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大車站計畫開箱‼兩座大公園🌲+跨站平台商店街🛍+城市慢行系統🚶♀
相信各位市民朋友,過去這幾年來時不時在媒體上或市長的臉書上看到「新竹大車站計畫」,只知道要縫合前後站、帶動火車站周邊區域發展,但到底究竟大車站是什麼,卻有看沒有懂。
這絕對不是你的問題!因為市府一場說明會都沒辦,就連議員都是上周才知道計畫詳細內容是什麼。我已經 K 完整本 406 頁的可行性研究核定報告,並向多位專家學者諮詢。以下就讓我簡單來跟大家說明。(文末有報告電子檔,歡迎分享)
#大車站計畫五大目標
1⃣ 解決鐵路兩側因阻隔而缺乏無障礙的人行空間系統
2⃣ 解決鐵路阻隔客運轉乘侷限於軌道一側,並藉以提升周邊道路服務水準
3⃣ 車站平台預留與新竹輕軌共構空間,整合共乘無縫轉運
4⃣ 建立現代化車站,整合人流、物流、金流、城市生活生產與休憩的功能
5⃣ 藉由平台式車站 TOD(大眾運輸導向)整體開發,提升前後站國有土地使用效率及帶動區域都市發展
整個大車站計畫分成短期和中長期,短期以新竹車站跨站平台和周邊土地開發為主,中長期則包含北新竹車站跨站平台、市區鐵路路廊自行車道及綠帶、鐵道藝術村與南側舊倉庫群增設新竹鐵道博物館及藝文空間。
本次行政院通過的可行性研究只涵蓋短期計畫,並非整個大車站計畫,因此以下只針對短期計畫進行說明。
#計畫完成後會多出那些東西
🌲兩座大公園🌲
-北公園,約 0.5 公頃,為車站平台上的空中花園廣場,採扇形設計,以車站塔樓為視覺焦點,提供市民集散、停等以及逛街購物的開放空間。
-南公園,約 0.8 公頃,為輕軌站區的半戶外空間,公園上方以玻璃頂蓋設計,將成為全國唯一的「風雨公園」,結合休憩活動、商業空間和公共機能。
🛍 跨站平台商店街🛍
沿大車站平台主要動線設置精品店、商店街、便利商店等。店面每間 10 至 20 坪,規模至少 15 間,以達到集市效益。於適當空間設置 200 坪以上賣場,提升車站服務機能,吸引附近市郊居民搭火車前往購物。
🚈公共運輸轉運服務🚈
與新竹環狀輕軌共構,並於後站地區預留輕軌共站空間,改善前、後站發展差異。新設置前、後站市區客運轉運站,並配合後站 12 米計畫道路拓寬與新闢,引導前後站客運分流,分散人流與車流,紓解車站周邊交通負荷。
🏢周邊土地大樓林立🏢
除車站平台外,周邊規劃 ABCD 合計 6.4 公頃之開發基地,興建地下 5 層、地上 4 至 8 層之建築物。部分低樓層空間可引進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美食街等;高樓層則可規劃做為辦公室、旅館等使用。藉由步行可達的生活圈規劃,將「職、住、遊、憩」巧妙融合在一起,具體呈現在日常生活的動線中,將是宜居新竹的不動產發展趨勢。
#交通黑暗期有多久
🏗施工工期🏗
新竹車站跨站平台與周邊土地開發,從規劃至完成約需 10 年,預計 111 年 1 月開始動工,於 118 年 12 月陸續完成。其中跨站平台預計 116 年 6 月完工,工期約 5 年 6 個月。
🚆火車照開不受影響🚆
施工採「Rapittsu-0 工法」於車站區上方構築一個臨時施工構台,所有施工作業均在構台上進行,均不需於地面上作業,不影響構台下方列車營運與調度。
🚘少數車輛進出管制🚘
跨站平台第一期工程施工期間,後站東南街一巷需封閉,禁止車輛進入;第二期工程施工期間,前站中華路及後站東南街一巷仍維持車輛正常通行,但禁止停車。
#總共要花納稅人多少錢
💰計畫工程經費💰
計畫總經費預估約 65.33 億元,中央政府負擔 52.39 億元,地方政府非自償性 9.98 億元、自償性 2.95 億元。非自償性部分採分年預算編列,自償性部分可從車站平台商業收益,以及周邊土地開發回饋挹注。
計畫經費包括設計階段作業費、DE 基地鐵路設施拆遷補償費及工程造價費,以及多項設施直接工程費,含跨站平台(13.3 億元)、D 基地站前開發大樓 3 樓以下部分(13.5億元)、香山及竹南車站運工機電新建及移設工程(8.8 億元)、台鐵運務服務大樓(1.8 億元)等。
💲新增營運維護成本💲
預估每年增加約 4.3 億元的營運維護成本,由新竹市政府和台鐵局依相關原則和協議按比例負擔。
其中立體連通廊道、跨站平台管理維護費,由新竹市政府全額負擔;車站旅服空間或商業空間,由台鐵局全額負擔;本計畫於 E 基地所設置 2 處大型公園,其管理維護費,依台鐵、市府受益比例負擔;周邊 ACD 基地的公共設施依台鐵、市府土地持分比例拆算維護管理權責。
#相關問題一起來思考
1⃣ 新竹環狀輕軌真的會蓋嗎?
大車站計畫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和輕軌共構,預估在目標年 (140 年) 輕軌每日運量可以達到 3.7 萬人次,並為火車站多帶來每日 5 千多的轉運人次。也就是說如果缺少新竹輕軌,大車站計畫本身要撐起預估的開發規模和效益幾乎不可能。
新竹市政府過去 22 年完成 4 次可行性研究,但歷任市長都沒有實際執行。這次因為前瞻計畫的關係,又獲得再次評估的機會,正由市府委託的中興工程辦理可行性研究,預估今年底完成。
然而,除了最早提出要串聯新竹舊城區、新竹科學園區、高鐵特定區及竹北生活圈之外,不但路線至今依然未定,跨越橋梁、河川、國道的工程技術也尚未克服。另外,竹縣、科管局都不願分攤地方自籌款、輕軌運量是否能維持營運、以及施工期的交通如何維持等問題都還沒有解答。
假設新竹輕軌無法蓋,那大車站計畫應該做怎麼樣的轉變,各項預估數字是不是要重新計算,這些不確性風險市府也應該在評估大車站計畫是否可行時,一併納入考量才對。
2⃣ 原有舊城區商圈會更沒落嗎?
「縫合前後站、帶動區域發展」是大車站計畫的目標之一,但就如同報告書也提到的,「新竹市中心衰退,戲院、百貨公司陸續撤離,城區活力明顯弱化」,很明顯舊城區需要被活化。
但就目前的計畫,車站平台規劃成商店街,周邊又以百貨、超市等為開發項目,難道不會和既有的舊城商圈搶生意嗎?會不會因此造成更多店家倒閉?
議會一再要求市府應該要就大車站計畫做既有商圈的衝擊影響評估,但整本可行性研究報告書隻字未提,究竟是縫合前後站,還是加速舊城沒落?市府有義務說明清楚。
3⃣ 新竹地區的精品百貨市場不是飽和了?
過去兩年,因為巨城具有強大磁吸引力的關係,導致新光三越新竹中華店、SOGO 新竹站前館相繼於 107 年 3 月與 108 年 8 月停止營業,而位於竹北市的 3.5 萬坪百貨商場 Sky City 也將於今年第三季開幕。
以新竹縣市共約 100 萬的人口,要再新設精品百貨購物商場和巨城與 Sky City 競爭搶客源,恐怕相當困難。市府應進行更具體的市場需求調查。
4⃣ 會有廠商願意再投資商辦或旅館嗎?
報告內容表示「近年來半導體產業發展暢旺,配合產業發展與企業擴充需求,新竹地區的 A 級辦公室供給已產生缺口」。然而,根據實際詢問,報告中提到的公道五台肥 TFC ONE、交流道旁竹科萊恩廣場、以及竹北高鐵暐順經貿大樓都尚有辦公空間在出租,並非供不應求。
另外,依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新竹市現有合法登記旅館共有 61 間,客房供給數合計為3,871 間,分布主要集中在新竹火車站附近。於計畫報告中也提到「目前新竹旅宿市場近乎飽和、競爭日趨激烈,旅館業者已面臨重大挑戰」。
如果要吸引廠商來車站周邊投資商辦或旅館,市府應提出具體的數據來證明確實有相關的市場需求。
5⃣ 有其他設施比公園和商場更能善用車站優勢嗎?
隨著時代的演進,近年來國外的場站規劃,已從過去的百貨商場開發,變成結合創新、科技、教育等領域的產業開發思維。
像是法國巴黎的 Station F計畫,將車站打造成數位新創孵化中心,有超過 3 千張工作桌,60 間小型會議室、8 座會議中心,吸引 Microsoft、Facebook 、LINE等數位巨擘進駐,整個計畫花費約新台幣 40 億 8 千萬元。
大車站計畫除南北公園及商業空間的規劃外,市府也應一併評估有無其他產業開發模式更能善用車站和軌道運輸的優勢。
#大車站計畫後續
大車站可行性研究報告經行政院核定,市府接下來會辦理「綜合規劃作業」,預計將花費 4 千 6 百萬元,耗時兩年以上。 如果綜合規劃也通過中央部會,才有後續的細部設計和興建工程。
我認為既然市府有意要推動,就應該負責任地對計畫進行實質的評估,不要最終又淪為紙上作業。於綜合規劃階段,市府也應至少召開三場全市公聽會,積極邀請專家、民代及市民參與,廣徵民意並了解地方需求。
大家如果有想到什麼問題,或是有任何對計畫的建議,都可以留言或私訊給我,我會再和相關單位反應並商討。
===
【新竹大車站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
全文 ( 406 頁)
https://reurl.cc/arVjA4
摘要 (林彥甫整理)
https://reurl.cc/D9AQE5
簡報(1090214 國發會審查)
https://reurl.cc/6253MM
「設計階段風險評估報告書」的推薦目錄:
設計階段風險評估報告書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王道三造宏碁】07 新群龍計畫 專業創業雙融
*經濟日報【施振榮專欄】轉載分享: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52/3944383
在變革轉型之外,推動傳承和企業活化也是三造宏碁的重點工作。
針對傳承,公司啟動了「新群龍計畫」,並加速推動組織的年輕化,讓許多年輕的幹部加快了接班的腳步,整個宏碁呈現了新的活力。
「新群龍計畫」的核心精神是希望能提供新事業單位一個相對獨立的創業環境,同時又能兼具專業管理的思維,以創新的做法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可以讓「由0到1」(創業)與「由1到N」(專業)無縫接軌的新機制。
為了企業的生生不息,在企業內部一定要找到可以探索新事業、並有助新事業發展的新機制。
因為原本企業賴以創造價值的核心事業或市場,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因發展成熟後慢慢萎縮,或原本所能創造的價值已慢慢貶值,因此企業如果要能生生不息,一定要不斷創新才能繼續創造價值,即使在大公司也要有創新事業的能力,不斷無中生中,以彌補萎縮的業務。
但由於專業與創業的本質,在組織管理文化與思維上存在著衝突性,經常造成企業的兩難困境,企業內部要解決這樣的衝突與問題並不容易,也要面對很多的挑戰。
為了讓兩者能融合,企業內部的思維要調整,很重要的關鍵是,內部要容許新事業在初期發展還不夠成熟的時候,要做資源整合、適時給予援手,在企業這個大家庭裡,為了企業的生生不息,彼此分工、並融合在一起。
進一步來說,創業是「由0到1」,從無到有探索新事業的過程,要不斷摸索,才能找到對的方向,當確認已找到對的方法且能創造價值後,再進一步透過專業複製,「由1到N」擴大經營規模。
只不過「由0到1」的創業探索過程中,在大公司的內部往往會和其內部原有的專業文化有所衝突,且在大公司內部往往也看不上這個規模小小的“1”,加上大公司常常缺乏創業的精神及環境,在大公司要內部創業往往不容易。
不過所有的大公司,在一開始時也都是由小公司開始做起,因此當公司規模變大之後,如何讓創業的文化與專業的文化雙融,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就是企業發展過程要面對的挑戰。
早期PC剛發明出來時,具備許許多多的創新,一開始也是由0開始,再一步步發展出各種創新型態的「1」,之後各種應用進一步普及化,也讓PC的市場規模「由1到N」。
如今PC所能創造的新價值已相對有限,如果要突破PC發展的瓶頸,就要去尋找各種新型態的「1」,然後再複製並擴大規模,但這個過程需要發揮創業精神。
為此,宏碁在三造過程中啟動了「新群龍計畫」,新群龍計畫的思維就是面對未來,希望能找到創造價值的新空間,同時也將建立起可以讓大家共創價值且利益平衡的新機制。
在組織設計上,宏碁將組織架構分為「核心產品事業」與「新事業」,為的就是讓由「0」開始,正在尋找各種創新應用「1」的新部門,找到可以生存的空間。
一方面新事業在需要在公司內部發揮創新創業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也要借重原組織的資源與人脈、通路等等,在組織既有的基礎上,一旦找到可以創新價值的「1」,就可以透過組織既有的專業複製成功模式並將規模擴大,由1發展到N。
當然這樣如何在組織內部讓「創業」與「專業」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能夠相融,就需要透過機制的建立來達成雙融的目標。
舉例來說,在大企業經常採用「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做為績效指標來評估部門的表現,而KPI的指標往往又是很具體可以評估的數字(偏向顯性價值的評估,對隱性價值較無法評估),這對發已展成熟的事業部門問題不大,但對剛剛起步的新事業部門來說,還在初創時期,採用KPI的績效指標往往還看不出成效。
為此,宏碁對於評估新事業部門的績效發展出另一套指標—「KMI」(Key Milestone Indicators),採用「關鍵里程碑指標」,如新產品或解決方案的上市時間、獲得關鍵的客戶或具有一定意義的客戶數量、能否達到損益平衡的目標等等指標,來確認有效模式,進而掌握機會。
而且根據研究,在大企業內部要發展新事業,最好是由位高、權輕、影響力大的人來推動,如此成功的機會會較高。
我是宏碁的創辦人及榮譽董事長,位分頗高,交棒後已沒有擔任公司的職務,單純是董事,權輕,但影響力大,所以我就幫忙宏碁發展新事業。加上Jason目前專注在宏碁的核心事業,加上新事業初期的規模實在太小,所以我暫時先幫忙,但實際上的負責人還是Jason,我也都會定期讓Jason掌握新事業的發展方向與進度。
2018年5月,宏碁致股東報告書出爐,布局已久的「宏碁艦隊」藍圖首度浮上檯面,在Jason領導下,宏碁多項新事業逐漸站穩腳步,未來將有許多「小金雞」獨立走向IPO(股票上市)之路。
包括專注在資訊安全專業服務與相關維運的「安碁資訊」;智慧交通解決方案的「宏碁智通」;「安圖斯科技」為原伺服器部門,目前主要業務是透過HPC(高速運算電腦)布局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領域;專攻商用軟體與資訊服務的「宏碁資服」;通路代理商「展碁國際」;及提供IT解決方案的「智聯服務」等。
在新群龍計畫的的推動下,旗下新事業陸續規劃IPO,進一步打造宏碁集團的艦隊。未來希望宏碁不再只是一家上市公司,而是成為艦隊群。
不過我也要強調,IPO僅是階段性的里程碑,並不是新群龍計畫的最終目標,重點是在於要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些新事業才剛起步,都還需要一些時間和過程來發展,找到對的經營模式和市場,尤其台灣市場規模有限,以安碁資訊為例,就必須向東南亞市場擴展市場,過程中會有困境和風險,也可能得花上三、五年才能開花結果,但這就是創業的過程,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都必須慢慢排除。
創業是要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若一開始就以賺錢為目的,那是錯誤的開始。所以我也常提醒年輕朋友,創業可以賺錢是因為對社會創造出價值,錢自然會來找你,不要陷入以追求賺錢為目的的盲點中。
設計階段風險評估報告書 在 營造工程風險評估 的相關結果
營造工程工作及作業內容潛在危害場所,稍一不小心,容易導致致災害,須由業主、設計者、施工者及用戶等權責單位於營造工程生命週期各階段之適當時機辦理施工冒險評估, ... ... <看更多>
設計階段風險評估報告書 在 施工安全評估報告書參考例(107核定版) 的相關結果
危險性機械設備申請書 · 申訴陳情表 · 工作場所職業災害調查結果表 · 市府職業安全衛生推動小組 ... 施工安全評估報告書參考例(107核定版), 列印. ... <看更多>
設計階段風險評估報告書 在 營造工程風險評估技術指引修正說明 的相關結果
四、新增「設計階段施工風險評估報告」及「施工規劃階段施工風險評估報. 告」等大綱建議。 五、新增拆除作業前之待拆建築(構造)物工程圖說及現況調查表單、拆除作.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