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在誠品地下書街的回頭書區看到這本號稱已絕版的《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非常開心。
[內容簡介]
衝動、直感
圖像世界的拾荒者。_____大竹伸朗
自草間彌生、橫尾忠則、村上隆與奈良美智後,
日本藝術界在國際上最有潛力
結合通俗與前衛的下一波勢力潮流代表人物。
從追憶少年到「全景1955─2006」展創作軌跡全記錄
宛如鬼才般的全能藝術家,是大竹伸朗給人的明快印象。以畫家身分廣為人知的他,創作手法卻繁雜且多樣地令人目不暇給,這些精采華麗,但絕非淺嘗輒止的手法,多年來覆蓋了從素描到油彩的繪畫創作,自靜照攝影延伸至實驗錄像的影像生產,以路上拾遺、蒐集商標與裁切印刷品為主軸,並加以重新組裝拼湊的現成圖像剪貼術等。而他宛如萬花筒、綜藝團與破爛老屋交配結合的大型裝置物件,無論是舊屋廢墟、公共澡堂、校園裝置或歌唱機器,都展現出其講求混種疊合與即興拼貼的獨特美學感性。除此之外,他還是匠心獨具的獨立製書者暨設計人,對於印刷術與字型學有著特殊的感性執著,並著有多部闡述創作理念、文風接近內心自剖與生活反思的獨白書寫。
究竟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創作實踐背後,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大竹伸朗1955年出生,從小就喜愛繪畫,並以成為畫家為目標。1974年,東京藝術大學落榜後進入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科,讀了一星期便休學,跑到北海道別海町的牧場工作,期間在北海道各地從事繪畫及攝影。1977至1978年前往英國,在當地以各式各樣的情景為題材,進行攝影及速寫,並於1986年將作品集結成冊出版。他在倫敦的波多貝羅路跳蚤市場認識了一位販賣大量火柴盒的人,這成為了他投入一生製作的「剪貼簿系列」作品的開端。1980年從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科畢業,與友人組成噪音樂團「JUKE/19.」,獨立製作發行專輯。
80年代初期,大竹伸朗以鮮明強烈風格出道,在業界造成震撼,成為日本新繪畫(New Painting)的旗手。他以「既有存在的物件」為素材,透過繪畫、拼貼、攝影、裝置、聲音、書籍等不同媒材,強烈且直觀地建構自己的世界。1982年開始在日本及英國等地舉行個展,獲得極高評價。而後進行繪本、攝影、立體雕塑、拼貼、行為藝術等各式各樣的藝術表現,活躍於國際。1995年,與山塚EYE組成行為藝術雙人組「Puzzle Punks」。2006年,於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OT)舉辦大型回顧展「大竹伸朗 全景 1955-2006」,以近兩千件的作品群作為至今藝術活動的大成。此展覽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在世藝術家個展,被評為空前絕後。
在大竹伸朗的圖像世界裡,最核心的創作手法莫過於「張貼」(paste)。「畫」與「貼」兩種素樸本能的動作間,有著彼此纏繞、互相交疊的親合性,也是一種創生式的自然衝動。因此無論是印刷品上的現成影像、相機攝取的照片影像,以及畫家手描或油彩繪製的圖像,在大竹伸朗的剪貼本、素描簿、繪畫板,乃至於裝置物上,都是可以不斷覆貼增厚或剝除斑駁的,一種奠基於創作者主觀直覺與創生衝動的時間層塊,就像風化後的化石遺跡般,體現出某種個人性與時代性的視覺徵兆。而這種以「張貼」作為核心手段,講究層塊堆砌與時間疊面的圖像積累剝除術,遂成為大竹伸朗獨樹一格的創作方法論,體現在他各式各樣的跨類型創作實踐裡。
他那彷彿熱病(fever)般的旺盛創作欲,背後是一種對於「已經存在的事物」(what’s already there)之肯認與著迷。他的身體與眼睛宛如一組對著圖像世界進行無間斷掃描的照相鏡頭,不斷撿拾著周遭各種稍縱即逝、卻讓他深深著迷的圖像物件,多年來所累積的素描本、筆記冊與剪貼簿,本身成為具有獨立生命的「作品」群,被視為是其創作裡最精華的核心,它們大多沒有清楚的起承轉合,豐艷混種的厚重皺褶,更像是一系列的迷途地圖,具體呈現了多年來大竹像是圖像世界的拾荒者般。
這種與「剪/貼」概念息息相關,對圖像世界高度好奇的創作趨力,曾促使大竹伸朗將攝影家理查.阿維東(Richard Avedon)的攝影名作《Portraits》,完全按照原書順序地以自身風格全本臨摹了一遍,成為圖像衍生變體的素描本《Portraits by Avedon: 18th July, 1979》;當他在書店裡遇上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厚如磚塊的巨冊《Complete Paintings and Drawings》時立刻抬回家,將其當成黏貼作畫、圖像對撞的厚實底本,就像是要與其「決鬥」一般。大竹這種以既有書籍作為剪貼底本,並在上面塗鴉作畫的創作手法,至今最少有七十多本以上,後來匯集成《A Compact Guide to Shinro Ohtake Scrapbooks》,原本被人們認為不登藝術大雅之堂的個人剪貼簿,如今已然形成自成一軌道的小宇宙,有著獨自的迷你指南,是大竹伸朗最核心的創作母體之一,而在他其他的繪畫、裝置與大型公共藝術作品裡,都不難看到此種不斷疊合、張貼與漸趨斑駁的剪貼簿美學意識貫穿其中。
大竹伸朗憑直覺蒐集來的物品構築成的建物,總是呈現出一種俗豔的趣味性與庶民的親切感。他曾在本村「家計畫」藝術空間中,改造一座舊齒科醫院,並將它命名為(舌上夢/ボッコン覗)。2009年,應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之邀,在直島上創作的銭湯「I♥湯」,再次展現大竹伸朗的拼貼表現主義,從外觀的巨型裸女剪影燈箱,到室內的彩繪磁磚風呂繪、船艙、松樹,和來自日本性愛博物館「秘寶館」的大笨象模型,以及各種原創藝術畫作等等,都讓觀眾看到藝術家的爆發性。這個由大竹伸朗創作的狂放藝術品,於2009年7月底正式對外營業。2012年,他應邀參加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的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2013年,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則邀請他前往參展。大竹伸朗的國際名聲日益大增,作品質量兼具,廣受日本國內及海外美術館收藏,儼然成為自草間彌生、橫尾忠則、村上隆與奈良美智後,日本藝術界在國際上最有潛力結合通俗與前衛的下一波勢力潮流,而備受矚目期待。日本中生代藝術家村上隆表示,大竹伸朗可謂他的啟蒙老師,當年他就是看了日本當代藝術推手小池一子,在佐賀町展覽空間策畫的大竹伸朗展,才走上藝術之路。
驅動大竹伸朗成為藝術家的源頭,是他那股對圖像世界的疑問、困惑、好奇與衝動,也是《看不見的聲音,聽不見的畫》中不斷反覆致意的一個母題。本書是大竹伸朗從追憶少年到「全景1955─2006」展創作軌跡的全記錄,由56篇散文組成,分為<遠景:記憶與創造><全景><近景:日常與創造>三部分,除了日常生活,大竹也重新思索每天創作的各種主題和具體素材。他試著在可能的範圍之內,以繪畫創作為主軸,將過去自己所創作的立體作品、版畫、攝影、照片、貼畫、聲音、繪圖等作品,與自己的距離、邂逅和思考等,徹底轉換成語言:
以什麼樣的觀點,將直接連結到創作的衝動和思維,轉換成什麼樣的語言,才可以順利傳達給人們?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結果,卻總是重複陷入一股無法順利轉換的焦慮當中。不過,我微微感覺到的,那種「每次都無法傳達的焦慮」,最終總是會讓我「動手」進行畫作或文章的創作。
某天,在進行剪貼簿的創作時,我腦海中了突然浮現「地圖」這個字眼。剪貼的行為,感覺就像是針對自己內心的「地形」進行地圖製作。當時,我以為那只是自己的幻想,但之後,我認為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以各種不同形狀呈現的未完成「地圖」。
以什麼樣的方法、和這種內心「地形」產生什麼樣的關係,或者完全無關,就因人而異了。
就算這始終是張未完成的地圖,但我非常想透過某種表現方法,盡可能在內心中感受到的「地形」中來回漫步,即使很模糊,可能的話,我還想看看燒炙出的「地圖」,就算只有一瞬間。
Search
軌道燈軌道裁切 在 COLORS 華彩光電- LED燈條上都標有裁剪線 的必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