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ywuofficial
#美麗佳人專欄
#2021八月號
『知之為知之,是知也』
保持無知也是幸福的一種方式,
有人在混屯之中活得開開心心,
因為那是他的完美世界,
些許缺陷不構成問題、少許資源不造成困擾,
無知是很難保持的,
全然地對「其他」
不知情而自然地享受著眼前的獲得與失去,
甚至,抱怨的事項也就老是那幾樣來來去去,
命還是可以延續,生也不在死的疑惑之中,
那的確可以是幸福的一種方式。
最近看了兩部戲劇,
A是亞洲連續劇、B是歐美黑色幽默劇,
恰巧兩者在不同文化中
都著墨了「知或不知」的因果。
A主角罹患了會逐漸失去自理能力的病症,
故事專注在他完全失能之前為夢想所做的努力,
感人肺腑、幾乎每集都讓人紅了眼眶。
他與時間賽跑、與體能較勁、
與家人盡力維持正常,
甚至是更加貼心的互動,
直到全家人意外發現他的病症已嚴重影響生活且無力回天。
跟朋友們談起這部片,
大夥兒共鳴著劇情多麽揪心啊、病痛令人無奈、
他又是如何無所畏懼...等等,
我聽著卻心裡滿是疑惑,
主角明知道終有天會造成家人的困擾,
卻自顧自地為所欲為,這我有點無法苟同。
或許,有人會說,
生命走到尾聲總可以任性一點了吧?
但劇情卻漸漸揭曉主角年輕時因為無能與性格溫軟造成大兒子委屈承擔家計後不可一世的高傲品行,主角身為父親對於女兒不孕的遺憾、小兒子工作上低落的死胡同...除了偶爾關心外,根本沒有如他專注於夢想那般用力。他的「無知」和「造成家人的無知」非但沒有帶來幸福感,甚至加深了充滿壓抑、躲藏、和隱瞞的危險關係。
另一方面,B主角早已離婚數次,
保持微妙距離的女兒是他唯一的親人,
某次為了檢查解尿不順的老年問題
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
他同樣地選擇不告知親人,
轉向知會他的多年好友。
好友當然願意陪伴支持,
但主角突然在家中昏倒失聯,
女兒發現異狀後緊急登門查看,秘密赫然揭曉。
女兒堅持帶父親就醫並獲得良好照護,
最終當然以喜劇收場,
幸運地沒有造成老友的麻煩和恐慌。
這讓我明白,
很多時候家人之間真正需要的除了安靜陪伴,
有時還需要挺身而出、義憤填膺、同情共感。
生命中需要勇氣的並不是「追尋夢想」,
而是勇於表白、坦承、或面對軟弱。
我很喜歡一句話:
True bravery lies within vulnerability.
(真正的勇敢存在於脆弱之中)
如果因為「不想造成麻煩」「不想讓人擔心」「怕無法承受」...各式各樣「替對方著想」的原由而選擇孤身披荊斬棘,對家人而言才是最深層的懊悔和痛楚。
最終,不論生命是否終了,都會不免讓家人浮現「早知道...我就可以...」「一定是因為...所以不告訴我...」「要是我發現...說不定...」的念頭,原先的好意瞬間變態留下劇烈遺憾在親密家人的生命中。
那不只是一道傷疤,
而是後知後覺的委屈和心酸,
所有的未知隨著生命消逝成為千斤萬斤重的包袱,
背著走不動,丟著放不下。
你若能確保永恆的無知,
那或許你能選擇隱瞞下去,
否則,對至親摯愛噤聲的選擇,
終有一天會在意外中裂開,
從縫隙中透出不信任的光,
幸福的無知嘎然而止,
突如其來的已知將造成無垠的猜忌。
我想,人是能夠更有智慧地勇敢的。
「面對世界」是日常,
「面對自己」是春雷萌動的驚蟄,
醒來了,春日就來了。
今天要聽:Whisper by Park Ji Woo
逐工一句驚蟄 在 職場裡的人類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叔.叔-變返原來、更加美麗的10號閘門》
近幾年,香港有幾部電影拍得極好,像是《踏血尋梅》、《一念無明》,影觸寫實、敘事入扣,觀看全片偶爾覺得不忍卒睹,人世的極惡有時並非我們所想,回頭過自己的人生,會生出一些珍惜、一些悲憫、還有一些寬宥。
《叔.叔》也屬於這樣一部,在家常中運鏡、直觸同志議題的獨立製片,幾場紮實的餐桌戲碼,不慍不火地鋪陳出柏叔與海叔的家庭暗湧、以及悶燒了數十年的深櫃掙扎。讓我回想起溫馨歡快的《昨日的美食》,對比半出櫃的自在悠活,《叔.叔》則花了更多篇幅描摹食不知味的自我埋沒。
全片節奏十分緩慢,朋友說,光擦車就擦了快兩分鐘,厚,到底是要幹嘛?沒幹嘛啊,就描述真實的生活啊,在生活一點一滴的煎熬之中,胼手胝足建立起來的家,看起來更加神聖不可摧毀,只能在平日白天選擇老舊三溫暖開房的兩人,心裡也在自問,過了大半輩子的人生,都到了子孫繞膝的年紀,該作返自己嗎?
我雖然沒有性取向的疑惑,身邊卻有許多同志朋友,她/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在身份認同上做了很多功課,比我更早明白「自己是甚麼」。10號閘門位於我的黑地球,建構了我賴以運行的世界觀,照理來說,應該要像書上說的那樣,「理解行為的基本守則,無入而不自得,確保互動成功。」
這部電影觸動我的是,我重新想起了「探索自己是甚麼」的過程。在接觸人類圖的前五年,是我自覺人生差不多步上正軌的巔峰,幾乎完成了所有的家族期待,情感不再漂泊,連我媽都想不到,一個看起來連自己都養不活的女兒,最後也生養了兩個女兒。先生和我都擁有還不錯的工作,添了一棟彼此都負擔得起的房子。社會價值所謂的「幸福人生」,大抵如此。
在甚麼都有著落之後,也有一些人告訴我,哎呀,真好,你現在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了。或者,你終於可以做回自己了。
認真說,我很懵懂。因為我現在擁有的,多半來自「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那種強迫驅動,突然要我「追求自己的人生」、「做回自己」,我其實不知道那是甚麼意思。「自己」的概念,對我來說,很模糊。
我的名字,是爺爺幫取的,意思是希望我成為一個蕙質蘭心的淑女。我們一起看《亂世佳人》的電影,他總是不停誇讚Melanie極識大體,告誡我千萬別像Scarlett跋扈張揚,搞得兩頭落空。那種吃虧當吃補的忍讓,我的奶奶也是這樣。小時奶奶幫我梳頭,我們聊起職業的問題,我問奶奶,妳為什麼不工作呢?妳做的衣服多好看。奶奶回答,「我們這一代,先做好丈夫的事情,再來操心自己。女人嘛,圖甚麼呢?丈夫好就好了。」即便心裡很難理解這樣的價值觀,「忍讓」的守則仍然蟄伏在我體內許多年,把任何人都看得比自己重要,大家開心,就好。
於是,剛約會時,先生對我很吃驚,我們的對話,會在這樣的輪迴中打轉:
「等等妳想吃甚麼?我帶妳去吃。」
「隨便都好啊。」
「隨便不是選項,我是問妳,妳想吃甚麼?」
「ㄜ,看你想吃甚麼,我們就吃甚麼啊。」
「傷腦筋噎,我的問題是,妳、想、吃、甚、麼?」
有的時候,我的確有自己想吃的東西;但大部分的時候,我的考量卻總是,吃水餃嗎?可是他又不是外省人,應該沒有特別喜歡吧。吃西餐?價位會不會顯得自己佔別人便宜?吃蚵仔麵線好了?但距離他家好遠啊,等等送我回家又要自己回家,很不方便吧?
選自己喜歡的、挑自己想要的,在我的原生家庭,很少被鼓勵,任何自己喜歡和想要做的事情,都需要經過鉅細靡遺的「解釋」和「評估」。出身在穩定殷實的公職之家,父母親相信一步一腳印,無法理解我要去拍電影、寫劇本、追逐虛妄的靈感。餐風露宿的生活有甚麼好?妳吃不上飯的時候就知道了。爸媽曾嗤之以鼻。
我說不出來有甚麼好,只敢在投考公職的經濟學考卷上交白卷,以示螳臂擋車的抗議。後來,我選擇了奔波不定的公關行業,只因為寫新聞稿有一點點接近小說的超寫實世界,把平淡的寫曲折、空白的畫彩色,這我超會的啊。
爸媽不再說話了,不是因為理解,而是終於累了,放棄勸說。
學人類圖的這一年,家裡發生很多事,爸爸生病了,全家忙著張羅,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剛好認識能在醫療體系幫得上忙的朋友,很快地讓病情得到處理與控制。開完刀的第二周,爸爸靠在床邊,半瞇著眼睛不經意地說,「唉,幸好有妳啊,自己闖蕩,見多識廣,果然比我們這些老公務員強呀。」
我低頭查看導尿管,記錄尿量,很想痛哭一場,轉念又覺得,這是爸爸的「原諒」跟「接納」,我應該要開心才是。我也用開玩笑的語氣應聲,「是呀,你現在才知道喔!」,「誰叫妳老是說,每天都在忙辦記者會啊,忙得看不見人,我又從來沒看過妳上電視,所以和妳媽都覺得,妳是不是老早失業了啊。」老爸也不甘示弱。
#不委屈不勉強回到本心
那天以後,我花了一點時間去額外理解10號閘門。也許,「做自己」是一門很基礎的、只需實踐,卻很難描述的學問,我時常覺得自己迷失在一堆文字的敘述裡,「當你了解、接受並愛自己所具備的特質,也將引導別人開始愛自己。當你以自我覺察的方式,擁抱探索生命帶來的喜悅,將會激發大家按照真正的潛能過生活。」
這到底甚麼意思,有這麼威嗎?我不覺得啊。而這居然是我在自己的地球上,需要一生紮根的使命。易經的第10卦,倒是我比較熟悉的「天澤履」,克己復禮、進退有據,即能逢凶化吉。我自認一向是柔順處事、戒慎恐懼的,只是,對照起來未必都能收獲豐碩,怎麼回事呢?
先生曾打趣地說,我覺得妳是我碰過,最有禮貌的女生。但妳的問題也是,太有禮貌了。對所有人都這廂有禮了,對自己很失禮。不覺得太累了嗎?
是啊,上三階角色閘門的時候,二爻對應的「疲累」,確實是我常有的感受。特別是當遇上低潮、又自以為需要事事周全的當口,有時會產生「生無可戀」的念頭,覺得我到底是在幹嘛呢?為誰辛苦為誰忙呢?
從戀愛到結婚,先生是最先解放我的「禮數」的人。跟「自己」心志有關的事情,先生從不要求我解釋,更不會拿世俗標尺來評估,當我跟先生坦誠,我未來想當一名人類圖分析師,可能會需要花上一大筆錢來上七年的課,先生只是打趣地打量我,「好啊,妳喜歡的,我會支持妳,換妳來養我也不錯。」(雖然他的一爻,實在也想了許多方式來驗收我認真投入的程度,簡直鐵血將軍俾斯麥)
我現在的做法,很簡單、也很不簡單。先尊重自己,再來考慮尊重別人。
怎麼開始呢?從很簡單的事情開始。
像是,不想去的飯局,即便我知道對於工作交誼可能有利,我也不再勉強自己。我的10.2「隱士」,不是真的要不問世事,而是接受自己需要一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孤立」,適時的遁隱,反而讓身心狀態更為清明,更能敏銳地發揮10-57的優勢。
像是,我慢慢練習把話說得直接,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實在也不需要特別設計委婉的說法,以前我連買衣服都害怕開罪店員,試穿時膽顫心驚,祈禱衣服穿在身上會好看,不然我也開不了口說:「我再考慮看看。」以至於衣櫃裡到處是連吊牌都沒剪開的新衣,最後通通拿去回收。
現在,我卻很常說這句話,「不好意思,我不喜歡這個料子,我下次再來。」慢慢地,衣櫃裡多了一些自己真心喜歡,穿起來也特別好看的衣服。在工作場合,有人好奇,這是名牌嗎?真別緻。我居然會略帶幾分真心地回答著,「這只是路邊攤,但我是名牌喔。哈哈哈。」
在《叔.叔》裡,令我流下淚來的,是劇中的小配角Dior,他為了爭取同志養老院的法條,不畏臨老出櫃的眼光,穿著他一貫花俏的襯衫,慷慨陳言的模樣,「變返原來、更加美麗」這句話,也是他說的,我們背負著沉重的時代與社會壓力,一路走到了今天,為妻為子為家做了許多事,難道不能為自己爭取最後一件事?
做自己,何須忍讓?若連自己都失去了,禮法又有甚麼存在的必要呢?
自己的心,才是唯一的法。
*照片摘自網路
#看影集電影寫閘門系列之四
逐工一句驚蟄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政院拍板高雄國際機場改建計畫再升級】
目前高雄國際機場升級已進入規劃階段,預定2020年6月完成期末報告,最快2021年完成環評並動工,2027年完工,將耗資500億元,打造結合捷運、客運轉運站,年容量1,650萬人次的大航廈。
這樣的成果,並非是「行政院喊一句高雄大機場」就得來的,而是經過了3年多規劃修正,不斷檢討下的結果。
其實,十年來,高雄機場這幾年國際航運量不斷上升,但機場改善方案遲遲沒有下文。
2010年,馬英九政府提出2632億「#高雄海空經貿城」計畫,來幫當年中國國民黨黃昭順競選高雄市長造勢,經建會並煞有其事做出整本報告。但因陳菊連任,馬英九吳敦義竟然「見笑轉生氣」,不編預算,第二年直接廢掉此計畫,連上網公布的計畫書都拿掉。因此,本來說好的高雄海空港升級就瞬間沒有了。
直到馬英九下台後,2017年,在前鎮小港在地賴瑞隆 立委等多位委員爭取下,交通部才正式核定「#高雄國際機場2035年整體規畫」之經費,改善機場場面設施、航廈擴建、機坪、轉換空間,將可容納更多旅運人次,提升高雄機場整體功能。
2018年10月「高雄國際機場新航廈綜合規劃暨基本設計」已決標委託由台聯工程顧問、 驚蟄國際顧問及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組成之團隊辦理,該團隊提出的計畫,透過以美濃油紙傘為概念,連綿不絕的白浪為色彩的大屋頂,將「海關/證照查驗/檢疫/安檢(CIQS)」設施,高雄機場聯外交通轉乘與餐飲、購物、商業等複合機能整合起來。並隨則進入「綜合規劃」、「基本設計」及「後續細部設計及施工階段採購管理分析」等三階段。
2019年5月,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宣布,行政院將斥資252億元,升級高雄國際機場,以1000萬旅客作為目標。
原先,高雄機場的國際線容量為609萬人,2019年已達608萬人近飽和;而國內線設計容量為420萬人,但2019年只服務約140萬人。因此設計的理念都在於把更多空間挪用給國際線。因此,計畫之初,是要將國內航廈拆除重建國內國際共用航廈,容納國際400萬人次,國內100萬人次,加上原本國際線600萬人次,擴建1100萬人次。
但進入綜合規劃後,設計單位發現新舊航廈介面整合困難,且為達更大容量,因此新航廈、停機坪、轉運工程併案處理,並把航廈設計目標從1100萬人次擴充到1650萬人次。將以三階段方式建設,先自既有國際航廈東側,建置年容量800萬人次新航廈,並與國內航廈共用,再整合既有國際航廈,提升年容量至1,055萬人次,最後,擴建登機廊廳成為年容量1,650萬人次的大航廈。營運後,捷運、地下停車場和出入境大廳直接立體連通,提供旅客更順暢、便利的出入境動線及轉乘服務!
和過去相比,在亞洲區域航空量大增,廉價航空興起下,航空業從 #幅軸式系統(Hub-and-spoke)為主流,轉變為 #點到點系統(point-to-point)比例也逐漸增加。而747,A-380這些巨型客機,市佔率也逐漸下降,反倒是更省油,起降距離更短的雙發廣體客機成為主流。也就是說,高雄機場能否起降滿載的747貨機,已不是限制發展的最大因素。
對比中國黨馬政府漠視高雄海空城發展,而韓國瑜只是空喊口號,給議會報告只有空虛兩頁,連高雄機場是不是國際機場,能不能停747都不懂。所幸行政院在這三年時間終於提出了較完整的高雄機場升級計畫,也希望已經快下台的韓市府沒做事沒關係,不要扯後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