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奔跑吧>
昨天發了影片討論競爭優勢,得到很多很棒的留言
今天也讀到幾篇文章,其中 Morgan Housel 從生物學角度切入討論競爭優勢,很值得拿出來分享,下面簡單翻譯
----------
好幾十年來,科學家假設存在越久的物種更可能持續存在,因為時間證明了他們有能力可以生存。1970 年代早期, Leigh Van Valen 想證明傳統智慧是正確的,但他證明不了。他開始覺得演化是無情的力量,那些存在很久的物種只是很幸運。數據證明這個理論比較正確。有些物種確實存在比較久,但數據顯示各物種滅絕的機率是差不多的,不管這個物種只存在一萬年還是已經存在一千萬年
Leigh Van Valen 在 1973 的論文中說明了兩個原因。第一,競爭不像足球遊戲,贏家可以有休息的時間。競爭從來不會停止。一個物種相對另一個物種有優勢,這馬上會回饋給那個弱勢物種,使之進步。這是軍備競賽。第二,有些優勢創造劣勢。很多物種隨著時間經過會越長越大、越來越強壯。但更大、更強也會使之行動更慢、更難躲藏
演化是優勢的研究。Leigh Van Valen 的理論說明沒有永久的優勢。沒有物種是永遠安全的、沒有物種能停下來。就像紅皇后說的:在我的國土中,你必須一直不斷奔跑,才能保持在同一位置;如果你想要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
商業與投資也是類似的邏輯
美國有 3200 萬家企業,勞動部統計每年有多少家企業倒閉以及倒閉時他們創立多久了。深挖數據會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年紀是比較容易的。企業在創業前三五年有很高的失敗機率,然後挑戰會到一個高峰。平均各行業來看,創業 25 年倒閉的機率跟創業十年是一樣大的(如圖)
JP Morgan 的一個研究顯示,羅素 3000 家公司,在 1980-2014 年間,有 40% 的公司失去 70% 的價值且從來沒有回復。投資 100 新創企業,你可能認為有 40 家會失敗。然後你轉移到投資上市公司,一樣 40% 會失敗。他們可能活得比新創企業還久,但結果是差不多的
上述這些對於競爭優勢、護城河有什麼啟發?
說明了很難有長久的競爭優勢
就像 Leigh Van Valen 發現的,事物會進化但他們從來不會更好地適應當下的環境,因為挑戰也不斷在改變(things evolve but never actually become better adapted, because threats are always changing)黑犀牛存在了 800 萬年,但被盜獵者殺光。雷曼兄弟存在了 150 年,經歷了 33 次經濟蕭條,直到遇到次貸
在投資策略上也是如此
把投資想成物理是容易的,有一個不變的法則。但不是如此。就像 Leigh Van Valen 的演化論,成功只是在下一個挑戰者出現前的一點點喘息空間,那之後過去的技巧就沒有用了
Robert Hagstrom 在他的書中是這樣寫那些曾經有用現在卻沒用的策略:1930-1940 年代,深度價值策略賺翻了。二戰後主導投資領域的策略是股利模型。1960 年代投資者轉向追尋高成長的企業。1980 年投資者開始喜歡現金流。今天,好像投資者更愛 ROIC。如果堅守某個策略、某種風格,很可能你在過去一段時間中表現會相當差
好像沒有一個時期是投資者可以找到一個策略,然後就坐等它一直賺錢。世界在變,競爭者會創造出他們的利基來侵蝕你的利基
這也適用於職涯、工作技能、關係、國家
不斷奔跑吧
----------
另外昨天提到張磊說護城河是動態的,剛剛想想巴菲特有提過類似的觀念,他在 2000 年股東會說到他給管理層的目標是每年去拓寬護城河。護城河每年擴寬不代表獲利會隨之增加,但如果護城河擴寬,企業最終會表現得很好
而前輩阿慶的回饋說:最終回到商業本質的基礎上,消費者決定誰能更契合社會發展需要。誰在本質問題上耕耘得更好,誰得天下
我非常認同,阿慶講的層次很深。張磊說:長期創造最大價值的,並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價值的才是企業“護城河”的本質。怎麼創造這種價值,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時代是不一樣的
背景和時代很重要,本質很重要。本質不會變,例如 Jeff Bezos 說十年後消費者不會跟他說:我想要更慢拿到我的產品、我想要更貴買到我想要的東西。變的是企業要用什麼技術去達到本質,也就是張磊說的最高效、最低成本的方式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足球 數據 模型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瘟疫的元兇:氣候變化
2019-nCoV病毒疫情肆虐,每天新增確診個案高達4000宗,不幸累積死亡人數亦已超過500。情况表面看來很嚴重,但我不太擔心。因為以應較準確的湖北以外數據來看,新增懷疑個案似有見頂迹象,更重要的是死亡率只約0.16%,不算太嚴重。當然這跟湖北尤其武漢市內的死亡率超過3%,相差甚遠,何解呢?有很多不同理論,但我較相信港大醫學院長梁卓偉的電腦模型推算,疫症個案數目被嚴重低估,早在1月25日,在武漢的病毒感染者可能已高達約76,000人(當然死亡人數也可以不準確,可以被低估,但理論上必比個案總數為準)。以外國撤僑的測試來判斷,感染率高達3%至5%,即是單以武漢約1000萬人口來計算,現在感染人數可能已高達30萬至50萬。如屬實,即或此2019-nCoV疫症的真正死亡率實遠低於3%,可能只略高於每年在全球肆虐的甲型流感,約0.1%。無論如何,現在為時尚早,無法下準確定論,一切仍以小心為上。遲些有機會,可再討論疫情、政策和對經濟的影響。
全球注意力都放在2019-nCoV疫情,但有沒有留意到東非的另一宗新聞?近日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和肯亞等東非國家,正面臨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蝗蟲數目高達數千億,將嚴重威脅今年農作物收成,最差情况可導致饑荒!
數周前,全球焦點也曾放在澳洲破紀錄的山林大火,波及面積近19萬平方公里(約兩個葡萄牙),超過30人喪生,動物死亡數目估計10億以上(計埋昆蟲?)!
東非蝗災澳洲山火 皆源自全球暖化
病毒疫症、蝗災、大火災……聽來有點像新約聖經啟示錄的四騎士預言,莫非真的世界末日已近?
我並非教徒,不會以宗教來作解釋,但我堅信科學,必有更合理的科學解釋。這次2019-nCoV疫情,當然有很多特殊成因,可能包括武漢街市的衛生情况欠佳,不同野生動物交叉感染,基因變種,終變成可感染人類的病毒。這當然並非第一次,SARS、MERS、伊波拉和其他新病毒的起源都差不多,原先蘊藏在蝙蝠和其他野生動物體內,然後變種經豬和雞等禽畜傳播到人類。
但這些疫症背後的最根本元兇,其實是氣候變化。最直接原因是全球暖化對細菌(雖然病毒並非生命)滋生有很大幫助,在熱帶地區尤其明顯。但近日有研究發現,即使在西藏高原的冰川因全球暖化而加速融化,因此發現20多種本來被困在萬年冰層內的原始病毒,如傳播到現代人類,不堪設想。
全球暖化亦大量改變和摧毀自然生態環境,加上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大量縮小野生地區面積,亦同時縮短野生動物和人類生活的相隔距離,病毒交叉感染的機會和頻率當然大大提升。全球貿易和交通發達,亦加劇病毒散播的速度和範圍。
東非蝗災和澳洲山林大火又跟氣候變化有何關係?近年海洋學家發現一個"Indian Ocean Dipole"(IOD,印度洋偶極)現象,類似太平洋的南北El Nino(厄爾尼諾)現象,原來印度洋東西邊的水面溫度差別,亦有一個以年計算的不規則周期性震盪(oscillation),而近年因氣候變化,西印度洋溫度不正常地較長期處於"positive phase"(正相),即西印度洋水溫高於東印度洋,濕度亦上升。東非地區去年第四季本應是旱季,但反而變得潮濕多雨,有利滋生蝗蟲,規模超龐大的蝗災提前來臨!
相反東印度洋那邊,水溫偏低,因此澳洲乾燥大旱,所以山林大火就特別嚴重!
氣候變化是一件千真萬確的事,且後果非常嚴重,足以消滅全球大部分動物,包括人類。只有極愚蠢的人如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才會漠視所有科學證據,抵賴它的真實性。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可能是特朗普最錯和製造最大傷害的一個決定!
愈來愈多人,包括商界,已開始感覺到氣候變化的威脅,知道口唇服務(lip service)已不足夠,必須馬上採取行動。掌管7萬多億美元的貝萊德老闆Larry Fink,在給投資者的年度通訊中已明確指出,如何對抗氣候變化,已成為每一間企業、每一位高管和每一位投資者的責任。哈佛對耶魯美式足球賽,是一次過百年歷史的學界體壇盛事。去年底比賽中場休息時,兩校學生湧到球場上,展開橫額,大聲呼叫,要求哈佛和耶魯兩家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endowment funds(留本基金),公布所有與石化能源有關的投資,並且要求他們盡快拋售這些投資。
但說教是沒用的,經常造出反效果。瑞典小女孩通貝里(Greta Thunberg),成為了對抗氣候變化的代表臉孔,是一件不幸的事。她是位Asperger Syndrome(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病患者,加上年紀實在太輕,態度太過偏激,演說中充滿憤怒,把成年人變成敵人,很難說服他人成為一齊對抗氣候變化的伙伴。最近有一個叫Babylon Bee的網站,故意惡搞,假稱在民調中,87%的被訪者寧願被因氣候變化而引發的海嘯淹死,也不願聽氣候變化激進分子的訓話!這是個笑話,當然不可太認真,但也的確道出不少人的心聲。
名利雙收 可吸引企業投資ESG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投資已逐漸成形,不再只是小眾的時髦潮流。但如何才能真正成功推動ESG成為投資主流?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利誘,如既能賺到錢,又贏得社會認可,兩者皆得,何樂而不為?
在此時刻,Elon Musk帶領Tesla崛起,正是一場最佳的及時雨。Musk已完全取代Steve Jobs(喬布斯)的潮流教主地位。而且老實講,Musk對科學和科技的知識水平、想像力,甚至工程和商業上的執行能力,都遠高於Jobs,個人魅力也很足夠(衣著品味也不錯,經常穿Belstaff外套),唯一相對差一點的只是公開演講能力。
Musk是一個充滿野心的狂人,他的夢想是拯救地球,推動再生能源革命,停止氣候變化。他很年輕時已因賣出他有份創辦的Paypal股份而發了達,但他追求的遠不止財富,所以決定取難不取易,跳進實體電動車製造業這個火坑,Tesla是數十年來的第一家美國汽車公司。初時面對極多巨大工程設計、生產技術和財務挑戰,即使只一年前,華爾街仍有很多分析師對它極度悲觀,不停警告Tesla隨時破產,更吸引了不少投資者沽空Tesla股票,包括明星級對冲基金經理David Einhorn和我的朋友,曾揭發Enron騙局的著名空投專家Jim Chanos等。
Musk在2018年8月時亂發出將以420美元一股,把Tesla私有化的假消息,弄出軒然大波,事態非常嚴重,隨時可以坐牢。最後美國證交會(SEC)網開一面,只罰Musk和Tesla各2000萬美元,和迫使Musk放棄董事長或CEO其中一職。這可算是Musk和Tesla的最低潮,但也是一次當頭棒喝,喚醒了Musk的奮鬥心,請來一位新董事長,自己專注當CEO,反而非常有效地減低成本,提升Model 3產能,和推出極吸睛的Cybertruck。最重要的是接受了中國邀請和過百億人民幣的貸款援助,成立了第一間全外資汽車公司,不到一年內在上海建好Gigafactory 3,開始交貨,正式打入全球最大汽車市場。
從去年中起,業績和最重要的現金流開始明顯改善,股價亦從177美元的低位開始反彈。到了上海車廠開幕時,股價更開始瘋狂飈升。全年業績公布,不止全年銷售量達標,連續第二季有盈利,正現金流更高達10億美元,且宣布將提前在3月交付Model Y車。Tesla股價開始如火箭般直線上升,比Bitcoin最瘋狂時更厲害,最高峰曾升至968美元,市值超過1700億美元!周三股價終於大跌17%,主要藉口是上海工廠因疫情停產,證明一如我上周所說,Tesla已成為一隻最重要的中國概念股!即使回調後,今年至今Tesla仍升了80%!
有些讀者看完我上周文章,不知為何有錯覺以為我對Tesla悲觀。我不想解釋太多,但不少人應該知道我是香港最先駕駛Model S的其中一人,對Tesla長期發展一直非常有信心;近日即使被疫情困擾,心情仍非常不錯!
Tesla電動車外形性能俱佳吸客
Musk的成功在於明白苦口良藥是錯的,良藥必須是甜的,所以一開始設計,就非常着重性能。隨便一輛Model S,加速已快過大部分超跑,價錢又低一半以上,買傳統車還有甚麼意義?Tesla的最先一批買家,主因是性能,其次是省汽油錢,外形亦美觀,而非關心環保。到了現在,連美國很多球星和KOLs都成為了鐵粉,Tesla已成為aspirational luxury product(有抱負奢侈品)。
未來如何發展?Tesla已成為The Cult Stock,沒有之一,PE超過100倍,估值已沒甚意義。CNBC的Jim Cramer已宣布Tesla成為了下一間亞馬遜級數的企業(他亦宣布化石能源已玩完,看石油和汽車公司股價,有理),將證明所有負評者都是錯的。Musk曾說Tesla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公司,不容易也不是一定,但不是無可能。
多年前我已解釋過,再生能源其實需要一個"Holy Trinity"(聖三一):太陽能、電動車和儲能電池。本來Musk分別控制Tesla和Solar City,但後來因財困而合併了,另外亦有跟Panasonic的電池合作。Musk近日已說,今年亮點可能是Solar City,他現在有呼風喚雨之力,所以太陽能板塊也值得留意。如成功,這聖三一將可取締汽車、化石能源、發電機、發電廠,甚至電網等多個巨大行業,總收入以數十萬億美元計,如Tesla只佔數個百分點,已可達萬億營業額!
買Tesla絕非價值投資,但現代投資邏輯確有點不同,既然Tesla這麼重要,TAM更近無限大,怎可能不值千億以上?這級數才可開始吸引機構和ESG投資者。
我也希望ESG投資對阻止氣候變化有點幫助。但如萬一不成功,四騎士瘟疫繼續接踵而來,唯有希望能趕上買到去火星的SpaceX火箭票!
(中環資產持有亞馬遜及Tesla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足球 數據 模型 在 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 CDIB Capital Innovation Accelerato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盛集團在今年世界盃足球賽開賽前,利用人工智慧分析所有可能影響出賽成績的因素,模擬100萬種可能的賽事發展,且隨賽事進行不斷更新統計模型,但是最後預測卻屢屢失準。
#大數據 #人工智慧 #世足賽 #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