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觸到毒不是家庭的關係,當時的動機只有兩個:一個叫做好奇,一個叫做逞強。20幾歲的時候,台灣開始流行去藥頭夜店、pub、舞廳,年輕氣盛想嘗試看看聲色場所到底長什麼樣子?
哇,很多年輕人聚在一起、喝酒啊、跳舞啊、狂歡啊,可是久而久之就發現,怎麼大家都在使用藥物?但那時候不覺得那是毒品,別人會說那是助興,是一種在跳舞時幫你達到快樂的藥物。
那什麼叫做逞強?當一群朋友站在你旁邊都在使用,你不用就會被笑是膽小鬼,認為你不夠勇敢、是卒仔。我就被這樣的語言激,激到後來我就說「好啊,我不是卒仔啊,我敢啊」,就在當下使用愷他命(Ketamine,又稱K他命)。
但是使用完以後,那感覺非常痛苦,就像暈車乘以100倍。頭暈目炫,噁心、天旋地轉的感覺,眼睛沒有辦法對焦。後來在好奇心的強力驅使下,心裡有很大的聲音說:再試試看、再試試看啦!於是去找藥頭。
那藥頭聽到有人要跟他請教這類事情當然是傾囊相授,就開始教我:「誒,你要使用搖頭丸,再使用愷他命。」所以我就吞下生命第一顆搖頭丸。那是2003年左右,我24歲。
【憂「青少年對毒品去了戒心」,藥物濫用年輕化!】
■以為可調可控,兩年後才驚覺自己成癮
搖頭丸是一種興奮劑,再搭配使用K他命,那一瞬間彷彿就像陷入一種迷幻的空間感裡。那為什麼這個快感讓我著迷?
很多人認為藥物濫用成癮者應該是在一個破碎的、沒有支持系統的家庭,甚至是一個不健全的家庭當中;但我出生在一個(世俗標準中)很正常的家庭,爸爸媽媽的教育非常嚴謹,像是孝順父母啊、對人客氣啊、有禮貌啊,這些都是基本的教導。
坦白說,我從小到大在幸福家庭長大,我的物質沒有任何缺乏,再加上我的人際關係不錯,從小到大就倍受擁戴,比如說,那時死亡車禍很多,我的父母親怕我騎摩托車,就買轎車給我;當時的我認為,成熟的表現就是要去涉及大人在做的事,一種同齡者沒有辦法感受的快感。
嘗到那快感之後,我就陷在裡面。從那天開始我的人生180度轉變,再也不喜歡跟人有人際關係,也不喜歡去追尋什麼穿衣服、名牌包、手機、去好餐廳吃飯,我都不喜歡。我每天開始用錢去追求別人沒有的快感,久而久之就成癮了。
每一個毒品成癮的人初期都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是否施用,但這是一個很失敗也很恐怖的想法。坦白說,我施用了一、兩年之後我才明白我成癮了。
頭一、兩年,我的人際關係沒有變,因為我隱藏得很好,沒人知道我使用毒品,我也不去舞廳夜店了,每天在家房間就隨時在吸。後來有一次,剛好長期販賣毒品給我的人出去短期旅行,我一直狂打電話給他,說我要K他命,那時候我們講術語啦,我說我要褲(Khoo,台語),褲就是K,搖頭丸就叫衣(Sann,台語),所以我們常說的術語就是:「我要一些Sann跟Khoo」。
光是這樣子,我找了他兩天,我發現我整個人是情緒暴躁,無法入睡、無法正常生活欸。我就說慘了,我發現我真的上癮了,我怎麼變成這樣子?[1]
■藥物濫用年輕化
2019年我國通報藥物濫用個案共3萬6563人次,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其次為國初中。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每四年一次的「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推估全國約有20.4萬人曾經用過非法藥物,其中首次濫用藥物年齡以20歲到29歲最多。
食藥署管制藥品組科長吳敏華表示,藥物濫用者以年輕族群居多,超過九成,首次濫用藥物年齡為20歲到29歲連續五年居冠,占45%;其次為30歲到39歲,占24.9%;19歲以下居三,占20.9%。
而為了吸引年輕人的好奇心,許多新興毒品也包裝成即溶咖啡、糖果等亮麗造型。像是繽紛的彩虹菸,摻有K他命、搖頭丸粉及卡西酮類物質成分;使用K他命後會造成有如靈魂脫離軀殼的漂浮,以及欣快的神離感,但易產生噁心嘔吐、身體感官失衡等症狀,長期濫用會產生耐受性及心理依賴性,造成強迫性使用,且不易戒除[2]。
■新冠肺炎後台灣大麻案件暴增?
台灣高等檢察署(2021)發布毒情分析報告,近期查獲大麻案件數、株數增多,恐成吸毒主流;另新興毒品持續氾濫,施用者多為青少年,且摻有多種毒品的咖啡包和笑氣一同使用,有致死可能。
高檢署指出,司法機關查獲大麻案件數、大麻株數均增長,未因新冠肺炎減緩,來自美加地區夾藏大麻類毒品案件持續上升,去年創下歷史紀錄,今年到目前為止也查獲四千株大麻,不容輕忽。
高檢署說,大麻毒品來源多元,取得管道便利及風險性低,案件持續暴增,未來是否會改變國內毒品施用習慣,取代安非他命地位,會持續觀察及時發布預警[3]。
■研究:呼麻(吸食大麻)者輕生念頭機會比一般人高5倍
雖然有人主張大麻成癮與危害性低,吸食死亡人口比酗酒少,還可治療憂鬱症等藥理作用,但實證研究顯示,短期施用有幻覺、心搏過速、妄想等症狀,長期則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失去方向感、躁動等危害,因此大部分國家都拒絕合法化。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簡稱NIDA)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吸食大麻者產生輕生念頭的可能性為一般人的五倍。
根據英國《鏡報》報導,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近日對28萬名18至35歲民眾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吸食大麻者與輕生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未吸食大麻的人約有3%有輕生念頭,非每日吸食大麻的人比例為7%,每日吸食大麻的人中則高達9%。而女性產生輕生念頭、輕生計劃和輕生企圖的風險遠高於男性[4]。
■家長別輕忽! 青少年吸毒「6徵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醒家長,隨著暑假到來,青少年因為長時間不在校園,接觸的人與環境就比較複雜,家長更要多費心思留意孩童社交環境,防範於未然,避免家中青少年有接觸到毒品的機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郭奕宏藥師說,如果青少年染上毒癮,初期有哪些症狀,讓我們也來瞭解,才能夠及早發現,及早協助他們戒除。初期吸食毒品徵兆如下:
1、易怒或有情緒化的行為,過分的要求隱私權。
2、容易因為小事而衝突,迴避問題和眼神閃躲。
3、目光呆滯、精神渙散、食慾差、日見消瘦、身上長出紅疹子,偶有自言自語、幻聽幻覺,或做出無意義的動作。
4、學校課業突然變差、翹課、早出晚歸,對行蹤交代不清,結交來歷不明的朋友。
5、金錢花費變大,有偷竊或借錢行為。
6、發現身邊有吸食毒品的可疑器具。
郭奕宏表示,從家庭教育做起,能有效避免孩童不當接觸藥品或造成濫用,若發現家中青少年吸毒時,應該帶青少年到指定的醫療院所或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積極的尋求協助,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良方[5]。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報導者 The Reporter)【用藥常人的告白1】成癮、脫癮、戒癮,是一條漫長的回家路: https://www.twreporter.org/a/asia-pacific-transnational-drug-trafficking-chain-interview-addict-ordinary-people-1
[2](元氣網)「四大徵兆 食藥署教你留意親友是否染毒」: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1/5371053
[3] (UDN)「大麻案增多 高檢發警訊」:https://udn.com/news/story/7315/5355456
[4](自由時報)「美國新研究:吸食大麻產生輕生念頭機會比一般人高5倍」: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581561
[5](Yahoo新聞)家長別輕忽! 青少年吸毒「6徵兆:https://tw.news.yahoo.com/%E5%AE%B6%E9%95%B7%E5%88%A5%E8%BC%95%E5%BF%BD-%E9%9D%92%E5%B0%91%E5%B9%B4%E5%90%B8%E6%AF%92-6%E5%BE%B5%E5%85%86-025020902.html
➤➤照片
∎[5]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郭奕宏藥師指出,初期吸食毒品有六徵兆。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藥物濫用 #藥物濫用年輕化 #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藥署
食用玩家-食藥署 / 食品藥物管理署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元氣網
udn.com 聯合新聞網 / 自由時報 / Yahoo 新聞
戒毒/毒品諮詢知識家 / 校園反毒宣導教育
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CTBC Anti-Drug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反毒總動員
健康無毒 反毒幸福 / 我會向毒品說不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王意中 心理師 內容簡介: 自說自話、固執、缺乏眼神交流; 被排擠,被誤解…… 亞斯兒並非不需要朋友, 只是需要有人聽懂他們的語言。 他能表達,卻因說話太直、缺少同理而被排擠; 他很聰明,對興趣專注...
語言治療研究所學校 在 蘋果樹語言開花教室 / 婉霖老師的語言治療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語言治療研究所列表
最近有亞州大學的同學傳訊跟我說,110學年度亞大也有碩士班囉!🎉🎉
有志於語言治療師的朋友,又多了一項新選擇。
我整理了這六間的學校網頁,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點擊進去看看,比較考試科目及考試方法,選好心中的夢幻學校,現在準備正是好時機。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所)
http://examweb.ntunhs.edu.tw/introduction/detail/webSN/3/blockSN/48
2.臺北市立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日間碩士班-語言治療組
https://spec.utaipei.edu.tw/p/412-1058-20.php?Lang=zh-tw
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碩士班
https://giast.nknu.edu.tw/
4.中山醫學大學 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碩士班
https://slp.csmu.edu.tw/
5.馬偕醫學院 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碩士班(無聽語相關實習課程,所以不能報考聽力師/語言治療師證照。)
https://aud-slp.mmc.edu.tw/Admission.asp?hidAdmissionCatID=8
6.亞洲大學 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碩士班
https://audslp.asia.edu.tw/
--
只要你竭盡全力,我必然永不放棄。
無條件支持中華健兒。
--
語言治療研究所學校 在 蘋果樹語言開花教室 / 婉霖老師的語言治療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下午跟幾位朋友在線上談談心,本來只是想簡單分享一下,但強迫症發作下還是做了PPT……
也想用文字留下昨天跟大家心與心連結的感動。
#如何考語言治療所
我的經驗:首先先收集每個學校的考試科目、歷屆試題以及計分方式,再分析自己的強項來設定目標研究所。
書單可以用考試科目去搜尋,比如臺北市立大學考溝通障礙學導論、言語科學、聽力科學,直接用關鍵字搜書。
專書先看一遍,再看歷屆試題就可以知道重點在哪裏,第二遍再好好細讀。
#去醫院實習前_在專業上的準備及心情的調適
第一要有禮貌。
第二要有學習態度。指導老師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當遇到問題時,先自己嘗試找資料,再去詢問老師。重點不是答案,而是找答案的過程。
第三見習時試著找出每堂課的治療目標。先看出目標,你才能知道為什麼老師是這樣上課的。
第四要有覺悟的心,語言治療師是面對人的職業,要做好心理準備(許老師補充)。
實習會莫名壓力很大,我那時候實習完到家都先睡覺,再起來打報告。
#語言治療師的證照如何準備
我查了近五年的語言治療師的錄取率都8-9成,所以好好畢業考照應該不是太難。歷屆試題一樣很重要。
#語言治療師的職涯發展
我分享了一路工作的經驗。這個問題更實際來說應該是數學題,哈!
最喜歡的一個回饋:『老師講的很豐富很精采,而且老師好溫柔!今天收穫很多,在知識和心靈上都是,真的很感激這次機會,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和老師談心,謝謝老師❤』
語言治療研究所學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王意中 心理師
內容簡介:
自說自話、固執、缺乏眼神交流;
被排擠,被誤解……
亞斯兒並非不需要朋友,
只是需要有人聽懂他們的語言。
他能表達,卻因說話太直、缺少同理而被排擠;
他很聰明,對興趣專注鑽研,卻窄化了與同學的互動;
他超執著,計畫中的事未達成,就大哭大鬧……
所有亞斯兒教養的困難,都在上學第一天開始,愈演愈烈。
寫實案例╳教養祕訣,給亞斯兒父母、老師們的教戰守則
獨來獨往的亞斯,容易被捉弄的亞斯,對身體距離敏感的亞斯,歇斯底里的亞斯,不看人的亞斯,容易誤解外在訊息的亞斯……所有令亞斯兒父母擔憂的困境,用最溫柔、對症的教養方式解決。
「亞斯伯格症」在臨床診斷上被除名,但孩子原有的亞斯特質依然存在。這些學齡前易被忽視的特質,到了學校便會隨團體生活一一浮現,甚至引來排擠、霸凌現象。
在家長、教育界廣受信賴與好評的王意中心理師,從24則親師都能感同身受的小故事說起,接著針對亞斯兒的兩大核心問題:待加強的社會與溝通能力、固著的想法與行為模式,親授「溫柔教養」的祕訣,讓總是獨來獨往的亞斯兒也能快樂上學、順利交友,在被理解中成長。
本書關注對象包括:
‧DSM-IV中,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的孩子。
‧DSM-5中,歸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在光譜較輕微一端的孩子。
‧未符合ASD的診斷,但伴隨人際溝通與社會互動困難、固著的想法與行為、興趣狹隘等特質的孩子。
作者簡介: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合作經歷,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校園系統(輔導諮商及特教服務)、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幸夫愛兒園、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財團法人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提供心理專業服務。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三百萬!著作包括《戒掉孩子的拖延症》、《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你被孩子3C勒索嗎?》、《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語言治療研究所學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油畫展 #劉彥沂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劉彥沂外,還邀請到 #金車文藝中心藝術督導楊雅涵,來介紹劉彥沂。
▲藉由畫中人,將真實與生活最直接地轉譯在藝術裡
▲藝術家劉彥沂以人物作為畫中主角,並呈現人在自然狀態下的樣貌,藉由自我的感受,畫出對畫中人的情感及畫中人本身的感受,讓人物不單只是呈現出「人」這個外在形象,而是表現出「人的某種內在真實」。
▲從小成長於充滿藝術氣息的陶瓷之都「鶯歌」
在充滿藝術氣息的陶瓷之都「鶯歌」出生的劉彥沂,從小就在藝術相關事物的環境中成長,而對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父母,則都從事陶藝相關的工作,所以父母的工作室就成了劉彥沂小時候玩耍的好地方,爸媽可能在忙著趕工陶藝作品,劉彥沂就在一旁一起捏土、燒窯,因此在這樣藝文資源豐富的環境下,便培養了她對藝術的興趣與熱愛。
▲求學時期對於〝藝術〞以及〝人〞的喜愛萌芽
雖然求學時期不是就讀與藝術相關的學校,但依舊喜歡畫圖或手工藝等活動,而大學時期所念的兒童心理與諮商輔導也是劉彥沂喜歡且感興趣的事物,出社會後接觸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工作,不論是兒童美術還是工藝木雕等等的經歷,同時也漸漸開始發現與人相處的有趣之處,也讓劉彥沂內心更加渴望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與父母再三商量後,決定回到家中,走向陶藝工作的道路。
在家幫忙陶藝工作上手後,也累積了自己的訂單和客人,並培養出生存的能力,漸漸穩定的生活讓劉彥沂希望有機會學習更多新的事物,至畫室學習時接觸到了油畫這項媒材,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她感受到自己內在的改變與對於繪畫的熱愛,因此便越來越想深究藝術的意義與所帶來的感動,因此進入了台藝大美術系碩士在職專班就讀。
▲新生活新感受,第一步是將自己變成畫筆下的主角
在台藝大的生活令劉彥沂興奮不已、新鮮感十足,在環境、課程與身邊人們的刺激下,總是有著許許多多的想法想要創作,而研究所教授也以更深沉卻又自由的方式來與劉彥沂對談,教授建議劉彥沂可以將自己最想畫的題材當作作品的主角,一開始她選擇了畫自己,將自己變成畫筆下的主角,這過程好似一種自我治療與發洩,並且在教授的提議下也同時創作著以表達自我內心世界為主的風景畫作品,慢慢地,這樣的方式讓劉彥沂的心更加穩定平和,在畫畫的過程中是一種反思,不論是人生或者是作品,也從此刻開始,劉彥沂對於〝人〞這樣的題材產生興趣,並創作了一系列以人為主的作品。
▲人,透過社會經驗累積,來瞭解人
喜歡人,是因為覺得人很有趣,劉彥沂覺得我們人雖然會將外表表現出我們想要表達的模樣,但其實內在又是完全不同且隱密的一個世界,而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人心也會跟著改變,與風景不同的是,人可以與人連結,並藉由油畫作品產生聯想,畫面中的人物是否有怎樣的故事與情感。
作為人類,我們用所有的感官來感覺、了解世界,用視覺為前導,來引領其他感官解讀世界,並在各種感官、環境與各種生物之間的作用下,得到屬於自己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地累積,構成不同的自我,但過程中必定包含了與他人相同或是相近的經驗與感受,使得我們對事物有了相近的判斷解讀標準,這些便影響了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社會中的價值觀、行為與文化。
▲藉由畫中人,表達人的某種內在真實
因此人們懂得透過肢體語言、外在形像、冷暖色調等,來判斷其他人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及其中的含意,但人類隨著成長也漸漸學會透過外在行為來掩飾內心深處真正的情感與想法,不再像孩提時那樣地直接、坦率,人們卻常不經意地藉由某些細微的表情動作,流露出自己的內在狀態而不自知,因此劉彥沂想呈現人在自然樣貌下的真實,並運用畫製他人的方式使藝術家成為旁觀者,藉由自我的感受,畫出對畫中人的情感及畫中人本身的感受,讓觀看者能從中感受到真實,讓人物的表現上不單只是呈現「人」這個外在形象,而是在當中表現出「人的某種內在真實」。
▲藉由畫布空間,將生活最直接地轉譯在藝術裡
而作品中的空間也不只是單純的空間呈現,它所代表的是某種心靈空間,屬於畫中人的心靈空間、屬於藝術家劉彥沂的心靈空間,亦或可能同時屬於觀看者的心靈空間,劉彥沂所想表達的便是內在的真實呈現,而這也連結起藝術家與觀看者之間的橋梁,這橋梁正是來自於兩者間相似或共同的生命經驗。或許正如英國藝術家盧西安‧弗洛依德在他所寫的一篇主題為「將生活最直接地轉譯在藝術裡」的文章中提過:「一幅能打動人心的畫作不只是讓我們聯想到生活,而是本身必須要擁有生命力,能夠反應出生活的某些層面。」
在創作的過程中,劉彥沂覺得真正重要的是要回歸到自身所想要表達與追求的,因此對目前的她來說,真正想追求的便是人們對自己作品的「感動」與「共鳴」,就如同當初劉彥沂也會因某些作品而感動落淚、激動不已,進而促使她踏上創作之路,並且也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練,以期望作品亦能感動觀看者,以獲得共鳴。(文:金車文藝中心)
劉彥沂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