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賺錢不是目的什麼才是目的?
諮:「現在覺得最困難的是該選哪一個?」
我:「困難的原因是?」
諮:「喜歡的薪資比較低,我擔心未來薪水會很難談高;沒那麼喜歡的薪資較高,但就是用時間換。」
我:「那現在哪個對你比較重要?」
諮:「我覺得很難回答,畢竟誰不想要高薪呢!」
我:「所以高薪是你的目標嗎?」
諮:「難道賺錢不是每個人的目標嗎?」
我個人的結論是「把理想生活當目標更好」。
不把賺錢為目標,是否違反了我們求職就業的直覺?儘管在世俗社會,薪資與財富是最容易證明自己有多少價值的指標;因此,我們總是很難完全的跳脫追逐金錢的價值觀。導致我們工作變成是為了存很多的錢、買間房子,盡快「有資格」展開貸款人生,不為別的,只是想在這個社會上證明自己有能力做到這些,卻忘了好好吃飯、好好生活,維持住自己的步調,漸漸變成只是為了錢而工作的機器。
今天,在FB上看到一位軟體工程師,是我離開獵頭在創業的路途上,為了評估製作跨界真人圖書館的網站而認識。他問「1.2M 以後、1.6M 以後,大家是怎麼找工作的?」同時表示自己「撞牆撞了好多年」。我回想當年初見,他才剛結束四年的研發替代役,正尋覓高薪的好工作,所以問了許多產業與求職的問題。後來的幾年他都在新創公司,做著偏整合管理與PM的工作,但時間都不長。FB上常看他抱怨老闆爛、薪資不夠高,或問年薪2M以上的工作在哪?怎麼樣才能進Google?埋怨不喜歡基層做枯燥的技術,才選擇在新創做管理與整合,結果反而進不了國際型的大企業等等。
而另一位,也是認識多年的軟體工程師,他早期在大公司工作,因喜歡Apple,加上iOS生態圈崛起,他利用業餘自學iOS app開發技術。研究的過程中出了好幾本如何學習相關技術的書籍,後來離開大公司的穩定工作。這些年看著他不斷嘗試與蛻變,現在他的正職是作家,副業有專欄作家、接案工程師、講師、家教、企業顧問。
兩個人的起步差不多,但對職涯的焦點從一開始就放在不同的地方。一位是「高薪」,所以對每一份工作的選擇都是以薪資高為主。一位是「興趣」,所以走出了非典型的職涯路徑。我無法比較兩人的生活品質,但後者絕對過得比前者開心又有趣。
最後來看一篇新聞:美國夫妻達成夢幻目標!四十歲前退休去南歐生活
https://youtu.be/4TJAJiuwW9Q
布朗夫婦說:「提早退休,移民到不同的國家生活,不是一開始的終極目標,而是逐漸摸索到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我們總是告訴別人,我們是在追尋目標、懷抱期待,對我們來說,達成財富自由才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彼此。」
許多真實故事告訴了我們,把目光放在理想生活,我們會獲得過生活的快樂,其中包含理想生活所需要的金錢;但追逐金錢卻不一定會獲得生活的滿足,甚至很高的機率會落入比較而痛苦不已。
結論,理想的生活模式是逐漸摸索找到的,也就沒有標準。而金錢只是讓自己更趨向理想生活的工具。所以,賺錢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滿足理想生活。理想生活會隨著不同的年齡階段改變,需動態調整,沒有最好的樣貌,而是只要適合當下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樣子。
#生涯健檢
#生涯設計
跨界真人圖書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蓋洛普報告給我的啟發
最近因緣際會做了蓋洛普報告,總共34種優勢。顧問看完報告後對我說你超適合做「教練」跟「顧問」。
仔細研究後,真的很有趣。雖個別看沒有太多的意外,但串連後卻有不一樣的思考;只不過報告內容形容得太美好,多少會疑惑哪有報告所說得那麼好啦!😅
不意外的原因,應跟這些年來不斷推廣自我探索、生涯設計有關係;也因此算是對自己的個性、優缺點有深刻的認知。透過分享其中三個優勢,來與各位說說自己的發現吧!
其中報告中的「交往」提到:您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真誠互惠的一對一關係。您的真誠使你能夠建立起密切、持久的關係,從而培養信任與信心。
在舉辦工作坊沒多久後,我很快就把工作坊交出去,甚至連演講都盡量推薦其他的生涯設計師。除了要培育生涯設計師外,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我享受一對一更勝於一對多。儘管一對多的課程也可以做得很好,但相當消耗精力;所以一場一對多結束後總會疲憊好幾天,但一對一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報告中所提的交往,也算是印證了這件事,原來我喜歡質量勝於數量的對話。
再來報告中的「行動」提到:您是促成者。您很自然地知道如何將想法轉化為行動,並推動事情取得結果。您的活力富有感染力,並能夠帶動他人。
回顧過去,自己就是個衝動的人,有想法就立即行動,就算失敗也沒有關係。別看檯面上還在進行的跨界真人圖書館與生涯設計師,其實檯面下失敗或停滯的行動與計畫至少是五倍的量。也因如此,我反而越來越清晰自己擅長與喜歡,以及想要什麼,做事進而越來越有質量。所以,人的交往我偏好重質不重量;但事的行動則是重量不重質。
從以上這兩個部份,我認為可以用「人」與「事」,做個簡易的自我分析。在人際的交往,你喜歡一對一,還是一對多的場合?喜歡深度的對話?還是悠閒的聊天?在處事的方式,你是想法很多的還是不會想太多的?是衝動的行動派還是謹慎的評估者?這都與我們的生活工作有密切的關聯喔!
最後分享一個「前瞻」提到:您是個有遠見的人。您對更好未來的強烈期待和在腦中描繪出詳細圖景可以使願望變為現實。您對未來的願景可以激勵和推動他人達到新的高度。
在了解自己的強項與弱項後,由於更認同把強項發揮到極致,比補足弱項來得重要,從此就不再糾結於弱項。我曾經因為很多想法沒堅持到最後,而懷疑自己「三分鐘熱度」與「不夠自律」的問題。但執行的經驗多了以後,才瞭解失敗是常態,更是探索目標與價值觀的養分。所以,前面做了很多,放棄了很多,也才有了堅定的目標與現在的成果。前瞻也讓我意識到自己不會糾結於過去,讓自己活在當下,並總是看著前方。
另外前十的的優勢還有:完美、戰略、理念、伯樂、積極、自信、分析。
幸福與幸運的密碼,就是對自我瞭解的程度。對於積極想自我了解的人,蓋洛普報告是個不錯的選擇。從這些優勢中,哪些是你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怎麼運用在人生的道路上,透過顧問的解讀定會有豐富的收穫。
若想知道我向哪位顧問請益,可再私訊。
#Gallup
跨界真人圖書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媒合產業前輩的資源
諮:「我發現你可以做媒合的商業模式耶!?」
我:「恩?」
諮:「就像現在,你幫諮詢者媒合他們需要的職場資源。」
最近遇到一個新狀況,就是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自然的引薦了諮詢者給諮詢者,讓同產業的前輩給予後輩更加深入的職涯意見。會有這麼特殊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巧合:
1. 諮詢者們正好安排在一前一後,後輩在前,前輩在後。
2. 後輩的目標是FMCG產業的品牌端行銷,而前輩正好是FMCG品牌端資深行銷。
3. 當後者諮詢完時,前者還停留在原地,同一個空間但不同座位;我靈光一閃,就問後者有沒有時間?願不願意給後輩一些職場的實況介紹。
4. 獲得同意後,我直接走向前者,告知有這個機會,若她還有時間要不要直接請教前輩問題。
就這樣,前輩與後輩在我引薦下,直接開聊;我則趕赴下一個行程離開了;事後追蹤,收到他們的感謝之意,尤其對後輩的幫助相當大。
其實,生涯設計師本就有在做類似的事,透過生涯設計師經營的 生涯電話亭 (LINE/FB),任何人都可以來詢問生涯問題;若有產業資訊的需要,再媒合「跨界真人圖書館」多年來集結的各行各業專家,二次的連結。
生涯設計師們認為「一個人很難完整的幫助一個人,但一群人可以」。所以,我們打造的是助人社群,培育更多的生涯設計師,作為解決生涯問題的第一關,協助人們釐清、行動、覺察。探索初步方向後,再對接後續合適的資源;不論是就業、斜槓還是創業。
所以,若你想助人,我們有以下幾種方式與管道:
跨界真人圖書館:來分享你的職業生態、知識與經驗。(訪談報名表: https://forms.gle/oiyb26PJ65KnuqLXA )
成為生涯設計師:不論是線上線下,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助人釐清生涯問題。(成為生涯設計師前的第一步: https://lifedesignerworkshop.mystrikingly.com )
若你有生涯問題(興趣、專長、工作方向、人際議題...等):
歡迎加入生涯設計師經營的「生涯電話亭」社團提問,讓生涯設計師來陪伴你一起釐清、行動與覺察自己。
#生涯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