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亦稱 墨菲法則、墨菲定理。
原文為: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 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 “彼德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
.
🔺定律來源
1949年,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對他的某位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隨口開了句玩笑: “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壞。”
一句本無惡意的玩笑話最初並沒有什麼太深的含義,只是說出了壞運氣帶給人的無奈。或許是這世界不走運的人太多,或許是人們總會犯這樣那樣錯誤的緣故,這句話被迅速擴散,最後竟然演繹成: 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
🔺具體內容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的根本內容是“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有很大幾率會出錯”,指的是 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夠假設它不會發生。
.
🔺為什麼會覺得墨菲定律准?
👉概率原因
初次看到墨菲定律會覺得真是神準的概括,但這應該和人的選擇性記憶有莫大關係,不順的事總是比順順利利的事給人最深的印象和記憶。
而且分析下概率就知道,假如你在超市,排隊總會感覺自己排的隊常常會很慢。原因就在於,假設11條通道,你有1/11的機會排到最快的,但有10/11排到慢的。很多定律給大家的感覺總是那麼准,其實多半都是感覺上與實際情況所存在的偏差導致的。
👉心理暗示
這其實只是一種心理現象,其根本原因是個體潛意識在作怪。因為當你對某件事情過分關注,此時就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當這件事情真正發生的時候,其影響程度就會被放大,導致你此時的反應比平時更加激烈。
👉客觀原因
是人們本身的心理思想決定了有這麼條定律的出現。不是先有某條定律出現了然後才會有對應的事情發生,而能驗證它的”准“;而是正因為有某些現象本來就一直存在於世了,經過歸類分析後才總結得出了某條定律。
.
⭕定律反映出一個人關心的事情就有預兆和端倪,這是人的 客觀感覺,不是主觀臆想。而且發生了才叫墨菲定律,沒發生不算,所以一直發生。
⭕所以不要擔心,如果覺得墨菲定律在自 己身上老是太准甚至影響了自己的想法時,要記住這只是個定律而已呀!
.
🔺下面給大家幾條小技巧來減輕墨菲定律的干擾。
1.盡量避免感情用事。控制情緒,抵制煩惱。在處理煩惱問題時可以遵循以下四個要訣:
(1)照著正確的解決方法去做;
(2)盡量收集資料,找出讓你煩惱的原因;
(3)衡量資料的重要性,並找出對付的方法;
(4)觀察事情進行得是否順利。
2.不要衝動地去做一件事,把問題和其他有關係的事情再慎重考慮一遍,如果沒有比立刻行動更重要的事,那就立刻去實行。
3.壓力太大的時候,稍微休息一下。
4.為了切合實際,不要嫌麻煩,再檢查一遍。
5.按部就班地從事情發生的過程中找出解決辦法,不要妄下斷言。
6.和自己的意願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所做的決定是否違背心意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
加入「精英閣」= 一年陪你读完100本经典好书
➡️15-20分钟读书音频
➡️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還在等什麼?趕緊点击鏈接🔗:https://pay.weread.com.tw/facebook/jingyingge/
-------------------------------
馬來西亞 Shopee FREE Shipping
https://shp.ee/a54n9zf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
選擇性偏誤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 #情緒心理學
#情緒腳本 #不反應期
.
走在懸崖邊緣,即使清楚看見防止人掉下去的欄杆,還是會令人恐懼。即使地面不易滑倒、欄杆非常堅固,心臟還是加速跳動,手掌仍然一直冒汗。光是知道沒有什麼可怕,並不能消除恐懼。雖然大部分人能控制自己的行動,留在懸崖邊的小徑,但可能只敢快速偷瞄一眼美麗的景色。即使客觀上沒有真正的危險,卻還是覺得危險。
.
懸崖邊的小徑顯示知識並不都能勝過產生情緒反應的自動評估群。情緒反應被引發後,我們可能在意識上知道自己不需要有情緒,可是情緒仍然持續。我假設這種誘因大多是演化而來的情緒主題,或是學習來的誘因,但與演化主題非常類似。當學習的誘因與演化主題沒有什麼關聯時,意識的知識較能阻斷情緒經驗。換個方式來說,如果我們擔心的事與演化主題無關,就能透過選擇來克服。
.
還有另一種更嚴重的情形,就是情緒會壓過理智。情緒會讓我們無法運用所有自己知道的事,甚至無法採用原本在沒有情緒時瞭如指掌的資訊。當我們陷入不適當的情緒時,會以符合自身感受的方式來解釋所發生的事,而忽視不符合感受的知識。
.
情緒會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對別人行為的解釋。我們不會質疑自己為什麼感受到一種特殊的情緒,反而會想辦法證實它。我們會以符合自身情緒的方式來評估一件事,於是證明這種情緒是正當的,而保持原有的情緒。在許多處境中,這種方式有助於我們注意如何對即將發生的問題做反應、了解緊急的事,並做出決定。
.
可是,這種反應也能造成問題,因為陷入情緒時,會忽略可以證明自己情緒並不適當的知識,也會忽略周圍不符合當下情緒的新資訊。換句話說,引導我們專注的機制,也會扭曲我們以新知和原有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
.
假設有人在公開場合受侮辱而很生氣,他或她在大發雷霆的當下,很難想到對方的話是否真的是侮辱。不論是過去對這個人的認識,或是對侮辱本質的了解,都只會被選擇性地運用,光記得支持生氣理由的知識,而不會想到與之矛盾的知識。即使侮辱者解釋或道歉,生氣的人可能仍然無法立刻接受新的資訊(道歉的事實)。
.
情緒會有一段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在這段期間無法接受不符合當下情緒、無法持續原有情緒、不能將情緒合理化的資訊。如果不反應期很短,只持續一、兩秒的話,是利多於弊的,可以在這短短的期間,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問題,運用最恰當的知識做出初步的行動,並為接下來的行動做好準備。如果不反應期持續太久,長達數分鐘,甚至數小時的話,可能會引發問題,或有不適當的情緒化行為。過長的不反應期,會使我們看待世界和自己時心存偏見。
.
在幾乎發生車禍的情形中,一旦已閃避來車,就不會一直留在害怕的狀態,我們會很快明瞭剛才的危險,然後等待呼吸和心跳回復正常,時間大約在五到十五秒之間。可是,如果害怕的事無法立刻消除,比如一個人害怕下背的疼痛是肝癌的症狀,就會在不反應期排斥反證的資訊,忘記其實是昨天幫忙朋友搬傢俱才導致背痛。
.
#意識你的不反應期
.
試想下述的常見情境:早上出門上班前,吉姆告訴妻子海倫,他很抱歉,因為臨時有事,不能接放學的女兒回家,必須由海倫來接。海倫被惹惱了,語調尖銳、臉上露出怒容地說:「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我已安排那個時段要見一位客戶!」海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反應,她是未經選擇就覺得惱怒,因為自動評估群把丈夫的話解釋成沒有為她考慮,會阻礙她達到目標(這是生氣常見的主題)。
.
吉姆從她的聲音和表情感覺到她的惱怒,質疑她有什麼權利生氣,也對海倫惱火,因為生氣常常會引發對方也生氣。「有什麼好生氣的?我沒辦法事先告訴妳,是因為老闆剛剛才打電話通知要開一個緊急會議,我必須在場。」海倫現在知道吉姆並不是不體貼,因此沒有理由為無法避免、出乎意外的挫折生氣,但她如果還在不反應期的話,就會造成內心的掙扎。由於惱怒之情想要證明自己是合理的,她可能很想批評對方:「你為什麼一開始不說清楚!」但她也可以約束自己,不要繼續生氣。
.
如果海倫能接收吉姆提供的新資訊,就會改變自己對吉姆的看法,放掉「他不體貼」的想法,惱怒就會逐漸消退。可是有許多原因會讓不反應期變長,使海倫緊抓著怒氣不放,在吉姆提出解釋後,仍不肯讓步。她可能前一天晚上睡眠不足;或是承受極大的工作壓力而無法處理,於是把這些挫折轉到吉姆身上;也許他們為一件重要的事爭執了好幾個月(比如要不要再生小孩),海倫早就因為吉姆自私的態度而心懷怒氣;也可能生氣本來就在海倫的人格型態占有重要的角色(我在第六章會談到一項研究,討論本來就具有敵意的人格特質);或是海倫把人生中另一部分的腳本「引進」當時的處境,而那份一再重演的腳本充滿強烈的情緒。
.
所謂腳本,會有許多角色,包括當事人和其他重要的人,加上發生在過去的情節。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把不符合當下的情緒腳本,引進當前的處境。精神分析人格理論的傳統智慧認為,當人過去有尚未解決的感受,這些感受不曾充份表現出來,或是表現出來但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就會引進腳本。腳本會扭曲當前的現實處境,造成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並延長不反應期。
.
假設海倫是家中較小的孩子,而哥哥比爾是一直宰制她的惡霸。如果海倫烙印了那種經驗,父母又站在比爾那一國,認為她言過其實的話,她可能常常把「我受到支配」的腳本引進類似的情境(即使只有一點點相似)。海倫最在意的就是不要受人支配,以至於別人即使無意支配她,她也很容易有受到支配的感覺。海倫並不想引進這種腳本,她是個聰明的女人,可以從親近的人給的回饋,了解自己容易有這種誤解和過度反應,可是她在不反應期仍然無法改變情緒,甚至不知道自己處於不反應期。只有在事後反省時,她才了解自己的反應並不適當,而為原先的行為懊悔。她想從情緒警戒資料庫排除「他試圖支配我」的誘因,如果能消除這種誘因,生活就會更美好,不容易長時間生氣,也不會扭曲他人的動機。
.
許多人想要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許多人接受心理治療的理由就是不想再為某些事而情緒化,可是,沒有人想徹底關閉所有情緒,否則生活會變得單調、乏味、無趣,甚至可能較不安全。
.
害怕確實能保護我們,使生命得以保全,因為我們能不經思考就對傷害的威脅做出保護的反應。厭惡的反應使我們小心避免陷入可能有害的活動。失落造成的哀傷和絕望,可能使我們得到他人的協助。甚至最多人想關閉的情緒──生氣,也對我們有用。當受到阻撓時,生氣的情緒可以向別人和自己提出警告,這種警告可能帶來改變,但也可能引發對方的生氣。生氣推動我們改變世界、引發社會公義、為人權奮戰的企圖。
.
我們真的想消除這些動機嗎?沒有興奮的感覺、感官的樂趣、對自身和子孫成就的自豪、生活中許多奇怪和突如其來的事產生的趣味,這種生活還值得過嗎?情緒並不像盲腸,不是用不著而需要割除的累贅。情緒是生活的核心,使生活更有意義。
.
--
.
本文摘自《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全新增訂版】》,作者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精神醫學部的心理學教授。1991年獲頒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1994年獲頒芝加哥大學人文文學榮譽博士。最近一項關於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的研究中,艾克曼名列前一百大。
.
艾克曼的興趣集中在非語言行為與溝通,特別是情緒的臉部表情與生理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欺騙。1970年代,艾克曼與心理學家衛理.弗瑞生發展出一套測量臉部表情的工具──臉部動作編碼系統──目前被世界各地數百位科學家使用。艾克曼是十四本書的作者或編者,包括《說謊》一書,並發表過百篇以上的科學論文。他是政府機構關於情緒的臉部表情的常任顧問,比如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煙酒槍炮與爆裂物管理局,也是律師、法官、警察,和一些私人公司的諮詢顧問,包括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與光影魔幻工業公司,也常在英美的電視節目上現身。
.
閱讀本書 👉 https://reurl.cc/noKyrX
選擇性偏誤心理學 在 Hoodychen創業生活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害怕改變,你是害怕被改變>
絕大多數人並不是害怕改變,而是害怕被改變;
被改變本身,要比改變,帶來更大的痛苦。
Nokia怎麼被智慧型手機殺死的?
它不是害怕改變,它是害怕被改變,所以還來不及改變就死了。
當你不肯改變的時候,
其實不是改變本身的問題,
而是當你改變了,
你就得承認過去你的想法可能是錯的,而這會改你帶來痛苦。
你總是用習慣的方法解決問題,而非更好的方法!
人們喜歡熟悉的人、事,跟物;當然,也喜歡已經熟悉的方法。
許多人害怕的不是改變,
他們怕的是改變自己的習慣,因為改變習慣很痛苦。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做定勢效應,
它指的是,人們在解決問題時,
喜歡採用原本熟悉的方法,
而且這個方法會一直盤據心中,並忽視其他可能的方法。
對於定勢效應,最有名的心理實驗,
為Abraham在1942年設計的水罐實驗。
研究者,先放了三個水罐,
要求受試者利用這三個罐子,去量出某個特定定量的水。
當受試者找出方法之後,再去改變這三個水罐的容量。
在改變容量之後,只需要使用其中兩個罐子就可以量出要求的水量。
但是受試者經常會繼續使用原有的程序,
以三個罐子互倒的方法,來量出要求的量。
這個效應說明了,
人天生是一種討厭改變的動物,當新科技出現之後,
即便有更快捷的方法,很多人還是會繼續使用舊方法一陣子。
人們喜歡已經熟悉的東西,這會讓自己舒服;
同時討厭自己不熟的東西,因為很痛苦。
人天生就是一種,喜歡快樂、討厭痛苦的生物。
你只想看到你想看的東西,因為這讓你不用改變想法。
你只想看見你想看見的東西,這叫「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是指,個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的證據,
忽略不利或相反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
確認偏誤常常發生,例如當我們對一個人有著很好的印象時,
當他犯了不該犯的錯誤,我們傾向替他找一些不得已的苦衷;
而當我們不喜歡一個人時,即使他有著某些優點,
我們可能更傾向去找他的其它缺點,來維持我們原本對他的壞印象。
當你討厭改變的時候,你就會試著去找,
目前的方法在過去也執行得很好的一些證據,
當你找到了證據之後,
就可以大聲說:我才不要改變,目前的方法就很好了。
為什麼人這麼討厭改變?因為當你改變的時候,
就代表著你以前的方法可能是錯的,而你一直都在用錯的方法做事。
所以,你不是害怕改變,你是害怕被改變,
怕自己過去一直以來所認同的事被改變。
多數人不想改變,是因為害怕被改變。
少數人可以跳脫束縛,接受改變,
那是因為他們有一天終於認識到:
被改變根本一點都不痛苦,不改變最後才會讓自己痛苦。
❣️喜歡記得◆分享◆訂閱◆點讚◆
▼學習成長▼微型創業▼財商觀念▼
粉絲團>> https://reurl.cc/4a3rrR
Line@>> https://lin.ee/n2avYSN
抖音>> www.tiktok.com/@hoodychen
選擇性偏誤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在溝通與人際關係裡面,你會不會遇到有些人,就是很喜歡用預設立場,說得更白話文,就是用「偏見」來對待你。
比如說吧,假設你是一位年輕的女生,他們就會覺得你一定不會開車,方向感一定不好,你稍微表現出,你對於一些事情的感受跟情緒的時候,他們甚至會說你情緒化。
這真的是一個很冤枉,而且很令人挫折,甚至於是很生氣的事情吧,那你會不會好奇,所謂的預設立場,所謂的偏見,到底是怎麼來的?
今天我就跟你分享有三個因素,它組合成所謂的預設立場,第一個因素是什麼呢?第一個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個心理學的詞彙,他指的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比如說,我們會用一些形容詞,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或者是愚蠢的、美麗的,或者是醜陋的、勇敢的,或者是懦弱的,這些對於自我的形容詞,都叫做自我概念。
而自我概念它有兩個特色,第一個特色就是,它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而且通常都不準確,也就是說我們覺得自己是這樣的人,跟我們真的是這樣的人,往往是有差距的。
就像是你可能長得還不錯,但是因為小時候的一些經驗,你一直覺得自己很醜,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樣子。
而自我概念的第二個特色,叫做「自我概念很抗拒改變」,也就是說當你對於自己的某些印象,一旦形成,我們就會傾向不斷的維護這個概念,不管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是好的還是壞的?
這個在心理學裡面,也有一種說法叫做「自我確證偏誤」,你會選擇性的看,選擇性的聽,選擇性的思考,也就是不斷的強化,你原本就相信跟認為的事情。
所以你看哦,因為有自我概念,還有自我概念的這兩個特色,今天它不僅是別人對你預設立場,來自於他的自我概念,而你有沒有發現,你對於自己的自我概念,是不是你也預設了自己的立場?
就像我常常講的一句話,叫做「你是如此別人也是如此」啊,所以當我們在面對溝通跟人際的時候,你忽略了自我概念的存在,那幾乎要成功的溝通,那是不可能的。
而第二個組成預設立場的要素叫做「知覺」,這裡的知覺並不是我們身體的感覺,視、聽、嗅、味、觸,而是一種我們對於「外界」人、事、物的感受跟認知。
我們每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產物,我們常常會用過去的經驗,想現在事情去預測未來,如果你過去曾經遇過師長是友善的,你可能對於權威者的相處,就會比較自然跟自在。
然而如果不是如此的話,你可能終其一生,都對於權威者有一種很奇怪的投射,叫做他們稍微講話用力一點點,你就覺得自己做錯了!
而不會去歸因到他們單純的只是在用力說話,或者是他本來就那麼用力,他不管對誰都是這樣子。
其實這些部分,就是我們的刻板印象,而且一旦我們陷入了某種刻板印象,我們為了支持自己的判斷,我們還會收集一些孤立的、單一的事件作為自己的證據,儘管它真的很孤立,儘管它真的很單一。
所以你可能會發現,我們常會在語言上說類似這樣的句型,比如說你「總是」粗心大意,你「每次」都不聽話,你「老是」遲到,這些總是啊、每次啊、老是啊,它就是一種所謂的「刻板印象」。
然而你仔細想想,當你被別人這麼說話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滿肚子的火?因為你覺得你被別人貼標籤,被別人用預設立場看待你了!
而最後一個構成預設立場的要素,那就是「情緒」,如果我們在溝通當中,能夠合理而且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情緒,這通常是良好溝通的重要特徵。
而且不止如此,如果你能夠回應對方的情緒,你能夠讓對方的情緒感覺到被你承接,那麼有很多所謂的預設立場,很多所謂的衝突,它都能夠得到化解。
其實呢,我們回頭想想,這三個構成預設立場的要素,第一個自我概念,第二個我們對外界人事物的知覺,第三個「情緒」。
你有沒有發現,第一個自我概念的部分,不管是你的自我概念,還是別人的自我概念,它其實是幾乎無法動搖的。
而第二個,我們對於外界人事物的知覺,這也很難在短時間裡面得到調整,所以呢,我常說在溝通裡面,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並不是要別人拿掉他的預設立場,要別人拿掉他的預設立場,那就好像是要他不要呼吸一樣,這是不現實的。
而是你必須承認預設立場的存在,而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專注在處理情緒,因為當情緒處理好了,自我概念的影響會降低,而且他才有機會一步步的去影響對方,對於眼前的人事物的知覺啊!
那如果進一步來看,要怎麼樣承接別人的情緒,要怎麼樣讓別人感受上,覺得他的情緒有被你懂,這裡的關鍵,就是你如何辨識他的情緒,並且給予適當的回應。
其實熟悉我課程的朋友就會知道,我有一門實體課程,開了很多年,受到很大的歡迎,有很多人在這裡得到很大的前進,那就是【人際回應力】這門課。
【人際回應力】就是讓你用有系統的方法,學會怎麼樣辨識別人的情緒,並且給予最適當的回應,讓你無論遇到任何人,他都可以感覺到被你承接住了,你想要在這方面有所前進嗎?
又或者是你在人際關係裡面,常常困擾於別人對你的預設立場,或者是更困擾自己常常預設了別人?
如果你有這些困擾的話,那麼我在8月3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實體課程,請你一定不要錯過,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啊,這門課的名額已經在個位數倒數了。
所以如果你聽到了這段錄音,看看我們的課程裡面還有名額的話,就請你一定要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然而無論如何,我都希望你有更美好的人際關係,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同時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人際回應力這門課,相關的課程報名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
期待你把握這很難得的機會哦,希望我能夠在8月3號的教室裡見到你,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選擇性偏誤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我們生活當中,「假新聞、假消息」其實是蠻多的。然而假新聞跟假消息,它絕對不是近代才發生的事。
我講一個例子哦,在1998年,有一個惡名昭彰的報告。它就提到3合1的疫苗,這3合1就是麻疹、腮腺炎,跟德國麻疹的這個疫苗,可能會增加罹患自閉症的風險。
這個惡名昭彰的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權威期刊裡,可是發表出來之後,受到很大、很大的質疑。在這之後,相關的研究全部都顯示3合1的疫苗,和自閉症,事實上是無關的。
可是當這個消息一出來之後,儘管有大量的證據,推翻了這個說法。但是很多父母親,還是很害怕3合1疫苗,會造成的可能副作用。
因為這樣的擔心,他們就拒絕孩子接種這樣的疫苗。也因為這樣子喔,在2014年,美國出現了644個麻疹病例,這個數字是2013年的三倍。
所以面對這個情況,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醫生,你面對這個假消息、這個假訊息;而很多父母憂心忡忡的,在考慮要不要讓他們的孩子接種疫苗;而其中有一個很大的部分,是傾向於不接種。
那這時候,你要怎麼說服這些父母呢?關於這個問題,加州大學跟伊利諾大學的學者,他們就想出了一個點子,並且去做了一些實驗。
在講他們的研究發現之前,我邀請你想一下;在你的經驗裡,當別人拿了一個顯然是錯誤的訊息,拒絕你的時候。
尤其是這個訊息,在你的專業跟你的經驗當中,有充分的證據來告訴對方,他其實是錯的。那這個時候,你直覺得會怎麼處理這樣的狀況?
你是會告訴對方說「你錯了!」,提供出大量的數據、證據,來讓他明白他的錯誤,你會這樣子做嗎?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會傾向做這件事。
可是你只要反過來想一下哦,多少時候我們在真實的人際關係裡,當別人證明我們是錯的,而且拿出來的證據,是鐵證如山。
我們是不是有很高的機率,會惱羞成怒呢?在這樣的情況底下,對方說的再對,是不是都沒有用?
因為在這個情況底下,我們的內心有很多的抗拒,甚至於很多「科學證據」這種事情,他也可以選擇詮釋的方向;更不要說我們的「認知偏誤」裡,本來就有「選擇性的忽略」。
所以,在這些諸多主、客觀的因素影響底下,有時候我們要說服別人,哪怕是我們拿出很對的證據、客觀的數據,其實往往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
於是啊,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一個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告訴那些拒絕讓小孩接種疫苗的父母,讓他們知道疫苗能夠預防孩子得到致命疾病。
把時間跟精力用來強化這件事,而不是花力氣在解釋,父親原本的認知是錯的。當你不斷的強化「這個疫苗對孩子的幫助」,找到你身為一個醫生,跟孩子父母的「共同點」。
這個「共同點」,就是希望孩子健康的長大。不斷的強化這件事、不斷的深化這件事;那麼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家長們會更願意的,讓孩子接種3合1的疫苗。
所以,放到我們的生活裡,當我們面對一個溝通的對象,當他原本的認知,他原本的預設立場,或者是他的偏見很強烈、難以移除的時候。
這個時候,與其要不斷的反駁他、證明他是錯的,你是對的;不如你灌輸他一個新的觀念,效果反而會比較好。
而灌輸他新觀念的角度、出發點跟方向,往往從你跟他之間的「共同利益」,是最容易著手、對方最想聽,而結果也可能是最好的。
所以談到這裡,再次證明一件事,叫做「對,並沒有用。」我們有時候花太多的時間跟力氣,證明自己是對的;反而沒有辦法讓任何人願意相信我們。
因為證明自己是對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笨、很蠢,然而不會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感覺。
如果你希望你的認知、你的概念,或者是你的善意,成為別人能夠收的下來的禮物。那麼或許找到你跟他的「共同利益」,並且灌輸他正確的新觀念,會永遠比反駁他,有用的很多。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今天內容所提到的,怎麼樣找到你跟對方的「共同利益」,並且讓你的善意,成為別人能夠收下來的禮物?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有所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我們在8月1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
這一門課程,在我錄音的時候,名額也只剩下兩位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待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