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月亮,一樣有陰晴圓缺】
我常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阿雷的成長記事,和芬蘭教育中讓我欣賞或感動的地方,不過即使芬蘭基礎教育常受國際讚揚、確實有許多優點,也不是完美無缺。昨天一則晚報的新聞,讓芬蘭朋友在臉書上轉載,也被我們小鎮市民轉載到市政討論區,當然也吸引了我這個芬蘭小學生媽媽的注意,新聞中點出芬蘭教育目前面臨的其中一個問題,就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新聞是這樣的: 一個芬蘭南部某小學三年級的老師,因為身心俱疲,決定不再繼續職務,因為近年來她的教室開始變得像馬戲團,總有學生帶頭吼叫、咒罵、不守秩序。
主要混亂原因,來自其中一個有行為偏差的學生,他先帶頭,其它幾個同學受了影響也跟著效法,結果讓其它大部分想好好上課的學童一起被干擾,沒有辦法專心,整體學習進度與氛圍都低落。
根據這位教師的說法,原本這樣的學生,在以前會有學校「特殊教育班」的輔導協助,但是2010年的新課綱開始鼓勵學校採用inclusive的概念,認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童,一樣可以跟其它孩童在同一個教室學習,自此以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不見得一開始就能去特殊班,可能必須先待在一般的班級,經過三個不同階段的評估,才有可能轉班。
且過去數年內,芬蘭大量裁減特殊班的數量、增加班級人數、特殊教育的支持資源也同樣被裁減。她在新聞的訪談中表示,將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跟其它孩子放在同一個班級的概念,原本立意上並沒什麼不好,但是必須提供足夠的特殊教育資源,
她也分享說,的確曾經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一般的班級中適應良好、得到同儕支持的好例子,但這種情況,必須是這「孩子本身的特殊需求並非行為偏差,也不會影響他人上課」的情況下才有用。如果是一個有行為偏差的孩子,常有暴力舉動,放在一般的班級、卻又沒有足夠的特教老師能提供輔導資源,結果是讓所有人都無法好好學習。
芬蘭教師協會則表示,這是近年來芬蘭教室的常態,數個需要特殊輔導的學童被放在一般的班級,卻沒有得到更多特殊教育資源,結果班級導師或科目老師們疲於應付他們的需求,無法顧及其它學童。
報導中也有圖表顯示,跟十年前比起來,無論是數學還是語文能力,如今需要特殊協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都是十年前的兩倍以上。
比方數學,2006年能力弱的孩子比例是5.9%,2015年是13.6%。語文能力,2006年能力弱的孩子比例是4.8%,2015年是11%。
芬蘭法律確實有規定: 「每個孩子都必須給予他在學習上足夠的支援,且在一有需求時,馬上給予支持。」但是實際上有沒有落實,還取決於每個城市的教育經費,然而這部分,因為給予各城市自己詮釋的空間,也常是每個市政府在省錢時,最先砍的經費。
身為芬蘭小二生的媽,看完新聞我也忍不住問阿雷,目前班上上課氛圍如何,他說大部分都還好,目前沒什麼特別的干擾狀況,這一點還值得慶幸,但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如果普遍來說在過去幾年得到的支持變少,這一點確實是個很大的警訊。
如果說,芬蘭教育的強項之一,是「對能力較差的孩子予以更多的資源輔助」,那麼當實際上的落實狀況,無法配合制度上的理想時,反而讓能力較差的、或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無法得到適時協助、並進而影響到其它孩子的學習,這個強項本身,就正在面臨挑戰。
由於芬蘭前三週剛辦完國會大選,新政府的組成正在周旋協商中,報社同時也訪問各政黨主席對這個狀況的看法,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特殊教育的資源必須提高,但實際上之後會如何呢? 這就要繼續看下去了。
我想說的結論是: 我還是很欣賞芬蘭教育本身的許多理念,老師們在教育上一直有很多相當專業細膩的地方也讓我感動,但是,月亮在哪裡都有陰晴圓缺,芬蘭有她又圓又亮的一面,也同時有缺點和坑洞,我想,在我們了解或學習任何國度的美好之餘,也別忘了幫自己已有的圓亮與美好鼓鼓掌,並了解這世上並沒有完美之地,學著用更中庸全面的角度思考並看事情,也許更能從中找到一個借鏡與不借鏡的平衡。
#這還不是唯一一則這兩天讓關心教育的芬蘭人轉發的新聞
#還有另一則緊接著點出另一個問題
#大家有興趣知道嗎? 請舉手
#有興趣的話我晚點或明天再發
#芬蘭教育
以下連結是媒體報導原文:
https://www.iltalehti.fi/…/17022dcc-7940-4fab-ae03-8209682c…
Search
這還不是唯一一則這兩天讓關心教育的芬蘭人轉發的新聞 在 敏迪選讀 - Facebook 的必吃
敏迪選讀。 100218 個讚· 110 人正在談論這個。不小心就會把國際新聞寫成八點檔想追最新的新聞請下載APP 想用聽的請到各平台聽Podcast 想看生活化的敏迪請到Instagram.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