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黨對英國綠黨友人潘妮坎普(Penny Kemp)致上最深悼念】
文/綠黨前召集人、中山大學公行系副教授彭渰雯
我們非常遺憾地得知,對本黨創黨初期發展影響重大的英國綠黨友人潘妮坎普,已於6月12日因病過世。
坎普在1996年綠黨創黨之初,不畏當時國際間對海峽兩岸高度緊張情勢之擔憂,代表歐洲綠黨聯盟來台表達對本黨的支持。作為一位充滿活力與行動力的綠色政治理念實踐者,她鼓舞啟發了許多年輕綠黨成員的信心。
在此之後,坎普於2000年進一步促成台灣綠黨與歐洲綠黨的連結,共同在歐洲議會召開記者會,力挺台灣作為一個非核國家的地位。
台灣綠黨對坎普家人的傷痛表達最深摯的哀悼之意,我們將永遠記得這位來自英國的綠黨導師與好友。
#關於潘妮坎普
25年前的1995-1996年間,台灣正被第一次總統直選以及海峽危機的氛圍所籠罩。
這不僅是1950年代末期以來,台灣與中國最接近發生軍事衝突的一刻,也是台灣首度被國際肯認為一完全民主政體的時刻。在這個台灣現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時間點,英格蘭與威爾斯綠黨發出了一份新聞稿,標題是:潘妮幫助台灣綠黨贏得席次。
雖然有關台灣國際關係的研究多半聚焦在國家層級,蓋瑞朗斯里(Gary Rawnsley)則強調公民社會在公共外交上可以扮演的關鍵角色。他注意到台灣的「非政府部門可以建立並維繫與海外團體或個人的長期且有意義的關係」。而台灣綠黨在全球綠黨網絡內的積極參與,就是公民社會主導之外交的最好範例之一。
潘妮坎普(Penny Kemp)在1996年3月訪問台灣之行,則可被視為台灣綠黨外交的起點。
台灣綠黨是於1996年1月25日由公民社會團體結盟所成立,當時距離總統與國大代表選舉已不到兩個月。在英國綠黨的新聞稿中,說明潘妮坎普是是英格蘭與威爾斯綠黨的執委之一,而她到台灣是為了「回應台灣綠黨的請求協助」。但為什麼這位英國環境運動者的來訪,會留下如此深遠的貢獻呢?坎普願意遠道而來協助剛成立的台灣綠黨這件事,不僅吸引許多媒體注意,也得到台灣綠黨最深摯的感謝。
原本有另一位歐洲綠黨的資深成員要與坎普一起前來,但最終因當時台海飛彈危機的安全顧慮而取消。坎普來訪時還與當時的台北縣長尤清見面,尤也特別為接見她而穿了套綠色西裝。在我訪談綠黨早期的發展歷史時,潘妮坎普的名字是經常被提及且感念的。
當時雖然綠黨創黨成員們早已聽聞許多國際綠黨運動的消息,但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與歐洲綠黨的代表碰面,且這場相見顯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坎普對台灣綠黨的夥伴介紹了很多歐洲綠黨的情形,以及在實務上作為一個環保政黨的意義。
儘管坎普的到訪是短暫的,這些討論互動卻持續延伸,包括一些年輕的台灣綠黨黨員在該年夏天就實際到英國拜訪她。在將近24年之後,綠黨創黨秘書長洪裕程回憶道:「雖然我們沒有選得很好,但我們與歐洲綠黨和潘妮坎普接上線了。她告訴我們很多歐洲綠黨的狀況,到今天我都還記得非常清楚。」
坎普訪台所帶來的國際綠黨連結,可以用1996年3月19日的歐洲綠黨聯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Green Parties)聲明為例說明。歐洲綠黨聯盟發出正式聲明表示其「全力支持台灣綠黨所推動的綠黨理念,以及台灣人民有權利決定他們的未來。
所有否定台灣人民基本人權與民主權利的恫嚇和威脅,都應受譴責。歐洲綠黨聯盟希望當前的緊張關係能以和平的手段解決,也祝福台灣綠黨成功將綠黨理念帶入即將到來的國代選舉及核四公投上」。
坎普的訪問揭開了台灣綠黨與國際綠黨積極連結的序幕。綠黨非常重視這樣的外交,1997年聘任艾琳達(Linda Arrigo)擔任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就是個例子。在接下來數年,綠黨不僅加強其與歐洲綠黨聯盟的關係,也在催生亞太綠黨網絡的任務上扮演領導角色。在我寫作台灣綠黨專書時所做的相關研究訪談中,國際綠黨外交是許多人記憶最深且感到有意義的綠黨經驗。
1998年台灣綠黨兩度參與地方選舉但均無人當選,到1999年甚至瀕臨瓦解。但在這個低谷之際,綠黨卻完成了第一場重要的外交成就。在不到一個月的準備期間內,創黨成員之一張琦凰成功地與坎普以及留法台灣學生合作,安排了一場台灣綠黨的歐洲訪問。
在2000年5月11日,歐洲綠黨聯盟與台灣綠黨共同在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內召開記者會,呼籲台灣新當選的總統陳水扁實踐其選舉承諾,廢止高度爭議的核四廠興建案。在這趟訪問中,歐洲綠黨聯盟通過決議支持台灣成為一個非核國家。
受到坎普1996年訪問啟發的幾位綠黨成員,在後來綠黨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持續扮演領導或諮詢角色,直到最近2020年的選舉亦是如此。此外,這些早期建立的國際連結,也使得台灣綠黨成為台灣最具國際性的政黨。儘管台灣經常被許多國際組織排除,台灣綠黨卻是全球綠黨網絡的重要成員。例如黨員顏克莉不僅曾擔任亞太綠黨網絡的召集人,更進一步擔任過全球綠黨的共同召集人。
台灣綠黨的國際外交顯示了台灣公民社會有潛力走到政府無法達到的地方,建立並維繫與海外團體或個人的長期且有意義的關係。而在聆聽綠黨創黨成員即使在2021年3月,仍熱切討論潘妮坎普25年前訪問的影響,實是我研究台灣綠黨九年多田野期間最受感動的時刻之一。
相關訃聞連結 Obituary: t.ly/aR
(台灣的綠黨:潘妮・坎普訪台的貢獻(Taiwan’s Green Party: the legacy of Penny Kemp’s visit);本文英文版於2021年4月8日首刊於 Taiwan Insight,由Taiwan's Green Parties Alternative Politics in Taiwan一書作者羅達菲(Dafydd Fell)撰寫;彭渰雯翻譯)
訃聞範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當全美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正式突破十萬,50州卻正在全數解封,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若美國能提早一周實施居家避疫措施,將可拯救三萬六千人性命;若提前兩周於3月1號實施封城,病故人數更將能減少八成三,這意味著有5萬4千人可望免於染疫而死。但若將時間拉回三月初,整個美國只有八個人因新冠肺炎致死,任何人想要推嚴格的社交距離或者居家禁令恐怕都難如登天。儘管哥大報告引來川普怒批,但專家提醒,即便是時間上的微小差異,也足以防止最壞的數據發生,在疫苗出現之前,必須戴好口罩、落實社交距離防疫,每個人必須堅定的相信,這樣的改變在每一個時間點都能救你一命。】
{內文}
當全美新冠確診死亡總數正式突破十萬人,USA Today在報紙頭版,刊登了一百張染病死者的黑白照片,這是繼紐約時報5月24號,以頭版刊登出「千人訃聞」後,又一家美國主流媒體以類似方式,紀念死於新冠肺炎的美國人,同一時間,一份最新公布的研究結果,更讓人膽戰心驚,自四月以來因新冠肺炎疫情,美國每天處於垂死掙扎的人數,已比去年同期要增加了10%,此時全美50個州已全數解封。
(佛奇/美國國家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主任)
美疾管局已經派出更多人力來協助我們進行確診 隔離及追蹤,我覺得狀況會越來越好,我們有能力做到(控制疫情)這點
美國到底有沒有處置不及 應變太慢,美公共電視PBS資深科技醫療記者,近來花了很長時間,企圖解答這個多數美國人心中的共同疑問,如果從三月初就開始採取封城等,更廣泛的隔離措施,美國遭新冠肺炎奪命的人數,是否會大幅降低。
(PBS科學醫療特派記者/Miles O'Brien)
試圖模擬大流行病是非常複雜的工作,因為它呈現指數級增長,並與人類對其做出的判斷相悖,基本公式是,他們會先查看誰容易感染,誰暴露於病毒,誰被感染及誰正在康復,然後他們根據移動性數據,也就是手機移動數據進行測量,藉以了解社交疏離及庇護所的狀況,根據這些數字和相關性,基於美國在這裡實際發生的情況,他們回溯了過去,並假設在該國,如果更早建立那些遵守社會限制時的移動模式
他援引哥倫比亞大學最新模式稱,川普總統是在3月16號限制旅行避免群聚,紐約市長白思豪則在3月15號宣布停課,紐約州長古默的居家避疫令,也是在3月22號才正式生效,若美國能提早一周實施居家避疫措施,粗估將可拯救三萬六千人性命,光是紐約就可以減少1.75萬死亡人數,若提前兩周於3月1號實施封城,病故人數更將能減少八成三,這意味著有5萬4千人可望免於染疫而死。
(Jeffrey Shaman/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我們的評估認為,大多數的死亡都應該可以預防的,甚至是超過50%都可以避免,到五月三號前,如果我們能提早一個禮拜採取(封城隔離)行動,這些死亡總數都可以大幅減少
死亡數整整拉低一半,乍看之下讓人瞠目結舌,但PBS資深科技醫療記者Miles O'Brien也提醒,若將時間拉回三月初,整個美國只有八個人因新冠肺炎致死,在這個時間點,任何人想要推嚴格的社交距離或者居家禁令都難如登天,因為這類嚴厲做法,只是為了確保醫療體系不致於瞬間崩潰,推估模式並沒有將其列入考量,以韓國為例,它們雖然是所謂超前部署的最佳範例,但它們之所以能在很早期就進行廣泛檢測,追蹤調查接觸史,有效降低了感染人數,如今得以全面復工,也是因為疫情一開始,就爆發新天地教會的大規模群聚感染。
(Jeffrey Shaman/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我認為既然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被感染,如果我們真的要控制住這種病毒,或者在美國以類似方式讓感染數字下降,換言之,每天不會有兩萬個新增個案,而是每天只有兩百例,我們就將處在類似的狀況下,也就是可能可以以相對較長的時間控制住疫情,同時給我們自己開發治療藥物及有效疫苗更多的機會
哥大這篇研究企圖證明早期非藥物干預措施,對控制大流行病傳播的重要性,尤其是當新冠肺炎疫情還未散去,各國紛紛開始解封之際,防疫指南顯得更為迫切,但以美國為例,總統川普早期唯一做的事,只有針對中國封關,如今防疫指南更是形同具文,當下的川普受不了別人「提醒」,尤其是那些打著「科學」「數據」的說法,更是形同與他為敵。
(記者VS 川普/美國總統)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分析說,如果封鎖或社交距離能夠較早實施,該分析說,幾乎所有失去的生命都可以被挽救,然後《紐約時報》記者發表了一條推文,暗示您應該對這些死亡負責。(你知道,這真的很無恥,我指的是這些從虛假新聞媒體及一些自由主義機構所看到的內容,哥倫比亞是一個自由無恥的機構,會這樣寫是因為所有迎合他們的人都在我之後幾個月跟進,但他們最初還說我們不應該關閉它(中國邊境) ,看到了這份報告,哥倫比亞大學會這樣做是很可恥的,因為他們與一小群告訴他們該做什麼的人一起玩)
川普把矛頭指向批評他的哥倫比亞大學,事實是類似報告近期如雨後春筍,不約而同都呼籲盡早做好防疫舉措,即便是時間上的微小差異,也足以防止最壞的數據發生,他們憂心各國在解封後的每一天,都可能如三月的美國,在未來付出極大代價,正如《紐約時報》所言,電腦模型無法捕捉特定個人的命運,但每個被感染並於後來表現出症狀的死者,都有一個名字 代表他所在之地,背後有著屬於他的故事,在疫苗出現之前,重要的是戴好口罩 落實社交距離防疫,每個人必須堅定的相信,這樣的改變在每一個時間點都能救你一命。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5.30《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oYdgXbWJU
訃聞範例 在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生最後期末考第九題:有一天,死亡之後,你希望自己的後事如何安排?
考題(題組,答案請在留言區作答)
第一題:關於骨灰和遺體,你的處置意願是?
第一題選項(單選):
A. 火化。
B. 不火化,保留骨骸。
C. 其他(請說明)。
第二題:關於安葬意願,你的希望是?
第二題選項(單選):
A. 靈骨塔。
B. 墓園。
C. 樹葬。
D. 花葬。
E. 海葬。
F. 其他(請說明)。
第三題:關於喪禮和儀式,你希望你的家人舉行哪些儀式?(以傳統佛道習俗中常見者為例)
第三題選項(複選):
A. 豎靈。
B. 守靈。
C. 訃聞。
D. 做七。
E. 告別式(含家祭/公祭)。
F. 晉塔
G. 百日。
H. 以上都不要,愈簡單愈好。 例:不設靈堂、不發訃聞、不做告別式及頭七或百日。
I. 其他(請說明)。
回答範例:若有一天死亡了,希望火化,骨灰放置在靈骨塔內,喪禮儀式希望有豎靈+做七+告別式。請選擇A+A+ADE。
--
(歡迎分享)
http://www.weiminchu.com/2018/04/blog-post_30.html
訃聞範例 在 訃聞上的神秘文字是什麼?看到這四個字不要包白包 ... - YouTube 的必吃
大家好,現在看到的這支影片,是我們重新修正後的版本。在原來的版本中,因內部審片流程疏失,沒有將 訃聞 資訊做模糊處理,我要為這件事,向當事者的 ... ... <看更多>
訃聞範例 在 金豐生命禮儀- 應用文--訃聞內容寫法一 - Facebook 的必吃
二、訃告內容依國民禮儀範例第四十五條訃聞訃告參考式樣如下: [ 因為格式關係變成橫打] 顯考○公○○府君(或諱○○)慟於中華民國○年○月○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