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常人」看得我感觸良多,從未如此近距離細看千禧世代,從未「想過」「原來這一代的心聲是這樣」(真的太粗心),現在,作者把這股聲音放大得好清晰,想到千禧世代正是目前跟我最緊密連結的群,這讓我忽然有點不知所措。
看過書的千禧世代説,這本書寫的就是他們。
維基百科說這個世代是指「1980、1990年後」生的人,現在應該是20-40
但我個人認為範圍應該再縮小一點,是1985-1998生人,年齡段目前是22-35歲,為何我這樣分呢?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不是天王、就是海王在魔羯,或者兩者兼具,活脫脫就是梅黎安與康諾的年紀,也是作者莎莉.魯尼的年紀,難怪能寫出了這一代人的心聲。
這是對階級,敵我,好敏感的一代。
好怕被排擠,必須不斷壓抑自己,自尊感低,常常覺得自己不如人的一代。
還在為「幾年前或大學時代的錯誤或不夠勇敢梗梗於懷」的一代,覺得當年不是這樣,現在人生可能完全不同。
也不覺得什麼經典必讀,如果大師經典有用,世界怎麼會這樣?
也不要一個起承轉合的故事,千禧世代什麼故事沒看過?但他們在故事或影集中看到自己,看到劇情中「連住在女友家都開不了口」的時候,會很有共鳴。
康諾問梅黎安說他總是能猜到她想什麼,很正常吧?梅黎安睜大眼睛說,沒有,那不正常。大家都知道那樣多難得。
千禧世代就像水裡的一群鴨子,表面上每個人都在水面上游,看起來輕鬆,但下面的腳拼了命在划水,為了看起來跟別人一樣,沒有一刻能做自己
以前過於喧囂的孤獨,或村上春樹那種都市文學裡特立獨行、躲起來的人,現在已無處可躲,他們就是必須活在群體的目光下,所以得「演化出很多作業系統」去面對突發狀況…
所以他們很懂時事、哲學、環保、政治,很有想法,但他們無力改變任何事情,因為沒有好的工作,收入不高,家庭關係不好,大多是各種意義上的單親家庭…
所以無力感很重,改變不了什麼,常常壓抑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要什麼;覺得比不過別人,覺得自己不夠好
遇到想要的東西或人,就怕失望,與其說怕對感情失望,更怕對自己失望
.
.
你是嗎?是書中的梅黎安跟康諾嗎?就算是富家千金一樣自尊感低、覺得自己醜或墮落嗎?就算是高材生一樣為低微的出身、五斗米折腰丶害怕秘密被看穿而挫折嗎?
天啊,親愛的孩子們,我好想抱抱你們………
.
我的心裡,充滿好多感受啊,只因為一本書,真不可思議。
#想抱抱你們
#也許應該直播
#希望你們能被更多大人了解呵護
#力量好大的正常人
親愛的孩子們維基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前幾天,我們分享了IKEA廣告,是關於給孩子的聖誕禮物(連結:http://bit.ly/2SxCM7n)。
在影片中,你可能因看到了孩子們,最終都選擇了父母的陪伴,而感動不已。
但這樣感動的情緒,其實在敘事上也是有玄機的。
一起來看看榮哲老師的微影評吧。
-
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許榮哲
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先賣個關子。
我們先丟幾個關於聖誕節的知識上來。
第一:每年的12月25日是聖誕節,又叫耶誕節,顧名思義是為了是紀念耶穌的誕生。
第二:耶穌誕生於西元前一年,但直到西元313年,才開始有耶誕節。
第三:至於聖誕老人,維基百科是這樣寫的「西方文化中的一位人物,在聖誕節前夕會發送禮物,此人慷慨大方,經常給兒童送禮物。原型為羅馬帝國時期的主教聖尼古拉,當時他經常攀爬他人家的窗戶去給屋主投擲硬幣。」
第四:1931年以前,聖誕老人是個綠衣人,因為綠色象徵了大自然的恩賜。
第五:1931年,可口可樂公司為了刺激冬季疲弱的銷量,於是請畫家幫聖誕老人改穿上可口可樂的代表色,紅白相間。從此,商業強勢入侵,象徵大自然的綠衣老人,搖身一變成了可樂老人。
現在我們回到本次的微電影〈聖誕老公公給不了的禮物〉。
影片內容是這樣的──
聖誕節快到了,工作人員找來十個家庭,一同參與了一個實驗。
我們姑且稱之為「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按照發生的先後順序,我們把這個實驗拆成四個事件,分別如下:
♦事件一
工作人員請孩子們寫信,告訴東方三博士(等同於聖誕老人,底下我們就用聖誕老人取代),他們想要的禮物。
孩子們想跟聖誕老人要什麼禮物呢?
答案是只要花錢就買得到的那一種:遊戲機、洋娃娃、吉他……
♦事件二
工作人員請孩子們再寫一封信,這次是要寫給爸爸媽媽的:今年聖誕節你們想跟爸爸媽媽許什麼願望?
孩子們瞬間愣住了!
聖誕節不是應該跟聖誕老人許願嗎?怎麼會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許願呢?
♦事件三
孩子們寫完兩封信之後,工作人員請孩子抉擇:寫給聖誕老人的信 or 寫給爸爸媽媽的信,二選一,他們想寄出哪一封?
孩子們很猶豫,他們陷入了兩難,最後他們統統選擇了寫給爸爸媽媽的信。
♦事件四
工作人員把孩子們的信給了爸爸媽媽,他們許了什麼願望呢?
答案是「陪伴」,陪我一起吃飯,陪我扮牛仔,陪我踢足球、陪我一整天……
統統都是不用花錢就買得到的禮物。
故事的順序該如何排列最好?
這裡提供一個思考點,那就對觀眾而言,「故事最後的結局」將會成為解讀的重點。
意思就是你準備把重金押在哪裡?
如果維持原來的時間順序,也就是「順敘」,那麼故事的重點,就會落在父母身上──父母看到孩子的願望,居然是自己的陪伴時,眼淚紛紛掉了下來,隨後開始反省自己究竟錯過了孩子什麼……
如果事件三、四互調,也就是你現在看到的影片,那麼故事的重點,就會落在孩子身上──孩子們痛苦掙扎後,統統選擇了自己的父親,他們一個個露出期待的表情,他們最喜歡的禮物是父母的陪伴。
哪一個比較好?
就戲劇的觀點,有「意外→轉彎」的結構會比較好!
於是影片是這麼做的──
♦意外
工作人員把孩子的信交給父母時,告訴他們,這是孩子「寫給聖誕老人」的信,然而當父母打開信時,他們都愣住了,因為信的開頭都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
信顯然不是寫給聖誕老人的,而是寫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的。
這裡當然是故意的,它有效造成觀眾的「意外」,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轉彎
最後再倒敘,利用孩子們的抉擇過程,提供故事的「轉彎」──原來在孩子們心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事。
♦結局
影片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它完成了IKEA的目的。
影片最後寫了這麼一段話:
「聖誕節時你可能會很忙碌
只有家才能讓你忙中有序
想自己寫封信,請上IKEA網站」
這時觀眾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影片一開始,會打出了這麼一段話:
「我們為什麼堅持不給孩子們
他們聖誕節真正想要的禮物呢?」
懂了嗎?
因為IKEA給不起孩子們最想要的禮物,因為他們最想要的禮物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禮物。
父母才是孩子們心目中最棒的聖誕老人!
按這個邏輯來看,前面工作人員看似說了一個謊,「這是孩子『寫給聖誕老人」的信」,其實也是對的!
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我想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完
親愛的孩子們維基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前幾天,我們分享了IKEA廣告,是關於給孩子的聖誕禮物(連結:http://bit.ly/2SxCM7n)。
在影片中,你可能因看到了孩子們,最終都選擇了父母的陪伴,而感動不已。
但這樣感動的情緒,其實在敘事上也是有玄機的。
一起來看看榮哲老師的微影評吧。
-
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許榮哲
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先賣個關子。
我們先丟幾個關於聖誕節的知識上來。
第一:每年的12月25日是聖誕節,又叫耶誕節,顧名思義是為了是紀念耶穌的誕生。
第二:耶穌誕生於西元前一年,但直到西元313年,才開始有耶誕節。
第三:至於聖誕老人,維基百科是這樣寫的「西方文化中的一位人物,在聖誕節前夕會發送禮物,此人慷慨大方,經常給兒童送禮物。原型為羅馬帝國時期的主教聖尼古拉,當時他經常攀爬他人家的窗戶去給屋主投擲硬幣。」
第四:1931年以前,聖誕老人是個綠衣人,因為綠色象徵了大自然的恩賜。
第五:1931年,可口可樂公司為了刺激冬季疲弱的銷量,於是請畫家幫聖誕老人改穿上可口可樂的代表色,紅白相間。從此,商業強勢入侵,象徵大自然的綠衣老人,搖身一變成了可樂老人。
現在我們回到本次的微電影〈聖誕老公公給不了的禮物〉。
影片內容是這樣的──
聖誕節快到了,工作人員找來十個家庭,一同參與了一個實驗。
我們姑且稱之為「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按照發生的先後順序,我們把這個實驗拆成四個事件,分別如下:
♦事件一
工作人員請孩子們寫信,告訴東方三博士(等同於聖誕老人,底下我們就用聖誕老人取代),他們想要的禮物。
孩子們想跟聖誕老人要什麼禮物呢?
答案是只要花錢就買得到的那一種:遊戲機、洋娃娃、吉他……
♦事件二
工作人員請孩子們再寫一封信,這次是要寫給爸爸媽媽的:今年聖誕節你們想跟爸爸媽媽許什麼願望?
孩子們瞬間愣住了!
聖誕節不是應該跟聖誕老人許願嗎?怎麼會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許願呢?
♦事件三
孩子們寫完兩封信之後,工作人員請孩子抉擇:寫給聖誕老人的信 or 寫給爸爸媽媽的信,二選一,他們想寄出哪一封?
孩子們很猶豫,他們陷入了兩難,最後他們統統選擇了寫給爸爸媽媽的信。
♦事件四
工作人員把孩子們的信給了爸爸媽媽,他們許了什麼願望呢?
答案是「陪伴」,陪我一起吃飯,陪我扮牛仔,陪我踢足球、陪我一整天……
統統都是不用花錢就買得到的禮物。
故事的順序該如何排列最好?
這裡提供一個思考點,那就對觀眾而言,「故事最後的結局」將會成為解讀的重點。
意思就是你準備把重金押在哪裡?
如果維持原來的時間順序,也就是「順敘」,那麼故事的重點,就會落在父母身上──父母看到孩子的願望,居然是自己的陪伴時,眼淚紛紛掉了下來,隨後開始反省自己究竟錯過了孩子什麼……
如果事件三、四互調,也就是你現在看到的影片,那麼故事的重點,就會落在孩子身上──孩子們痛苦掙扎後,統統選擇了自己的父親,他們一個個露出期待的表情,他們最喜歡的禮物是父母的陪伴。
哪一個比較好?
就戲劇的觀點,有「意外→轉彎」的結構會比較好!
於是影片是這麼做的──
♦意外
工作人員把孩子的信交給父母時,告訴他們,這是孩子「寫給聖誕老人」的信,然而當父母打開信時,他們都愣住了,因為信的開頭都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
信顯然不是寫給聖誕老人的,而是寫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的。
這裡當然是故意的,它有效造成觀眾的「意外」,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轉彎
最後再倒敘,利用孩子們的抉擇過程,提供故事的「轉彎」──原來在孩子們心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事。
♦結局
影片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它完成了IKEA的目的。
影片最後寫了這麼一段話:
「聖誕節時你可能會很忙碌
只有家才能讓你忙中有序
想自己寫封信,請上IKEA網站」
這時觀眾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影片一開始,會打出了這麼一段話:
「我們為什麼堅持不給孩子們
他們聖誕節真正想要的禮物呢?」
懂了嗎?
因為IKEA給不起孩子們最想要的禮物,因為他們最想要的禮物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禮物。
父母才是孩子們心目中最棒的聖誕老人!
按這個邏輯來看,前面工作人員看似說了一個謊,「這是孩子『寫給聖誕老人」的信」,其實也是對的!
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
我想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