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7] 細說分鏡 Vol.14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89
🖍我所執著的,是隱藏在藝 術下,那些種種技術是如何決擇的故事
🖍故事,比起華麗的表象,更能吸引我的投入與專注
謝哲青在他最近的新書中,談到美國哲學家「華特、費學」,將人類的學名 Human Sapiens (智人),改為 Home Narrans (說故事的人),他的意思是處於資訊爆發、混亂的世界中,我們身處焦慮的時代下,總是想找著安生立命的社會位𠤤,依靠著我們心中相信的管道,無論是電視上的名嘴、還是網路上的網紅、意見領袖,或是功成名就的學者、政治家、企業家的一翻話,讓我們找到心靈上可以依靠的方向,因為上述這些人,在現今我們的社會中,是懂得如何化繁為簡、去無存菁並且用有力的表達方式,說出一套我們心中困境的出口 – 也就是透過「敘事」「說故事」的方式,將許多讓我們無解、擔憂的事情,化作「一切都有因果,同時也是趨吉避兇」。
🟥故事與說故事
會說故事的人,我真心覺得這些人的人生閱歷、經歷一定非常豐富,讓我們能超越時空,體驗到我們人生過去與現今無法置身的環境,越是很達得好,越能讓我們如臨現場。
🔹「故事」的呈現形式很多,口說故事、文字紙筆、圖像漫畫、動態影音等等,都是為了表達「故事」,而不同的媒體優缺長短也各有利弊,同樣的一套故事,會因表達形式的差異,產生與所謂的「原作」有著極大的落差,又特別是從小說改編成電影更常見這種狀況,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心中一定有數,這裡也就不特別提,哪些小說改變成電影成為災難,或是變的更加出色。🔹
雖然我不大愛看小說,越厚、越多集的小說我更是離的越遠,而我偏愛影集、電影、短片來了解故事,少數我是因為電影拍的不錯,回頭去看小說的情況也是有的,雖然我知道有些電影與小說原著有所落差,但我會當作「這是另一份作品」方式來解讀它,再有興趣再多參考他人的心得比照一下。
最近,我更開始喜歡「10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讓我對一些從沒看過的電影,在短短時間下了解故事大綱與內容,這也不是最近才有,早在多年前的「古阿莫」就已經流行好一陣子,當然這種過於斷章取義的表現方式,自然無法讓人感受任何一部電影裡頭的醍醐味,但對於一些「有點興趣的電影,但沒有時間找來看」的我來說,偶爾看一看,當作消遺也是不錯,偶爾還會發現有趣的故事在裡頭。
「袁騰飛」Youtube 之前我很有興趣的一位「說書人」,可以把古今中外歷史講的活靈活現,怎麼同一件學生時期歷史考題,在他的嘴裡可以說出另一套觀點,足足吸引我的眼眼好幾分鐘不撇一眼,真的是蠻利害的說書人,只可惜一點,若要看他更精采、更完整的故事,那就要到另外的平台、加入會員、付費才能享受得到,我就少去他的頻道去追一追。
「老高」我想就不多說了,上百萬的訂閱人數,每集影片一推出,短短時間也有數萬人點擊觀賞,雖然有人批評他不過就是「會說話的內容農場」,也就是把別人的故事抄來變成自己的東西,確實我也這麼覺得,老高許多集談到的內容,我自己在很多地方也都看過、見過,無論是鄉野傳奇還是書本內容都有,但這點並不會折損我對老高的評價,因為能把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透過精彩的說書過程,搭配聲音、影片輔以說明,以及旁邊適時回應的小茉,更是讓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硬是說成 1 小時的節目,還不會讓你想要轉台,這點才是讓我覺得,老高真是個利害的說書人,不用透過多難的攝影、剪輯、打光等前製與後製技術,就能做到這樣子的成就,不簡單、不簡單。
到底是故事吸引著我們? 還是呈現方式讓我們願意停留下來? 還是必需二者兼具? 有沒有可能「呈現方式」讓故事更加生動重現,讓故事更加豐富? 也有沒有可能某些故事必需透過特定的呈現方法,才能讓我們更加溶入故事裡頭? 這些問題成為我最好奇的點
🟥照片與故事
前幾篇文章我提到,比起「照片的故事」,我更在意「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故事,前者迷人,後者讓人沉浸其中,若用小說、電影來比喻的話,精采的小說讓人打開視野,而作者的世界更是另一部作品,更加引起我的興趣。
參觀一些攝影展,或是經過一些攝影展出的場合,除了看看照片本身,底下的創作目的也是必需要要搭配一起看的,但如果作者在現場的話,與作者本身討論這些作品創作的過程,那更是精采。
🔹但絕大多數是沒有這個機會,我們最多參觀看看攝影展,甚至是「線上攝影展」更方便簡單,就算不是很有制度、規模、設計的線上攝影展,每天在看臉書各攝影社團裡,每個人分享作品,我們也可以視為一簡單的「線上攝影展」,但我覺得這樣子比較片段零碎,比較無法透過偶然看到的作品,就能了解一創作者真實創作的立場與心境,透過「實體的課程」,透過一創作者一連串作品創作心得分享,比較能讓在場各位,了解攝影、拍攝過程中,隱𫟖在照片、照片故事後的「故事」。🔹
正如我前篇提到,大多分享照片故事的「說書者」,我所見到的,絕大多僅是「描述照片現場發生的事情」,或是「心情分享 – 就是要這麼做就是好」等類似的說法,能聽到我希望得到的「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這樣機會並不多,如果一場 1 小時 20 張照片的分享會,能讓我聽到一張、二張,遠藏在照片裡頭更多的創作心路歷程,我就覺得「值得了」。
為何「照片故事後的故事」我更有興趣呢?
🔹因為「照片是記錄故事」,故事已經存在在那兒,已經是發生的事情,不會、也不容易改變,或是不再發生,就那麼一次,每一張照片故事就像是電影、小說讓我增廣見聞,絕對有的,但試著想一想,為何「故事就在那兒」,為何不會吸引我,或是更多人去拍? 不覺得這點比起「照片的故事」還要有趣嗎? 🔹
除了「已經發生存在的故事」,有的則是「創作一個故事」,但同樣的我會問作者「為何你會想拍這些故事」,而不會去太對「照片與其故事」琢磨太久,相同的邏輯我也會問自己「有些人會想創照這些故事,又為何我不想? 為何我覺得一些我自己創作的故事,別人覺得不有趣?」。
🔹我想得到暫時性的答案那就是「照片與其故事」一定與「攝影者、創作者」有一種神秘的連結與關係,才會讓我們與作品之間產生交集,這個交集才讓我更吸引我想去了解,希望進而發現隱藏在我心中沒發現的秘密,也就是更認識自己,了解為何我現在做的是什麼? 了解為何我喜歡、厭惡某些事物又是什麼原因。🔹
🟥攝影創作的取捨
用照片創作,背後的故事,無論是已經存在的故事,或是撰寫一個故事,而成就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元素,依舊脫離不了那些攝影的基礎 – 曝光、構圖,每一個決定都影響這張照片的最後結果,那麼說說這張照片如何的創作 (How) 並不困難,而「創作目的」本身就是「Why」,這兩者的交集,我想就是「故事 Story」。
🔹比如說光圈大小直接影響景深表現,為何讓淺景深隱藏了部分事物,消失在主體前方、後方,不會無理由的隨意使用,當說明為何擇「大光圈」 (How),相信是背後有個原因 (Why),是為了眼不見為淨,淡化那些藏汙納垢的角落,或使得長年以來堆砌老舊的痕失消失在畫面中,使得觀看者判斷不出時間地點線索,讓這張照片遊走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簡單的觀念表達,這就是故事。🔹
光是一個變數,就有多種選擇,無論選擇為何,都是一個觀念的表達、都是一個故事,無分好壞,只有作者主觀的詮釋,以及觀者主觀多元的解讀,但若抱著更多一點問題,問著「為何選用的大光圈,讓部分線索消失是你這張照片故事的原因」,把問題再追問下去,就能更進一步深入創作者與故事之間的「連接」,而不會讓觀者停留在「看見作品、聽見故事」這層面,卻忘了「作者」在裡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我想更了解這位「說故事的人」,而不僅於「照片的故事」就此滿足,通常那些「說故事的人的故事」,比起那華麗表像的作品,來得更有趣、更讓人有著深刻的記憶,再反過頭來看該作者的「創作作品與作品故事」,就能了解更多一些。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5的網紅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平常你重視自己的感覺嗎? 在與人相處時,你會適時回應他人的情感嗎? 情感和情緒對你而言,又佔有什麼樣的位置? 這則短片透過與女兒的互動,跟你分享我對情緒感受的想法。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
適時回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週愛分享]崩潰寶典#28 #不免俗要慶祝一下開學前達清零
開學季- 如何協助孩子面對分離焦慮
#感覺這個暑假好短 #大家有相同的感覺嗎?
#明明是五月中就停課了 #停課不停學老師家長學生都更忙了
新的一集 熱烈上線 ⬇️⬇️⬇️
🎧 頻道網址點選*(請看留言處)
---------------------------------
歡迎收聽、訂閱、追蹤、分享
---------------------------------
讓「#掌握分離焦慮」#成為理解孩子的新介面
你可曾擔心"#回應情緒"就會讓孩子變成口香糖黏在路邊不走了嗎?
你曾擔心別人說,都是你太心軟,小孩才會黏不停?
你又可曾擔心別人說,你對著孩子說881好無情,怎麼這麼沒感情?
是的,發現了嗎?這些話都長在別人嘴裡。
別人不層顧慮過,你用心學習的回應情緒並不是在寵孩子;
別人不層了解到,依照孩子發展階段本就是黏媽媽,不然要黏路人阿姨嗎?
別人也不曾知道,你是捱著多少焦慮,幫自己打了多少氣,才能輕鬆說出881
別人不會了解父母曾經在內心百轉千迴過,面對孩子每一個都像新手,
平常不讓家長適時回應情緒,等孩子不會調整情緒,又怪父母沒教,是在哈囉?
身為父母要花多少心思,陪伴孩子之路死了多少的細胞,有多少次鼓勵自己喝了再上,一定比路人多,卻要捱著路人的指指點點?
這些心情,我們懂。
分離焦慮,考驗1.父母揪心、2.孩子焦慮、3.父母如何理解孩子and4.抵擋外人眼光的四重狀態
4不4很分裂!
對,這就是成為父母之路必經過程,永遠計畫趕不上變化,學習落後的程度,遠比想像的還要令人氣餒,需要更多鼓勵!
凱婷在這集中,分享 #她陪伴和觀察兩個孩子面對分離焦慮的樣態,並 #提供協助孩子的具體方法。
之盈在這集中,在他的實務經驗和 #安全感依附建立的部分,細說
#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在分離焦慮。
#孩子的處方籤就在你們手上,身為父母 #隨時來PODCAST聽我們為你打氣!
#你們的辛苦和承受,各種心路歷程、難解、焦慮、孤單,#我們陪你一起度過!
本集重點:
1. 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不期待所有孩子都能以同樣的速度與方式適應新的人事物。
2. 同理孩子、用心傾聽、說出孩子的心情,是最好的安撫方法。
3. 觀察孩子面對焦慮處理焦慮的情況,接受專業建議、給予最適合的協助。
4. 了解孩子早年展現焦慮的方式與焦慮期需要的緩衝時間,可以隨時替孩子預見未來並協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5. 對孩子聊解程度的把握、讓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是孩子內在強勢語言的建立。
6. 父母展現自信也是讓孩子有自信的關鍵,因為孩子會感受到父母態度散發出來的能量。
7. 父母必須建立起孩子與老師之間信任的橋樑,理性分辨事件大小,適度與老師聯繫溝通。
8. 相信孩子有能力,家長先安頓自己的心,不要過度反應、不要幫孩子貼標籤。
#FACE崩潰娃的鎮定計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Katy親子教養諮詢教練
#心理療癒
#正向教養
#覺知教養
#信任心教
適時回應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立法會口頭質詢:大圍街市的空調系統
***************
以下是今日(八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容海恩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答覆︰
問題:
大圍街市在完成加裝空調系統工程後已於去年十月重開。然而,有不少街市租戶反映,街市內空氣翳焗的情況未見改善。他們指出,空調系統的製冷量不足和該系統不時發生故障。此外,街市出入口的風閘經常關閉,導致冷氣流失。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大圍街市的空調系統自啓用至今發生故障的次數及主要原因,以及當中是否涉及該系統的設計問題;有何措施降低該系統的故障頻率;
(二)就該空調系統製冷量不足問題採取跟進行動的詳情,包括所涉政府部門和人手,以及至今取得的進展;及
(三)有否措施改善該空調系統的功能和可靠性;如有,詳情為何,包括預算開支及推行時間表;會否採納部分租戶的建議,在街市出入口加裝自動玻璃滑門,以減少冷氣流失?
答覆:
主席:
多謝容議員的提問,我現作綜合回覆如下: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轄下大圍街市裝設空氣調節系統的工程已在二○二○年九月完成,以改善該街市的營運環境和為市民提供更舒適的購物環境。除了加裝空調系統外,街市亦進行一系列改善工程,包括改善供電和通風系統、無障礙設施和指示系統,以及翻新廁所設施等。
大圍街市於二○二○年十月重開後,食環署一直密切監察街市的運作情況。根據建築署的紀錄,大圍街巿重開後曾出現三次冷氣供應短暫停止的情況。據建築署的承建商表示,當中兩次源於個別零件故障,承建商已即時跟進,安排更換有關零件。至於另一次是發生於位處街市之上的住宅進行消防系統測試當天;該住宅和街市的消防系統控制器位於同一房間,相信在該住宅進行消防系統測試時,街市的消防系統控制器被錯誤關掉,以致影響街市的空調系統。食環署已在街市的消防系統開關處加設清晰標示,並要求有關住宅的管理公司在進行消防系統測試前通知食環署派員到場,以免再次發生同類事件。在上述事件中,空調系統已於更換相關零件及重新啓動後數小時內全面恢復運作。承建商亦會定期檢查大圍街市空調系統,如發現空調系統出現問題,會立即跟進。
因應部分租戶較早前向食環署反映街市冷氣量不足的情況,食環署已要求承建商全面檢視冷氣系統,以及調校風量。承建商已進行維修保養並徹底清潔散熱裝置,而街市空調系統的冷氣量亦符合設計要求。食環署會與建築署繼續保持緊密聯繫,適時為空調系統安排維修保養,以確保系統運作暢順。
大圍街市各出入口為開放式設計。為提升空調系統的效能,建築署已經在街巿各出入口安裝兩層風閘和天花風扇,以阻隔外間的熱空氣。但承建商發現,有個別風閘及風扇曾被關掉,以致影響街市室內溫度。食環署正與相關部門探討在風閘及風扇的開關按鈕增設安全裝置,並於街市張貼告示提醒公眾合作,以免影響隔熱功能。食環署亦已加強巡視並留意有關情況,確保街市冷氣系統運作正常。
另外,大圍街市共有五個出入口。對於租戶指可在街市出入口加裝自動玻璃滑門的建議,建築署初步表示街市近美田路的主要出入口基於消防安全考慮須經常保持開放,以致未必適宜安裝玻璃滑門。在可行的情況下,政府會積極研究於各出入口加設可減少冷氣流失的裝置,包括自動玻璃滑門和涼風機等。
上述關於大圍街市空調系統的事宜,均由食環署和建築署現有的人手及資源跟進,各項工作的開支並無分項數字。食環署會繼續與租戶保持密切聯繫,聆聽他們的意見,並與建築署適時回應,為街市提供良好的購物及營運環境。
完
2021年8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55分
適時回應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平常你重視自己的感覺嗎?
在與人相處時,你會適時回應他人的情感嗎?
情感和情緒對你而言,又佔有什麼樣的位置?
這則短片透過與女兒的互動,跟你分享我對情緒感受的想法。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立即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並開啟小鈴鐺即時收到影片消息!
適時回應 在 Mama Colleg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家知唔知道人奶媽媽最常遇到嘅問題就係冇足夠嘅奶量?大肚媽媽如果日後想成功餵人奶,就一定要注意五樣嘢。
BB出世頭一分鐘就可以開始建立㗎啦。
根據研究,對寶寶最好的護理方法是:
1)讓媽媽獲得母乳餵哺的資訊
2)產後,母嬰即時有肌膚相親,能穩定嬰兒、保溫、並誘發覓食本能
3)讓寶寶吃到無可替代的「初乳」,並全母乳餵哺
4)媽媽和寶寶全日共聚,適時回應需要
5)隨寶寶的反應及需要餵哺
6)不給寶寶奶咀,避免混淆吸吮
7)指導媽媽正確餵奶及保持乳汁分泌
One of the top challeges in breastfeeding is milk supply issue.
If you are a pregnant mom planning to breastfeed, get to know these 5 useful must do's to ensure sufficient breast milk.
Start building the milk supply the moment your baby is born.
Here are the 5 tips.
1) Skin to Skin
2) Let baby as much as possible, especially first week to get the colostrum, pump if needed
3) Feed on Demand, don't follow a certain schedule
4) Try not to use formula
5) Try not to introduce bottles and pacifiers too early
Thanks for watching Mama College. If you find my videos useful, please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leave me a message!
Mama College
https://www.facebook.com/mamacollege
https://www.youtube.com/mamacollege
Kayi Cheung
適時回應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每個孩子學說話的進度不一,有些學得較快,不足歲半已可跟大人簡單對答;但有些則較緩慢,到兩歲懂得說的辭彙都不夠十個。那麼其實小朋友的語言能力是否先天決定?諸如講故事、播DVD這些後天輔助又有沒有用?想知更多,請留意POPA Channel短片。
POPA Channel面書:http://www.facebook.com/popachannel
POPA Channel網站:http://popa.hk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