交易平台花招多,小心不要落入陷阱。
由財經專家黃世聰和財經主播葉芷娟主持的《期貨會客室》,一同手把手的教導交易人認識期貨,帶給您最完整的期貨觀念,讓交易人快速入門。
期貨會客室每集皆會邀請合法期貨專家、投資達人,分享期貨交易心法與避雷小撇步!
《期貨會客室》每周四18:30在本基金會YouTube頻道播出(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lHW0tzmmN2rjvgyghY6g/playlists),同步在風傳媒YouTube頻道放送(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WXGnvVmi-6Sfx2wf8S8tQ)。
歡迎對期貨有興趣的朋友們關注,持續觀看!
00:00 開始
02:15 期貨.槓桿保證金契約差異在哪?專家點出最大區別!
03:51 資金不多也可買賣外匯?就靠槓桿保證金契約!
04:05 外幣保證金 原油 黃金差價契約 槓桿熱門商品!
04:55 操作靈活還可避險? 槓桿商品六大特色報你知!
07:46 想交易槓桿商品? 簽約條件及交易限制有這些!
09:02 槓桿交易商都由期貨商兼營 可線上簽約超方便!
09:35 槓桿 點差 隔夜利息 槓桿商品交易基本三觀念!
10:29 槓桿高低與風險息息相關 搞懂外匯保證金交易!
11:51 何謂點差? 外匯保證金交易最主要的交易成本!
13:06 到底是收入還是負擔呢? 隔夜利息計算小撇步!
14:37 保證金 市場 合法交易商 交易槓桿商品三大風險!
15:45 交易槓桿商品權益受損怎麼辦? 兩步驟教您自保!
17:01 辦講座教學 渲染報酬率 非法外匯交易平台花招多!
18:16 以直銷及網軍模式包裝 非法業者炫富吸引交易人!
19:07 宣稱合法 假造獲利 非法外匯業者詐騙手法大公開!
20:38 慎選國內合法槓桿交易商 可透過主管機關網站查詢!
22:11 結束
《精彩回顧》
《期貨會客室#10》期貨市場與國際接軌-這些淘金趨勢不可不知!
https://youtu.be/5XJA30vRHRg
《期貨會客室#9》新手的選擇權必修課 認識風險才能趨吉避凶!
https://youtu.be/HmE8zHiLwOs
《期貨會客室#8》選擇權入門知識-關於選擇權交易的二三事
https://youtu.be/sHXfgQpn9UU
《期貨會客室#7》小錢就能買賣台積電?操作股票期貨要注意哪些「三長兩短」?
https://youtu.be/0zltYZfUQc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x1JSVxsRyo/hqdefault.jpg)
選擇權交易成本 在 選擇權手續費多少合理 - YouTube 的必吃
選擇權 手續費多少合理呢? 券商的手續費成本是多少? 要如何節省手續費,除了跟營業員殺價之外,也讓我們從交易的角度出發,來探討如何有效控制 交易成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