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補足對愛的期待。
一個人的外顯行為受內在的感受、觀點、期望的影響而驅動,絕大部份是心理需求的未被滿足。我們的想法及感受驅使我們行動,而這些想法及感受則來自心理的安全、價值、自尊、愛與歸屬感的需求是否被滿足,如若順利地被滿足就會形成較良好的自我概念,但若是無法順利被滿足時,則會發展出適應外界的假性自我,把真實的的內在隱藏壓抑,透過角色演出來獲得他人肯定或認同,但對於生命早期未被滿足的黑洞則是饑渴地伺機而動。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觀感較完善,我們會較容易感到有價值感,不會因為他人的評價而感到被否定,也較不會因為他人的否定而感到自身的價值匱乏。這是因為生命早期對於心理需求的安全感、價值感、自尊感、愛及歸屬都有完善地被貼近及滿足,因此形成一個對自己的看法:「我是值得被愛的」。但若是早期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容易形成:「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信念,那麼為了要填補那個空缺,就得發展出父母期盼的樣貌來爭取自己渴望的安全、價值、自尊、愛與歸屬。成長後,這類人容易受困於努力去拚命獲得他人的肯定及認同、讚美及羡慕來堆疊自尊感及價值感。但這樣的自尊及自我價值卻很薄弱及不穩定,只要他人的一句負面批評或否定,一切會回到原點。那個無底的深淵。
就好像嬰兒時期都有的自戀需求,那是一種自己是世界的核心,有著上帝般的全能感的自戀。一想要什麼,就能夠被滿足的原始全能感(如:餓了有奶吃,屎尿了有人清)。當這全能感被較好的滿足過時,我們就會慢慢有能力去接受所謂的現實。現實是除了母親對嬰兒,沒有一個人能夠無時無刻、不眠不休地呵護照顧另一個人。因此,我們會開始在現實中受挫學習,感知並接受自己的弱小,放棄對全能的期待。但若是兒時的這股全能感沒有較好地完成時,人就會有殘存的這個原始全能虧缺,在關係中就會期盼對方能完全懂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不需要講出來,對方就能主動滿足,來補足兒時欠缺的上帝全能感。
因此,這些過程都是我們在學會如何愛好自己。愛自己,也就是心中對自己的觀感為何,喜不喜愛自己,穩不穩定,自己的心理需求是否被滿足。這會帶動對自我的認同、自尊的建立及價值感的實現。所以,愛好自己不僅僅只是在外境上讓自己好過,也是一個需要在內在上下很大功夫的學問。
願我們都能喜愛自己。
#如何愛自己
#對認識自己有興趣
#歡迎你加入靈魂之旅的行列
#讓我們一起從身心靈各方面來探索
#近期開週日晚上8-9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