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的研究中很重視邊緣人群、邊界、階層與階級等研究,甚至形成了一個界域人類學(borderland antrhopology)的研究領域。整體來說,這類型的研究都會關注在人群移動、身分的流動以及不同、多重邊界的劃分與動態過程。今天,小編就要介紹一個配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由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同學策展的展覽,其中的主題與概念就很大程度的放在邊緣人群與邊界的劃分與動態過程上。雖然因為疫情而無法繼續以實體展呈現,但是,同學們仍舊將大多數的展覽內容都轉化成能夠線上觀看或聆聽的。不但有展場的介紹、展覽主題的視覺與故事朗讀,還有展覽相關的教育活動都會陸續上線,非常適合在家防疫但又想看展的朋友們喔!
--------------------------
輔大博館所X518博物館週主題展覽】
5/18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但很可惜因為疫情各大博物館的活動都被延期或取消,而我們的主題展覽也不例外😢😢
不過,為了響應今年ICOM的主題「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The Future of Museums – Recover and Reimagine),策展團隊決定轉化展示手法,將所有內容搬上臉書,讓觀眾在家就能夠了解我們的展覽🥳
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從展場空間配置開始吧~
(歡迎搭配展場空間配置圖:https://www.facebook.com/fjumust/posts/3999785116781497)
整個展場分為「展覽總說」、「邊緣故事」、「邊界·邊緣」、「纏繞邊界」 四個部分。
首先,於「展覽總說」引用了兩首詩作為引子,分別是北島的《界限》與Robert Frost的〈Mending Wall〉,希望能透過詩中流動的河及圍牆帶出「邊界」的意象,同時告訴大家我們所談論的「邊界」是一種社會關係,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接著進入展場的核心區——「邊緣故事」。展示收錄9位故事分享者邊緣經驗的9本手工書📘📙,並展出與故事相關的物品,搭配故事書寫者的獨白,從物件和聲音兩個角度,來帶領觀眾感受「邊緣」的存在。
當觀眾閱讀他人經驗後感受到了邊緣,就能進入下一個展區——「邊緣・邊界」。這區從「邊界」概念切入探討邊緣的生成。透過心理、階層、族群、信仰四個角度,探索邊緣與邊界的交互關係,並進一步以「邊緣故事」的9則故事為案例,了解這四種邊界是如何作用。
最後,策展團隊策畫了一項共同創作計劃,也就是最後一個展區——「纏繞邊界」。觀眾可以在展板上的5則邊緣故事中,尋找引發自己「邊緣感」的關鍵字,用不同顏色的毛線🧶將它們纏繞、相連成可見的邊界。隨著纏繞的線條越來越錯綜複雜,它將成為一件集體藝術創作,在最後與本展主題「流動的邊界」相互呼應,反映出社會的另一種樣貌。
而展場示意圖中「電視牆」、「圖書區」及「觀眾故事牆」的介紹,就留一點懸念讓各位等待後續貼文的內容咯😚
接下來策展團隊會陸續分享各展示區的細節,請持續關注輔大博館所粉絲專頁,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更多特展相關報導請點以下連結👇👇👇
🌱輔大新聞網: http://140.136.114.206/blog3/archives/009023.html
🌱生命力新聞:https://www.facebook.com/vita1997/posts/4025511380829083
🌱輔大之聲:https://drive.google.com/....../1eXZM_xgWdj5_px....../vie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動邊界邊緣的人
#518博物館週特展
#防疫不防藝
#輔大博館所108級
#輔大博館所
#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我們要試著推廣人類學中的各式概念與眼光時,辦讀書會、講座或活動往往是最常被使用的方式。不過,當人類學家們思考如何更進一步觸及更多的群眾、以更深入一般民眾生活的方式來推廣時,博物館就成為人類學家最好的夥伴了。換句話說,當代博物館的許多文化、族群、語言、歷史、科技等教育與展示,有許多都與人類學的價值相符,或是與人類學研究息息相關。我們不只是能夠從文化與社會走向博物館而已,博物館實際上也正在走向社會。當代博物館很重要的一個議題就是如何進行社會參與與實踐,讓博物館不再停留過去的場域之中。今天小編不是要分享貼文,而是要工商一下小編工作的單位,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即將在10月份於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博物館社會參與與實踐的工作坊,為期兩天,有興趣的百工朋友請參考下面連結於貼文。
-----------
【輔大博物館所X臺博館X社會參與實踐設計思考工作坊】
博物館如何與人產生緊密的連結?行動派博物館又如何創造?邀請你與我們一起發想&創造博物館社會參與的行動方案!
本次活動由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合作,邀請到國內從事博物館設計、社會設計、展覽策劃、方案規劃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由林承毅(林 事務所執行長)以第一天講座作為開場,接著朱家琳(老派博粉繆思長)、剛勇(人生百味創辦人)、林仲如(阿山顧問公司展示科技研究員)、林志峰(博物館產業研究室主持人)、陳柏谷(藝術圖書編輯)擔任分組指導老師,以設計思考的方法,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切入,帶領學員進行博物館社會參與實踐方案設計與提案。
活動名稱:博物館社會參與實踐設計思考工作坊
活動時間:109年10月16日 - 109年10月17日 (兩天10:00-17:00)
活動對象:對博物館社會參與實踐議題有興趣的專業人士,包含博物館從業人員、研究人員、學生等
活動名額:30名
活動費用:免費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9月28日止,額滿將提前截止,並依博物館從業者進行篩選
報名資訊:https://reurl.cc/5q8bln
備註:
1. 為便於小組討論共創,請自備筆電
2. 可登錄公務員時數,兩天共12小時計算,需提供身份字號等資料
3. 活動第一天憑郵件通知進行報到,並依分組入座且不得任意更換組別
4. 因活動課程具連貫性,學員必須二天全程參與,不可隨意缺席
5. 因活動名額有限,將以博物館從業者為優先進行篩選
#輔大博館所
#台博館
#社會參與實踐設計思考工作坊
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 在 總編輯の永續時尚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資訊爆炸、視覺左右資訊的當今,策展是顯學,策展力人人必修。如何透過時尚觀點策展、引起共鳴,是當今最新策展思維。
曾經到訪倫敦V&A博物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等博物館,看了知名服裝品牌 madeleine vionnet、Balenciaga、Sonia Rykiel......等設計師的時尚展,觀看的不是純粹的當代流行而已,反映的是時代的美學思維、生活型態、工藝文化,時尚其實是見證了某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和大眾生活的縮影。
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將於3/26-3/27舉辦「時尚策展2.0:遇見台灣」國際講座暨工作坊,亮點是邀請到三位重量級國際時尚策展人:
.MFIT紐約流行設計學院-博物館館長史提爾館長
.V&A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史丹菲爾資深時尚策展人
.KCI京都服飾文化研究財團-深井晃子前館長
除了國際論壇外,隔日還有機會讓這三位時尚策展人親自指導的工作坊。而我也將擔任此工作坊的協助導師之一,難得可以與三位大師交流,超期待啊~😊 #最後會評選出一優秀團隊與三位策展人共進晚餐喔~
快加入【時尚策展2.0-跨域策展工作坊】
2018/3/27(二) 13:30-18:00工作坊
@輔仁大學創意設計中心(宜真學苑一樓)
馬上報名工作坊👉https://goo.gl/ybxPfS
活動簡章👉https://goo.gl/8KHWVL
活動網站👉https://goo.gl/jgmMLZ
#時尚策展跨域策展工作坊
#我也好想組團報名啊
🚗快加入【時尚策展2.0-跨域策展工作坊】與飛炫共舞!
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為了你蠢蠢欲動想要創作的腦舉辦了前所未有的國際盛事!!
MFIT紐約流行設計學院博物館館長史提爾館長、V&A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史丹菲爾資深時尚策展人、KCI京都服飾文化研究財團深井晃子前館長的達達馬蹄在耳邊響起,準備傳授你寒梅徹骨也沒聽過的內線情報!!
被春天的詩意開啟了充滿創意的動能的你,我們替你找到發揮的地方了!!
快加入【時尚策展2.0-跨域策展工作坊】
名額有限,報名就在這裡☞https://goo.gl/ybxPfS
好康1.與歐美日評審討論觀點頭頭是道好聰明
好康2.動腦的春天與時尚同行好美麗
好康3.準備材料有1500 給你 好lucky
好康4.名人導師加持彷彿中國好聲音
好康5.知識與時尚風格再加上可能獲得的5k獎金好不可思議
好康6. 5000塊拿在手裡再送你一頓免費與歐美日女神的燭光暗等實在等不及
::::: 時尚策展2.0:遇見台灣 ::::::
✓國際講座暨交流活動
2018/3/26(一) 09:20-17:00
@華山文創園區中3館2樓拱廳
馬上報名講座👉https://goo.gl/cs7irP
✓跨域策展工作坊
2018/3/27(二) 13:30-18:00工作坊
@輔仁大學創意設計中心(宜真學苑一樓)
馬上報名工作坊👉https://goo.gl/ybxPfS
活動簡章👉https://goo.gl/8KHWVL
活動網站👉https://goo.gl/jgmMLZ
#春天到了我們與時尚一起手牽手
#時尚策展2.0遇見台灣
#跨域策展工作坊
#和MUST一起策你的時尚
#輕鬆跟上博物館最新趨勢
#最潮的研究所讓你成為最狂的博物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