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咖啡說書贈書時間】
靠著老實外表與驚人的騙術,羅賓森在1980年代就行騙美國堪薩斯市各地,一次又一次地獲得輕判讓這位詐欺大師變本加厲。當2000年網路興起後,這可以無所不做任意捏造的虛擬世界成了羅賓森的犯罪天堂,他高明的騙術在網路時代更昇華成全國的規模,從白領犯罪演化成連續殺人犯,每天都有無數的孤獨困苦的靈魂被他吸引,一步步走入深淵...
FBI心理側寫創辦人道格拉斯在長期追蹤羅賓森的司法監護人委託下,從受害者的心理分析,慢慢找出兇手的犯案模式,進一步設計陷阱,展開有如神鬼交鋒般的鬥智對決!有別於前三部曲,第四部曲全心專注在羅賓森的世紀詐騙案,在鉅細靡遺的描述下,與狡猾惡魔的對決生動刺激,計計精彩
現在公開分享本篇推薦書評,並tag同樣熱愛抽絲解謎的朋友,就有機會獲得第四部曲完結篇!全套系列收藏套書更有精心設計的警方警戒線書衣,是喜愛警探故事的粉絲必備收藏小物!
詳細書訊: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0331
#第一部曲已改編成Netflix同名影集破案神探
#由紙牌屋名導大衛芬奇執導
#抽獎至12/22晚間9點截止 #共抽出五位粉絲
影集版第一季影評(已續約第二季):https://goo.gl/KKxPyB
解謎大衛芬奇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佈局(2016)
--
還記得看完電影的時候,我呆坐在椅子上,回朔整部電影一個多小時的所有片段,試圖理清來龍去脈,在過程當中雖然有猜出一些劇情,但到最後卻有感到一種徒勞無功的挫敗感,就像片中的女律師所說的,「接下來的過程當中你必須要絕對誠實,不要覺得自己比我聰明,因為我比你聰明。」
--
因此,作為一個驚悚的推理劇情片的觀眾,如果以一個開放的心態來觀看此部電影,那麼驚喜感是會相當足夠的,而如果和我一樣,以一個解謎的參與者涉入其中,同樣也會有許多的驚喜感,但更多時候會被挫敗感滿滿的佔據。故事的大綱其實很簡單,便是一個成功的商業人士捲入了一場謀殺案當中,而她為了脫罪,於是聘請了一個厲害的女律師為其辯護,而在出庭之前,他們所進行的一連串對於案情的討論。而在劇情當中,導演不斷地將視角在現實與回憶當中來回交換,但最後我們會發現,在先前我們所認為的事實,其實也就是只是一次次當事人所虛構出的觀點,而當事人跟律師間的試探以及詰問,帶領著我們一步步地靠近真相。
--
在觀影的當下,我想起了大衛芬奇的《控制》以及最近討論度極高的《目擊者》,在這三部電影當中,同樣的都藉由觀點的切換不停地反轉觀眾對於真相的認知,不到最後一刻,便不了解事情的走向。而我覺得《佈局》當中有一個有趣的點,便是除了提出了觀點不同導致所建構的真相不同之外,事情發生順序的不同其實也影響的真相的存在屬性。而現今社會當中,那些位於高層有權有勢的人們,恰巧便握有改變事情順序的鑰匙,透過他們的權力,他們可以任意的決定一件事情是否發生,發生在哪裡以及發生的順序,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已經不僅僅是觀點是否真實的問題,而是這些觀點是否在正確的地方出現。面對這樣的窘境,身為平凡人家的我們想要超越真相,那麼好像只剩下冒險意圖,想盡辦法的接近他們、博取同情,竊取鑰匙,然後接近真實。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在真相面前打破階級制度的隔閡,獲取最後的勝利。
--
而回到電影本身,我覺得《佈局》本質上與《控制》一樣,都是個談論復仇的電影。而導演也成功地運用縝密精彩的劇情設計,讓觀點及觀點之間很自然的切換,而情緒張力的累積也恰到好處,讓觀眾有種被耍得團團轉的感覺。其中真的特別喜歡結局時所營造出來的張力,那音樂跟畫面安排得恰到好處,頓時一切好像充滿疑點,但又一切又都說得通了,真的好想暴雷喔,但暴雷就又會毀了這部電影了,誠摯的推薦大家進戲院去看,絕對不會後悔。
--
另外,看完之後,好想找導演的另一部電影《屍物招領》來看喔~~~
解謎大衛芬奇 在 編輯悄悄話| 為自己做的書——《#解謎大衛芬奇》 - Facebook 的必吃
編輯悄悄話| · 為自己做的書——《#解謎大衛芬奇》 - 當然是因為太想讀了,去年WFH的時期,上下班的分際總是模模糊糊,我不確定自己是為工作或喜歡而 ... ... <看更多>
解謎大衛芬奇 在 [討論] 終於看完大衛‧芬奇的所有作品-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板友提醒:內文影《控制》雷)
我想,我是永遠無法看懂大衛‧芬奇的電影了,因為我從來不曾感受到那些評論或電影心得中所描述的「出乎意料」,甚至是完全相反--在他那完美、精準的運鏡中,我以為他要的就是讓我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他的攝影機不喜歡動(更不喜歡晃動)。他的電影,用小說來講吧,就是第三人稱全知觀點但是拒絕描述角色心境變化。這麼說來,也許可以稱呼他為電影界的海明威?可是大衛‧芬奇又比海明威華麗的多,我是說低調的奢華。
透過景別、角度和位置的變化,他嚴格控制畫面傳遞的訊息量,重要的,不重要的;襯托的,主題的,節奏--就像音樂,雖然我從來聽不懂音樂。
透過這嚴格的控制,大衛‧芬奇的電影達到了極高的張力,就算只是最平常不過的對話(他的電影充滿了平常不過的對話,而昆汀.塔倫提諾充滿了莫名其妙的對話)我們也不至於分神,因為跟著鏡頭、跟著他、跟著角色的思路一起推進是那麼地自然,不需要多加思考關於電影的「訊息」就直接進入了我們的腦海。
是的,「訊息」才是芬奇最關心的東西,而不是「內容」。
他的電影就是不斷的傳遞「訊息」,預告著將會有新的訊息(也就是訊息),還有角色對訊息的反應(還是訊息),環環相扣的訊息營造出強大的壓迫感,而且這些訊息往往都帶有黑暗色彩,也就更加重了壓迫。
「訊息」可以是任何東西,所以在《搏擊俱樂部》他嘲笑資本主義也嘲笑嘲笑資本主義的人們,在《火線追緝令》他展現了一個令我們窒息的城市,老警察威廉的冷漠厭世和年輕警察大衛的急躁和正義感,在《社群網站》他述說了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和他的寂寞,在《控制》中嘲笑了婚姻、媒體還有社會。
講極端一些,看他的電影可以完全不理會台詞,就像看王家衛的電影你可以只看台詞一樣。
如果抽離他的電影,單純討論這些「內容」,他的劇情不過是簡單又平庸的無聊小故事:有個人因為生活的壓力精神分裂搞了個秘密組織想要炸掉大樓;有個瘋子殺了警探的老婆想要激怒他殺了自己;有個天才在創業的過程中拋棄了自己的朋友;有個妻子陷害丈夫,最後又回到丈夫身邊。
好吧,我承認這些故事的諷刺意味都很濃厚,可以引起我們的思考,但是這有哪個「出乎意料」的成分呢?或者說,在電影的訊息堆疊下,到底要怎麼要才無法發覺原來泰勒是主角的幻想好朋友、約翰最後會殺了威廉的老婆、愛咪最後會陷害前男友回到尼克身邊?
當然你不會在電影的「開頭」就知道結局,只是透過「訊息」的揭露,劇情平滑且毫無阻礙的通往的不就是那必然的結局?就好像恐怖片中,你看著穿著暴露的女主角獨自往黑暗的走廊盡頭走去,隨著音樂你的情緒逐漸緊繃--然後在鏡頭在轉角處一轉。
什麼都沒有。就在你和女主角同時安心回頭的剎那,鬼怪突然現身,你嚇得他媽的屁滾尿流。
嚇到是嚇到了,可是出乎意料嘛...,你還記得自己看的是鬼片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75.112.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14477561.A.746.html
篇幅有限,只挑我比較喜歡的幾個舉例嘛~
太久以前看的,劇情差不多忘了QQ
對我來說,氛圍也是訊息,只是它是非語言的訊息~
完全同意你說的「沒有導演的聲音」這也是我說的「內容」不是最重要的。可是我們可以
單從鏡頭的運作方式,明顯地從「呈現訊息」的方式看出這是他的電影。
我想我們對他的理解是相同的= v =
(也許是「訊息」這個字眼不好,改成「表達形式」應該更好?)
抱歉,加上提醒了。
我想是因為他喜歡在畫面訊息充足的時候消聲音吧?突兀這我倒沒感覺,以後會多留意~
麥可貝也拍廣告啊,怎麼就沒這種手感QQ
還有什麼人很推嗎?
不客氣,因為你值得~
他哪部電影鏡頭動得很多嗎?
期待您更深刻的心得
※ 編輯: a5378623 (211.75.112.1), 10/29/2014 14:02:5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