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由BBC評選的「21世紀前100讚電影」名單中,《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排在第六名。相信在許多人的心中,《王牌冤家》肯定也是列在最愛的其中一部。
《王牌冤家》是編劇 Charlie Kaufman 獲得最多票房的電影,肯定也是 Kaufman 唯一能讓大眾看懂的電影(不過可能也得看兩遍)。有趣的是,《王牌冤家》的故事,並非 Kaufman 的個人發想,而是起自導演 Michel Gondry 與他的朋友 Pierre Bismuth 的構想。於是,在 2005 年《王牌冤家》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時候,是由 Kaufman, Gondry, 和 Bishmuth 一同上台領獎。
#抹去記憶的構想是起於日常的對話
Gondry 是位法國導演,剛開始他的導演主力,並非電影,而是拍攝MV,許多我們喜愛的音樂家單曲,MV都是由他操刀,例如冰島的碧玉(Bjork),化學兄弟(Chemical Brothers)、滾石(Rolling Stones),Radiohead等等,包括導演 Gondry 早期組的樂團 Oui Oui,MV也是自己拍攝。
大約在80s年代,Gondry與Bishmuth是在組 OuiOui 樂團時認識的。在1998年,Bishmuth 跟 Gondry 聊到「把人的記憶刪除」的概念,因為他有個朋友一直抱怨她的男友,Bishmuth 問這位朋友,不然把你男朋友從你記憶刪除,如何啊?朋友回答,好。
.
#不小心標到只好認真寫
Gondry 與 Bishmuth 雖然有這念頭,不過他們並未付諸行動,而是找了 Kaufman 把這概念先簡單寫出,不過,他們也沒有想過這會是個可成的點子,結果,竟然在一個劇本概念的競標會上,被出價買走,由 Propaganda Films 標到,之後 Kaufman 就得認命開始動筆寫作。
但是要撰寫一個交錯著記憶與生活的劇本,非常困難,Kaufman 如此善於書寫虛幻與寫實交錯的編劇,也深受苦惱。尤其是記憶還分為為,尚且存在的記憶、已經消除的記憶、以及記憶交錯現實等等。這些大腦內的存在與將消失、大腦內與大腦外、還有主角與消除記憶工作人員之間的互動等等,不僅要活生生地呈現,還要讓觀眾都能看懂,難度著實極高。
.
#諾蘭的記憶拼圖激勵Kaufman
雖然 Propagada Films 在1998年就買到這個「消除記憶」的科幻電影故事,但是因為編劇的難度,以及 Kaufman 當時正在撰寫《蘭花賊》的劇本,無心於「記憶消除的科幻浪漫喜劇」,於是就一擱再擱,擱到 2000 年時,看到諾蘭的《記憶拼圖》(Memento)上映,才意識到以「記憶」為主題的電影,非寫出不可。雖然極度焦慮,Kaufman 還是被Propaganda Films 的老闆兼製作人 Steve Golin 硬是逼出劇本來。
.
#就算消除記憶也會一見鍾情
雖然「消除記憶」的科幻故事,原本的規劃是個驚悚心理故事,但是後來在 Kaufman 的堅持下,轉變為著重在「人際關係」與「記憶消除」的因果與互動。
其中最主要的概念就是,原本會愛上的那個人,就算腦中毫無此人的點滴,無論何時見到,都會一見鍾情。至於不會愛上的那些人,如何照著愛情的劇本演,也始終無法讓人愛上。
.
#躲不掉的命運
這也是為何 Clementine(Kate Winslet飾演)無論是第一次與 Joel 見面,或消除記憶之後的再一次與 Joel(Jim Carrey飾演)遇見,都會一見鍾情。同時也是為何無論偷內褲小子 Patrick(Elijah Wood)照著 Joel 的現成劇本演出,Clementine 都無法愛上 Patrick。
同理,也是為何 Mary(Kirsten Dunst飾演)即使已經被刪除記憶,還是會再次愛上醫生,就算 Mary 明明正在與 Stain(Mark Ruffalo飾演)曖昧,醫生一出現,Mary 又會再度陷入對醫生的迷戀。
.
#無暇的大腦SpotlessMind
《王牌冤家》的電影名稱是取自 Alexander Pope 的詩句,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這是 Kaufman 的巧思。先由 Spotless 說起。
Spotless 是無瑕,因為完全沒有 spot(斑點),於是,Spotless mind 就是「無暇的大腦」(暫時不用把 mind 想得太複雜,想到心神之類的層次)。
當情侶因為分手而極度心痛不已時,想到的療傷方法,就是把腦中關於對方的記憶完全刪除,希望再也不想他/她,讓他/她不再影響自己的心情與生活,於是,所謂的 spotless mind 就是「當記憶被刪除之後,整顆腦子已經呈現『他』的無瑕狀態——沒有關於他/她的記憶,也毫無他/她的存在」。
.
#就算刪除記憶也沒用
但是,就算記憶消除,也於事無補,因為關於這個人的記憶,即使被完全消除,消滅得精光,也沒有任何幫助。只要這兩個人再次相遇,還是會再次相愛,無論是 Joel 和 Clementine,或是 Mary 和消除記憶的外遇醫生。
再次相遇,再次相愛,無論記憶消除得多透徹,將對方從大腦割除得多乾淨,與對方互動的引力,永遠存在。
.
#永恆的陽光EternalSunshine
在《王牌冤家》,真愛是那種雙方始終都是彼此內心的永恆陽光(eternal sunshine),永遠燦爛閃耀,永不消逝。「就算記憶中沒有你,就算你彷彿不存在,你仍舊是我會愛上的那個人。」
世俗地解釋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意思就是:你是我心中永恆的璀璨陽光。不只是心中永恆的陽光(eternal sunshine),而且是那種「只要一見到你,我就知道,即使素未謀面(spotless mind)」。
.
#Clementine的髮色
Clementine的髮色在 Joel 看來,多半是做作。不過在編劇的角度,卻是設計,例如最剛開始的 Blue Ruin,是他們一見面時,Clemintine 的顏色,而當天晚上,Climentine 邀請 Joel 到她家坐坐時,調酒的名稱也是Blue Ruin。
又例如 Pink Eraser 彷彿是在預示故事的未來,乘載兩人愛情的記憶(粉紅色),即將通通被刪除。其他的誇張的髮色還有 Red Menace、Yellow Fever、和 Green Revolution。
.
#Beck不是原唱
《王牌冤家》的主題曲,Everybody Got to Learn Sometime,原唱並非Beck,而是在1980年由 The Korgis 合唱團所發行的B面音樂。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29
#2021年6月13日
#王牌冤家2004
#Eternal_Sunshine_of_the_Spotless_Mind
#一見鍾情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
「迷戀 男朋友」的推薦目錄:
- 關於迷戀 男朋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迷戀 男朋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迷戀 男朋友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迷戀 男朋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迷戀 男朋友 在 DeluCat 迪鹿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迷戀 男朋友 在 YankiDi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迷戀 男朋友 在 小洋不睡覺- 一個男人是真的會迷戀一個女人的肉體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迷戀 男朋友 在 係咪得我一個先會咁迷戀自己男朋友 - 港澳感情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迷戀 男朋友 在 愛神配發的下一任即將抵達! 他是誰? 他的什麼 ... - YouTube 的評價
迷戀 男朋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Get out》 和 Liberal Racism——膚淺和深沉的種族主義 | 盧斯達 on Patreon】
亞特蘭大發生「亞裔按摩沙龍」槍擊案,死了八個人。報道說,槍手是因為性上癮,最後發癲,要消滅「引誘自己的邪惡」。不管真相如何,由於涉及亞洲人,事情必須特別處理,升級為「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
美國肯定有種族歧視的,亞裔起來大吐苦水很 legitimate,但事情涉及亞裔和黑人必定「分別對待」,視為種族歧視事件,本身亦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結構性螺旋一樣。種族主義,以及任何事情都要賦予種族矛盾色彩的現代大論述,其實都是同一種 generalization。
拜登就職典禮,找到黑人少女念了一首漂亮的詩,標榜著拜政權「反對種族主義」,不過事情之後的發展就十分種族主義。各地出版社都在翻譯那首詩,有一個羅馬尼亞翻譯家 Victor Obiols 卻向外界控訴,因為他不是黑人、不是年輕女性、又不是激進主義者,所以出版社雖然認同他的文字才能,但還是應承了之後反口,最終決定不讓他接這個工作。
簡單來說,就是 Victor Obiols 作為男人、白人,慘被「逆向歧視」。
亞裔按摩沙龍槍擊案發生之後,美國人說,歧視是結構性的,民選政府一代一代跟替,都無法改變,唯有靠「教育」,一聽這些,你就預示到教育會被整得如何體無完膚。隨著自由派佔領媒體、娛樂產業、政府高層、教育事業,世界有得變得更加共融嗎?有,至少在表面上,但如果你敢異議,你就會被 cancel 。特朗普就是如此。
然而一些黑人卻告訴我們,事情沒那麼簡單,一個更聰明更深密的種族主義思想體系,在反種族主義的旗號下,已經出現,被剝削者的上空出現了一種更深的控制體系。
2017 年黑人編導 Jordan Peele 的《Get Out》就展開了充滿火氣的辯證。在故事中,黑人男主角交了白人女朋友,周末邀請他去住,最後發現自己墮入一個大陰謀。白人一家在拍賣黑人身體,通過催眠和換腦手術,將白人的意識搬進黑人體內,進行奪舍,長生下去。黑人主角和女朋友的爸爸聊天,發現他們對黑人很包容。未來外父說,自己爸爸是個長跑好手,在 1936 年的柏林奧運會跟一個黑人運動員比賽,最後落敗,這證明「黑人比較差劣」的神話破產云云。
然而這個白人家庭及一眾「白人親友」強調自己接納黑人時,也不斷強調男主角的黑人身份。有人問黑人的床上功夫是否特別好、有人問作為黑人活於這個時代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有人問他玩哪一種運動 (好像黑人必須是運動好手)……最後你發現,未來外父的爸爸——那個白人跑手——其實沒死,只是換了一個黑人身體,每晚還在練跑,輸給黑人的執念還未消散,就乾脆換一個黑人身體。其中一個人甚至直白地說,「黑人是新時尚」,最後的逆轉更揭發白人女朋友是「黑男集郵者」,將一個一個黑人誘拐,然後奪去其身體。
奧巴馬當了總統,舉世歡騰一個進步紀元來臨,但 Jordan Peele 卻用細節抽打著這種膚淺印象。未來外父對他說,奧巴馬是他遇過最好的總統,如果有機會,會再投給他,然後一家人又好喜歡女兒的黑人男朋友,這有甚麼問題?問題是戲中的白人,對黑人男主角的接納是虛偽的,首先是滿足了自己作為「非種族主義白人」的自以為義的虛榮心,另外他們對男主角的接納,說穿了是迷戀,尤如戀童癖愛兒童,他們則是戀黑癖,一切黑人的都是好,不管是他們的文化乃至身體。黑人特質是白人想像出來的,例如性能力、運動體能、甚至——必須被白人承認和拯救的受害者,白人投射出自己決定的黑人之後,再去居高臨下地憐憫之、承認之,從中繼續維持著「主人」的權力順位。
他們與黑人男主角的對話細節,完全表現出這種順時代的共融接納,並沒有諸族相忘的效果,反而是不斷增強黑人的特殊之處,維持著黑與白的嚴格界限。在他們的歡迎和愛慕之中,黑人男主角反而更知道自己被孤立,不屬於那裡。他需要有兩副面孔,一副是自己的,一副則是用來面對和取悅白人接納者的。在討論《Get Out》的評論中有人用這樣一個新詞形容這種結構性虛偽:Liberal racism。戲中的白人不只包藏禍心,更是種族主義,只是另一品種的種族主義。
如果將這種概念大而化之,有沒有 liberal sexism?大財團支持「粉紅經濟」,支持同運;政學商媒要修改法例,讓不願變性但自我認同為女人的男人進入女更衣室,是促成不同人們之間和光同塵,還是突出了差異?
美國開局就已經有黑人人口,故此才要有「種族共融」,是為了作為整體的美帝國,否則國家就會分裂;「第三世界有錢就會走向民主自由」的民主化理論,是為了華爾街和工業家走向中國市場的意識形態造勢;「多元文化」興起是因為世界經濟要逐漸走向一體化,經濟同體化要吸納不同國家的人口,那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信仰,因此實行出來,敏感的人就不會歡慶,而是察覺到當中的驚慄。
處於生產和經濟上游的國家,要不斷吸納各國菁英和有生力量,就要做好論述準備,但作為主人的他們,肯定不會真心覺得自己跟有色人種一樣。就像拜登也會 Freudian slip,說現在美國快要被印度人佔領。你以為他是玩笑,他是真心感嘆的。因為現代社會的訊息、交通、經濟甚至政治都在走向理想中的一體化,交往越來越多,人口流動越來越快,菁英的文化工程師就會不斷研發各種共融理論,將各種人群收服到系統中,令他們在菁英的幻術中自我感覺良好,感覺良好就會消費和向心,而不是破壞和脫群。
因為資本和權力的領土越擴張,就越需要「世界意志的統一」。以前是黑人、女人、勞工,現在還加入精神病者、跨性別、病態肥胖、伊斯蘭、亞非拉的不同族群……他們管這些人是「弱勢」,需要他們幫助,在幫助過程中他們也很爽;而有些被定義為「弱勢」的也很開心,因為他們可以分到一些平權政策下的特權和方便。
我們處於一個過於漂亮的時代,檯面的人在檯面上不會再抱持「有好圍籬才有好鄰居」 (Strong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的古訓,這太保守太不進步了,他們將圍籬搬到更深沉的結構之中,但在表面上卻宣稱他們已取消圍籬,建成了人類未曾達到的共融。(拜登最近要求墨西哥移民不要再湧入美國) 他們比納粹那些極端卻膚淺的剝削,聰明太多了。
關於香港在本地和國外應該如何表現自己的路徑,也一樣如此。黑人在種族剝削的社會裡,自然練就「以白人的定義」過活,香港人在外國人眼前,自然也是扮演既定形象。有時你看見他們那麼同情你,你也不好意思表達得太過兇猛,唯有馴服自己,做一個去性化的小朋友,否則大家就對不上戲。人生,就像人際交往,不也是裝個樣子嗎?所以上一代上了神檯的民主派,也總是告戒大家不要使用暴力,因為這樣國際就不再覺得我們馴良和值得救助了。然而 BLM 呢? BLM 使用暴力,我不看得那麼絕對。就算他們溫柔恭儉讓,溫柔恭儉讓給誰看?我們活著,總是想著滿足那雙凝視自己的眼睛,最後我們在別人的眼睛中失去自己。在同情者的同情中,你會發現自己是 Inferior.
在中國眼中,在西方眼中,香港人各自都有兩種模樣。為了「升 level 」,香港人一般有兩種精神變態的路徑。一種是投靠作為強國的中國,藉此消解 Inferior 的感覺;一種是希望成為白人。怎樣在意識上成為白人呢?就是擁得「同情別人」的位置。所以我們一向喜歡慈善,樂善好施,而且把白人世界的那一套搬來香港,別人同情黑人搞文革,他們也要同情,這才有「反送中為何不和應 BLM」的離奇質問,所以才有多年來很多人錯誤將中國新移民和政商菁英一併視為另一種 Inferior 再同情一番的做法,他們以為自己是西方,是美國。
據說尼采是這樣看憐憫這種美德的:
//我們最深切的、最個人的苦痛都是旁人無法理解和触及的,我們將它隱藏起來,甚至對那些最親近者,那些與我們同一個鍋裡吃飯的人。然而,無論何時,一旦別人發現我們在受苦,他們都只會輕浮地理解;同情的本質就是褫奪那些最真實地屬於我們個人的痛苦。由此,我們的「施主們」比我們的敵人更加貶損我們的價值和意志。絕大多數對於不幸者的施捨都含有冒犯他人的輕率,施捨者飾演命運的角色,卻又完全無知於你我不幸的根源與脈絡!
由這不幸導致你我靈魂新的統轄與平衡、舊傷的治愈、往事的安頓——所有與此不幸交織著的一切在親愛的同情者看來都無關緊要,他只想施予援手,卻根本想不到不幸對個人是必需的;想不到恐懼、匱乏、貧困、黑夜、冒險、承受風險和過失對於你我是必需品,正如它們的反面;真的,恕我說得神秘一些——惟有身臨其境地穿過整個地獄才能抵達個人的天堂。不,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同情的宗教” 命令他們施予援手,而他們相信伸出援手最快者便是最好的!//
所以當你說你是某一種弱勢,我不會有反應,我對自己的弱勢之處,也不反應。我不同情你,也不同情自己。因為我不想居高臨下去看你,我也不會看不起自己。你跟我不一樣,是應當的。在同情之中,人與人建築起頗為虛偽的連結,在催產素的作用下,我們有一刻覺得大家都是一樣,弱勢者不再弱勢。
但那只是幻象。弱勢者在別人的同情中,不用真實掙脫自己的弱勢,而是反而依靠著自己的剝削者渡日。這剝削的套路,比起明刀明槍打壓你,要深得多。
同情不會令人變強,憐憫他人不會令你自己變成貴族。自憐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站起來。這正是金字塔本身的設計。系統當然是不會想任何人破牆而出,不想任何人能夠 Being for itself。
最近在三藩市有個講廣東話的阿婆據報被白人男子欺壓。「系統性歧視」說是系統性,是不容易解決的,於是阿婆就用棍自己解決,打到對方流血送院。這……直接多了。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迷戀 男朋友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Get out》 和 Liberal Racism——膚淺和深沉的種族主義 | 盧斯達 on Patreon】
亞特蘭大發生「亞裔按摩沙龍」槍擊案,死了八個人。報道說,槍手是因為性上癮,最後發癲,要消滅「引誘自己的邪惡」。不管真相如何,由於涉及亞洲人,事情必須特別處理,升級為「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
美國肯定有種族歧視的,亞裔起來大吐苦水很 legitimate,但事情涉及亞裔和黑人必定「分別對待」,視為種族歧視事件,本身亦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結構性螺旋一樣。種族主義,以及任何事情都要賦予種族矛盾色彩的現代大論述,其實都是同一種 generalization。
拜登就職典禮,找到黑人少女念了一首漂亮的詩,標榜著拜政權「反對種族主義」,不過事情之後的發展就十分種族主義。各地出版社都在翻譯那首詩,有一個羅馬尼亞翻譯家 Victor Obiols 卻向外界控訴,因為他不是黑人、不是年輕女性、又不是激進主義者,所以出版社雖然認同他的文字才能,但還是應承了之後反口,最終決定不讓他接這個工作。
簡單來說,就是 Victor Obiols 作為男人、白人,慘被「逆向歧視」。
亞裔按摩沙龍槍擊案發生之後,美國人說,歧視是結構性的,民選政府一代一代跟替,都無法改變,唯有靠「教育」,一聽這些,你就預示到教育會被整得如何體無完膚。隨著自由派佔領媒體、娛樂產業、政府高層、教育事業,世界有得變得更加共融嗎?有,至少在表面上,但如果你敢異議,你就會被 cancel 。特朗普就是如此。
然而一些黑人卻告訴我們,事情沒那麼簡單,一個更聰明更深密的種族主義思想體系,在反種族主義的旗號下,已經出現,被剝削者的上空出現了一種更深的控制體系。
2017 年黑人編導 Jordan Peele 的《Get Out》就展開了充滿火氣的辯證。在故事中,黑人男主角交了白人女朋友,周末邀請他去住,最後發現自己墮入一個大陰謀。白人一家在拍賣黑人身體,通過催眠和換腦手術,將白人的意識搬進黑人體內,進行奪舍,長生下去。黑人主角和女朋友的爸爸聊天,發現他們對黑人很包容。未來外父說,自己爸爸是個長跑好手,在 1936 年的柏林奧運會跟一個黑人運動員比賽,最後落敗,這證明「黑人比較差劣」的神話破產云云。
然而這個白人家庭及一眾「白人親友」強調自己接納黑人時,也不斷強調男主角的黑人身份。有人問黑人的床上功夫是否特別好、有人問作為黑人活於這個時代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有人問他玩哪一種運動 (好像黑人必須是運動好手)……最後你發現,未來外父的爸爸——那個白人跑手——其實沒死,只是換了一個黑人身體,每晚還在練跑,輸給黑人的執念還未消散,就乾脆換一個黑人身體。其中一個人甚至直白地說,「黑人是新時尚」,最後的逆轉更揭發白人女朋友是「黑男集郵者」,將一個一個黑人誘拐,然後奪去其身體。
奧巴馬當了總統,舉世歡騰一個進步紀元來臨,但 Jordan Peele 卻用細節抽打著這種膚淺印象。未來外父對他說,奧巴馬是他遇過最好的總統,如果有機會,會再投給他,然後一家人又好喜歡女兒的黑人男朋友,這有甚麼問題?問題是戲中的白人,對黑人男主角的接納是虛偽的,首先是滿足了自己作為「非種族主義白人」的自以為義的虛榮心,另外他們對男主角的接納,說穿了是迷戀,尤如戀童癖愛兒童,他們則是戀黑癖,一切黑人的都是好,不管是他們的文化乃至身體。黑人特質是白人想像出來的,例如性能力、運動體能、甚至——必須被白人承認和拯救的受害者,白人投射出自己決定的黑人之後,再去居高臨下地憐憫之、承認之,從中繼續維持著「主人」的權力順位。
他們與黑人男主角的對話細節,完全表現出這種順時代的共融接納,並沒有諸族相忘的效果,反而是不斷增強黑人的特殊之處,維持著黑與白的嚴格界限。在他們的歡迎和愛慕之中,黑人男主角反而更知道自己被孤立,不屬於那裡。他需要有兩副面孔,一副是自己的,一副則是用來面對和取悅白人接納者的。在討論《Get Out》的評論中有人用這樣一個新詞形容這種結構性虛偽:Liberal racism。戲中的白人不只包藏禍心,更是種族主義,只是另一品種的種族主義。
如果將這種概念大而化之,有沒有 liberal sexism?大財團支持「粉紅經濟」,支持同運;政學商媒要修改法例,讓不願變性但自我認同為女人的男人進入女更衣室,是促成不同人們之間和光同塵,還是突出了差異?
美國開局就已經有黑人人口,故此才要有「種族共融」,是為了作為整體的美帝國,否則國家就會分裂;「第三世界有錢就會走向民主自由」的民主化理論,是為了華爾街和工業家走向中國市場的意識形態造勢;「多元文化」興起是因為世界經濟要逐漸走向一體化,經濟同體化要吸納不同國家的人口,那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信仰,因此實行出來,敏感的人就不會歡慶,而是察覺到當中的驚慄。
處於生產和經濟上游的國家,要不斷吸納各國菁英和有生力量,就要做好論述準備,但作為主人的他們,肯定不會真心覺得自己跟有色人種一樣。就像拜登也會 Freudian slip,說現在美國快要被印度人佔領。你以為他是玩笑,他是真心感嘆的。因為現代社會的訊息、交通、經濟甚至政治都在走向理想中的一體化,交往越來越多,人口流動越來越快,菁英的文化工程師就會不斷研發各種共融理論,將各種人群收服到系統中,令他們在菁英的幻術中自我感覺良好,感覺良好就會消費和向心,而不是破壞和脫群。
因為資本和權力的領土越擴張,就越需要「世界意志的統一」。以前是黑人、女人、勞工,現在還加入精神病者、跨性別、病態肥胖、伊斯蘭、亞非拉的不同族群……他們管這些人是「弱勢」,需要他們幫助,在幫助過程中他們也很爽;而有些被定義為「弱勢」的也很開心,因為他們可以分到一些平權政策下的特權和方便。
我們處於一個過於漂亮的時代,檯面的人在檯面上不會再抱持「有好圍籬才有好鄰居」 (Strong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的古訓,這太保守太不進步了,他們將圍籬搬到更深沉的結構之中,但在表面上卻宣稱他們已取消圍籬,建成了人類未曾達到的共融。(拜登最近要求墨西哥移民不要再湧入美國) 他們比納粹那些極端卻膚淺的剝削,聰明太多了。
關於香港在本地和國外應該如何表現自己的路徑,也一樣如此。黑人在種族剝削的社會裡,自然練就「以白人的定義」過活,香港人在外國人眼前,自然也是扮演既定形象。有時你看見他們那麼同情你,你也不好意思表達得太過兇猛,唯有馴服自己,做一個去性化的小朋友,否則大家就對不上戲。人生,就像人際交往,不也是裝個樣子嗎?所以上一代上了神檯的民主派,也總是告戒大家不要使用暴力,因為這樣國際就不再覺得我們馴良和值得救助了。然而 BLM 呢? BLM 使用暴力,我不看得那麼絕對。就算他們溫柔恭儉讓,溫柔恭儉讓給誰看?我們活著,總是想著滿足那雙凝視自己的眼睛,最後我們在別人的眼睛中失去自己。在同情者的同情中,你會發現自己是 Inferior.
在中國眼中,在西方眼中,香港人各自都有兩種模樣。為了「升 level 」,香港人一般有兩種精神變態的路徑。一種是投靠作為強國的中國,藉此消解 Inferior 的感覺;一種是希望成為白人。怎樣在意識上成為白人呢?就是擁得「同情別人」的位置。所以我們一向喜歡慈善,樂善好施,而且把白人世界的那一套搬來香港,別人同情黑人搞文革,他們也要同情,這才有「反送中為何不和應 BLM」的離奇質問,所以才有多年來很多人錯誤將中國新移民和政商菁英一併視為另一種 Inferior 再同情一番的做法,他們以為自己是西方,是美國。
據說尼采是這樣看憐憫這種美德的:
//我們最深切的、最個人的苦痛都是旁人無法理解和触及的,我們將它隱藏起來,甚至對那些最親近者,那些與我們同一個鍋裡吃飯的人。然而,無論何時,一旦別人發現我們在受苦,他們都只會輕浮地理解;同情的本質就是褫奪那些最真實地屬於我們個人的痛苦。由此,我們的「施主們」比我們的敵人更加貶損我們的價值和意志。絕大多數對於不幸者的施捨都含有冒犯他人的輕率,施捨者飾演命運的角色,卻又完全無知於你我不幸的根源與脈絡!
由這不幸導致你我靈魂新的統轄與平衡、舊傷的治愈、往事的安頓——所有與此不幸交織著的一切在親愛的同情者看來都無關緊要,他只想施予援手,卻根本想不到不幸對個人是必需的;想不到恐懼、匱乏、貧困、黑夜、冒險、承受風險和過失對於你我是必需品,正如它們的反面;真的,恕我說得神秘一些——惟有身臨其境地穿過整個地獄才能抵達個人的天堂。不,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同情的宗教” 命令他們施予援手,而他們相信伸出援手最快者便是最好的!//
所以當你說你是某一種弱勢,我不會有反應,我對自己的弱勢之處,也不反應。我不同情你,也不同情自己。因為我不想居高臨下去看你,我也不會看不起自己。你跟我不一樣,是應當的。在同情之中,人與人建築起頗為虛偽的連結,在催產素的作用下,我們有一刻覺得大家都是一樣,弱勢者不再弱勢。
但那只是幻象。弱勢者在別人的同情中,不用真實掙脫自己的弱勢,而是反而依靠著自己的剝削者渡日。這剝削的套路,比起明刀明槍打壓你,要深得多。
同情不會令人變強,憐憫他人不會令你自己變成貴族。自憐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站起來。這正是金字塔本身的設計。系統當然是不會想任何人破牆而出,不想任何人能夠 Being for itself。
最近在三藩市有個講廣東話的阿婆據報被白人男子欺壓。「系統性歧視」說是系統性,是不容易解決的,於是阿婆就用棍自己解決,打到對方流血送院。這……直接多了。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迷戀 男朋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又到了為你朗讀的時間,今天嘉玲想要跟大家介紹一齣很好看的戲劇,叫「安眠書店」。
這齣戲有多好看呢?他是去年2018年9月在Netflix上映,短短幾個月全球就有四千萬用戶收看,口碑非常好。
那為什麼想介紹這齣戲呢?是因為我在看戲的過程中,一直覺得這是危險關係非常好的教材,而且顛覆了許多我們過去對危險情人或被害者的認識。變得比較立體。
當然一齣戲不等於就是全部的真實,只是透過探討這齣戲,我們有機會看看不同的面向,對問題有更多元的理解。
可能有很多朋友還沒看過這齣戲,或是不認識這齣戲,所以容我花一點時間,簡介一下這齣戲在演什麼?
這齣戲一開場是在一家很有特色的獨立書名,男主角Joe喬,是書店經理,有一天他在書店邂逅了女主角Beck貝可,Joe就對貝可一見鐘情,開始上網搜尋貝可的資料。
很快的喬就掌握貝可的一切行蹤,這件事情並不難,因為貝可很愛使用社交軟體,每天都會上去po文,分享自己生活裡的點點滴滴。所以喬知道貝可住在哪裡?讀什麼學校?主修什麼?想要成為作家,等等等。
戲就從這裡開始演,身為觀眾的我們,看著這對俊男美女怎麼一步步墜入情網,然後,互動變得越來越驚悚、可怕。
談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這種套路有什麼好看的?不就是看男主角或女主角怎麼「愛到卡慘死」,一步步踏入「死亡的界線」。
對,你猜得沒錯,結局不是Happy Ending。
但這部戲最最最特別的一點在於,這個男主角其實是個危險情人,但作者卻巧妙地用男主角的視角講故事。也就是加害人的角度說故事,這是很罕見的,因為觀眾通常不喜歡壞人,我們喜歡善良、正義的一方獲得勝利。也因此我們常常把加害人扁平化,覺得他們應該就是滿臉橫肉,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們是壞人,或是個霸道總裁,大男人主義,我們應該認得出來,知道怎麼跟他們周旋,遠離危險。
但如果你不曾好好認識加害人的面貌和內心,你其實是不可能全身而退的。這也就是為何台灣最近另一個話題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之所以爆紅的原因,如果沒有編劇、創作者勇敢把問題揭開,推著我們用更多元的角度把問題看清楚,我們才有機會開始思考,否則人是情願待在舒適圈,繼續用自己的以為推論世界的,因為這樣比較省事。
好,扯遠了,我們先回來「安眠書店」,我之所以喜歡這齣戲,是因為我的碩士論文研究的就是危險關係。所以我很清楚那些所謂壞男人(或壞情人),其實並不如你想像中的可怕,相反的他們非常迷人。
這裡指的迷人,不是外表好看,而是他們知道怎麼讓人卸下心防。就像故事裡的喬,其實就像個文藝青年,看起來無害,而且他在戲裡頭還會幫忙鄰居家的受虐兒童,是真的有善良的一面。
所以女主角貝可覺得喬是一個斯文、有趣的傢伙。不過,貝可一開始是有男朋友的,雖然她和男朋友的感情不怎麼好,可是貝可並沒有像喬一樣,瘋狂迷戀對方。
接著喬一步步滲入貝可的生活,先是在地鐵拯救她,讓貝可覺得自己欠喬一個恩情,然後,喬又指導貝可反擊性騷擾她的教授。在貝可眼中喬是一個很好的人,願意幫助。
於是觀眾也會開始認同喬,覺得貝可需要被保護、被拯救,而喬剛好是那個最合適的人,全天下沒有人比喬更關心貝可了。
此外,作者還刻意把貝可塑造成一個可憐的受害者,像是沒有錢、窮學生、家庭失和、有一個渣男朋友,讓喬可以像個英雄一樣出現拯救貝可,為何要這樣設計當然也是有原因的,這個我們下一集在介紹。
回到喬,因此觀眾剛認識的他,其實只是一個熱心、關心人的男生,並沒有太多踰矩的行為。
但當你看到喬為了愛貝可,不惜殺掉貝可的男朋友時,你就會開始覺得不對,這個人失控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你又會覺得喬這麼做是對的,這些事情都是非得做的。
那為什麼喬做出這麼可怕的事情,我們卻不會討厭他呢?甚至開始替他說話?
原因就在這齣戲用了大量的獨白,簡稱OS,讓身為觀眾的我們,很容易帶入到男主角的情境,覺得喬變態瘋狂的行為都是情有可原,而且了解他的動機後,就覺得沒那麼恐怖,角色互換,我們身在他那個情境有可能也會做出一樣的事情。
你會聽見喬的內心,是真的真的很愛貝可,很怕他受到傷害,他是基於許多重要的理由,像是怕貝可被騙、被看不起,所以才會出手拯救。
而這些話,在我的研究中,也經常是加害人對受害者說的話,於是那些女生就會開始合理化男友的行為,覺得男朋友這麼做都是太在乎,不是故意的。
好像只要師出有名,動機合理,行為再不對都可以原諒。也就是以愛為名,行傷害之實。
忘記跳離開,理性的分析這樣的愛,真的合理、沒問題嗎?還是只是彼此把自己心裡的破洞,投射在對方身上。
就像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了解到男主角的成長背景,就會知道他這些可怕的行為是怎麼學來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加害人,曾經也是一個可憐無助的受害者,為了生存、為了連結,他扭曲了自己,以求活下來。所以當他遇到喜歡的人時,以為只有用同樣的控制手段,才有可能贏得被愛。
這些心裡的傷沒有去處理,外在的保證再多也沒有幫助。
就像貝可和喬過了蜜月期,關係不在那麼多浪漫和激情後,喬又開始疑神疑鬼,讓貝可覺得窒息,把貝可推離自己,然後喬又做了一堆事情證明自己,把貝可拉回來。讓彼此一直在痛苦與甜蜜中輪迴。
假如你現在的關係,讓你覺得很矛盾,你知道對方愛你、在乎你,但他卻一直造成你的傷害,你覺得有些困惑,很鼓勵你可以追一下這部影集,你會對加害人的心裡有更完整的認識。
但看完後不是要你認同對方,而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重新思考,這些行為像不像你身邊試圖控制你的人一樣,你覺得繼續替他們合理化會發生什麼事情?我想女主角的下場,暗示了很多事情。
下一集我也會在針對女主角的背景,跟大家分析什麼樣的特質容易陷入危險關係。
但如果你沒時間看戲,或者你看完後,想知道假如身邊真的有這種危險情人,或是有控制慾的人,該怎麼辦?
我有一門線上課程,叫「人際斷捨離~讓你的生活只留下對的人」,裏頭有完整的解說與活動,告訴你如何一步步拿回自己生命的掌控權。相關的課程連結都在YT下方,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直接線上報名喔!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就不會錯過我們製作的內容喔!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d0lE8ANf-w/hqdefault.jpg)
迷戀 男朋友 在 DeluCat 迪鹿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Notice: Unauthorized copying prohibited !!!注意:未經授權禁止拷貝使用此視頻內容!"
本家: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399141/
作曲 / 編曲 / 作詞:黑白P
翻唱:迪鹿 DeluCat
【 歌詞 Lyrics 】
你說得好你說得妙 你厲害你弔呱呱叫
我就靜靜地站在這裡 啪啪啪啪鼓掌
土豪神豪大神大佬 我們做朋友好不好
快快快彎下 尊貴的腰 拾起這塊肥皂
警察叔叔不好啦 這裡有人裝逼啊
場面控制不住啦 你快騎 小木蘭來呀
啊 打錯電話了嗎 這裡精神病院嗎
護士姐姐快來呀 那貨的藥不能停啊
這 這這 這 自拍照 到 到底 什麼人啊
超 超超 超 完美啊 什 麼美 顏相機啊
誰後期的 PS介紹一下 我去比 對原圖啦
男朋友超級帥啊 女朋友超漂亮啊
真心祝福你們啦 要一直在一起呀
誒誒~分手啦 這太可惜啦
秀恩愛分得快 誰說噠
不要迷戀哥 哥只不過是個傳說
離開的前一刻 只需動動鼠標 點個讚即可
你說得好你說得妙 你厲害你弔呱呱叫
我就靜靜地站在這裡 啪啪啪啪鼓掌
土豪神豪大神大佬 我們做朋友好不好
快快快彎下尊貴的腰 拾起這塊肥皂
[ 提供翻譯字幕 translation the video ]
社群協力字幕 Community contributions : 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tab=2&c=UCb0gOL3Ow7srd71q2AK8Q3g
==========
《迪鹿 - DeluCa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luCatTaiwan/
哔哩哔哩:http://space.bilibili.com/2117788
微博:http://weibo.com/DeluCat
Plurk噗浪: http://www.plurk.com/meowmi96
DeviantART: http://delucat.deviantar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xpEWLLZ1Y0/hqdefault.jpg)
迷戀 男朋友 在 YankiDi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iTunes / Apple Music: https://goo.gl/u7Ft1j
KKBOX: https://goo.gl/3ZktqZ
JOOX: https://goo.gl/hcGS2L
MOOV: https://goo.gl/PZPoEa
HMV Play: https://goo.gl/RmJZ4w
Spotify: https://goo.gl/nQSTmH
Music One: https://goo.gl/AJMppY
====================
大家好,我係YANKI丁可欣
今次同韓國觀光會社合作
去咗釜山拍呢個MV去推廣釜山嘅旅遊境點
而我自己最開心嘅地方就係
有機會為呢個MV唱埋主題歌「撫心自問」
Thanks 張家誠&小優!
雖然「撫心自問」只係工作需要而出現嘅一首歌
並非我第一首嘅出道代表作
但對我黎講其實都係一個好難得嘅機會
由細到大我都好想有一首屬於自己嘅歌
所以我都投放左好多心機落去學習&練習
而經歷過今次嘅經驗
我更加肯定自己想喺唱歌方面作出更多嘗試同發展
雖然意識到好多不足既地方
但咁樣更加激發到我要好好努力籌備黎緊屬於我丁可欣嘅第一個代表作
所以現階段我會努力去提升自己嘅唱歌技巧
比心機裝備好自己
簡單介紹下「撫心自問」呢首歌先啦
「撫心自問」係描述女主角雖然好愛佢嘅男朋友
但發現同男朋友一齊得愈耐就愈唔開心
因為女主角為左迎合另一半而慢慢失去自我
所以內心感到好矛盾同爭扎
講到呢到,
真係好希望大家都會多多支持&喜歡「撫心自問」
如果覺得好聽嘅就叫埋朋友一齊聽同Share出去啦!
Thanks❤️
YANKIDIN 丁可欣
==========================
《撫心自問》
曲:張家誠 (Alan Cheung)
詞:小優@SoNiceMusic
編:張家誠
監:張家誠
主唱:Yanki Din 丁可欣
為何近日這鏡中不見你
和誰蜜運愉快不想設限期
全情地迷戀似是擁抱著福氣
何故偶爾還怕在某天別離
為何頻頻對鏡唉聲嘆氣
仍然蜜運但卻偷偷皺著眉
明明無兒戲卻又彷似在演戲
曾氣憤了何以還說不生氣
* 難道是還未找對情人
每日也撫心自問
痛著愛是否真的吸引
值得多花半生
無奈暫時幸福太迷人
接受這缺憾
叫自我活得這麼灰暗
還敢不敢說這種感覺是相襯
為何明瞭你已經不似你
唯唯諾諾亦算得體貼入微
尤其是明知這樣戀愛亦淒美
何以會信談愛情還可講理
* 難道是還未找對情人
每日也撫心自問
痛著愛是否真的吸引
值得多花半生
無奈暫時幸福太迷人
接受這缺憾
叫自我活得這麼灰暗
還敢不敢說這種感覺是相襯
難道是還未找對情人
最害怕撫心自問
要令愛活得這麼吸引
是否必須我犧牲
如若暫時幸福更迷人
閉著眼再靠近
叫自我就此躲於黑暗
還敢不敢說擔保可繼續相襯
Piano and programming: Alan Cheung (張家誠)
Guitars: Tommy Chan
Chorus Arrangement: Alan Cheung
Chorus: Pam Chung
Recording studio: So Nice Music Studio
Mixed by: Simon Li@Noiz
幕後製作花絮攝影及錄影: MrPennyLam@PokerA
OP: So Nice Music Limited
SP: Sony/ATV Music Publishing (HK)
MY IG | YANKIDIN
FACEBOOK PAGE | https://www.facebook.com/YANKI-DIN-%E4%B8%81%E5%8F%AF%E6%AC%A3-148267291925584/
WEBSITE | http://yankidin.wix.com/yankidin
EMAIL | YANKITHY@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nJRNF4r1-c/hqdefault.jpg)
迷戀 男朋友 在 係咪得我一個先會咁迷戀自己男朋友 - 港澳感情事板 - Dcard 的必吃
其實我懷疑全世界得我一個咁迷戀自己男朋友,我成日都覺得佢係全世界最好嘅男朋友,又溫柔,又孝順錫屋企人,又乖仔唔爛口,又專一識得同其他女仔保持 ... ... <看更多>
迷戀 男朋友 在 愛神配發的下一任即將抵達! 他是誰? 他的什麼 ... - YouTube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他的什麼特質讓你 迷戀 ?你們的相識場景VS關係走向|塔羅占卜|感情|愛情| ... 你的下一任 男朋友 /女朋友會是誰?㊙️會是TA嗎?㊙️他的性格是怎樣的? ... <看更多>
迷戀 男朋友 在 小洋不睡覺- 一個男人是真的會迷戀一個女人的肉體 ... - Facebook 的必吃
簡單來說A 男迷戀上了跟A女做愛的感覺 ... 純粹身體上的迷戀不會太長久,對男人來說特別如此 ... 長時間住在溫哥華的朋友甚至覺得我們是在平行時空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