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掐SideChat|美國總統拜登找了一位台裔教授 #吳修銘 來當科技幕僚,有什麼特別意涵嗎?其實,要談吳修銘這個人,就要從他的著作談起:
#誰控制了總開關 #巨頭的詛咒 #注意力商人
🎧 我們在各大平台都有上線喔!
「誰控制了總開關」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心得]誰控制了總開關-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周末書介】誰控制了總開關? (小心,別讓Google與Facebook ... 的評價
- 關於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手機遠程控制大功率63安培,110V及220v通用電源總開關,農業 ... 的評價
- 關於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卡式控制繼電器/Anly BHR(20A)全電壓 - Facebook 的評價
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華為的命運與華為無關
因為哥吉拉與基多拉打起架來,再雄偉的高樓大廈總是得倒個幾棟啊。
剛上映的電影《#哥吉拉:#怪獸之王》,看在關注美中貿易戰的人眼裡,想必心有戚戚。好萊塢版的哥吉拉與摩斯拉就是美日連線,是泰坦怪獸的王與后,而身為外來入侵種的基多拉,其中國風的三顆龍頭豈不就像是黨政軍一把抓的習近平,想「趁你病、要你命」,篡奪哥吉拉的王位。其他怪獸如拉頓等,則代表其他國家,面對兩大巨獸,打不贏就臣服。至於哪隻怪獸代表正義?誰能夠重建地球秩序?腳底下的人類,歡迎來到現實世界。
從古至今,如同巨獸般的大國爭奪的標的不外乎三大生存要素:#糧食、#能源、與 #貨幣。他們爭的可不是單純的數量,而是這三要素的基礎建設、流動節點與方向的控制權,然而隨著技術突飛猛進,一種新的、足以跟糧食、能源與貨幣相比、流動更快速的生存要素出現了,那就是「#資訊」。
在電影中,由科學家發明的「#奧卡裝置」就象徵了資訊這種生存要素。奧卡裝飾是一個可以模擬出怪獸之王聲音的設備,能夠號令(或至少影響)所有已知怪獸的行動,看是要他們狂暴、冷靜、還是回去休眠,奧卡都能「假傳聖旨」。這樣的技術,在泰坦怪獸的世界裡首度出現,大大影響了勢力平衡與戰局。
哥吉拉有哥吉拉的經典吼聲,基多拉有基多拉的,都能號令群獸,堪稱掌握地球神經系統的 #總開關。但總開關怎能有兩個呢?能登頂稱王的怪獸,察覺對手與危機的能力非比尋常,雙方都不能容忍對方主宰資訊的流動,更遑論有第三者在那搞東搞西,造成資訊流「遲、假、斷」的風險升高,也會連帶影響糧食、能源、貨幣等要素的安全與穩定。
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 Tim Wu (吳修銘) 備受讚譽的著作《 #誰控制了總開關》一書中,就描述了二十世紀從貝爾實驗室到 Google / Apple,從無線電、長篇電影、廣播、衛星與有線電視、到數位匯流這段歷程,新傳播技術如何發芽,政府(主要是美國)又是如何後知後覺但逐步把新科技衝開的籬笆補上,然後進入下一個循環。這本書的結尾聚焦在確保網路中立性,希望在企業壟斷跟政府嚴管之間找到第三條路,讀完這本書,可以清楚看見資訊如何躍升為第四個關鍵生存要素。
然而該書出版於 2013 年,網路中立性的爭議雖然重大,但現在看來也只是美國政府底下的部門與傳播科技企業之間的你來我往,就像哥吉拉在休眠時,身上的超大跳蚤咬來咬去。然而在中國政府這隻雄起的基多拉支持下,中興、華為的全球擴張,與後續中國在互聯網、監控科技與人工智慧的爆發成長,超越了網路中立性爭議的範疇,下一代資訊基礎建設的總開關可能徹底交到基多拉手裡,重塑地球秩序,哥吉拉再也無法安睡。
#新的世界正歡迎新的王者。科技趨勢專家 Kevin Kelly 在今年三月的 Wired 雜誌上揭示了「#鏡世界」的概念,簡單來說,他認為5G、VR/AR/MR、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智慧型手機、智慧交通/醫療/城市......等所有資訊科技熱門名詞,都是打造未來的磚瓦,我們正在建構的世界是全感知、全複製、全虛擬的世界,所有東西都有數位分身,所有分身的調控都像是真實也超越真實的物理限制,像是風靡全球的現象及手遊 Pokemon Go、微軟的 Hololens 的工作現場解決方案、或是通用電氣替自家的電力發電機/核能反應堆/噴氣渦輪機等製作的「數位雙胞胎」,都可以視為我們正朝向這個世界前行的案例。
為了成為怪獸之王,既有的大國巨獸當仁不讓,早就開打,你的華為手機能不能更新、App 能不能用,怪獸並不在乎。
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值得關注
美國參議員,同時也是打算參與總統選舉的民主黨人 Elizabeth Warren ,提出「將大型技術平台指定為『平台公用事業』,並與該平台上的任何參與者分開」的倡議。
#具體做法是:全球年收入超過250億美元,且向公眾提供線上市場、交易所或連接第三方公司的平台,將被指定為「平台公用事業」。亞馬遜、Google、Facebook 就符合這樣的標準。因此,這些公司這些年來蓋的各種護城河,垂直跟平行整合,都會是拆解的目標。例如把 Google 跟收購的物聯網公司Nest、數據廣告公司 DoubleClick、定位服務 Waze 等拆開。
乍看之下,這會讓人覺得不太現實,但因為我之前讀過 Tim Wu 的《#誰控制了總開關》一書,我傾向是支持的,或不那麼快否定,儘管問題很多。
例如,
1. 外國的競爭者不就因此有極大優勢嗎?
2. 消費者權益真的有因為壟斷而受損嗎?
3. 美國各城市互相競爭企業落腳提出的減稅跟優惠,真的不合理嗎?
科技圈目前看來還不太甩這件事,然而民主黨內其他有意參選的人在 Warren 之後,必然得接受媒體詢問他們對這個提案的意見,後續還是會越捲越大。就繼續觀察吧。
https://medium.com/@teamwarren/heres-how-we-can-break-up-big-tech-9ad9e0da324c
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周末書介】誰控制了總開關? (小心,別讓Google與Facebook ... 的必吃
這樣問題,看似是這個時代的挑戰,但其實,在歷史的過程中,這不是頭一遭出現類似的情況,在《誰控制了總開關》這本書中,作者吳修銘,從電話、 ... ... <看更多>
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手機遠程控制大功率63安培,110V及220v通用電源總開關,農業 ... 的必吃
手機遠程 控制 大功率63安培,110V及220v通用電源 總開關,農業灌溉電機多設備 控制,斷網也能工作操作紀錄,台電斷電開台電斷電關. 345 views 1 year ago. ... <看更多>
誰控制了總開關 在 [心得]誰控制了總開關- 看板book 的必吃
https://chokais.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8.html
我們打開電腦,連上網路,開啟瀏覽器進入首頁。首頁也許是Google,也許是Yahoo,不
過我們並不會在這裡停留太久,我們只是「Google」一下。輸入關鍵字,搜尋目標,我們
即離開首頁,前往我們的目的地。無論是新聞、影音、資料蒐集、社群資訊等,我們從網
路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同時也不斷貢獻我們所能貢獻的,這即是今日網路的生態。今日網
路彷彿實現了一種真正的資訊自由,我們有選擇,同時也可以選擇,而這樣的選擇的自由
太像是理所當然,不容剝奪,也不容易想像有一天我們可能失去這樣的自由。不過《誰控
制了總開關?》一書告訴我們,這樣的自由並不是天賦人權,其實他有一天可能會失去。
想像某一天,我們連上網路,假定服務商是Hinet好了,卻發現我們只能通往Hinet限制
的網站。你想看新聞,那就看Hinet收集的新聞;想使用影音服務、購物,那只能選emome
;想使用部落格?只有Xuiet。想連網其他世界如果不是不可行就是要付出高昂費用。當
網路世界變成由寡占商業帝國提供統一內容、普遍服務後,那時自由將不再。這將是一個
難以想像又倒退的時代。這只是想像而已,不過類似的寡佔是否在網路這個新興媒體中永
不會出現?
《誰控制了總開關?》書中描述一個這樣場景,某天早晨某人打開機器,他聽見鄰居好友
們正在線上聊天。他可以選擇加入他們的聊天。也有人會貼心地在固定時間於線上播報氣
象。或者從線上實況轉播一場戶外音樂會。這並非描寫今日的網路實況,而是100餘年前
電話剛問世時美國中西部農民自由牽起電話線路,透過電話線創造出的社群網路景觀。人
類是群居的動物,總是渴望與他人溝通。無論是直接的溝通或透過某種媒介的間接溝通。
因此每當新媒體發明,人們總會創造出百花爭放、創意無限的使用模式。更往後些年,無
線電波應用興起初期也是如此,各種主題電台,百家爭鳴著。不過這樣的景象早已不復存
在。在那個電話或無線電剛發明的年代,創新科技在人們眼前描繪出一個新時代,一個美
麗新世界,不過這個新世界驀地崩毀如雲泥,為壟斷商業帝國所摧毀。今日在美國使用的
固網電話幾乎都是AT&T,無線電台則只有ABC、CBS、NBC等少數電台,電影則由好萊塢壟
斷。《誰控制了總開關?》為我們描寫了美國百年來的資訊媒體發展史,這些媒體無論是
電話、無線電、電視乃或是電影,總是由開放然後走向封閉,最後都形成寡頭壟斷的局面
,所以這百年的美國媒體發展史,其實就是壟斷性的資訊帝國崛起的歷史。
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認為創新是資本主義進步的動力,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是驅動景氣循
環的重要因素。所謂創新即是把生產要素重新組合作更有效率的應用,這意味著生產函數
改變因此總所得也改變,亦即經濟成長。不過他也認為成功的企業家會與政治力量結合,
進而阻斷其他競爭者進入,最後形成寡占,只有等到下ㄧ輪新的創新出現建立新帝國,然
後取代舊帝國。而在新舊創新/帝國的空窗期將是經濟蕭條或衰退期。美國的資訊媒體發
展史確如同熊彼得的理論所預言,在一個又一個新創新出現後最終都是形成壟斷性商業帝
國。而在這些壟斷性力量最強大的時刻幾無例外也是美國歷史上對於新思想新創新打壓最
為嚴重的時刻。
在政治上美國建國者極有遠見地強化地方弱化中央,並讓三權分立,使政治權力分離、互
相制衡,把權力關進籠子裡,不過在經濟上美國的產業總是不斷建立起壟斷的商業帝國。
亞當斯密認為在自由的經濟制度裡競爭會成為某種常態,不過政治權力的介入可能會改變
這類競爭常態,例如政府所賦予的特許權以及智財權等,這類門檻都會讓競爭的天平傾斜
,有利於寡占的商業帝國的崛起。大規模生產固然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不過如果大規模
生產的是「資訊」呢?畢竟電視機的大量生產、產業寡占與電視內容節目的工業化生產進
而形成寡佔局面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這就是《誰控制了總開關?》封面所說的「真正可
怕的不是喪失言論自由,而是從接受資訊的那一刻,我們就別無選擇。」因為當代媒體不
僅是一種娛樂服務或資訊提供者,資訊媒體將真實地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文化,甚至社
會制度。這是該書作者Tim Wu的終極關懷,即人們所擁有的選擇的自由是否得以永續保有
。
Tim Wu認為網路設計先天具有分散與開放的特性,它對人們的生活的影響恐怕已超過史上
任何媒體。不過它的先天開放性質並不意味它永遠不會形成壟斷局面,畢竟在資訊史上確
實有人曾嘗試這樣做過。掌握有形線路的固網公司(AT&T)就曾試圖進行這類建立壟斷帝
國的行動,一如昔日一統固網江山的作為。因此作者提出網路中立性的觀念,以及分離原
則的主張,希望徹底杜絕ㄧ個資訊帝國在網路世界形成。所謂分離原則即網路主要產業必
須保持距離,避免單一企業掌控網路各項服務,形成壟斷。這樣的觀念不僅適用於網路這
一媒體,也適用於其他媒體。2012年反旺中集團購併中嘉案的核心思維即是以上所說的分
離原則,因為旺中本身是內容服務商,購併平台服務商的中嘉後將形成一個跨越上下游的
資訊產業帝國,頻道商對於頻道上下架具有生殺大權,如果頻道商同時經營內容生產業務
將會形成不公平競爭,對於閱聽者而言代表著失去了選擇的自由。分離原則更重要的是政
府力量也必須退出對於網路的干預與監控,即政府與媒體產業保持距離。回顧美國20世紀
資訊發展史,固網、無線電台等的壟斷局面,並不僅是企業CEO雄才大略爭霸的結果,如
果沒有政府政治性的策略所賦予的特權,壟斷的局面不會如此徹底。
《誰控制了總開關?》全書的論述由熊彼得的理論出發,而最終則要挑戰熊彼得的循環理
論。熊彼得始終認為資本主義的制度與民主結合是不穩定的,布爾喬亞的社會終將會如同
馬克思的預言般成為自己的崛墓人,這憂慮至今並未實現,美國歷史證明民主制度有可能
切斷壟斷的迴圈,爭回選擇的自由的權力,讓創新找回活力。關於網路世界是否永遠保持
如今這般開放與自由,無人可以預言,時間自會證明一切。唯一不變的昰我們有反抗壟斷
的自由。
--
https://chokais.blogspot.tw/
在南方的黃昏裡遇見夕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12.9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