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時的組間休息應該多久?】
這算是年度最常詢問的問題之一了,簡短統一回答一下。
-------------------------------------------------------------------------------
【用非常不謹慎但大概合用的大眾通用模式】
-
1. 如果你是每組次數都會衰減5下的那種,休息3-5分鐘(或以上)。
-
2. 如果你是每組次數都會衰減2下的那種,休息2-3分鐘(或以上)。
-
基本上休息久一點,每組強度可以保持得差不多,休息越短越可能來不及恢復(ㄩˊㄔㄨㄣˇ),且強度越低...當然也會直接影響到訓練效益,完全沒必要每組都這樣亂弄,那叫做不會練。
(不會練不代表沒有效,請參照【沒飲食控制、不吃高蛋白、不吃水煮,一樣練很好的原因】)
-
如果你已經得到答案,可以跳走了,因為接下來字很多...
然後很可能也只剩下極小眾族群在乎原理...
-
說真的,我複雜又細膩的腦袋(噁),用打字肯定會花個幾小時,但我也盡可能地在減少字數。
-
------------------------------------------------------------------------------
好了,【一組要休息多久】真正的答案來了。
-
"設定的動作模式中"
1.關節角度改變時負責驅動的肌肉總量
2. 每個關節位移的角度,關節的扭矩和肌肉之間的關係如何
3. 每個關節的轉動慣量和其中彈性元件發揮得多好(如果有加速度,且是常態性的,也有SSC的邏輯在其中,效率越高越節能)
4. 動作模式的參數熟悉度: 包含習慣的速率、軌跡、角度等
5. 訓練的器材的慣性-例如啞鈴槓鈴的元素大致上僅仰賴地心引力,與本體之間的參數互動然後距離地面很近所以不提aerodynamic,而某些器材例如KEISER的ISOKENETIC則引發不同的關節-肌肉互動關係,因此代謝物累積很可能大幅度低於或高於預估值。
-
"上列設定的參數,假設已到達一定熟悉度和適應"
1. 動作總時間,和能量代謝類別有關,例如ATP-PC系統和無氧醣酵解交界點最"容易爆"。
2. 設定的參數下,如果在假定的零疲勞之下,能持續揮發多久會到達"力竭",大致決定區間在某個能量代謝類別下。
3. 肌肝醣存量、肝醣存量
4. 腎上腺的"爆發量"
5. 乳酸閾值/無氧閾值
6. 血糖與本體的糖值新生效率
7. 每個個體的胰島素敏感度
8. 當日的HRV reading
9. 有沒有服用額外的物質,包含哪種類型的肌酸、胺基酸、PED、碳水等各種食物,對消化系統、內分泌、自律神經的影響
-
好了,大致上想告訴大家,沒有什麼休息時間是準的,真的很看經驗,首先上面的東西至少要懂,才會分配休息時間,而且還要考慮到如果是上一小時的教練課,有時候訓練量要塞滿更棘手。(其實還沒寫完)
-
反正原則上是這樣,越短時間內塞滿越多訓練量,且強調單組輸出功率,並且要確定在下回訓練之前能從這些訓練量中恢復...大概就是你要思考的要素總和,休息時間的長短可說是環環相扣。
-
疲勞的狀態能徵招的運動單位一定是少的,至於有徵招到的單位是不是你要訓練的單位,就是你要安排休息時間的基準。
(運動單位控管肌纖維..越疲勞就剩越小的單位..不然為什麼會"沒力",叫的到就有做工了啦...)
-
-
-
(有認真看完的學員們,可以開始觀察並決定要不要fire你的教練了)
轉動慣量 原理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科氏力來談跑步的擺臂與擺腿】
"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的第16章談到科氏力(Coriolis force),論述得很精彩,利用圖片把部分譯稿整理出來分享:
我們都曾看過花式溜冰選手跳躍旋轉的動作(圖16.4),動作上有許多的變化,但相同的是這些旋轉動作大都是透過手臂(有時是騰空腿)來啟動。花式溜冰選手在旋轉前會先把手臂向外延伸,接著利用擺臂使身體旋轉,下一個加速轉動技巧則是收回手臂靠近身體,此時轉動速度會因為旋轉半徑縮短立刻急劇加快。這是運動選手中運用科氏力最經典的範例。
接著我們來看科氏力是如何運用到跑步運動中。想像一下跑步時把手臂和雙腿刻意向身體外延伸,手肘和膝蓋都不能彎,此時每跑一步手掌都會畫過一個很大的弧線,前腿向前跨大步時,後腿也會同時被留在身體後方,就像一條腿尾巴似的。所以跑步時若四肢都保持伸直狀態,擺動的範圍會變大,擺動的速度也會變慢,這會使你在跑步時更耗費體能。
現在邊跑邊把手腳收回來,使它們在擺動的過程中盡量靠近身體,你立刻就會發現擺動的速度變快了。這就像花式溜冰選手把手腳收回身體就能加速轉動一樣,跑者也是利用同樣的原理來加速擺動。收回手腳的動作不只能加快跑者的擺腿與擺臂動作,也能節省體力的消耗。妥善運用科氏力可以節省肌肉的力氣,所以感覺起來可以跑得更輕快……
用物理公式來解釋這個現象:
→角動量=轉動慣量×角速度(用公式表述為L=I×ω)
→轉動慣量=Σmr2
→L=(Σmr2)×ω
轉動中的角動量會守恆,也就是L不會變,所以當轉動慣量(I)變小時,旋轉的速度(ω)就會加快。
在運動的過程中,身體的質量幾乎不會改變,唯一會改變的是轉動的半徑,當半徑一改變,轉動慣量就會變小。以跑步來說,轉動半徑是指擺盪腿的腳掌到臀部的距離。跑者若想提升腿部擺動的速度,由於腿部的質量無法改變,所以只能透過縮短半徑(也就是腳掌和臀部之間的距離)。這項知識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提升跑步動作的效率:
1)支撐期:此時你的整個身體繞著支撐腳向前轉動,盡快彎屈騰空腿的膝蓋而且盡量維持在彎屈的姿勢(關鍵跑姿)有助於提升身體向前轉動的速度。
2)擺盪期:想要加快腳掌在臀部下方擺盪的速度,並不需要主動向前用力擺腿,只需要從地面拉起腳掌使膝蓋彎屈即可。收腿時,擺盪半徑變短,所以腿部肌肉不用主動用力向前,擺盪的速度也會自己變快。技術優秀的跑者不會主動向前抬膝,或刻意用力擺腿,他們只是單純把腳掌往臀部拉,腳掌就會因為科氏力自動回到臀部下方(也就是姿勢跑法要求跑者必須盡快進入的「關鍵跑姿」)。
3)擺臂:手臂彎曲能縮短擺動半徑,半徑縮短轉動慣量也跟著變小,也就是說手掌盡量靠近身體擺動會比較輕鬆,但同時也要注意手肘與手臂不能太過緊繃。這也是為什麼所有菁英跑者的手掌都要這麼靠近身體的緣故,因為手臂擺動的速度才能以最少的能量跟上步頻。
利用這點物理知識也許就能幫你突破個人最佳成績。大家必須瞭解:藉由縮短擺動半徑這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減少體力的內耗,更省體力的好處就是提升整體跑步的效率。
轉動慣量 原理 在 大肚山傳奇(產業升級轉型服務團-傳產中分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週三Q&A 】 翻身陀螺『讚』起來!
.
超神奇!為什麼陀螺會站起來
A:陀螺本體形狀中心與質量中心不一致
B:裡面裝有平衡儀
C:以上皆非
我們將於明天下午15:00公佈解答,並抽出六位得獎人員!
幸運得主可得到 翻身陀螺一入
.
快來一起動動腦吧!
各位觀眾! 答案是A,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
另外有網友說這是翻過來,金雞小編覺得實在太有梗了
原理是:利用陀螺本體形狀中心與質量中心不一致,
造成兩個直線軸之轉動慣量大小不一,促使陀螺由直立
到水瓶翻轉。
咱們下周三再見
抽獎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VSWM_qSv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