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專文】清潔煤在那裡?
文/李界木/前環保署副署長
2019-05-30 12:25
Clean coal被譯為「清潔煤」或「潔淨煤」,是個定義多元而常引起爭議的名詞,且被環保人士形容為誤導民眾的洗腦名詞。環保人士在抗議空污時,竟舉出「清潔煤在那裡?」的牌子。到底有沒有清潔煤?答案是有的。淨化煤,清潔程度不一。
煤主要成分為碳、氫、氧和少量的氮、硫或其它元素。據其碳化程度不同分類,可以依次分為泥炭、褐煤、煙煤(生煤)、無煙煤、亞煤等。當任何煤被用作燃料源時,煤的熱分解產生的氣體排放,包括二氧化硫 (SO2)、氮氧化物 (NOx)、汞和其他化學副產品,它會排放戴奧辛、砷、鉛、鎘、砷這些重金屬、致癌物質,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導致酸雨、肺癌和心血管疾病。這種煤是不清潔!
煤在火力發電中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它是最便宜的火力發電元素,它的價格大概是液化天然氣的一半,石油的三分之二,是最便宜的能源獲取管道。目前世上仍需要煤發電,淨化煤技術是無法避免。不少美國官員也會將排放較少廢氣、效率較佳的燃煤電廠詮釋為clean coal,因為它們「相對潔淨」。
經過淨化的煤稱淨化煤
正在開發的清潔煤技術,以消除或減少大氣中的污染物排放。用於實現這一目標的一些技術包括化學洗滌礦物和淨化煤中的雜質、氣化、改進的處理煙氣的技術,以及消除污染物到越來越嚴格的水準,並在提高效率,碳捕獲和儲存技術。淨化煤它包含許多不同層面。固態化是洗煤、除污,甚至使用較有效率的超臨界、超超臨界燃煤鍋爐;煤也可以直接汽化,生成水煤氣(一氧化碳和氫的混合物),直接用做清潔燃料;煤液化可被用來從煤生產液體合成燃料: 甲烷,和石油化工產品(如乙烷、乙醇)。經過淨化的煤,相對潔淨叫淨化煤。
將傳統的火力發電廠(用大概攝氏 700 度的溫度燒煤,產生能量),而新款的火力發電廠用攝氏 1300 度的高溫燒,並在過程裡持續打入氧氣,使煤炭氣化。利用了煤炭氣化、燃料電池複循環發電系統(IGFC)改善煤炭發電產生的污染。用來火力發電的是氣化後的煤炭,而不是我們都認識的那種煤炭。目的就是為了創造出 CO 和氫氣,並降低燃煤時可能會產生二氧化碳的量。同時,在燃燒過後,較輕的氣體會往上飄,被收集起來,經過冷卻、除塵、除硫後,可以繼續重複用來發電,另外較重的煤渣就會往下掉,收集起來也可以拿來鋪路,把煤的價值搾的乾乾淨淨。所以,使用高溫高壓,打破固態變汽態變液態的臨界點,就是「超超臨界」了!這樣的發電,汙染量跟天然氣的差不多。
台灣,目前再生能源的電力不到20%,大多依賴使用天然氣、煤的火力電。過渡到自產、永續、便宜的基載電力(深層地熱、海水溫差、黑潮洋流發電)時,仍需採用淨化煤。短時期(一、二年內)努力發展自產、環保電力,台灣不會缺電。
※ #賴清德院長 曾被指責 #清潔煤 在那裡?
本文旨在澄清,刊於民報:
https://www.peoplenews.tw/…/c1c01c33-4728-4277-86d9-6954d6b…
超超臨界定義 在 高大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專文】清潔煤在那裡?
文/李界木/前環保署副署長
2019-05-30 12:25
Clean coal被譯為「清潔煤」或「潔淨煤」,是個定義多元而常引起爭議的名詞,且被環保人士形容為誤導民眾的洗腦名詞。環保人士在抗議空污時,竟舉出「清潔煤在那裡?」的牌子。到底有沒有清潔煤?答案是有的。淨化煤,清潔程度不一。
煤主要成分為碳、氫、氧和少量的氮、硫或其它元素。據其碳化程度不同分類,可以依次分為泥炭、褐煤、煙煤(生煤)、無煙煤、亞煤等。當任何煤被用作燃料源時,煤的熱分解產生的氣體排放,包括二氧化硫 (SO2)、氮氧化物 (NOx)、汞和其他化學副產品,它會排放戴奧辛、砷、鉛、鎘、砷這些重金屬、致癌物質,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導致酸雨、肺癌和心血管疾病。這種煤是不清潔!
煤在火力發電中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它是最便宜的火力發電元素,它的價格大概是液化天然氣的一半,石油的三分之二,是最便宜的能源獲取管道。目前世上仍需要煤發電,淨化煤技術是無法避免。不少美國官員也會將排放較少廢氣、效率較佳的燃煤電廠詮釋為clean coal,因為它們「相對潔淨」。
經過淨化的煤稱淨化煤
正在開發的清潔煤技術,以消除或減少大氣中的污染物排放。用於實現這一目標的一些技術包括化學洗滌礦物和淨化煤中的雜質、氣化、改進的處理煙氣的技術,以及消除污染物到越來越嚴格的水準,並在提高效率,碳捕獲和儲存技術。淨化煤它包含許多不同層面。固態化是洗煤、除污,甚至使用較有效率的超臨界、超超臨界燃煤鍋爐;煤也可以直接汽化,生成水煤氣(一氧化碳和氫的混合物),直接用做清潔燃料;煤液化可被用來從煤生產液體合成燃料: 甲烷,和石油化工產品(如乙烷、乙醇)。經過淨化的煤,相對潔淨叫淨化煤。
將傳統的火力發電廠(用大概攝氏 700 度的溫度燒煤,產生能量),而新款的火力發電廠用攝氏 1300 度的高溫燒,並在過程裡持續打入氧氣,使煤炭氣化。利用了煤炭氣化、燃料電池複循環發電系統(IGFC)改善煤炭發電產生的污染。用來火力發電的是氣化後的煤炭,而不是我們都認識的那種煤炭。目的就是為了創造出 CO 和氫氣,並降低燃煤時可能會產生二氧化碳的量。同時,在燃燒過後,較輕的氣體會往上飄,被收集起來,經過冷卻、除塵、除硫後,可以繼續重複用來發電,另外較重的煤渣就會往下掉,收集起來也可以拿來鋪路,把煤的價值搾的乾乾淨淨。所以,使用高溫高壓,打破固態變汽態變液態的臨界點,就是「超超臨界」了!這樣的發電,汙染量跟天然氣的差不多。
台灣,目前再生能源的電力不到20%,大多依賴使用天然氣、煤的火力電。過渡到自產、永續、便宜的基載電力(深層地熱、海水溫差、黑潮洋流發電)時,仍需採用淨化煤。短時期(一、二年內)努力發展自產、環保電力,台灣不會缺電。
※ #賴清德院長 曾被指責 #清潔煤 在那裡?
本文旨在澄清,刊於民報:
https://www.peoplenews.tw/…/c1c01c33-4728-4277-86d9-6954d6b…
超超臨界定義 在 賴清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聽見人民的聲音,行政院對2018選舉的檢討」
2018年九合一選舉已經結束,每張選票不僅是人民對政府的期待,也應視為對政府施政的檢驗。選舉結果明白顯示,人民對施政並不滿意。身為行政院長,難辭其咎,自應與團隊虛心檢討,方不辜負人民藉此次大選所傳達的強大聲音。行政院會從人民的角度,檢討敗選的原因,也必須按人民的需求,調整施政。
今天的報告分三部分:
第一、人民最期待政府做什麼?
人民最期待政府改善經濟。
很多人努力工作,省吃儉用,生活仍然拮据,真能存錢也不多,生活品質不易改善,遑論買車、買房。年輕人不太敢結婚、生子。
大家希望優質工作多一點,薪水高一點,生意好一點,房租、房價低一點,每個月多存一點錢,吃健康一點,生活品質好一點。這些需求如果能滿足,成家立業就比較容易,為人父母者也比較不用擔心孩子將來找不到好工作,無法過生活。
我相信經濟不是人民唯一的願望,但大家最期待政府把經濟顧好,這樣才能安心追求其他目標和價值。
第二、政府過去兩年多的施政,是否符合人民最急迫的需要?
政府這兩年多來,並未滿足人民最急迫的需要,讓人民失望、不滿的施政包括:
一、未能深刻體會人民生活的辛苦
全球資本主義拉大貧富差距,數位、平台經濟創造的新商業模式對傳統產業產生衝擊,都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發生影響。過去兩年多,台灣的總體經濟表現不差,政府公布的數字指標也都是真實呈現,但經濟成長的成果並非人人受益,尤其是部分產業承受轉型的陣痛。低薪加上物價,內需型服務業營運困難,基層民眾對經濟成長無感,政府未即時察覺並即時改善。
農產品產銷失衡,雖然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但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影響更顯嚴重,而政府過往措施已系統失靈,不但沒有超前佈署,預作調控,訊息掌握也不足,農漁民權益沒有得到即時關照。
過去兩年來,中國以減少陸客數量作為抵制台灣的手段,造成以觀光產業為主的縣市流失許多商機,新生客源包括新南向客源雖然補足缺口,但遊客多停留於中、北部,而南部、東部地區深受影響,觀光業者業績滑落自有怨言。
二、政策規劃不夠周延完善
勞基法一例一休的初次修法倉促,未顧及台灣勞資狀況及台灣中小企業面臨數位經濟新商業模式帶來的挑戰,勞資權益的平衡欠缺輕重緩急思維,造成中小企業作業困難,基層勞工生活也受到衝擊,雖然經過再次修法給予彈性,但民怨已成!
台灣每年秋冬季節所面臨的空污及P.M2.5懸浮微粒影響民眾健康,其中牽涉專業及科學問題。能源開發與空污防制本應循序漸進,逐步達成,但因空污法規劃不周,期程訂定操之過急,授權環保署嚴格執行老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引起抗議不滿及社會不安,顯見事先規劃與溝通皆有不足。
選務公開、公平、公正是台灣最引以為傲的事蹟,然而今年九合一選舉合併公投,整個規劃未臻完善,民眾等待排隊時間過長及一邊開票一邊投票的現象,均惹民議。
三、改革做法引發重大爭議和不滿
2016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與立法院多數席次後,首次完全執政。基於人民對改革的期待,開始啟動年改、勞基法、轉型正義、司法改革等工作。改革用心雖獲民意支持,但大部分民眾在不瞭解實質內容情況下多有誤解,以致於在執行時引發爭議,尤其在假訊息的攻擊下,只有負面效應,改革沒有呈現正面的支持力量,司法改革尙未有明顯進展,也招來民怨。促轉會的「東廠事件」,更嚴重挫傷政府的公信力,使改革進一步蒙上陰影。
能源政策力推再生能源,但能否靠再生能源和其他非核發電,達成2025年非核家園,儘管政府有決心,但社會有所保留,尤其是環保團體對深澳電廠和觀塘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有不同意見,即便深澳電廠採用超超臨界機組,觀塘天然氣接收站則盡量降低生態衝擊,但反對聲浪仍大,讓社會和企業相當憂心,對台灣未來的電力供應,沒有足夠的信心。
四、假訊息攻擊來勢洶洶,政府欠缺有效、快速的因應能力
傳統文宣及訊息澄清因應方式,在本次大選中已完全失靈,網路已重新定義媒體及輿論。對於假訊息的流傳與不實攻擊,在第一時間無法遏止,部會處理態度不夠積極,政府部門也缺乏在網路有效的說明,讓政府在數位時代中無法掌握民眾的偏好與需求。
五、立法與行政的互動要領及政府用人皆有待改進
依據現行憲法,總統及立法委員民選產生,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但政策與法案擬定則由行政與立法部門共同形成,目前立法行政互動與溝通顯然不足,民意無法及時反應在政策的檢討上,亦應從速檢討與改進。憲政制度上,也應有另一番考量。
政府能否用對的人做對的事,也經常受到社會批評。日後應正確判斷、用人唯才,方不致造成施政問題。
第三、接下來政府該怎麼做?
此次敗選原因是民進黨政府沒做好,失去民心,但並不代表台灣人民願意用犧牲主權和自由、民主、人權的生活方式,來換取經濟利益。
未來政府各項施政,應輕重緩急掌握得宜,完整規劃並有效執行,包括人民最關心的經濟、教育、環保政策等,除了專業的考量外,也都要從人民的角度思考:這項施政對多少人民有幫助?有什麼樣的幫助?是否能即時幫助人民?會不會帶來負面衝擊?有符合人民迫切的需要嗎?以此進行各項施政檢討,並在追求經濟繁榮的過程中,不忘公義價值。
政府應該記取這寶貴的一課,誠實面對過去兩年多來的錯誤和問題,並根據人民的需要,來調整政策,用實際的行動和改變,再度爭取人民的信賴和支持。
總結而言,民主政治的精義在於廣大人民第一,安居樂業至上。在政黨輪替已步上常軌的台灣,任何執政黨都只是階段性存在,然則國家生機無窮。政府深刻體認,唯有與廣大人民同一呼吸,與廣大社會同一脈動,俾不愧對台灣人民的託付,才能對國家作出貢獻。
去年9月我堅定地來接任行政院院長,因為當時的執政已經出現問題,我願意協助解這個難局,但很可惜,經過一年的努力,並沒有成功。11月24日我堅定地留下來穩定政局,民進黨已經大敗,但不能夠敗不成軍,不能夠潰敗,更何況在我任內發生的普悠瑪事件,立法院已經排定要我到立法院報告,我也希望能夠就後續的公投事項,跟立法院共同妥善處理,也希望讓立法院審議中的預算跟各項法案能夠持續順利地推動,現在我也要跟社會報告,時間一到我也會堅定地離開,負起政治責任,不讓檢討流為空言。
11月27日我重新回到我曾經服務12年的國會殿堂,全國最高的民意機關接受備詢、接受質詢,我深刻感受到,民主政治肩負起政治責任是最高的價值,任何人都不可違背,更何況我是「民主萬歲」的人。但是在此之前,我與我的行政團隊都會全力以赴,不會讓行政空轉,不管是我堅定地來、堅定地留下、或堅定地離開,都不是為了我個人,我不計毀譽,我都是為了大局、都是為了台灣,也只有我離開,總統才有可能大破大立,新的局面才有可能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