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裡吃午餐,發現餐廳裡擺著一整套好厲害的兒童繪本讀物(眼睛一亮✨)
為了推廣農村文化及自然教育在民國82年-84年之間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的,哇~將近快30年前了,謝謝老闆還保存的這麼好,每本繪圖風格不同,有些主題是以照片呈現,每本內容富有農業、人文、自然生態的相關知識,而且非常有趣,我喜歡極了!
回家查了一下,在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的官網上,找「歷史刊物」裡面有一系列的「田園之春」兒童繪本有齊全的PDF檔可供友善列印,也方便用平板閱讀,都是免費的喔,我覺得是很珍貴的資源,親子家庭請多加利用!❤️
https://www.fourh.org.tw/basic/?node=10211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190的網紅FUN假趣旅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私房景點福龍路櫻花林 #有陽光草地的生活風格書店 在平鎮福龍路靠近龍潭的生活風格書店「 #晴耕雨讀小書院 」旁,有片私房景點「櫻花林」,花季期間櫻花林主人免費開放遊客入園參觀,請大家愛護它,千萬不要攀折樹枝唷! 緊鄰的「晴耕雨讀」是一家以飲食、生活、藝文、旅行、設計、自然、農業、心靈、手作、文...
農業 刊物 在 張嘉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若是能夠伸手幫助別人,雲林人絕對不落人後,我們擁有最好的農產品,也擁有最好的心腸。嘉郡這次和在地的農會鄉親以及青埔教育基金會,捐出2000包雲林大埤的『寺上好米』給安德烈食物銀行,這些是雲林最好的農產品,我們想要跟所有的弱勢孩子分享。雲林大埤水稻種植面積一年五千多公頃,是全國稻米產量最大的鄉鎮市,這次所捐助的米絕對搭配的上這些成長中,會創造出美好未來的弱勢孩子們;美味好吃,營養素也齊全的好米就像他們的未來一樣,隨時都等著發光發熱的機會。
孩子們要先吃飽,才會有未來。安德烈食物銀行是在羅紹和執行長自己孩童時吃不飽穿不暖的經驗之下,才將目標放在零到十五歲的弱勢家庭孩子身上。嘉郡是雲林人,雲林有全台灣最優秀的農產品,只要有機會,幫忙這些弱勢孩子,讓他們有更好的未來,也等於是幫助我們自己!
安德烈食物銀行因為疫情的關係,捐助人變少,參與的志工也變少,嘉郡連續三個月捐款,希望可以幫上這些孩子們。@安德烈食物銀行幫助了五千多名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每個月需要兩公斤的真空包裝白米至少五千包。但羅紹和將軍還是溫柔地告訴嘉郡,不要有壓力,做善事,隨緣隨喜。但雲林的鄉親在知道有機會幫助別人時,當然是不會落於人後的。
雲林大埤的農業歷史綿遠流長,因為此地土壤肥沃,成立百年的農會在各個領域幫助農友,農產品皆經過農藥以及重金屬等檢驗合格。寺上好米是因為消費者在沒有品牌時就非常支持,農會才因應要求而創造的獨立品牌。它的穀粒大、米粒短圓飽滿、外觀晶瑩剔透,烹煮之後,米飯黏、彈性佳,還有濃濃的芋頭香氣,如果拿來煮稀飯也不易軟爛糊化,是款登上國際舞台也毫不遜色的頂級米。
除了餵飽肚子之外,安德烈食物銀行還想要餵飽孩子們的心靈;他們會在每箱膳糧食物箱均附上協會的鼓勵慰問信函、兒童刊物等激勵人心的書籍,希望用文字的力量,給予孩童溫暖與關愛,嘉郡希望未來這些家庭,能感受到來自雲林的愛心,相信他們從小就吃雲林的好農產,長大也會成為能夠幫助這個社會的好人。
農業 刊物 在 VO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刊出版 New release!!!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0:美援視覺性──農復會影像專題
U.S. Aid Visuality: The JCRR Issue
本期我們重返影響台灣戰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美援年代,尋索過往在台灣影像歷史視野中遺落、但卻十分關鍵的美援時期台灣視覺歷程──「農復會」的影像檔案。
成立於1948年、以推行「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與農業政策聞名的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JCRR),被認為是奠定二十世紀「台灣經驗」基礎的重要推手。然而很少人留意,這一農經專業的美援機構,在1950至60年代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幻燈、電影,並生產各種圖像、圖表、圖冊與海報,在冷戰年代與美援宣傳機制緊密連結,深深參與了戰後「台灣(視覺)經驗」的構成,影響著我們的視覺文化發展。
冷戰與美援如何形塑台灣的影像與視覺感知?本期專題透過採集考察眾多第一手的農復會早期攝影檔案、底片、圖像、影片與文獻資料,揭載鮮為人知的美援年代視覺工作,追尋這一段逐漸隱沒的戰後台灣攝影與美援視覺性的重要經歷。
其中,李威儀考掘農復會的歷史線索與視覺文本,探查美援的攝影檔案製程、「農復會攝影組」的成員蹤跡,以及文化冷戰期間從圖像、攝影到電影中的美援視覺路徑;蔡明諺分析1951年由農復會、美國經合分署與美國新聞處共同創辦的《豐年》半月刊,從語言、歌謠與漫畫等多元的視覺表現中,重新閱讀這份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台灣農村刊物潛在的意識形態構成與政治角力;楊子樵回看多部早期農教與政策宣傳影片,析論農復會在戰後台灣發展中的言說機制與感官部署,並從陳耀圻參與農復會出資拍攝的紀錄片計畫所採取的影音策略,一探冷戰時期「前衛」紀錄影像的可能形式;黃同弘訪查農復會在1950年代為進行土地與森林調查所展開的航空攝影,解析早期台灣航攝史的源起與美援關聯,揭開多張難得一見的戰後台灣地景航照檔案。
此外,我們也尋訪生於日治時期、曾任農復會與《豐年》攝影師的楊基炘(1923-2005)的攝影檔案,首度開啟他封存逾半世紀、收藏農復會攝影底片與文件的軍用彈藥箱和相紙盒,呈現楊基炘於農復會工作期間的重要文獻,並收錄他拍攝於美援年代、從未公開的攝影遺作與文字,重新探看他稱為「時代膠囊」的視覺檔案,展現楊基炘攝影生涯更為多樣的面向,同時反思「美援攝影」複雜的歷史情愁。
本期專欄中,李立鈞延續科學攝影的探討,從十九世紀末天文攝影的觀測技術,思考可見與不可見在認識論上的交互辨證;謝佩君關注影像的遠端傳輸技術史,檢視當代數位視覺政權中的權力、知識與美學機制。「攝影書製作現場」系列則由以珂羅版印刷著稱的日本「便利堂」印刷職人帶領,分享古典印刷傳承的工藝秘技。
在本期呈現的大量影像檔案中,讀者將會發現關於美援攝影的經歷與台灣歷史中的各種視覺經驗,還有許多故事值得我們深入訪查。感謝讀者這十年來與《攝影之聲》同行,希望下個十年裡,我們繼續一起探索影像的世界。
_____________
● 本期揭載未曾曝光的美援攝影工作底片、檔案與文件!
購書 Order | https://vopbookshop.cashier.ecpay.com.tw/
_____________
In this issue of VOP, we revisit the era of U.S. aid, a period that wa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Taiwan’s post-wa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aiwan’s much forgotten but crucial visual journey during this era ── the visual archives of the JCRR.
Established in 1948, the Chinese-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or the JCRR, is widely know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land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such as the “375 rent reduction” and “Land-to-the-tiller” programs. Hence, the Commission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to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the “Taiwan Exper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That said, very few are aware that this U.S. aid organization specializing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was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merican propaganda mechanism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had in its possession countless photos, slides and movies, and produced various images, charts, pamphlets and posters. All thes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Taiwan (Visual) Experience”, deeply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visual culture.
How exactly did the Cold War and U.S. aid shape Taiwan’s image and visual perception? This issue’s special feature uncovers the little-known visual activities from the U.S. aid era by investigating the collection of JCRR’s first-hand photo files, negatives, images, films and documents, and traces this important journey of post-war Taiwan photography and U.S. aid visuality that has gradually faded from people’s minds.
Among them, Lee Wei-I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clues and visual texts of the JCRR, and explores the production of the U.S. aid photographic archives, following the traces of the members of the “JCRR Photography Unit” and the trails of U.S. aid visuals during the Cold War from images and photography to films. Tsai Ming-Yen analyzes the diverse visual manifestations, such as languages, ballads and comics, contained in the semimonthly publication Harvest, which was co-founded by the JCRR, the U.S. 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1951, presenting a new tak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ruggles that were hidden beneath the pages of this agricultural publication that could also be said to b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 of the post-war era. Yang Zi-Qiao looks back at the earl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 films, and analyzes the discourse and sensory deployment utilized by the JCR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post-war Taiwan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avant garde” documentary films from the Cold War period through the audio-visual strategies gleaned from director Chen Yao-Chi’s documentary project that was funded by the JCRR. At the same time, Houng Tung-Hung checks out the aerial photography taken by the JCRR in the 1950s for land and forest surveys, and uncovers the origins of Taiwan’s aerial photography with U.S. aid, giving readers a rare glimpse at post-War Taiwan’s aerial landscape photographic archives.
In addi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photographic archives of Yang Chih-Hsin (1923-2005), a former photographer who was bor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worked for the JCRR and Harvest, unearthing negatives and documents kept away in the ammunition and photo-paper box that had stayed sealed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is feature presents important files of Yang during his time with JCRR, and photographs taken and written texts produced during the U.S. aid era but were never made public. We go through the visual archives enclosed in what he called a “time capsule”, shedding light on the diversity of his photography career,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complex historial sentiments towards “U.S. aid photography” at the same time.
Lee Li-Chun continues the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photography in his column, exploring the interactive dialectics between the seen and the unseen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technology of astrophotograph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Hsieh Pei-Chun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technology behind remote transmission of visuals and examines the power, knowledge and aesthetics that underlies contemporary digital visual regime. Finally, this issue’s “Photobook Making Case Study” is led by the printing experts at Japan’s Benrido, a workshop that is renowned for its mastery of the collotype printing technique.
Through the large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ic archives presented in this issue, readers will see that there remain many stories on the photography process in the U.S. aid era and various types of visual experiences in Taiwan’s history that are waiting to be unearthed. We thank our readers for staying with VOP for the past decade and we look forward to another ten years of exploring the world of images with you.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美援 #農復會 #冷戰 #台灣 #攝影
#USAID #JCRR #ColdWar
#Taiwan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影言社
農業 刊物 在 FUN假趣旅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私房景點福龍路櫻花林
#有陽光草地的生活風格書店
在平鎮福龍路靠近龍潭的生活風格書店「 #晴耕雨讀小書院 」旁,有片私房景點「櫻花林」,花季期間櫻花林主人免費開放遊客入園參觀,請大家愛護它,千萬不要攀折樹枝唷!
緊鄰的「晴耕雨讀」是一家以飲食、生活、藝文、旅行、設計、自然、農業、心靈、手作、文學類的二手書、新書、明信片及獨立刊物為主的生活風格書店。進來點上一杯咖啡、手工餅乾,配上一本好書,剛剛好的文青調子。
好文閱讀版 https://pse.is/FMTGQ
[晴耕雨讀小書院]
📍地址:桃園縣平鎮市福龍路一段560巷12號.
☎️電話:03-4506377.
營業時間:週三至週五10:30~19:30;週六、週日10:00~21:00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ifestylebookstore/
#台灣 #桃園 #平鎮 #櫻花 #獨立書店 #景點 #輕旅行 #趣旅行
MD #家安愛說話
-----------------------------------------
就愛桃園,歡迎追蹤我們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earefunlife/
❤️ig:@funtaoyuan ▼ https://www.instagram.com/funtaoyuan/
與我們分享桃園之美 Tag #funtaoyuan 或 #fun假趣旅行
❤️我們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FUN假趣旅行
❤️桃園在地旅人誌[官網]▼http://www.wearefunlife.tw

農業 刊物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顧瑋大學讀生物系,原本在實驗室做研究,為了找到最好吃的米,決定親自走到鄉間田裡,就從宜蘭開始出發! 顧瑋最後不但把研究心得出版了《米通信》,為了讓大家親口品嘗好米,還開了一家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
從30歲開始連續創業的顧瑋,自嘲每一次創業都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不斷的學習、不斷地解決問題,才能讓自己越來越踏實的走下去。
光影的延伸閱讀《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http://bit.ly/2THsRZG
撰文 採訪編輯:賴柔蒨/數位編輯:莊偉祺
❞ 在你我身邊,有許多人懷抱著美麗的夢想,他們努力耕耘、默默實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誠品30週年,我們以10位築夢者的故事,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在「夢與想像之境」,繼續踏實前行。❞
「我不喜歡吃到不好吃的米飯!」顧瑋擁有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的光環,沒有出國深造,反而和幾個朋友以「賣果醬」開始接觸台灣農產品,從創辦知名的「在欉紅」到「土生土長」等品牌,將台灣各地的食材故事透過網路分享給大家。顧瑋生產經銷的經驗包含果醬、果乾、米、茶與可可等相關製品,每件產品背後也都有她如何和農人「交陪」的感動故事。近期呼應《米通信》刊物而創立的「泔米食堂」,更實踐了產地直送餐桌的精神。訪問當天便有一群香港客遠道而來,尋覓至小巷中不起眼的店面,只為品嚐米飯真正好吃的單純味道。
台灣米的品味是什麼,不能一味只說「台灣就是好」
顧瑋實際到台灣東部稻米產地訪查多次,發掘台灣米的樣貌與發展脈絡。「米的品種決定口感七成」,一開始顧瑋試著研究「宜蘭有哪些品種的米?」這看似簡單的問題,竟難以找出明確答案,因此光宜蘭她就去了8次,從生產過程到營銷盡可能地通盤了解。2017年開設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並出版刊物《米通信》,第一期主題便以宜蘭的越光米為食材。顧瑋笑說,關於米一直都是個學習計畫,「只因為這個學習計畫實在太貴,所以一定要長出商業方式,不是純粹營利,只是要把學費賺回來。」在還沒釐清台灣食米的品味之前,她都將持續學習。
顧瑋在農產品這條路上邊實際走訪產地、邊學習,生產經銷從果醬、果乾至油鹽醬醋都有,每樣產品都有背後如何和農人交陪,如何被他們的堅持感動,又如何將其串成生產鏈的動人故事。習慣和農友建立對等關係的顧瑋還透露,「有時候最找麻煩的人,可能是教懂最多知識的對象」。親自到達許多產地的顧瑋坦言,我們在講台灣物產的時候,不能只是一味說「台灣就是好」,要有足夠的內涵去溝通我們相信的價值。
瘋狂掃貨的影癡,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當人生遇到挫折的時候,顧瑋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電影,從小跑遍各大影展的她算是個影癡!曾經把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在《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等作品一度網購掃貨,更拿出車上正在聽的CD唱片分享,可見其熱愛程度。每當生活被逼很緊的時候,顧瑋也喜歡看步調很慢、很安靜的日本電影,最近在飛機上看完的《羊與鋼之森》更是讓她回味再三,當中描述小人物的故事也與她關注產地小農的精神呼應,顧瑋也期許在未來能繼續當個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最感性的理科出身,30歲遇到唯一認定的「老闆」
大學讀的是生物系,顧瑋稱之為「最感性的理科」!從中她關注到生態,看到完整的大自然是如何維持和諧性與多樣性,於是被農友打動,從醫學研究所走入田間。顧瑋虧自己常常一廂情願,每一段創業從「什麼都不會」開始,至今父親仍是忠誠的「反對黨」,認為不管是從事研究,還是考個國家考試當公務員,都遠比現在做的事情穩當。但顧瑋坦言,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不知道該做什麼事的時期,想做的事能力可能不足,能力足夠的事又不一定是夢想。
回想至今人生最大的轉折點,莫過於30歲時離開一手創辦的「在欉紅」,頓失方向的顧瑋幸虧當時出現長輩支持與幫助,從頭開始學如何做伴手禮、做選品實在很辛苦,更稱「現在能分享許多求生技能,都是那時期學會怎麼活下來的!」而那位長輩也是顧瑋至今唯一認定的「老闆」,讓顧瑋提醒自己30歲後更須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顧瑋以一個實際到當地「交陪」的學習者角色,發掘許多農業感動人心的故事,不管是探尋台灣米的品味、追求在地農產的分享精神等,都將把台灣食材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更多內容請看► http://bit.ly/2uxiX2X

農業 刊物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50 年前,日本幕府被推翻,明治政府取而代之。剛誕生的政府為避免日本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大量引入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進行一場令日本脫胎換骨的改革。
1871 年的岩倉使節團,由新政府多位決策高官以及留學生組成,以近 2 年時間考察 12 個國家,寫下長達百卷的紀錄,探索範圍遍及工學、法學、商業、金融、鐵路、軍事、礦業,甚至農業經濟等知識,亦了解到學習國際系統和規則的重要性。岩倉使節團回國後,其西方文明見證人身份,對明治維新日後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
明治政府力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政策,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進行全面改革,最終目標是走向富國強兵,成為現代化國家。其後日本分別在 1895 年及 1905 年的甲午、日俄戰爭中獲勝,1911 年更成功廢除部分不平等條約,躍身成為強權大國。
而日本近代史這重要的一頁,亦能見到香港身影。現存的大阪造幣博物館(前身為大阪造幣局)就是參照 19 世紀香港造幣局的設計和設備,甚至同用「圓」作為貨幣單位。幕末及明治期間的日本留學生、使節團多先經香港,再遠渡外國,其中香港編印的「華英字典」、中英雙語對照的教科書「智環啟蒙塾課」等刊物傳到日本,亦受到日本知識分子重視。
延伸專題:
【明治維新 150 年:一個亡國危機 改變日本命運】
https://goo.gl/XRJKGN
【「十月革命」是死胡同還是新理想?】
https://goo.gl/PSJk7B
【兩分鐘歷史:六日戰爭如何改變中東?】
https://youtu.be/CBtlC3yHtVI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Telegram 頻道】https://t.me/cupmedia
【WhatsApp 群組】https://goo.gl/9BPmQ1
【追蹤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upm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