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政府與納稅人支持的學術論文,不應該成為 #一家壟斷 #獨佔市場 的獲利工具!
學術論文資料庫是公共財,應該幫助更多沒有經濟資源的學生與對學術有興趣的年輕世代,而不是成為一家公司到中國擅改作者文章標題的 #發大財 工具。集體的心血不應該成為商業的壟斷!
近來華藝公司學術論文資料庫輸出到中國卻遭到 #華藝允許中方「紅色審查」事件,引起學術界嘩然。
我身為學者出身的立委,除了關注華藝授權中方以中共法令審查學術論文的問題,關注學術自由;其實更加關注為何臺灣期刊論文商業市場形成目前由華藝公司壟斷的現況。
因為 #商業化 和 #一家獨大資料庫,導致:
1⃣ 臺灣研究者沒有太多公開及流通論文方式的選擇,例如《台灣社會學》期刊從2001年創刊開始就一直實踐全文免費開放下載模式,但因為沒加入華藝資料庫,使期刊論文難以流通或被引用,最後不得已只好加入華藝。
2⃣ 本次事件發生後,還需由各大學、研究單位或著作權人自力救濟向華藝抗議或提起訴訟。
3⃣ 幾乎所有想要閱讀臺灣學術論文者,都必須付費加入華藝會員或購買點數單篇付費(除在大學體系內已由圖書館付費購買外),依華藝公告的標準,在臺灣下載一篇碩博士論文是200元、其他論文則是一頁4元(每篇論文大約30至50頁)。
#臺灣學術成果是公共財
我認為臺灣的學術研究成果,幾乎都由教育部、科技部投入的預算支持,生產知識者也逐漸體認,應共同維護知識公共化的理念,才能互惠互利,創造更多研究果實。
但是長期以來,只有國家圖書館做了碩博士論文、臺灣期刊論文索引、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等系統,只能「查詢」但多半無法閱讀或下載到全文;若需要閱讀全文,扣掉直接到圖書館閱讀或調閱實體書外,想要即時線上閱讀則常常不得已必須到華藝網站付費取得。
#國際開放使用運動倡議超過20年
知識應該是公共財,國際學術圈為了對抗資料庫商業化或高額收費,陸續發起 #開放取用(open-access) #OA模式,推動 #論文開放免費取得,至今已20多年。
🔎1998年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為增進研究資源之開放取用,和其他改革倡議者組成SPARC(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聯盟,推動學術期刊的開放取用運動。
🔎2002年布達佩斯開放取用倡議。
🔎2003年貝色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2003年關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開放取用的柏林宣言。
🔎PLos公共科學博物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2011年哈薩克22歲研究生艾爾巴金寫程式Sci-Hub設法取得昂貴期刊內容,供人免費下載。
🔎2011年普林斯頓大學要求校內學者不得將研究排他性授權予資料庫業者。
🔎2012年哈佛大學圖書館要求全校教師、研究員,研究成果改採OA形式發表。
🔎2014年荷蘭教科文部聯合國內大學,與資料庫業者集體談判,抵制高額費用。並訂下兩大談判目標:2016年期刊4成內容轉為OA發表;2024年100%轉型為OA模式,荷蘭大學願意支付較高刊登費,但不願意再付訂閱費。
#臺灣已晚20年
#現在推動知識公共化正是時候
華藝的事件正好給臺灣學術圈一個推動知識公共化的契機:
國際已經發展出「開放取用」模式,優點包括提升學術影響力、增加潛在讀者、提升著作被引次數、促進學術傳播、免費取得所需資訊等。
臺灣已經晚了國際20年,在著作權觀念提升以及跟上國際學術趨勢的現況下,正是推動開放取用模式的好時機。
我今天召開記者會,邀請 莊競程 有志者是競程、 台灣社會學會 理事長林國明、 臺大歷史系特聘教授陳弱水、 經濟民主連合 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律師、 臺大博士候選人林凱衡及 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 會長吳依潔,提出建議。
我們認為 #推動臺灣學術論文資料庫公共化 正是時候,大家的精彩發言 👉可點進圖片閱讀。
科技部和教育部應負起責任,蒐集各方意見,規劃期程及逐年編列預算,包括先從臺灣期刊及大學開始推動「開放取用」模式、建置或完善現有資料庫、引進全文下載、推廣臺灣研究成果至國際場域等。
我將會持續和科技部及教育部研商,讓臺灣學術界跟上國際趨勢,讓知識成為公共財,不再被商業壟斷。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註一:華藝授權中方竄改一線學術工作者論文標題、摘要,舉例如下:
例一:「四個國家」被改成「四個台灣」。
例二:「東南亞國家」被改成「東南亞台灣」。
例三:「當國家主義之路」被改成「到台灣主義之路」。
例四:「當婦運衝撞國家」被改成「當婦運衝撞台灣」。
例五:「國家女性主義」被改成「台灣女性主義」。
例六:作者皮國立,名字「國立」被消失,只剩皮。
例子太多,很多一線學術工作者都已發文指責。華藝還敢說這是華語世界話語權,一個被改得文不對題,亂七八糟的標題,就算被搜尋到又如何,看到的人只會覺得作者是不是瘋了?!踐踏學術工作者心血,莫此為甚。更不要提因為敏感而被消失的五萬篇文章,這是什麼爭話語權?這是羞辱一線學術工作者給中共下跪。
註二:華藝授權中方竄改作者文章標題摘要,范雲評論資料庫 (至2020.12.31):
華藝針對公共化的聲明繼續魚目混珠 👉 https://reurl.cc/5q06zR
推動臺灣學術論文資料庫公共化記者會 👉 https://reurl.cc/7o6m4N
我針對華藝的一次質詢 👉 https://reurl.cc/Oqxbry
引起三家媒體以社論高規格批評 👉 https://reurl.cc/gmL1YQ
踢爆!華藝白紙黑字授權中方廠商竄改論文 👉 https://reurl.cc/5q0zbq
我被華藝消失的論文 👉 https://reurl.cc/Q38xVM
紅色審查 👉 https://reurl.cc/D6WExE
「論文引用次數查詢」的推薦目錄:
- 關於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Re: [請益] 去哪邊查論文引用次數? - 看板Master_D 的評價
- 關於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如何查找學術期刊文章被引用次數?[臺大圖書館一分鐘充電站 ... 的評價
- 關於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論文引用次數查詢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論文引用次數查詢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列名高被引學者名錄 曾國雄講座教授獲獎
全球資料分析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2018高被引學者名錄》(2018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都市計劃研究所講座教授曾國雄入選,科睿唯安總經理范永銀19日親自到校頒獎,肯定曾教授對學術研究的貢獻。校長李承嘉則感謝曾教授不忘母校,堅持將畢生研究資源留在臺北大學、持續培育更多人才。
由科睿唯安公司進行的「高被引學者名錄」,主要以Web of Science資料庫近十年的引文紀錄為基礎,定期公布當年度論文被引用次數前1%的研究人員。因應當今學術研究跨領域發展、交互影響的趨勢,今年度的高被引學者名錄首度增列「跨領域」項目,曾教授就是以跨領域的成就入選。
曾教授長期投身運用「全方位多評準決策MCDM」來解決實務問題,耕耘研究方法影響許多領域的學術發展。在今年入選前,他已經是國際科學研究重要學者,透過google scholar查詢,單從2013年至今,五年內被引用次數超過一萬八千次,也可以看出他的成就。
「就算行政工作很忙,也不要忘記做研究」,鼓勵更多老師們以曾教授為榜樣,頒獎典禮安排行政會議前舉行,面對全場許多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曾教授以自身經歷期許大家,即使肩負行政職,還是可以從工作中找尋研究主題,再運用合適的方法尋求解決之道,「所有的問題之間都有相互關聯,只是大小之別而已。」
傳授自己畢生的研究心得和方法,曾教授每年寒暑假在臺北大學開設免費的工作坊,培育許多博士生或年輕教師在研究上進深,他也歡迎更多老師一起參與,加入以研究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行列。他提到,自己過去經常參與國際會議,但2013年心臟開刀後,現在無法再搭機出國,因而更重視臺灣的學術研究傳承,邀請老師們都能踴躍投入。
科睿唯安公司每年發布「高被引學者名錄」,今年全臺共有19位學者獲獎。
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591#~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自己的論文自己審】
「陳鎮遠事件」爆發以來,已經讓教育部長下台,媒體也喧鬧了好幾天,但是聞史迭我卻覺得沒有幾家媒體搞得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偶爾有學術界的教授發表評論或者投書,馬上就會吸引大家的目光──但是眾家教授的說法卻又有那麼一點點不同。到底,前教育部長有沒有「抄襲」?陳鎮遠真的是手殘key錯帳號嗎?又到底,什麼是自己的論文自己審。
首先先自我揭露,本人在電機以及物理領域都投過稿,目前著有兩篇期刊論文。以下討論的情境都僅限於所謂的理工科系,或者SCI的系統。
首先要介紹的是為什麼會有「自己的論文自己審」這樣的故事。科學界的論文發表方式大致分為會議論文以及期刊論文兩種,其中大部分具有聲望的論文都是採用所謂同儕審查,也就是 peer-review的方式。在你的論文完成之後,會到期刊的網站做投稿的動作。現今大部分的科學期刊都是採用非常進步的電子投稿系統,甚至如果是用 LaTex 排版的話,投稿的速度更近是如閃電般迅速。
除了文章的標題與摘要之外,最重要的資訊,莫過於作者名單了。 Authorship 是期刊論文最敏感的地方,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一旦被列名掛入「共同作者」,就可以把這篇文章列入著作清單,為自己的學術生涯又增添光亮的一顆星星。然而作者清單之中,卻又還有高下之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 first author 第一作者,通常這位就是實際上的撰稿者,也是實際完成實驗或者研究的人;除了第一作者之外,同樣具有地位的還有所謂的 corresponding author,也就是俗稱的通訊作者,慣例上通常排在最後,但是卻是 last but not least。關於通訊作者的意義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通常是指導教授、有人說是主導者,也有人說是出錢的人;但是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是離題太遠了,實際上通訊作者的意義,就是某人讀了這篇文章之後如果有問題,要寫信問誰。這也是為什麼通常通訊作者會是實驗領導者或者指導教授的原因,因為第一作者可能來來去去,但是指導教授才是一直持續在做研究的人。
人文領域的朋友可能不太習慣科學界這樣的掛名模式,但是實際上完成一個科學研究,實在已經很難由一個人就能獨立完成了。一個科學研究的完成,大家都有貢獻,大家一起分享作者的榮耀,這就是共同作者的概念。
但是,說了這麼多,到底什麼是「自己的論文自己審」呢?剛才介紹到了作者清單,接著也是相當重要的就是推薦 reviewer 審閱者了。常見的情況有「白名單」與「黑名單」,有的期刊兩個都有,有的只有其中一個,當然也有可能有的期刊兩者皆無。列出黑名單,是為了避免自己的論文被同樣領域的競爭者所審到。被競爭者審到有兩不好:第一,在論文正式被刊出以前,都是屬於機密的狀態,但是被競爭者看到了,等於洩漏自己的機密;更慘的是萬一競爭者就差臨門一腳,那看了你投的內容之後偷學,連夜也發一篇一樣的,那可就慘兮兮了。第二,通常被競爭者審到,常常會得到非常敵意的審查意見,輕則大肆批評,重則直接打槍──不過這些都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狀況是刻意富奸,壓著你的投稿不審,拖你的時間,又自己偷學,慘到不行。只要理由合理,絕大多數的期刊編輯都會尊重投稿者的意見。
另一方面,有些期刊也開放投稿者推薦「白名單」,但是這並非是為投稿者建立有利的條件,而是幫助編輯找到適當的審核者。科學領域百百種,光是物理可能就有上千種學門,即使編輯本身是物理大師,也不見得了解每一種領域,或者認識該領域的專家;如果給了錯誤的人審閱,審閱者完全看不懂,要不是直接給過,要不然就整篇錯誤解讀,給了完全莫名其妙的打槍結論──這對期刊的聲譽或者投稿者都不好。因此,正確的「白名單」應該是推薦該領域具有相當份量者,但是盡量迴避自己熟悉或者本國的學者,尤其自己的研究夥伴以及親人是絕對應該迴避的。
通常審閱者可能一到三人,給的評語通常有三種: minor revision、 major revision或者 reject,而經過多次修改之後沒有意外就有機會拿到 accept了。至於是不是只要有一個 reject 就會被打槍呢?這就要看編輯的態度了。編輯又是何許人也?科學期刊裡面除了負責行政事務的人員之外,通常也會有具有博士學位的主編,有的是真的全職在期刊內工作,也有的是學術單位裡面的研究人員或者教授。與其說 reviewer 權力很大,說主編主掌生殺大權可能更為貼切。
現在你知道了 peer-review的機制與原理,接著我想「如何為自己創造有利的審核優勢」大家應該已經都知道了吧!陳鎮遠「不小心」創造了許多假的人頭帳號,再加上如果精心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專門領域」,那就很有可能讓自己投出的論文又讓自己審到,因此被認為是令人震驚的詐騙行為。
那麼編輯有何責任?編輯直接負責指定審閱者,並做出最後判斷;在這個事件中,編輯未能正確判斷審閱者真偽,因此相當失職。在學術界裡面,email帳號其實是一個地位的象徵,例如同樣是 @ntu.edu.tw 的帳號,學生只有學位的帳號,但是教職人員卻能有自己自訂的帳號;又或者如果你有幸進入 mit,拿到了一個 @mit.edu 的電子郵件帳號,這些都可以說是地位的象徵。因為 .edu 的帳號具有珍貴性,我想陳鎮遠創造的人頭,大概是用免費的信箱創的;該期刊的編輯未能查明這點,我個人認為的確是有疏忽之處。
本期附圖是陳鎮遠其中一篇JVC文章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ous low-cost biped mobile surveillance robot by intelligent bricks"的引用圖。左邊的是反向引用,也就是該篇文章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右邊則是正向引用,也就是引用了這篇文章的人,也就是「被引用」的紀錄。各位讀者可以看到,這篇文章引用了17篇文獻,卻被引用了38次,可以說是相當具有引響力的文章啊!不過如果仔細一看,會發現引用的人之中,有相當的數量是陳鎮遠自己;不是陳鎮遠的人之中,又有將近一半是其胞弟陳鎮武。「自我引用」其實並不罕見,畢竟一般研究者的研究都有延續性,適當引用自己的文章,當然有助於讀者往回查詢其研究的脈絡;但是如果是故意引用自己的文獻以達到洗引用次數的目的,那就非常引人非議了。
受限於篇幅,無法詳盡地介紹每一個環節,歡迎各位讀者留言討論。明天,我會再繼續跟各位聊聊關於期刊引用以及 "impact factor"的大小事。
#聞史迭 代班
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如何查找學術期刊文章被引用次數?[臺大圖書館一分鐘充電站 ... 的必吃
本影片介紹學術文章的被 引用次數 ,不同資料庫收錄範圍不同,被 引用次數 也會不同。 相關介紹, 請參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 如何 查詢 文章 ... ... <看更多>
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論文引用次數查詢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必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解碼政府採購系列》開審決大白話; 為了解決 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的問題,作者 ... ... <看更多>
論文引用次數查詢 在 Re: [請益] 去哪邊查論文引用次數? - 看板Master_D 的必吃
※ 引述《dodonpachi (隨波逐流)》之銘言:
如題
老闆要求找到的paper還要附上該paper的被引用次數
但不知道去哪邊查?
有請神人鄉民幫忙 感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174.103
Automatic Image Annotation and Retrieval using CrossMedia Relevance Models
先用google查了一下title
發現這一篇是收錄在ACM裡的paper,所以直接上ACM的資料庫就可以找到被引用次數
https://portal.acm.org/portal.cfm 或者用google也能直接連過去
這是這篇paper的擷圖
https://corner0111.googlepages.com/ACM.JPG
Citation count就是被引用的次數
數字48代表有其它48篇paper引用了這一篇文獻。
想知道有哪些paper引用這篇,只要把網頁往下拉就可以找到引用列表。
順便介紹一下另一家資料庫也有這個服務(Web Of Science)
我用類似的title找了一篇
https://corner0111.googlepages.com/WOS.JPG
其中Times cited代表被引用次數
References代表這篇paper引用了多少文獻
Related Records則可以查詢有哪些paper跟這篇引用同一份文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147.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