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帶相機(嗎)
文:薯伯伯
旅遊文學的世界,最不缺乏的,就是文青的情懷。記得多年前看 Alex Garland 那本好 cult 的小說《迷幻沙灘》(注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主角 Richard 所說的一句話:「我去旅行時不帶相機,(否則)我的假期就變成一堆快照,我沒記下的都會忘記。」這句頗像旅遊 hipster 的哲理,多年前曾經吸引著我,有次我跟朋友說起,自己也想學書中主角那樣,不帶相機去旅行,朋友就問我是不是想模仿里安納度(注二)。
不過我旅行時,其實還是喜歡帶著相機。而我長居西藏,更是每天無時無刻,也背著相機及鏡頭(注三)。有些朋友問我為甚麼吃個便飯也要背著相機,我不是打算拍飯照,而是去吃飯的路上,偶爾看到一些奇景奇事,還是想用較好的相機記錄下來。又有朋友說,用手機的鏡頭,質素也很好,不用帶單反或微單。我不是說手機相機不好,但好壞與否,始終有點主觀感覺,可能也跟個人要求有關。
記得旅途當中,真的遇過一名日本人,跟他同房數天,發現他沒有相機,一問原因,原來是故意不帶,因為只想用腦袋記下一切,不知他是不是也看了《迷幻沙灘》,每個人的旅遊風格都不一樣,我雖然認同不帶相機的人,看起來較為潚灑,但我又聽過另一些人,過度強調不用鏡頭,來凸顯自己如何灑脫 ,反覺裝模作樣。有人寫文強調自己旅行觀察,是用眼睛而不是鏡頭,還把旅行時攝影的人比下去,感覺好像除了透過不帶相機這個簡單動作來自吹自擂,也沒有其他值得自豪之事。
以我自身的情況,鏡頭跟相機,其實是相互配合,正正就是因為想用鏡頭拍下當時的景像,所以更為用眼用腦用心用愛去察看現場環境,把自己的審美能力提到最高,又或是為了想拍好照片,更願意耗費光陰等待某時片刻,又或者讓自己置身其中,體會不同的經驗,即是把鏡頭放入眼睛,而不是眼睛放進相機。
我很難釐清到底是先想拍照,之後才打算山長水遠走到異鄉,還是反過來因為想去異鄉,才會拍照,但兩者關係交織,也沒必要釐清因果緣由。不過近年大概因為手機太過盛行,已經越來越少聽到有人討論「真正旅行」時,應否帶相機了。更多人討論的,好像變成「去旅行應否上社交媒體或 WhatsApp」之類的話題。
文章首段,提到《迷幻沙灘》主角 Richard 認為,拍照只會記得照片中的景物,其餘都會忘記。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類似情況,我肯定不是過目不忘,有時更會臉盲症發作,但照片以外的旅遊體驗,能夠清楚記得的事情還是很多。至於忘記了甚麼經歷,我就不太確定,始終要先想起來,才知道已然遺忘。
《迷幻沙灘》的主角其實還提到一點:「我不保留旅行日記,我曾經寫過一次旅行日記,是大錯誤。 我只記得日記中所寫的東西,其他記憶都溜走了,好像我的心思因為依靠筆和紙記錄而感到懊惱。」我很多年前挺喜歡這部小說(及電影),但現在只覺這本小說太過 cult,正是因為作者似乎真的認為,嬌揉造作地放縱自己的慵懶,就是旅遊生活的最高真諦。
其實去旅行是很個人的事情,雖然不同的方式或心態,還是可以分出層次的高底,但是如果有人用較低端的角度而又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尋找到自己旅行的樂趣或意義,其實別人又真的不應過多議論。
還有,不得不說一句,旅遊文學的世界,最不缺乏的,除了文青的情懷,也有偽文青的矯情。
注一:Cult 這個詞不易譯成中文,有些人把之譯成「邪典」,「非主流」,「另類」,好像都沒有反映到何為 cult。我本來想在這裡寫一些自己對 cult 人 cult 事 cult 片 cult 書的看法或定義,但話題與本文無關,估計也易引來很多意見,這裡就不多說了。有關 cult 片的說法,維基的英文版說了很多,不妨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_film
注二:《迷幻沙灘》後來拍成電影,男主角是里安納度狄卡比奧,很久以前我有幾個月時間,把電影海報當作房間裝飾。
注三:我帶的相機,包括: Fujifilm X-T2 加兩個鏡頭,iPhone X,GoPro Hero 5,習慣是就算去吃個便飯也會把器材帶上,因為我喜歡拍照嘛。如果剛好不需拍照,就當是負重練習,而且其實不算太重。
———
照片:拉薩布達拉宮的倒影。
———
更多文章,請看薯伯伯的博客: http://pazu.me/
更多照片,請看薯伯伯的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pazu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