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位共和軍英雄的小祈禱文 ◎瓦烈赫,陳黎、張芬齡譯
一本書長留在他死去的腰際,
一本書自他死去的身體萌芽,
他們帶走了英雄,
而他有血有肉而不幸的嘴巴進入我們的呼吸;
我們汗流浹背,在我們肚臍的重擔之下;
流汗的月亮跟隨我們;
死者,同樣地,也因悲傷流汗。
而一本書,在托雷鐸戰場,
一本書,在其上,在其下,一本書自他的體內萌芽。
紫色的頰骨的詩集,在說與
未說之間,
用伴隨著他的心與道德訊息寫成的
詩集。
書留下,其他什麼也沒有,因為墳墓裡
一隻昆蟲也沒有,
而沾血的空氣留在他的袖邊
逐漸虛化,沒入永恆。
我們汗流浹背,在我們肚臍的重擔之下,
死者,同樣地,也因悲傷流汗
而一本書,我感動地看到,
一本書,在其上,在其下
一本書猛烈地自他的體內萌芽。
--
◎作者簡介
瓦烈赫 (César Vallejo,1892-1938)
秘魯詩人瓦烈赫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拉丁美洲詩人之一。他的首部詩集《黑色的使者》有著尼加拉瓜詩人達利奧(Rubèn Darío, 1867-1916)和烏拉圭詩人埃雷拉.雷西格(Herrera y Reissig, 1875-1910)的影子。1920年,他以「政治騷擾」的罪名被拘禁了數個月,第二本詩集《Trilce》中的許多詩作即取材於此一影響其一生及創作的重大事件。
在這幾本詩集裡,瓦烈赫開創了西班牙語詩歌在語言以及形式上多種前衛性之實驗,譬如排版的畫面效果以及新語彙的創建。瓦烈赫的意象落差也常扭曲得特別大,而且造句刻意斷裂,這顯示他與外在世界的疏離。對群體的渴望、對虛無和荒謬的感知,一直是瓦烈赫詩作的兩大主題,透過創新的革命方式在作品中表現。1923年以後的十年,他因對社會及政治運動產生興趣,開始用其他的文學方式表達其意念,甚至寫了一本嘲諷社會小說及一些劇本。直到1933年後(西班牙內戰前後),他才又重新致力於詩的創作,並於此時期大量地創作,然而因病痛纏身,1938年病逝於巴黎。 後期這些詩作,一直到他死後才出版——《西班牙,求你叫這杯離開我》、《人類的詩》。這本詩集編選了瓦烈赫各時期最好、最具代表性的詩作,生動刻繪了人類在面對死亡及無理性社會生活中的荒謬處境。
(以上文字出自《白石上的黑石:瓦烈赫詩選》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陳黎
一九五四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二○○五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二○一二年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二○一四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二○一五年受邀參加雅典世界詩歌節,新加坡作家節及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二○一六年受邀參加法國「詩人之春」。
張芬齡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合譯有《辛波絲卡詩集》、《聶魯達雙情詩》、《死亡的十四行詩──密絲特拉兒詩選》、《達菲──世界之妻》、《拉丁美洲現代詩選》、《帕斯詩選》等二十餘種。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小品文獎,並多次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
--
◎小編賞析
收錄在《西班牙,求你叫這杯離開我》這本詩集裡的作品,大多是瓦烈赫在西班牙內戰時期,見證其中慘烈戰況後而寫成。這部詩集裡,瓦烈赫常藉由死者與生者間的互動,表達出對死者的關懷外,同時在詩裡也常以人類為號召,傳遞對人類能團結一致、避免悲劇再度發生的渴望。而整首詩以死者身上的一本書做為開端;作為與戰士共存及精神支柱,在處處充滿危險且高壓的戰爭環境下,書陪伴士兵度過艱困的每一秒,同時也與死者共同奮戰到生命最後一刻。 「一本書自他死去的身體萌芽」充滿生命力的萌芽,卻必須以人的性命作為代價,這樣的對比更凸顯戰爭的殘忍。但詩中的「書」僅止於物理意義嗎?自死者體內萌芽的書,不僅代表著死者的理念及道德勇氣;同時也象徵那些紀念這些逝去生命的詩文或歷史,在未來將「在其上,在其下」包覆著死者,讓死者生前的作為與意志都將存在人世間,「進入我們的呼吸」。死者的信念及道德勇氣並不伴隨生命消逝,反而與倖存者更堅強地存活著。而活下來的我們不單只有對亡者的哀悼、對戰爭的恐懼,還有死者願意以生命來換取的崇高理念與堅守的價值。反映出生者與死者共同受難,但也永遠同在的想法。
本詩的背景源於當時的西班牙內戰分裂為兩個陣營,一方由當時的左翼政府夥同共和軍及共產組織「人民陣線」,對抗以佛郎哥為首、由長槍黨及西班牙國民軍所組成的右翼法西斯團體。基於此背景發生的托雷多戰役(或作「托雷多阿卡薩堡圍城戰役」),是由西班牙共和軍圍攻死守在阿卡薩堡的佛朗哥軍隊,雙方僵持不下,傷亡都相當慘烈,最後國民軍則是在援軍到來的情況下擊退共和軍。身為社會主義支持者的瓦烈赫,決定寫下這首詩悼念共和軍的亡者。
--
美編、圖片來源: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國際政治詩 #政治詩 #瓦烈赫 #西班牙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8/20190809.html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詩歌 英雄 昆 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法國作家Cyril Dion因為閲讀了一篇刊登於《世界報》的文章,受到極大震憾,那篇文章告訴社會,人類即將面臨一個巨大的「傾覆點」,一連串關於生命存亡的現象,將以極為粗暴的方式發生。
這篇文章並沒有在社會上激起什麼太大的影響,卻激起了Dion的行動決心。他與法國影星(Mélanie Laurent)成立團隊,以5年時間走訪了世界上10多個國家,從食物、能源、經濟、社會、教育等諸多方面,探尋我們是否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方式。
「這是人類的關鍵時刻。」一位古生物學家告訴Dion,「我們所剩時間不多,可能只有20年剩餘的時間,將所有這些現象重新引至正確的方向。」
關於未來的啓示,在紀錄片中以故事的形式展開,先集合成了一部名為《明天》(Demain)的紀錄片,後來再出了一本書《人類的明天》。
紀錄片《明天》從食物、能源、經濟、社會、教育五個方面入手,走訪了法國、丹麥、芬蘭、比利時、印度、英國、美國、瑞士、瑞典、冰島等十多個國家,在這五個領域的成功實驗。
此部紀錄片曾獲得2016年法國凱撒電影獎(Cesars Awards)最佳紀錄片獎。
以下為Dion接受採訪的摘錄:
* 我是一個社會活動者,一個詩人。
我一直試圖告訴人們,現在的氣候變化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威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問題:我們越是告訴人們我們現在面臨的困境有多可怕,人們就越是焦慮,越逃避:越少有人會想去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化。當我們看完一個關於生態系統變化的電影,只是覺得什麼也改變不了,感覺很崩潰。
* 氣候變化會導致我們當中一半的人將死去,導致大量的物種滅亡,可能到2050年,海就沒有魚了。我們會變得很困擾,只想避開這些問題,而不是採取一些具體的行動去反擊它,改變這樣的情況。
* 這個紀錄片目的,就是想要賦予人們行動的力量,希望人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可以更加相信自己有改變的能力。電影中有許多「英雄」,他們正在用自己的能力不斷解決這些問題,解決食品、能源、經濟、社會、教育等各方面的問題。對我來說,講述故事是喚醒人們意識的最好方式。
* 我們走訪了法國的一個小農場,這個農場建立起了一種非常好的循環經濟運作模式,但這種高效的運作模式只用了10%的資源,沒有使用任何化學藥品、肥料和化石原料。他們以有機的方式種植,空氣中的碳得以儲存下來循環利用,生物的多樣性也得以保障。農場中很多微生物和昆蟲都可以共生。同時,他們也為自己帶來了非常健康的食物和很好的生活。因為他們可以將農場生產出來的食物賣給當地人,而不是賣到一些大公司去。
*我們也去了一些使用可再生的能源的城市。有一個城市的居民只有20%自己開車,其他人都會選擇自行車、走路、公共交通或者火車這樣的方式出行。在這樣的城市,空氣自然十分清新。那個城市就是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
* 我們去了舊金山,舊金山提出 「零浪費」理念,把所有用過的東西進行循環或者是分解。
*我們也去了許多私人公司,他們在用一些更加生態環保的方式省錢。
*我們還去了芬蘭的一些學校,在這些學校,他們因材施教,鼓勵和啓發所有人,讓他們知道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哪些特別的天賦;給他們多樣的選擇,珍視每個人的差異性;讓他們享受教育,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快樂。芬蘭這種教育模式非常好,因為可以讓你知道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貢獻一己之力來改變世界。我們要知道我們應該怎麼去做,要發現自己的天賦。我們可以為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區域做什麼呢?對我來說,就是讓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更加具有可持續性。如果我們身邊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差,我們要學會如何去克服這些困難。我的建議是,至少可以在我們所生活的地方種菜。
* 我們的生活過多依賴於那種大型網絡,我們應該在自己生活的地方發展出一些可再生的資源。如果我們過度依賴於沙特的石油,或者俄羅斯的天然氣,一旦他們的資源切斷,我們的生活就無法繼續下去。我們可以去利用身邊比如風能、太陽能、水力發電等各方面的再生資源。
*當目前短視好鬥的政治,導致我們沒有石油或者天然氣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將我們的生活繼續下去。
*同樣,我們也要保障當地的水資源是潔淨的,要讓當地有提供一定資源的能力,這樣就不會過度依賴於大型電子網站。我們的生活不一定要在一個大的區域,也可以在一個很小的區域,既有農民、工程師,也有哲學家、藝術家。
* 我們需要去思考,而思考來自一些安靜的時刻。我們需要安靜的時刻去想像,去尋找解決辦法。
* 於我而言,活著是一件殘酷的事情,生命有限,我們知道自己終將走向死亡。所以我用詩去理解、去思考、去表達這些深層的情感。我從17歲開始寫詩,詩歌是我創作的起點,也是我與世界相聯繫的一種方式。它幫助我,傾聽內心的聲音、周圍事物的聲音、樹的聲音、水的聲音等等,使我感知到世上所有的事物皆有靈魂,我們與自然、與萬事萬物都彼此相連。拍這部紀錄片,是我的另一種詩作,試圖呈現這樣一種關聯。
法文原版:https://m.youtube.com/watch?v=udbdKEjprjQ
法文版紀錄片:https://m.youtube.com/watch?v=rrYcF3ZYKBo
英文預告片:https://m.youtube.com/watch?v=0SI-Kyam_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