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追完 #Netflix 零負評 ,號稱打爆《艾蜜莉在巴黎》的神劇《 The Queen's Gambit #后翼棄兵》 ,劇中女主貝絲的人設跟愛貓敏敏醬好像😍,尤其第一集ㄧ開始就有鐵塔、1967年的巴黎,讓人不知不覺好奇的看下去。
這是美國天才少女以西洋棋打怪,國內逐集(級)晉升到巴黎、莫斯科爭奪棋林盟主的勵志故事,只有七集,製作精良,劇情緊湊精彩,頗有美國影片ㄧ向樂觀向上激勵人心Happy Ending 的風格,在這疫情緊張沮喪的時刻很適合躲在被窩感受劇情帶來的滿滿溫暖,而且女主角養眼性格, 六零年代簡約優雅的妝髮、時尚品味也都遠勝穿得眼花撩亂,不小心容易出錯的花都艾蜜莉 😄。
雖然版主小時候就會西洋棋♟,但都是孩童時期學得消遣初淺知識,沒中文字幕好怕棋類專有名詞會聽不懂 😅,但開了法文字幕覺得還好,生詞看不懂就暫停Googleㄧ下,也因為很多外國語言(法文、俄文)所以自己會有字幕。
以下趣點小疑點小劇透,有雷慎入。
1. 關於友情部份,患難見真情,孤兒院一起長大的黑人閨蜜對貝絲說:
「只要我們擁有彼此,我們就不是孤兒。」是這部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金句。
而貝絲後來回孤兒院追憶已不在的棋藝啟蒙老工友,發現其牆上貼滿有關貝絲打怪的新聞剪報,更是感動人心整個熱淚盈眶😭。
2.關於LGBT同志議題,這方面輕輕帶過,除了第一集孤兒院教堂教歌唱的女老師可能是男性扮演的外,第三集裡,貝絲暗戀的男記者性感男伴現身,劇裡雖然沒有明說,兩人應該是同志情侶吧? 😄。
3.第六集最引人注目的巴黎ㄧ戰時,女主角貝絲為見法國女模Cleo不惜與之狂歡宿醉敗北,暗示女主也嚐試了女女同志戀情?這點與六零年代女權運動、性解放思想發展的時代背景傳達真的蠻搭。
4. 這部的確超好看,唯一可惜的是...劇中巴黎內外場景都不是真巴黎XD,這點讓一眼就可以看出詭異的版主有點出戲 XD。
網路查了ㄧ下拍攝場景,原來都是在加拿大、德國柏林取景,有關巴黎的部份都非實景拍攝(只有空拍遠景有鐵塔跟凱旋門兩秒鐘那幕真是巴黎 ) ,連第六集裡貝絲步行花都唯一的街景都不是巴黎。
所以版主這次就不像看《艾蜜莉在巴黎》一劇那般順便景點介紹了😅。
5.劇裡女主貝絲生日,充滿愛❤️的養母送她美國牌Bulova手錶頗引人好奇,查一下Wiki才知道這牌曾被香港財團、日本人買下,如果這是置入行銷,那真的非常成功,因為連我都網上查看錶款了🤣。
6版主沒去過美國肯塔基州 ,但查一下女主貝絲老家所在的Lexington市 ,發現此市東郊有一小鎮名叫巴黎Paris ,而西郊有另一個小鎮叫凡爾賽Versaille ,Google Map 真的好強好有趣喔 !😄(無聊的版主因為這樣的小發現就好開心)
7.劇中女主與中學校花競爭對手的角色演化也非常玩味,一開始兩者是孤女VS富家女的戰爭,曾幾何時,孤傲貝絲也曾暗羨出身自美麗幸福家庭,有母親養護教導處理月事, 還擁有甜蜜愛情性經驗的校花,但隨著女主倔強不撓的自我成長,貝絲終於了解"我就是我,唯一自信的我"的道理,再怎樣苦苦追趕刻意模仿,最後也不會變成另一個幻想不切實際的"她"。
8.劇末女主奪冠後,重視團隊精神、家庭親子關係的俄羅斯高手立刻微笑風度致敬,而不是以刻版仇恨角度去抹黑、加強美俄兩國相爭歷史時代背景衝突,女主貝斯步出會場後,也不急著馬上飛回美國接受白宮總統的表揚享受即將的功名利祿,而是放下世界冠軍身段,走入寒風中的莫斯科街頭與聚集熱愛西洋棋的老人們對弈,感受下棋原始的樂趣,在優美動人的弦外之音裡,勿忘初衷,餘韻遼繞發人深省。
這是一部以棋會友、益智怡情、寓教於樂的好劇,除了西洋棋智識外,還觸及家庭倫理、親子教育、藥物濫用、友情&愛情的成長、性別平等、種族歧視、同志、敬老...劇本比著重愛情、時尚、旅遊的 #艾蜜莉在巴黎 的確深度許多,極推👍。
法語每日ㄧ字: Foutaise 胡說八道
貝倫斯手錶香港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年接受的最長也是最細緻的採訪,人物雜誌記者像私家偵探一樣,從我和朋友的交談,從各種出乎我意料的文字視頻資料裡面,打開了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一面。有不少獨家的秘聞,歡迎點擊。
李開復:最大化戰爭的倖存者
本文來自《人物》雜誌
文|李斐然
編輯|朱柳笛
攝影|尹夕遠
……………………………………
坐在李開復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最大化戰爭
李開復的西裝褲口袋是一個精確測試後確定的尺寸,它和最新款iPhone的尺寸貼合,既不會淺到放不進去,又不會深到不容易取出來。在重要場合,他會戴寬度7釐米的細領帶,比市面上大部分領帶細1釐米,因為他經過實驗發現,這樣的搭配顯瘦。就連他的笑容,都像是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偶像營業時的idol smile,這是他大部分照片裡的固定微笑的弧度。
坐在這樣的李開復對面是一場持續的心理危機。他的人生經歷被量化,像一個可查詢的資料庫,他的回答基本上全部出自他出版過的8本書,以及迄今為止發表過的公開演講、訪談和文字記錄。如果你讀過這些內容,就可以準確預測他每一次的答案。因為不管問題是什麼,他都會繞回到這些公開信息的範疇之內,邏輯落點始終是——“世界因你而不同”,每個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而現在,我們應當關注“AI未來”。這些是他的自傳標題,也是他研究後發現最適宜大眾傳播的話題。
他的生活是一場最大化的戰爭,在有限條件裡,最大化時間,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確定性,不允許冗餘。偶爾助理給他在兩個時間段中安排了休息,會遭到他委婉的批評:時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這場最大化戰爭貫穿了李開復30多年的職業生涯,他擁有一個商業偶像的完美履歷:畢業於學術頂尖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工作過技術最頂尖的科技公司,蘋果、SGI、微軟、Google,而後在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投身中國的創業熱潮。
在每一個階段,他都創造過最大化的奇跡:在蘋果,他曾將尚處於實驗室階段的前沿語音辨識系統,壓縮了1000倍後應用在當時的蘋果電腦裡;在微軟,他創建了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成為後來世界知名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走出來許多AI領軍人物,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稱為“世界上最火的電腦實驗室”;Google中國也在他的推動下,從一個人到700人的團隊,實現了最具歷史意義的當地語系化。
過去10年中,他的最大化戰場是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創新工場所投資的項目超過350個,已經誕生了17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基金規模超過20億美元。“創業本身就是一場最大化。人們在創業環境中得到的成長,是在其他環境裡不會得到的。創業就是做出了有限性和無限性之間的連接,達到了人的最大化。”
技術造就的商業奇跡,是過去10年間中國互聯網的獨特景象。技術高度集中化了效率,放大了個人的力量,讓所有人親歷了一場肉眼可見的奇跡——一個創業者能改變所有人購物的方式,一個聊天工具能顛覆此前所有的通訊龍頭企業,一個網紅主播能直接決定一款口紅的生產……中國市場成為全世界資本最為矚目的新大陸,它吸引著一個又一個人投身這片土地的最大化戰爭,在這裡,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親手創造一場影響14億人的奇跡。
“看到時代的變遷,看到迎頭而來的機會,總在想怎麼去調整自己,才能捕捉到這些機會。如果你讓我每天做一樣的事情,我會枯燥到死。”李開復說,“每一年我說不出來我做了兩三件很驚人的事情,好像就白活了。”
不過,這場最大化戰爭也多少吞噬了人性。在家裡,他陪家人的時間是經過精密規劃的最大化策略,“既不會少到讓她們抱怨我不是好丈夫、好父親,又不會多到影響工作效率”。妻子謝先鈴有次跟他吵架,氣到離家出走,不接電話,不回短信。結果,李開復選擇用技術回應。他在Google搜了大概1000條道歉短信,從裡面挑了50條比較接近他的口吻的,自己又寫了50條,湊成了一個100條道歉信的資料庫,然後寫了一個程式,每隔45分鐘隨機發送短信,不間斷地一直發,連續發送到第三天的時候,妻子敗給了程式,認輸回家。
創業夥伴陶甯從微軟時代就認識了李開復,那時候,連跟他吃飯都是一場智力競賽,要一邊吃一邊玩難度極高的推理遊戲。她注意到,同樣使用語音輸入,李開復的語音轉化準確率要比周圍所有人都高。因為他常年訓練自己,用機器習慣的穩定狀態說話,“不要只train機器,還要train自己。”
與他結識近14年的黃蕙雯是創新工場現任CMO,起初她並不想接受這份工作,就跟李開復說,北京霧霾好重,我不要搬過去。結果過了一會兒,她在微信上收到了他的答覆,他依次發來中國氣象局的監測結果、社科院的研究報告,以及協力廠商機構的觀察統計。李開復糾正她,準確的事實是,北京的空氣品質已經有了大幅改善。這構成了李開復強悍的說服力,但也讓黃蕙雯不得不沖他吐槽:“你一定要每天都過得這麼用力嗎?”
所以,坐在他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與複雜共存
商業世界有一些暗號。特別是創業者見投資人時,他們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只能去捕捉一些訊號——聊天中他有沒有看手錶,中途接電話有沒有回來,如果聊了半小時他還在提問,要麼這次有戲,要麼他不懂這個賽道,想讓創業者幫他普及一下背景。最直接的失敗徵兆是,“我後面還有個會。”
但是,李開復會給出不太一樣的訊號。他愛談論技術,見他需要準備好充分的資料材料,以備他即時提問。他尤其鍾情于技術天才,有時甚至會打破自己縝密的時間規劃,跟他們多聊。可是,如果技術天才只講技術,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你的想法太天真了。”
他的本質是一個電腦科學家。在成為投資人、創業者、職業經理人之前,他是足以躋身世界一流的人工智慧專家。電腦博士李開復設計過一款人工智慧博弈程式Bill,擊敗當時奧賽羅棋世界冠軍;他還使用一種叫做“隱瑪律可夫模型”(HMM)的方法,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套非指定語者連續性大詞彙語音辨識系統Sphinx。學術界一種開玩笑的說法是,衡量一個人的研究高低,就去看他的論文能在多少年後還持續折磨著後輩入行必讀。而李開復的論文,直到今天還有程式師將其翻譯成中文,細細研讀,距離他發佈這些論文已經33年了。
走出實驗室後,他親歷過這個時代幾乎每一次最重要的技術變革,參與它們的落地。陶寧記得,即便在微軟、Google這樣的頂尖公司,想要讓技術進入產業也是一場惡戰,李開復要反反復複做演示,跟不同人群磨合,他們之中大部分人不懂技術,“99%不是你的技術同類”,但他們又有自己的立場和顧慮,李開復的工作就是需要彌合這種人群之中的認知差異。
商業是人構成的戰場,在這裡,贏的關鍵是學會與複雜共存。尤其在中國創業,是一場全世界最殘酷的戰爭。所有參與者將最大化推向極致,只有親自下場,你才能明白這種現實的顛覆性力量。天才的最大失利往往不是技術缺憾,而是誤讀了人,誤讀了人性,誤讀了人群之中的風向。
在微軟的時候,到美國總部開會,坐滿一屋子的天才工程師總提中國盜版,討論的主題都是怎麼抓、怎麼告、怎麼正版化、能賣多少錢。“我說你們根本不懂中國人的思維,我就帶他們來中關村,教微軟的人怎麼理解中國市場。”
李開復設計了一套小實驗,他讓來北京的美國高管們先去一趟當時的電腦大賣場海龍大廈,每人發同樣的錢,買一個電腦回來,去親眼看看在中國做生意是什麼樣子。結果在中關村購物一圈,連最理性的CTO都陷入了中國充滿感染力的消費亢奮之中,回來熱情地跟李開復說,什麼都有,什麼都有,什麼都有!那是一種誰也阻止不了的商業生命力。只有親歷才能明白,你沒法跟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講道理,靠理智否定它的生長。它會不惜一切代價活下來,最優解是與它共生。
過往的經歷把他訓練成一個務實主義者。2006年,他參加香港科技大學前沿研究討論會,臺上坐著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時任科大校長、物理學家朱經武,還有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阿蒂亞爵士。他們熱烈地討論“詩人科學家”這個議題,數學好美啊,數學充滿想像力,只有他不太同意。
李開復很客氣,這是他身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質。他婉轉地提醒:“這個世界需要有像他們那樣偉大的科學家,留在高校研究院,來探索數學之美,但是也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工程師,來把它做成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人類的問題。這兩者缺一不可。”
他必須要學會在人群中生存。王詠剛是創新工場CTO,也曾在Google工作了10多年。他知道,跟形形色色的人談技術,是個苦差事,講深了大家聽不懂,講淺了大家覺得沒有用。碰上完全不懂技術的人,尤其是傳統產業的老闆,也得講得下去才行。他有一次聽到李開復不得不跟一個地方老闆解釋,“AI是一種新時代的Excel”,因為Excel對他們來說已經代表了複雜,他耐心地解釋,“像Excel那樣,你把資料填進去,結果就能算出來。”
“我就沒有開復那樣的好脾氣,講不明白我就不想說了。但是他還是很有熱情,能在不同場合,耐著性子,讓所有人聽懂。”王詠剛說。
“市場接受了,技術就得到了承認;市場不接受,再奇妙的技術也不名一文。”李開復曾這樣寫道,市場是一切技術的試金石,只有不適應市場的技術,沒有不適應技術的市場。就算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技術不能落地,也在市場一文不值。
整個過程都要對抗人群中的懷疑、不解和誤會。智明星通的CEO唐彬森說,10年前覺得李開復不像個投資人,每天叮囑他關注技術趨勢,“老發一些沒什麼用的話”,“我們還在創業苦哈哈的,滿腦子想的還是人怎麼招啊,工資怎麼發啊,他老說要all in移動互聯網,老說比爾·蓋茨的名言,‘人們永遠會高估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了未來10年的發展。’我當時心想,手機螢幕就這麼點大,性能又特別差,能怎麼樣?”
如今,技術奇跡驗證了李開復的判斷。前不久,創新工場10周年紀念,他給李開復發了一條資訊,“偉大的時代需要有偉大的想像力。”
然而,人群之中,質疑總免不了。出現負面評論的時候,陶甯和李開復經常爭論。李開復希望能把事實解釋清楚,但陶寧告訴他,如果他相信,自己事業的目標是把技術落實進產業裡,就必須專注於技術的落地,“活在一種不理解中,學著與噪音、反對、誤解共存”,對這個世界說,那好吧。
“你說他沒有生氣過10分鐘、1小時,他肯定是不高興的,但是他得用理性的方式去處理。”陶寧說。“況且,創業中太多你想要做的事情,已經填滿你的時間了。像開復這樣從學界跳到工業界,面對客戶、投資人、產品、團隊,他已經生活在人群之中了,必須學會接受過程中的噪音。”
這大概就是時代留在他身上的一種複雜性。他的技術信仰分成兩半:前一半是個科學家,能寫最複雜的論文,調教機器理解人類;後一半是個商人,能洞悉客戶的需求,教會人類理解機器。自始至終,他都是流動在兩者之間的人。
┃吞噬與救贖
技術將李開復的最大化戰爭推向了頂峰,他不僅要最大化技術在商業上的效益,還要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
微博最熱的時候,他給自己的微博寫了一個AI程式,讓機器自動抓取即時熱門的話題,以及與他有交集的主題,以影響力排序轉發,連發送時間都是精准實驗的結果,間隔10分鐘發會掉粉,間隔40分鐘發又不能實現每天發送量最大化,衡量過後得到最優解,間隔30分鐘發一條,每天發送25條,以實現每天穩定漲粉的目標。機器全程類比人類發送的隨機性,避開整點發佈,以免留下機器痕跡,機器甚至能代替他自動回復留言,為他增加粉絲互動頻率,維持熱度。
那段日子,向來平靜的李開復持續生活在一種強烈的情緒衝擊裡,憤怒、喜悅、興奮、焦躁,所有血流都沖向大腦。他每天都會檢查自己的粉絲數,如果沒有達到增長預期就會不高興。他變得對最大化數值有所偏執,“一場演講沒有1000個人我就不去,每天微博不新增1000個粉絲我就不開心,一個記者來採訪我,讀者不夠多我就拒絕。”
一切都是最大化的工具。曾經的創新工場合夥人王肇輝結婚,邀請李開復致辭,儀式結束後,他發現李開復寫了中文發言稿、英文發言稿,在微博、推特、臉書全平臺上都發佈了一遍。作為新聞發言人的他感到高興和感動。但是,李開復大女兒上大學收到的父親的信,也被父親同步發在了網上。雖然贏得了點擊率,女兒卻非常不高興。
今天回憶起這一切,最大化影響力的念頭“就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並且快速擴張”,直到疾病的突然到來。
在經歷了常年的熬夜、高壓、疲勞作戰的生活後,李開復的體檢報告裡檢測出腹部存在26個腫瘤,醫生確診為淋巴癌四期。當整個中國互聯網在井噴似的蓬勃發展時,李開復花了17個月養病。最大化戰爭暫時休戰。
休假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一開始,他還不能正確融入這種生活裡面。在動完手術的幾個小時後,他還試圖再度投入工作。他在家的臥室裡搭建了一個工作臺,用金屬臂把顯示器懸掛在枕頭上方,躺著回復郵件。
因為生病的緣故,他提前立下遺囑。寫遺囑的時候,他第一次認真注視自己手裡的筆,“那支筆曾在上萬冊書上簽名,暢銷的自傳,鼓勵中國年輕人努力工作、開拓事業的書,這些書每一本反響都很好,如今,同一支筆卻見證了我的失敗。”
寫完遺囑,他坐在母親旁邊,母親已患阿爾茲海默症多年,只能勉強認出他。直到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最大化的影子還有另一面。自傳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故事,但對當時在美國陪讀的母親而言,那是寂寞的回憶。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兒子上課的時候,她只能在家對著電視,一台一台換。因為語言不通,她只看得懂一個猜價格的節目,節目很熱鬧,但她也只能猜測這種熱鬧。從天亮到天黑,只有捱到兒子回家,才有人跟她說話。
成功人生的所有細節都顯現了另一個模樣。在臺灣養病期間,他試著參與家裡的裝修,兩個女兒告訴他,過去他花了大工夫,把房間佈置成公主房,買小星星的貼紙,自己一顆一顆貼在天花板上,但其實,她們並沒有想要成為公主。
小女兒說,她更想要收到爸爸的信,因為爸爸過去經常寫信,寫給爺爺奶奶,寫給媽媽,寫給姐姐,但是他已經很久沒寫了,自己高中畢業的時候,還會收到爸爸的信嗎?
生病期間,李開復重讀了許多年前自己父親寫來的家書。原來早在他事業的最開端,父親就曾在信裡,反復叮嚀 ——
先鈴、開復:
先後接到你們來信,一則以喜,一則以慮(我未用“憂”字)。喜看開復的研究受到別人的注意、重視,但我要說一句話是,做學問的要有自尊心,但更要有謙遜心。學習是無止境的。
經過了這麼多年後,他終於開始理解,和自己渴望的最大化不同,父親治學的根基恰恰是渺小。父親70歲的時候選擇當教師,教了幾十個學生。學生寫給他的訃文裡反復提到這位老師謙遜的治學觀點,他相信研究任何歷史最忌諱的是“成見”,“歷史是沒有官方說法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最終的答案,應該歡迎反駁,包容不同的意見。
“我才發現,他寫給我的每一封信裡都隱含著一些人生建議。他教我怎樣去做一個更好的人,不要為了一些沒有價值的事情讓自己太忙碌,做人要謙虛,千萬不能驕傲。父親通過這些信,以非常溫和的方法來傳遞他的愛,而我感知得太晚了。”
在臺灣養病期間,住在他家附近的鄰居楊柏林是一位畫家。他看了李開復的故事,送來一幅畫。這幅畫是很多種顏色一起在流動,黑色包裹著紅色,藍色流向了金色,畫面正中央是蔓延開來的白色,如同水一樣,不斷流動,這是他所理解的李開復。
楊柏林說,他在李開復身上看到了自己。這位畫家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就是“影子和自我”,而在李開復身上,他看到這個主題的又一次呈現——“真實的我是影子的救贖,而影子的另一面,是我更遼闊的世界。”
┃回到人群中
病癒回到工作中,李開復回到了他的平和狀態。他是一個始終很客氣的人,很少生氣,總是保持弧度穩定的微笑。最大化模式並沒有完全消退,連軸轉地飛行、演講、開會。妻子常常問李開復,“你到底要幾歲退休啦?”
他還不想退休,多久都不想。他還在享受流動在人群中。今年秋天,李開復去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演講,飛回北京沒幾天,又到釣魚臺國賓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會議間隙的大廳,遇到的幾乎每個參會者都會跟他打招呼,停下來聊一聊。他像水一樣流動在不同群體之間,對決策者解釋技術的苦處,得給民營企業一些幫助,然後鼓勵研究員多參與實踐。
只是,贏已經不重要了。“經歷的災難多了,人就學得會客觀了。人從挫折中學到的東西,遠比成功裡學到的多。碰到好多問題,上報紙了怎麼辦,大會不能開了怎麼辦,他們說,開復你怎麼還這麼鎮定?我說我都被微軟告過了,這算什麼?我都得過癌症了,還怕什麼?”李開復說,“這一生活得已經很值了,得到了超過我能想像的很多東西,我已經很感恩了。如果我失去一切,那也值了。”
在互聯網世界,這也許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平靜。他的辦公室位於中關村,就在樓下吸煙區,休息時間會有許多掛著工牌的人聚在一起抽煙,他們鎖著眉頭,抱怨美國貿易管制黑名單、競爭對手使過的黑招、擴大市場的壓力……互聯網,一種焦慮、廝殺、競爭的象徵,是全世界最殘酷的競爭市場。焦慮是他們被這個技術時代所塑造的一種底色。
經歷過技術時代屢次變革,現在的李開復覺得,在10年中國互聯網中誕生的最有價值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背後精於執行的人。“我覺得中國創業者是很強大的一批人,整體來說他們不會是很恐懼的人,一方面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萬一真的做不成,那就公司關了再創一家,做一家倒一家,倒一家就再開一家,真正厲害的創業者都是這樣起來的。”
一個重要的領悟是,人的最大化,不能做簡單的量化。一個不能透露姓名的創業者說,當時他有一個合夥人,很多投資人不看好,都不願意投。但李開復對他說,“我知道這個事你肯定會踩坑,但我也知道如果出了問題,你也可以收拾得了,所以我們冒一點風險,還是會投。大不了到時候麻煩一點,幫你解決問題。早期多犯點錯誤,總比後邊犯錯成本小得多。”事實證明,他的合夥人果然出了問題,但這名創業者也的確熬過了這個錯誤,帶著公司成長為市場的關鍵玩家。
最近,李開復開闢了一個新的最大化戰場——讓AI落地。
他在創新工場設立了一個人工智慧工程院,給學生做技術夏令營,找傳統產業談合作,還聯繫了大學,幫忙設計人工智慧的教材。作為人工智慧工程院的執行院長,王詠剛常常和他一起出差,去工場考察。他在一家工場車間呆了一天,生產線上1000多個人,王詠剛挨個去看每個人的工作,看看能不能用自動化取代。車間工人用很細的鑷子,貼一張小小的貼片。一個工人一整天困在自己的工位上,反復這個枯燥的動作,拿起來、貼上,再拿起來、再貼上。這是一個亟需得到解放的重複性勞動,但是,今天的AI只能在虛擬世界起效,做語音和人臉識別還可以,一旦進入真實世界,又粗糙又笨拙,遠遠不能取代細活兒。
“那天出來我就在想,未來AI是一個無論怎麼想像都不過分的發展。讓它發展取代工人,這不是一個效率問題,而是一個人道問題。人類是不應該被困在這種枯燥的重複性勞動裡的,應該做一些更自由的事情。今天的AI還在非常非常早期的起步階段,如果AI真正能落地達到90分的話,世界會變得非常不一樣。這是我或者開復,以及一些做AI科研的人所相信的AI。”王詠剛說。
這又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就像是他所親歷的每一次技術落地,又要跟決策者建言,又要面對陌生人的迷茫和質疑,想辦法讓人聽得懂,又要耐心勸服創業者相信,這背後是下一場技術奇跡。但李開復似乎很享受這件事,每天連軸轉地面談,演講,參加討論。
1983年,李開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那裡是世界人工智慧尖端研究的前沿陣地。他的博士生研究計畫中這樣寫道:
“人工智慧是人類學習過程的闡明,人類思考過程的量化,人類行為的解釋,以及對智慧原理的瞭解。它是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我希望投身這門新的、有前景的科學。”
今天重讀這番宣言,李開復似乎的確在用自己的時間,踐行著這場實驗,他把自己訓練成機器的思維模式,量化自己的行為,去教機器理解人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機器的理解,把它推向人類,實現“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
“我確實是用了20年的時間,才慢慢地瞭解他,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不是個最理性的人,他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人,是一個領導,一個下屬,一個朋友,一個長輩,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他是一個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人。”陶寧說,“他的主線是忠於技術,圍繞著技術他做了所有事情,做了研究,做了產品,做了投資,收集了人才,也獲得了很多朋友。技術改變了他的人生,他也因為身處這樣的技術時代,改變了別人的一生。”
┃只屬於自己的房間
現在的李開復試著活在一場最大化的寬鬆裡面。他已經不怎麼再發微博了,自動定時發佈的程式已經終止了,他只會偶爾上去看看評論。過去看電影,他會按照IMDB排序,從9.2到6.5依次看,他在家裡裝了160T的伺服器,確保他準確擁有全部6.5分以上的電影。現在也沒關係了。他最近在重看《教父》,看了好多遍,他現在喜歡教父那樣的英雄,說不上是英雄,卻也並不是壞人,一生與人性的種種複雜面共存,是一個活在人群中的人。
李開復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吃。他熱愛美食,也熱衷於研究美食。每年大董上新菜,他都會受大廚邀請試菜,跟大廚討論菜品。曾有一家出版社知道了他的美食喜好,想給他出一本美食書。但是,在李開復決定之前,王肇輝就直接拒絕了:“我說不行,只要我還在PR這個崗位上管事,就不可能有機會。我不希望開復的公眾形象變得不專注。我希望科技、投資是占他人生符號99%的東西。不能讓人感覺不務正業,跑去做美食了,這不合適。我不同意這樣的事情出現。”不過現在,這個秘密也不需要隱藏了。講述美食時候的李開復,有一種毫無掩飾的由衷快樂,他花了整整10分鐘時間,認真描述如何煮一顆最完美的雞蛋。這是他經過反復試驗、調試,推算出的完美雞蛋烹飪資料。
他選擇Google工作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參與Google中國餐廳的籌建。幾乎每個和他在Google共事過的人都記得,每天中午的試菜環節,會看到一個神采奕奕的李開復點評菜,面試大廚,提很多專業問題。
現在不需要爭奪最大化流量了,他開始允許自己說點真正想說的話,吃到好吃的東西,他會給它們拍特寫,傳上網。其實,如果沒有其他人反對,李開復還挺想寫美食的。但是,他是一個溫和的人,不喜歡跟人起衝突。他也尊重別人的專業,只要是他認定的資深人士的建議,他大多會接受。所以,這個出版計畫最終流產,李開復只說了一句話,“那好吧。”
病癒之後,為了讓更多人對AI感興趣,李開復願意去展露更多真實。他參加了奇葩大會。在去錄製的車上,他準備了一份詳盡的發言稿。助理提醒他,那兒鼓勵現場即興,你自由發揮就好啦。但這是李開復所不習慣的場景,他反問,“自由……怎麼自由?”
結果,奇葩大會收穫了嘉賓語音聲波最平穩的一期節目。錄製結束後,蔡康永跑來找他的助理:“開復在幹什麼啦,讓他來玩的,一上來就講課,也不跟我們打招呼,難道他是緊張嗎?”
習慣是不容易更改的,他還是喜歡活在精確的最大化裡。臨近採訪結束的時候,李開復展示了自己手機相冊,裡面有兩部評分7.9分的電影。“這是我最近發現的兩部電影,我還沒有看過。”他說回家後會把這兩部電影下載來看,所以此時此刻,寫稿還不能寫“李開復看過IMDB上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準確的說法是“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減去兩部”。
生活也依然追求一種最大化,但如果沒做到,那也沒關係。李開復在家裡追求極簡,一切都要藏起來,相冊藏在抽屜裡面,電視藏在油畫後面,電腦藏在飄窗裡面,音響藏在房間隱蔽的壁龕後面。他試圖也把妻子的化妝品藏起來,為此設計了一個能夠裝400個瓶子的鏡櫃,完美容納妻子現有化妝品。然而,住了一段時間後,滿載的鏡櫃外面不知道為什麼又冒出來100瓶。於是,他從自己的護膚品裡拿了20瓶出來,也放在外面。李開復說,這是適應環境的新策略,既然要存在冗餘,就讓冗餘也搭配著來,在一種新的平衡裡,與冗餘共存。
他再一次開始寫信。小女兒畢業上大學那一年,他給她寫了一封不再公開發表的信。信的最後一段是:
我問媽媽想說點什麼,媽媽讓我告訴你,我們非常愛你。我問她,這句話是不是應該說,我們愛你,比昨天多一點,比明天少一點。她點點頭,眼睛裡閃爍著一點光,那就像是在你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同樣的光芒。
後來不久,小女兒把回信文在自己的身上。一個是Stay Gold,它出自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詩,原意是,美好總是容易消逝(Nothing Gold Can Stay),但她改了一下,對她來說,美好也可以永不消失。另一個是一組數學符號,那是長大之後終於領悟的父親的關心,一個大於號,一個小於號。
今天的創業依然是一場最大化戰爭,但作為親歷者,他也得到了珍貴的經驗:“最大化會發揮人的潛力,但也會犯錯誤。我學到的就是不要去算計到這麼細,分清楚哪些是自私的最大化,哪些是真正對世界有意義的最大化。”
李開復的家裡現在有兩間書房。一間是給外人看的,是他完美一面的呈現,乾淨到空無一物的書桌,所有物件都可以完美收納,曾經的獎狀、獎盃和畢業證書,整齊地排列在櫃子裡,是展示給世界看的戰利品。
另一間書房非常狹小,裡面完全沒有裝飾,沒有吊頂,沒鋪地板,抬頭就是黑壓壓的暖氣管道,屋裡只有一把歪到有點散架的椅子,勉強可以坐下。這裡放著他在家裡佈置的伺服器,以及所有不想被外人看到的東西。
這裡藏著所有他生活的秘密回憶。曾經手寫給妻子的情書,父親寫的信,自己的病歷,過去工作用的舊名片,只對自己有意義的工作紀念物,亂糟糟地堆在一起。他跟自己約定,老了退休了,他就把這些回憶按順序整理好。但現在還不用,這樣就好。
只有在那個房間裡,他不用活在最大化裡。這是他精緻的家裡唯一一個亂糟糟的地方,沒有條理,沒有分類,不用小心翼翼。他時不時要去那兒維護伺服器,跑資料的十幾分鐘時間裡,讀一會兒信,發一會兒呆,想念父親和母親。所有情緒都允許得到短暫的表達,懷念,生氣,懊悔,沮喪,難過,也有希望。這是最大化戰爭的一條縫隙,只在這裡,活著一個真實的李開復。
貝倫斯手錶香港 在 鼓鼓 呂思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 #人生無限公司 所有員工
謝謝師兄
謝謝讓我有機會參與
謝謝所有幕後辛苦的大家
謝謝你們
辛苦了
下班了
晚安
人生無限公司 最終場
起點站 高雄 2017年3月18日
最終站 台中 2019年1月6日
總計122場 動員415萬人次參與
阿信:
這是一生中最奔波的一趟長征
這是一生中最任性的一次旅行
怪獸:
戰士卸下盔甲,吉他手放下吉他,
肩頭上因為摩擦而留下的痕跡,
麻麻的指尖,
留在心中的悸動,
是怎麼也忘不掉的。
瑪莎:
因為你們,
所以我們才能這樣恣意妄為地在這個公司裡做我們自己,
那個你們最熟悉的自己。
冠佑:
六百多個日子的人生無限公司巡演,
曾經唱過、笑過、哭過的同事們,
石頭:
吉他的背帶離開了撥弄琴弦的肩頭,
放下,
放下了記不得任何一個房間號碼的糊塗,
放下了在海峽和大洋上飛翔的證據,
阿信:
這是我們人生中最精華的一段
最飛揚的青春 最難忘的歌曲 最好的你
怪獸:
希望你我在這趟旅程裡獲得的,
是可以陪著你很久的,
關於人生的魔法:
「愛、勇氣、希望」
瑪莎:
公司解散,真的打卡下班了,謝謝大家。
石頭:
以為都放下卻放不下,
放不下無數的熱情在空中揮舞著,
放不下你的笑容和傷感,
放不下那些無法複製重來的喜悅,
瑪莎:
糟糕的是,我們一起失業了。
還好的是,是跟你們一起。
阿信:
燈亮起時 你就在光暈裡
幕落下時 你還在我心裡
謝謝你 讓我出現在你的自傳裡
冠佑:
你和妳的人生正要無限展開,下次見。
石頭:
所以我會和你一起等待,
等待下次的一期一會。
怪獸:
而在那魔法消失前,
我們會再見面的。
我們會再次出現在光束的盡頭,
尋覓你,
我們會再見的。
阿信:
我會想你們的
我會很想你們的
我們都會很想很想你的
_
[乾杯]
詞曲 / 阿信
*Mayday Life Tour 台中 no.122 巡迴最終場
會不會 有一天 時間真的能倒退
退回 你的我的 回不去的 悠悠的歲月
也許會 有一天 世界真的有終點
也要和你舉起回憶釀的甜 和你再乾一杯
如果說 要我選出 代表青春 那個畫面
浮現了 那滴眼淚 那片藍天 那年畢業
那一張 邊哭邊笑 還要擁抱 是你的臉
想起來 可愛可憐 可歌可泣 可是多懷念
懷念總是 突然懷念 不談條件
當回憶 衝破考卷 衝出歲月 在我眼前
我和你 留著汗水 喝著汽水 在操場邊
說好了 無論如何 一起走到 未來的世界
現在就是 那個未來 那個世界
為什麼 你的身邊 我的身邊 不是同一邊
友情曾像 諾亞方舟 堅強誓言
只是我 望著海面 等著永遠 模糊了視線
會不會 有一天 時間真的能倒退
退回 你的我的 回不去的 悠悠的歲月
也許會 有一天 世界真的有終點
也要和你舉起回憶釀的甜 和你再乾一杯
這些年 買了四輪 買了手錶 買了單眼
卻發現 追不到的 停不了的 還是那些
人生是 只有認命 只能宿命 只好宿醉
只剩下 高的笑點 低的哭點 卻沒成熟點
成熟就是 幻想幻滅 一場磨鍊
為什麼 只有夢想 越磨越小 小到不見
有時候 好想流淚 好想流淚 卻沒眼淚
期待會 你會不會 他會不會 開個同學會
他在等你 你在等我 我在等誰
又是誰 孩子沒睡 電話沒電 心情沒準備
天空不斷 黑了又亮 亮了又黑
那光陰 滄海桑田 遠走高飛 再沒力氣追
會不會 有一天 時間真的能倒退
退回 你的我的 回不去的 悠悠的歲月
也許會 有一天 世界真的有終點
也要和你舉起回憶釀的甜 和你再乾一杯
會不會 有一天 時間真的能倒退
退回 你的我的 回不去的 悠悠的歲月
也許會 有一天 世界真的有終點
也要和你舉起回憶釀的甜 和你再乾一杯
終究會 有一天 我們都變成昨天
是你 陪我走過 一生一回 匆匆的人間
有一天 就是今天 今天就是有一天
說出一直沒說 對你的感謝 和你再乾一杯
再乾一杯永遠 喝了就能萬歲 歲歲和年年
時間都停了 他們都回來了
懷念的人啊 等你的來到
-
編曲演奏 / 五月天+于京延
弦樂編寫 / 于京延+李琪
弦樂演奏 / 李琪北京市內樂團
沖繩三弦 / REI(Spoon de Chop)
和聲演唱 / 黃士杰+阿璞(八三夭)
合唱 / 強辯+阿邦+小凱+阿沚
MV / 蘇志豪+賴子芸
-
五月天 人生無限公司 Mayday LIFE Tour
演出:五月天
吉他:怪獸
吉他:石頭
貝斯:瑪莎
鼓手:冠佑
主唱:阿信
特別感謝:
蕭敬騰 / 余文樂 / 楊千嬅 / 譚詠麟 / 任賢齊 / 梁漢文 / 李宗盛 / 歐陽靖 / 林俊傑 / 林憶蓮 / 周杰倫 / 奧特曼 / 劉若英 / 梁家輝 / 米奇老鼠 / 米妮老鼠 / 李榮浩 / TERU (GLAY) / GLAY / 陳綺貞/ aMEI / 蔡依林 / 黃渤 / Slot Machine / 田馥甄 / 吳宗憲 / 張國璽 / 伍佰 / 羅志祥
監製:陳勇志
統籌:謝芝芬
鍵盤:周恆毅
管樂:吳智暉 / 許祐禎 / 林欣男 / 歐育齊 / 胡世漢
和聲:黃士杰 / 鄭知明
Computer Programming:黃士杰
技師:黃壯為 / 柯弗奇 / 陳俊豪 / 江昆餘
製作:必應創造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人:五月天 / 周佑洋
總設計:LEROY BENNETT (Seven Design Works) / 楊宗錞
舞台設計:PETER JOHN AQUINDE (Seven Design Works)
執行製作人:劉蓁蓁 / 吳育璇
執行製作:李姳萱 / 郭容純 / 林澤文
技術統籌:張育書
技術總監:宋明信 / 譚明文
硬體統籌:何哲男 / 王呈耀 / 游東翰
硬體助理:潘宣旻 / 黃家轅
舞台設計執行:謝錦祥 / 吳姿瑩 / 傅佳盈
舞台機關設計及執行:奎比克動能系統有限公司
F.O.H 音響設計:松永哲也
Monitor 音響設計:莊志揚
燈光設計:JASON BAERI (Seven Design Works) / HARRY FORSTER (Seven Design Works)
燈光執行:施皓哲 / 李創欽
雷射設計:夏振捷 / 許羽德
視覺設計:楊宗錞 / 陳彥志 / 楊子欣 / 廖珮琇 / 鄭宇翔 / 莊士頡
視覺設計製作: 黃建榮 / 陳彥志 / 廖珮琇 / 鄭宇翔 / 林昀嬋 / 吳嘉銘 / 戴婉婷 / 翁靖惠 / 陳紫蘋 / 陳紀樺 / 莊士頡 / 郭曉汝 / 周怡均 / 張佳涵 / Vita Wu / 張惠淳 / 晚熊創意 / 共振視覺設計 /拉瓦 / 陳柏尹 / 有橋漫畫工作室 / 王景德 / 做事設計 / 邦博視覺設計 / Foufa Studio / 盧廣志 / 羅皓博 / 曾瀟霖 / 許仕煊 / 邱國維 / 廖弘義 / 劉子千 / 李欣怡 / 楊阿步 / 提摩西影像 (張馨元 /黃俊安 / 劉瓅涵 / 劉熙真 / 粘心瑜) / 固態視覺影像 (鄭宸宇 / 莊祿平 / 張庭萱 / 林佑芳) / 沃野影像 (成邦威 / 侯怡佩) / 目子拾參創意 (曹書睿 / 李芹羽)
即時影像特效設計:陳品辰
動態影像製作:魏奕旻 / 張天城 @8ID Studio / 林承翰 @小心肝影像製作
現場導播:劉名峯
助理導播:黃玉佩 / 胡夢云
攝影:黃照程 / 顏文彬 / 羅鋕煌 / 黃達夫
現場字幕:廖偉竣
馬達控師:鄭卉妤
音響助理:洪昇緯 / 蔡易達 / 莊硯凱 / 方彥閔 / 曹仁豪 / 温俊惟 / 謝博宇 / 戴維廷 / 柯官誠
樂器助理:吳彤瀚 / 楊惇裕 / 曹志瑋
追光控師:陳貞吟
追光:賴思穎 / 吳雅慧 / 曾柏森 / 徐浩軒 / 劉壙豪 / 楊季淑 / 范順益 / 林翰生 / 蘇蔚奇 / 蔡沖錳
演唱會電影製作與拍攝:
出品: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仙草影像
領銜主演:五月天
聯合主演:黃渤 / 梁家輝 / 林美秀
導演:陳奕仁 @仙草影像
副導:林修毅 / 張翠芳 / 林曉娸
導演助理:林曉娸 / 呂明穎 / 陳湘喬
製片:朱盛煒 / 張鳳美 / 王漢聲 @聲意旺影音工作室
製片組:梅致祺 / 郭宗哲 / 閻俊瑋 / 黃舒崡 / 鍾世評 / 吳培吉 / 何逢霖 / 池嘉蓁 / 林學龍 / 王璽皓
攝影指導:范勝翔 / 彭文星
攝影大助:劉三郎 / 劉于豪 / 倪彬
攝影助理:利達亞太創意中心攝影組 / 買銘傑 / 邱秉鴻 / 溫授博 / 孫明瀚 / 黃文 / 邱俊濱 / 廖英源 / 莊竣瑋 / 羅家杰 / 陳韻如 / 黃鈞成 / 賴琨升 / 林依頻
燈光指導:胡毓浩 / 洪國城
燈光大助:劉議友 / 沈源
燈光助理:謝憲欽 / 陳冠宇 / 張仲翰 / 李模帥 / 曾宥運 / 彭金火 / 王金生 / 林耿立 / 曾翊愷 / 張志杰 / 許魁麟
美術:ADALA Studio 郭志達美術設計 / 雞設士工作室
美術指導:郭志達 / 雞肉飯 (蕭仁傑)
場景設計:高金源 / 王敬捷
場景設計助理:翁韻婷 / 黃嘉誼
美術陳設:陳熹弘 / 李姮萱 / 張誠恩
場景設定:周庭羽
美術助理:曾怡瑄
施工經理:葉容蓉 / 邱粵
平面設計:張誠恩
場景陳設:葉容蓉 / 王智儀
特殊道具:老四團隊 / 吳京虔 / 潘嘉芳 / 李安民 / 周昆輝 / 呂建辰 / 曾偉豪
動作指導:楊志龍
武師協調:陳杰睿
武師:田嘉豪 / 蘇泓旻 / 王仲安 / 黃孟凡 / 林昀蒂
替身:陳泓齊 / 林啟揚
鋼絲特技組:陳昌灶 / 林國寶 / 蔡國洲 / 陳昌隆
盔甲造型:星球設計工作室 / 劉守祥 / 王長詩 / 郭霖 / 劉守為 / 高寬 / 林蔓萍 / 魏谷松 / 詹惟竣 / 劉國勝 / 林泰旭 / 拼拼藝術工作室 / 張以昕 / 謝政霖 / 高裕哲 / 陳慶峻
演員造型:王長詩
演員妝髮:黃秋碧
演出:余漢池 / 吳正 / 孫秉森 / 田醒民 / 趙千
場務組:林龍輝 / 吳明吉 / 杜宗撼 / 陳政翰 / 林育民 / 許裕成 / 藍功民 / 湯惟欽 / 黃宥誠 / 張勝堯 / 林斯偉 / 吳明龍 / 張少鴻 / 邱詠祥 / 高銘均 / 徐亨均 / 小燁 / 張家偉 / 程鎮岳 / 劉繼鴻 / 陳鴻達 / 譚凱富 / 杜宗撼 / 林家豪 / 許誌峯 / 緯盛工作室
質感公司:法蘭克質感創作有限公司
質感總監:陳新發
質感技師組長:林彥儒
繪景技師:謝萬運 / 林佩蓁 / 謝忠恕 / 林盈閑 / 賴儀恬 / 陳盈穎 / 陳瑞龍 / 郭育嘉 / 王蔓菁 / 余蔡平
質感執行:林佩蓁 / 謝忠恕 / 陳瑞龍 / 王馨珮 / 蔡嘉和 / 曾曉蘭 / 林相如 / 郭佳妤 / 許毓娟 / 紀品竹 / 吳妍樺 / 蔡淳馥 / 李珮綺 / 陳欣慧 / 陳靖恩 / 賴俞均
手臂:朱華陽 @樂天影業
露營車:李府翰 @尤朵拉創意工作室
警察演員:曾文忠
F55 攝影機機身:陳啟政 @映達廣告有限公司
片場:鴻臣片場 / 阿榮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外景片場燈光器材:利達亞太創意中心 / 鴻臣片場
攝影器材:和寬攝影器材有限公司 / 利達亞太創意中心
場務器材:力榮影視器材有限公司
器材支援:懿生影業有限公司 / 精研視務所
交通統籌:大張工作室
特別感謝:銅猴子復興店 / 永聯物流共和國 / 幸福宴民族文化餐館
後期製作團隊:仙草影像
視覺策畫製作:仙草影像
動畫設計:仙草影像
監製:廖梓雯
專案經理:賴奕如
財務經理:陳奕如
視覺總監:陳威廷
合成總監:苗天雨
劇本顧問:李念修 / 蘇文聖 / 廖人帥 / 涂皓欽
腳本:陳奕仁 / 梁育碩 / 李季軒 / 苗天雨
設計:梁育碩 / 李季軒 / 陳志育 / 蕭羊希
設計助理:黃韋翔 / 邱芸晨
動態圖像設計:賴志彥
建模 / 貼圖:黃勗 / 苗天雨 / 王玨凝 / 蘇袖惠 / 龔爰 / 黃柏壬
建模 / 貼圖製作助理:黃于瑄 / 周祐諆 / 呂庭儀 / 江敬 / 連寬益 / 黃俊嘉 / 陳悅霖
動畫:黃勗 / 王玨凝 / 蘇袖惠 / 連寬益
動畫助理:黃俊嘉
骨架:王玨凝
燈光:苗天雨 / 王玨凝 / 蘇袖惠 / 李文婷 / 連寬益
特效動畫師:林伯瀚 / 黃于瑄 / 陳信翰 / 連寬益
合成:黃勗 / 李文婷 / 林佳儀 / 連寬益
合成助理:陳家和 / 冀擎 / 黃于瑄 / 周祐諆 / 陳家榆 / 江敬 / 梁雅雯
調色:全明遠 / 陳威廷 / 苗天雨 / 李文婷
後期製作團隊:夢想創造
動畫設計:夢想創造
後期製片:葉傳耀
專案經理:侯冠如
動態總監:文永翔
合成總監:林奇鋒
城市場景設定:李忠恕
太空船設計:陳科廷
建模 / 貼圖:李柏權 / 張亦德 / 鄭為澤 / 李培源 / 郭紀威 / 陳科廷
動畫:安良啟 / 鐘昀麗 / 林建隆 / 賴大維
骨架:林廷穎 / 羅志豪
燈光:聞書聆 / 賴弘庭
特效動畫師:鄭為澤 / 林新華 / 郭子維 / 洪健淇 / 林木清 / 柯嘉邦 / 陳俊良 / 梁世勳 / 林于傑 / 鄭吉雄
去背:蔡尚甫 / 韋琛丰 / 沈正蕾 / 潘紫涵
鏡頭追蹤:林坤靜 / 凌倫明 / 朱俊昇
合成:林妍伶 / 林佩潔 / 邱莉雯 / 謝孟成 / 巫致逸 / 簡敏芳 / 吳姝旻 / 朱蔓舒 / 聞書聆
動態捕捉:彭偉政 / 邱子杭
現場技術支援:巫君志 / 邱子杭 / 李培源 (HDR) / 郭紀威 (HDR)
相信音樂
發行: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監製:陳勇志 @相信音樂
統籌:謝芝芬
經紀統籌:洪慧真 (小肉包)*徵友乾杯
經紀人:葉佩姍
經紀執行:廖偉竣 / 薛秋邦
經紀助理:洪琬棋 / 鄭沒
專案經理:劉蓁蓁
企劃:周靆弟
執行企劃:徐南豪
攝影:翁偉中 / 周浩詠
平面設計:方序中 / 畢展熒 @究方社
演唱會主視覺設計:Kea @DOPENESS ART LAB / 方序中 / 畢展熒 @究方社
演唱會主視覺攝影:邵亭魁 / 陳怡台 / 翁偉中 / 周浩詠
化妝:杜佳蓉
髮型:李宗諺 / 沈傳惟 / 林俊廷 @O+ Studio
造型:曹偉康 / 林欣潔 / 余冠儀
媒體統籌:葉宗汶 (好小宗)
電台宣傳:林宜蓁 (小史)
平面宣傳:李金霓
電視宣傳:傅紹宇 (納豆)
網路宣傳:黃尚哲
新媒體視覺設計:劉興倫
法務:江姿宜
音樂版權:金祥雲 / 曹雅雯 / 黃嘉雯
新媒體版權:吳明基
業務行銷 / 生管採購:洪毓興 / 孟昭棣 / 楊景崴 / 沈威宏
資源行政:顏白玟 / 傅如慧 / 謝育鈴 / 陳宣霖
票務 / 場地行政統籌:李子苓
票務 / 場地行政:黃昭瑜
相信音樂北京 +86-10-85888177
統籌:李宜勳 / 莊東翰
大中華區宣傳統籌:葉宗汶 (好小宗)
電台宣傳:楊含
平面 / 網路宣傳:陳劍萍
新媒體行銷:李艷斕 / 呂岱峰 / 王騫
宣傳助理:陳相君
會計財務:羅方 / 王昊
資源行政:安陽
相信音樂上海 +86-21-33063336
統籌:羅輝映
媒體統籌:朱靜文
媒體專員:田夢園 / 柴鑫垚
活動執行:何海偉
會計財務:楊楨婷
資源行政:高婷玉
海外聯絡單位
新加坡:嚴光華 ngiam@rock-records.org
馬來西亞:吳想想 binmusicmal@gmail.com
香港:梁子賢 billyleung122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