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跳高的袋鼠】
#一個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前幾天拜訪宜蘭的一間牧場
意外的發現,裡面竟然有袋鼠!
連在動物園都不曾看過的袋鼠這裡竟然看的到
孩子們自然很興奮地搶著餵食
「他會跳很高嗎?」唯可問
「袋鼠應該會跳很高吧」我不確定的回答
「他可以跳像牆那麼高喔!」
一旁的工作人員指著旁邊的一道牆熱心地回應
那牆將近一層樓的高度
「哇! 可以跳這麼高呀!」我驚呼
「對呀! 不過他們現在不會跳這麼高了」
「為什麼?」
「因為在他們小的時候,飼養空間的天花板比較低,他們跳起來時就會撞到天花板,幾次之後他們就不會再跳了」
我聽完之後理解了
同時也覺得心情好複雜
還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
「我們是不是也都跟袋鼠一樣
被無形的天花板侷限了自己的能力?」
明明可以做得到,但卻不相信自己做得到
過往的經驗彷彿無形的天花板
就算活在沒有天花板的天空底下
內心的恐懼也讓我們不敢嘗試再往上跳
這讓我想起一個殘忍的實驗...
#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五十年前塞利格曼(M. Seligman)和梅爾(S. Maier)做了一個經典的「習得無助」實驗。他們讓兩組狗兒不定時接受完全相同的電擊,但第一組狗有控制權,被電擊時只要壓一個板子就可以逃避電擊;第二組狗則完全被決定,不管牠們做什麼,都與是否被電擊無關。
實驗第二天,兩組狗都接受另一個逃避電擊的實驗,籠子中間有道隔板,狗被電擊時,只要跳過隔板就可以逃避電擊。
結果,第一組狗一被電,就會趕緊跳到隔板以逃避電擊。但第二組狗,就是昨天「被決定」的狗兒,放棄了努力,躺下來被動的接受電擊。牠們哀哭,大小便失禁,但就是不再嘗試跳過隔板。結論是:第二組的狗學會一種「做什麼都沒用」的想法,牠們「習得無助」了。
(以上內容取自曾世杰院長)
在正向教養中孩子負向行為中的最後一項
就是無能放棄
當孩子試過各種努力都無法滿足內在深層的渴望時
孩子就會開始自暴自棄,同時也產生無助與絕望
「沒有用的,放棄吧! 我做不好,我沒有能力也沒有價值,我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要對我抱以任何期待與希望,一切都只是徒勞,因為我做不到。」
在這階段的孩子會變得非常的退縮、消極與逃避
對於成人的任何作為都毫無回應也毫無改進
進而也讓成人感到挫敗、無助與無能無力
要不是完全放棄孩子,就是過度的幫助與保護
如同被眷養的袋鼠
失去天生就有的跳躍能力與自信
只能活在人類所期待,那小小的園區當中
#實驗過後三十年發現名為希望的迴路
2016年7月,兩位心理學家共同發布了一篇新的研究文章。
通過腦神經研究,實驗顯示當年「習得性無助」的現象,「被決定」的狗兒並非「學會了」無助;而是,因為前一晚不斷受到電擊,產生強烈的焦慮感和壓力,出現哺乳動物的自然反應—就是抑制了反應(inhibit control)。
原來,腦部的原廠設定是認為,凡是我們感到壓力的東西,都是無法控制的,因此自然反應是「沒反應」。
而有控制權的狗兒,因為在前一晚練習了用壓板子來控制情況,牠們學會了「控制」,因此超越「沒反應」,而做出正常的躲避。
塞利格曼和梅爾稱之為「希望的迴路(hope circuit)」,通過日常的「控制訓練」,建立抗壓性(resillience)。從學會控制當下發生的事做起,開始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負面事件感到有掌控權。
(以上內容取自女人迷womany)
這也和正向教養在面對無能放棄的孩子
所採取的相應作法不謀而合
#建立孩子希望的迴路
面對無能放棄的孩子
所能做的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
並停止所有負面的評論與責備
陪伴孩子從小事情開始練習
一步一步透過簡單任務的成功建立自信
只要孩子有顯現積極與努力的部分
那怕再微小,也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讓孩子慢慢找回可控感
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且值得被愛
✏️本日金句:
「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願我們與孩子
都能重拾在天空下跳躍的勇氣
#正念育兒 #正向教養 #意識父母
/
補充: 感謝 糖果家好好睡 的提醒
關於袋鼠因為天花板擋住而「受限」
以及狗兒遭受電擊而「受創」的差異
(話說習得無助這個實驗網路上找到的版本都不太一樣,但主要傳遞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受創相較於受限所產生的壓力多的更多
不過在我看來兩個最終都會導致受創的結果
差別在於主動跟被動,以及形成壓力的速度
這篇主要想傳遞的意思是
無助會成為一種慣性反應
而要打破這種慣性,需要因著鼓勵與小成功而來的勇氣
一步一步的調整淺意識中的信念
不管孩子亦或成人都是,與你們分享
(我自己過去也曾經是個無助的成人,所以特別有感)
路思大 新 創 園區 評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十多年前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文化與創意包裝在產業的框架下,一時讓大家相信這種兼具文化與商業盈利的模式將會是台灣文化界未來的樣貌。但是,在各個文創園區、文創產業、文創商品甚至是文創旅館的出現,以消費的方式形塑出一批擁護者。不過,這批數量可觀、消費力十足的擁護者,常常給人的印象是跟隨著潮流進行消費,他們的品味也與文化深度的內涵有所差距,網路上以一種揶揄的口吻稱呼他們為「文青」。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其消費者都對文化領域毫無貢獻,相反的,如果不是因為產業與消費者共同創造出來的市場規模,許多傳統文化或文化傳承也就失去了轉型或延續的機會。小編今天要推薦的文章就在描述過去台灣影院特有的人工繪製電影海報看板,曾經帶有一種沒有跟上潮流、與電影海報只有80%相似、不夠精緻的標籤,但是在現在大型液晶螢幕廣告看板、高解析度電影海報成為常態的今天,這種手繪電影看板反而帶來一種台灣特有的懷舊氛圍,以及特殊景觀。這樣曾經被認為是過時的工藝,是否也有轉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或商品的機會呢?台南的全美戲院以及畫師顏振發就能夠提供一個很清楚的回答來讓我們了解這個轉型的機會與經過。
—————————————
「文創」這個詞彙在臺灣的文化界中,有著微妙的定位。某種程度來說,它能將各種文化元素結合視覺與商品設計、企劃經營與資本操作,使其能與當下快速運作的社會持續連結與創新。不過另一方面,商業操作與消費訴求的過度介入,卻容易讓原有的文化內涵流於速食與表面化。這樣的爭議在松菸文創園區初創之際便引發討論,包括權利金問題,古蹟轉型卻引入大型百貨賣場與旅館等等,讓所謂的「文創」一詞慢慢走向狹義甚至「負面化」,文化工作者與公部門也一度對這用語避之唯恐不及。不過事實上,所謂的「文創」如果結合了縝密且深入的地方研究與論述建構,反而能讓原本沉寂的文化,重新發揮影響力,而本文則試著從全美戲院的操作形式,與今年出版的兩本專書《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和《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為中心討論。
談起全美戲院,最廣為人知的想必是那依然堅持使用手繪的大型電影看板,幾乎是永福路上最吸引各地遊客目光的著名地標。在戲院特意保留古風以維持自身特色的方針之下,造就了本地最知名的招牌人物,也就是現今仍持續執業的電影廣告看板畫師顏振發。2013年與2018年分別在國際媒體美聯社與英國廣播公司媒體報導效應的推波助瀾下,成了臺灣電影界的名人,在各種公關活動出現並且參與不同形式的跨界邀約,例如擔任電影《雙星殺手》的特別來賓,並且親自致贈其手繪看板給予導演李安與主演演員威爾史密斯。之後亦有時尚品牌與流行音樂的聯名合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想必是與Gucci合作的Art Wall計畫。在這個合作當中,顏振發被邀請到永康街繪製大型壁畫,跨國合作亦曾引發媒體討論,之後也與英國酷玩樂團、臺灣的五月天、迴聲樂團與八三夭共同合作,2018年亦獲頒臺南市卓越市民。一連串的文化創意操作與跨界,讓這位原本從事夕陽工藝的畫師,重新受到矚目,也讓顏振發能有培育新血的機會,固定在臺南開班授課,讓這個具有時代特色的廣告工藝可以有延續下去的契機。
當然這一連串的文化行銷,如果只是倚賴毫不間斷的品牌合作與商業炒作,反而會對這剛剛開始復甦的廣告工藝造成傷害,甚至讓大眾反感。而這相信也是為何今年會有《大井頭放電影》和《大井頭畫海報》推出的原因,即社會開始對這全美的電影手繪看板有初步認識之後,就必須有更深入的文化與歷史論述,去厚實這份想像。它並非只是企業主或當代媒體賣弄「古早味」或「地方風情」的符號,而是與臺灣電影史、臺南地方史與工藝史緊密連結的重要象徵。舉例來說,評論人王振愷一系列以全美戲院為主題的寫作計畫中,都把該處鄰近臺南古代重要水源的「大井頭」地緣關係出發,緊扣臺南的地方記憶,先以今年一月發行的《大井頭放電影》,完成了以全美戲院為中心的臺南戲院史梳理。從最輝煌的電影全盛時期,再到錄影帶、DVD與後續跨國境盜版現象以及數位串流媒體興起,在電影院事業慢慢沉寂的同時,主事者也開始以新的文化創意產業思維經營全美戲院。
除單純以播放二輪電影獲利的商業模式之外,全美也試圖透過與地方另類影展的合作,以及後續結合劇場演出的跨領域經營方向,回歸戲院於日治時期的出現初期,其實是電影放映與戲劇表演綜合的複合狀態,善用其古樸的戲院氣氛,將全美改造為以「電影」為主題的地方創生中心。今年七月發行的《大井頭畫海報》則以顏振發的畫師生涯為論述對象,從他與臺灣工藝、廣告與識別設計先行者顏水龍的宗親關係作為吸引讀者的開場白,背景論述從廣告概念開始進入臺灣的日治時期開始,街頭商業的「扛棒文化」進入了當時電影院的商業推介場合,再寫到戰後隨著大眾娛樂環境的改變,電影畫師逐漸凋零的狀況,獨留的顏振發則是在不同階段的產業轉型中,成了僅存的文化見證。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4727.html?fbclid=IwAR3q7mEDBbaduAIgxAnLelmD9XegJd7ROJO3zbYWZuCOz3t498QrRQ1w6nY
路思大 新 創 園區 評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臺灣文博會 ✸ 主題館- 相信律 The Law of Beliefs
——
100% 相信純製造
看見相信自己的方法
一個新的台灣正在被建造中,正在被許多微小的信念與行動累積而成。
在這六個夜晚,我們會拆解與重建六種理解與想像台灣文化的方法,不論是媒體、生態、編輯、策展、創作乃至身份認同。並將在這個跨媒體劇場的空間中,透過對談、分享、影像、相談室、與共創......等不同路徑,邀請大家一起參與尋找與挖掘這一切是如何成形的。
✸「相信之夜—臺灣的6種方法論」✸ 報名啟動!
4/17(六)▹
認同:走入台灣的山林生態與歷史文化|淦克萍╳龔卓軍
https://reurl.cc/DvLzmO
4/18(日)▹
策展:如何用策展介入台灣文化想像|2021 臺灣文博會策展人群
https://reurl.cc/mq48MY
4/22(四)▹
媒體:從數據資料到新聞報導|READr、關鍵評論網、天下雜誌
https://reurl.cc/AgLVjZ
4/23(五)▹
美學:如何從民間傳統創造台灣的視覺與聲音語彙|
何佳興╳黃建宏╳鄭陸霖╳落差草原WWWW
https://reurl.cc/OXLZrA
4/24(六)▹
詮釋:如何用編輯與策展再定義當代台灣文化|林昆穎╳張鐵志
https://reurl.cc/WEM6Ak
4/25(日)▹
創作:現場演繹一首歌的完成|Suming 舒米恩
https://reurl.cc/V3QA0Q
——
主辦單位 | 文化部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策展單位|豪華朗機工
策劃單位|華麗邏輯
策劃統籌|均勻製作
表演統籌|軟硬倍事
相信之夜|VERSE
視覺整合|三頁文
系統規劃|叁式
硬體整合|必應創造 B'in Live
空間執行|捌貳創意
線上體驗|Re-lab
動態捕捉|愛迪斯科技、彩蛋影像
動態影像|叁式 UltraCombos
展示燈光|何仲昌
展演燈光|Rokerfly Design 設計工作室
燈光裝置|Alchelight Lighting Design - 辰騂有限公司、華麗邏輯
音樂統籌|謝宗翰
音樂音效|中國科技大學、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喻安、鄭恩惠、牛劭鈞、高振毅、李陽丞、黃浩瑄、黃思瑋
表演團隊
參拜大廳 | 范頤、陳秋燁、曾智偉、魔梯形體劇場
相信神殿 | 徐浩忠、曾志遠、楊宇政、達康.come x 哈利、嚎哮排演
共創神殿 | 二律悖反協作體、王治文、巴萬、史達魯、林祐如、邱米溱、栢優座、創造焦點、賀世芳、謝宜璇、驫舞劇場
展覽文案|包叔平、楊喻斐
影像素材授權|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影像授權|中華文化總會
選品規劃|Pinkoi
選品訂製|錦源興 Gímgoânheng、曖曖。內含光 氣味實驗室 Äi Äi ILLUM LAB
表演服裝|艾恩尼森商行 IONISM BOUTIQUE
人力營運|鐵人基地
展務營運|華麗邏輯
#默劇 #脫口秀 #匯聚裝置
#雙面舞台 #光明燈 #相信之夜
… …… … …… … …… … …… … …… … …… .
2021臺灣文博會 ✸ SUPERMICROS 數據廟-匯聚相信的力量
04.16 - 25|文化概念 ▸ 華山1914文創園區
04.21 - 25|設計品牌 ▸ 松山文創園區
04.21 - 25|圖像授權 ▸ 花博公園爭艷館
#2021臺灣文博會
#SUPERMICROS #數據廟
#匯聚相信的力量
#CreativeExpoTaiwan
臺灣文博會 Creative Expo Taiwan
@臺灣文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