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烏雷(Ulay)從嘉峪關出發,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從山海關出發,兩人行走超過2500公里之長,費時三個月,在中途相見之後相擁道別,並宣告斬斷情緣。
.
這個堪稱史詩的行為藝術,在《凝視瑪莉娜2 Homecoming》(2020)裡經過瑪莉娜本人的一段吐槽之後,似乎更有意思了。
.
在2010年之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已是藝術界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在2010年,紐約MoMA(紐約現代美術館)為她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回顧展,其作品《藝術家在場 The Artist Is Present》邀請觀眾與之對視,吸引破紀錄的85萬人次入場。在那一刻,她的名聲幾乎超越了藝術圈的框架,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
.
當然,這裡所稱的畢卡索不是專指這位畫家本身,更像是一個形容詞──地位有如超級巨星般的藝術家。一部向她致敬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2)在兩年後問世,進一步讓更多人認識她的創作理念,也包括對她過去經典作品的回顧,以及她與創作夥伴、前男友烏雷(Ulay)的傳奇重遇。
.
本週在台上映的《凝視瑪莉娜2 Homecoming》(2020)其實不是《凝視瑪莉娜》的續集,兩部片的英文片名不同,導演與出品國都不同。片商會稱為第二集,有其宣傳考量。不過坦白說,就精神上,兩部片卻有如孿生姐妹,是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生平的延續討論,也將視角拉回了她的出身。
.
波斯詩人哈菲茲(Hafez)曾說:「只有將我們囚禁的東西,才能讓我們自由。」伊朗導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曾引述這段話,以表達自己若非生長在創作自由遭遇阻撓的伊朗,自己未必會去認識自由的真諦。
.
這句話對瑪莉娜或也成立。這位偉大行為藝術家可不是在紐約或巴黎長大,而是從狄托(Josip Broz Tito)執政之下的南斯拉夫首府貝爾格勒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在當年共產黨專政的時代當下,南斯拉夫國民所面臨的自由箝制其實不同早期蘇聯、中國般嚴格,因為當時狄托主張左右逢源,在美、蘇兩大強權之間都找到生存空間。
.
在南斯拉夫的特殊國情之下,瑪莉娜雖然沒有得到全然的創作自由,但卻也有一定空間探索自己對藝術的追尋。但可以想見的是,在那個只是裸體就被謂之激進的年代,其父母隊絕不待見她的叛逆。她與雙親的回憶、對創作概念的影響,以及身處在只容許一種聲音的國家的生命體驗,是本片有意探索的方向之一。
.
不過本片導演鮑利斯.米利科維奇(Boris Miljković)的企圖心或許不在於揭露,而是順著瑪莉娜的既有形象完成這部作品,觀者未必能從中得到太多驚喜。反而唯一讓我震驚的是在影片尾聲時,瑪莉娜突然出聲點破了代表作《情人:橫越萬里長城 The Lovers: Great Wall Walk》的「不純粹」,不過她說這是當時與她情緣已斷的烏雷所造成,口吻帶有指責與怨懟。
.
或有人會說這是一種對舊情人的報復,但無論這段話是無意說出,還是有意攻擊,都可以感受到瑪莉娜充滿人味的一面。
.
紀錄片裡面完全沒提到一段事實是,在《凝視瑪莉娜》當中兩人上演傳奇和解之後五年,烏雷將瑪莉娜告上法院,怨她成為藝術明星之後獨吞了他大多數的版權收益,指出「這些作品現在都出現在教科書中,並且寫進了藝術史,但她(瑪莉娜)卻故意歪曲事實,把我的名字給遺漏了」。烏雷最終取得勝訴。
.
在創作上有如共同體的兩人,在分手之後走向不同道路,一度和解,卻又鬧上法院。這令外人不免感嘆,藝術家在外人眼來往往有如騰雲駕霧、對世俗浮雲不屑一顧貌,但哪怕是瑪莉娜與烏雷這般俠侶,最後也得俗氣地上法院來解決問題。自認反正已經被「忽略」的烏雷顯然毫不在意,他把一切尷尬都丟給了瑪莉娜。
.
不過,瑪莉娜也許在法院上討不到便宜,卻仍然可以在藝術領域上斬烏雷威風,彰顯自己清高,畢竟她也的確掌握更高話語權。至於烏雷本人就連回應也沒有機會,他在本片在2020年十月問世之前便已經辭世。
.
不過別誤會了,以上評論不代表我個人對瑪莉娜有任何不滿。話說回來,如果一個藝術家真有不被愛恨情仇、貪嗔癡影響的超凡胸襟與包容力,哪可能創造出什麼震撼人心的作品?
.
.
(圖左為烏雷,圖右為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為《AAA,AAA》(1978))
#MarinaAbramović #Ulay #Homecoming #BorisMiljković #行為藝術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聯影電影cineplex
貪嗔癡英文 在 書閣&生活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來點小說吧
🐞歡迎收藏或分享,推廣閱讀需要您。🐞
書名/ #蒼蠅王
作者/ #William Golding
出版/ #高寶書版
今日介紹經典文學鉅作《蒼蠅王》,慶祝在臺發行滿十週年,高寶出了新書衣版本。新封面紙質是有明顯觸感的厚棉紙(類似),字體燙金帶點斑駁痕跡,中央呈現荒島中拿著長茅的男孩。此設計令人喜歡,選購時關鍵字要加入《十週年紀念版》唷。而舊版封面(滿版英文字與海螺、眼鏡)與黑白版本的電影皆是在我心中生了根的經典呀。
節錄幾段推薦序中的佳句:
「閱讀時,盡量讓角色以一個等待被感受的姿態,而不是以等待被詮釋的樣貌出現在你面前。」
「網路互聯人群,卻也形成孤島。」
「一旦外在約束消失,邪惡就會甦醒,不但將大肆破壞,甚至吞噬自我。」
「我們會依自己的生存位置改變臉孔,只要自己不是那隻被獻祭的豬就好。這是人類的歷史,只是披了件文明的金縷衣。」
這是個主角是群孩童的故事,他們在荒島建立起大人世界的規則與文明,卻也同二戰爆發般制度逐漸崩毀、形成對立。每個孩童在初試獵殺野豬時,「因為不夠狠心,沒辦法一刀刺進有生命的身體裡,也無法忍受鮮血噴湧而出。」
至故事中段逐漸樂於打獵,滿手鮮血地模仿野豬嚎咷奔竄的模樣,「一邊代表了狩獵、謀略、狂歡和力量至上的美妙世界;另一邊則是渴望常規卻遭受挫折的世界。」至此心中的善已然墜落。
孩子中的西蒙理性也賦有極佳的洞察力,發現那駭人怪獸或許就是我們自己,但這說法不被其他人接受。他獨自一人上山遇到吊在樹上獻祭的豬頭(爬滿無數的蒼蠅)時,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心靈對話,預見了他們未來的崩壞。後段故事中「名字」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野蠻人」的稱呼。如同書中道:「隱藏起真實面貌的花臉,會引發人心底的獸性。」殘酷的劇情放在孩子身上,令人感到不寒而慄。
其中我最喜歡他們第一次搬拾木材欲生火那段,雖搬著沈重的木頭,臉上卻充滿歡笑,與一同合作的夥伴建立起信賴與友誼。更與之後的刀劍相向形成強烈對比。
我仍相信人性中的善(看了此書更能警惕自己),即使這善如同燭火般隨著外在壓力(同儕耳語、欲望貪婪等)而搖擺不定。與世間的貪嗔癡對抗的善性之火究竟會熄滅還是燎原,是作者最後留下的疑問。
善的養成與惡的滋長需要自律規範,即使在制度下仍會隨時崩解。荒島孩童和二戰中的成人世界一樣,誰都沒有迎來真正的救贖。
貪嗔癡英文 在 榮格心理學星座塔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命運之輪 :大足六道輪迴圖]
此六道輪迴圖為四川省大足縣寶頂鎮寶頂山摩崖造像群之一,此六道輪迴圖規模之大居中國同類造像之冠,六道輪迴圖總結了因果報應的佛教學說:根據過去的作為,無盡的轉世轉世進入更高或更低的生活形式,在這個雕塑中, 人格化的存在,大轉輪王在他的下巴和手臂上抱著輪子. 車輪由貪(官方), 嗔(士兵), 癡(猴)和欲(女人)的人格化人物拖著,六佛光源自車輪, 這意味著開悟, 就是一切佛教實踐的目標, 使尋求者能夠從生死的永恆迴圈中逃脫. 這座8米(25英尺)高的佛教徒從中國大足石雕刻中脫出, 建於1177年到1249年之間。
註:本文翻譯自英文資料如下,並補充中文相關資訊。
· ·
Dazu Wheel of Creation : The Great Wheel of Rebirth summarizes the Buddhist doctrine of karma: an endless cycle of reincarnation into higher or lower forms of life according to one's past deeds. In this sculpture the demon Mara, personifying existence, holds the wheel in his jaws and arms. The wheel is supported from below by personifications of greed (an official), evil (a soldier), foolishness (a monkey), and lust (a woman). Six Buddha-rays emanate from the wheel, signifying that enlightenment, the goal of all Buddhist practice, enables the seeker to escape from the eternal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This 8-meter (25-foot) tall Buddhist relief from the Dazu Rock Carvings in China, built sometime between the years 1177 and 1249.
貪嗔癡英文 在 曹興誠#矢板明夫#汪浩|@華視三國演議- 貪嗔痴苦海無邊 的必吃
研習佛法超過21 年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自號八不居士,最愛和大家分享他的禪修心得,三國演議節目也因此難得空前馨香,且看這位科技大老如何透過 ... ... <看更多>
貪嗔癡英文 在 【Oh My Buddha! 佛法英語小學堂】 佛教中常聽到的『貪嗔 ... 的必吃
佛教中常聽到的『貪嗔癡』,是所謂的三毒, 也可稱為「三不善根」 。英文要怎麼說呢? 1) the three poisons 2) the three viruses. 答案請在下方留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