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粉絲專享贈書活動】🎁
《臺灣攝影家:游本寬(精裝)》1本
還記得漫遊藝術史8月底的文章〈誰怕真實中的美?從地景攝影看視覺文化〉嗎?近三十年的地景攝影帶來的文化論述,讓我們能夠重新看待台灣這塊土地。而《臺灣攝影家:游本寬》將帶各位更深入文中提及的攝影家--游本寬,並閱讀其影像中的人文情感。
♥ 感謝漫遊藝術史主編 #曾少千 老師 提供本次的抽書活動贈書。
【內容簡介】
👉 曾少千專文〈純凝視的解散──游本寬的社會風景攝影〉論述游本寬提出的美術攝影,對於他個人的影像實踐和臺灣攝影史有何重要意義,並討論其《閱讀臺灣》系列(1994-),如何吸收和轉化美國的社會風景與新地誌攝影;最後闡述其擅長的圖集創作,如何增廣紀實攝影的寓意和解讀樂趣。
👉 許綺玲專文〈潛在的人文氛圍──游本寬作品中的攝影和語言〉則以「攝影和『攝影』的距離」、「攝影和文字的距離」為提問,談討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以照像「使成藝術」,再由書「使成作品」,而透過照片外的文字、照片裡的文字、文字圖像間的轉換、圖文書的集散與播撒,都是游本寬務求創作與觀者連結而費盡心思的設定。
👉 收錄攝影家數件經典作品,如《真假之間》、《法國椅子在臺灣》……等,並透過與攝影家的訪談,深入攝影家的觀看與思想。
📖 更多書籍資訊:https://www.vuittongroup.net/product/55ee0f7e-84ec-41dd-b9cf-53307ee54c3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活動方式】
活動時間:今日起至 10 / 6(三)中午12:00
贈書名額:2名
活動辦法:
i. 按讚加入漫遊藝術史粉專
ii. 按讚並「公開」分享此篇PO文(權限請設定為公開)
iii. 在此文章tag一位喜歡台灣攝影的朋友,並從〈誰怕真實中的美?從地景攝影看視覺文化〉分享文章中,你印象深刻的新地誌攝影系列,也歡迎提出自己的想法喔~
ex:@_____ ,我喜歡沈昭良的《Stage》系列,(因為________)。
_ _ _ _ __
符合並完成上述條件者,將有機會抽中《臺灣攝影家:游本寬(精裝)》一書。
【特別留意】
❶ 本次活動僅限居住於台、澎、金、馬地區的網友。
❷ 漫遊將於10 / 6(三)下午1點在臉書公布得獎名單,並於此篇文章下方公佈中獎名單並回覆中獎人留言,中獎者須於10 / 7(四)下午1點前私訊粉專提供(姓名、地址、電話),以利主辦單位進行寄送作業。無主動聯絡者視同放棄,不再選取候補。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
視覺 藝術 的 書籍 在 Maggie�美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華碩文化0~6歲經典手工書第二團
📖團購網址:https://reurl.cc/0x2e9x
團購時間:9/27~10/3(23:59:59
_
至從我們家擁有第一本華碩文化有聲書後
媽媽就開啟了買書之旅
華碩文化從書本紙張的質感、繪畫風格、故事排版
這次我選了一些很適合一歲半~兩歲的書單給大家參考
❤️泰迪的車庫
是一本小劇場的書,拉動式的互動書籍,訓練孩子小肌肉運動,超適合激發孩子想像力的一本書
❤️動物的移動城堡
用形狀延伸到動物,認識動物、認識形狀,厚紙書不怕撕破,讓孩子延長書籍使用壽命
❤️神奇數字123
我們現在也在學習數字。這本是全冊中英文雙語啟蒙,1~100的數字,讓孩子在閱讀請送的狀況下,請送學會數字
❤️忙碌的小小消防車
這本是口袋書規格,適合放在包包或車上閱讀,來自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丹麥設計團隊,策畫出有趣的閱讀新體驗,鏤空的跨頁小書,質感一極棒,在車上陪伴孩子玩角色扮演,孩子路程不在崩潰
❤️英文兒歌手機書
有中文及英文兩款不同選擇,可以按照媽媽想要培養孩子語言的需求下去選擇,有聲手機絕對是孩子的最愛
❤️生日快樂(吹蠟燭系列)
這是這次我最驚豔的一本。燈光結合聲音,旋律很好聽,按下生日快樂歌按鍵,對著蠟燭用力一吹,蠟燭還會熄滅,真的很好玩
❤️顏色妖怪(年度暢銷好書排行之一)
作者Anne Llenas,為國際知名藝術治療師,大膽使用活潑生動的顏色,搭配3D立體書翻頁的視覺感,是全球十大好書,身邊的媽媽也幾乎人人一本,
❤️一下子就穿好了
最近禹諾特愛自己穿衣服、背包包、穿鞋子,可以透過一系列刺激五感,能增進幼兒淺能開發的遊戲書,訓練手眼協調,讓他靜下心練習如何穿脫衣服、鞋帶、鈕扣
❤️環遊世界_交通工具
一本書就可以上山下海,環遊世界,裡面有各種交通工具,像禹諾看到汽車會說,嘟嘟~旅行時很適合帶上這本,可以透過書籍結合真實發生的情境,像是到日月潭,可以知道船就是開在水上⋯等等,會更有趣唷!
❤️自然觀察放大鏡
放大鏡有聲書在孩子全方位開發的階段最適合他們,花越多時間共讀、陪玩你會看到孩子給你的回饋越多,雖然無法馬上帶孩子去露營,但這本書就像來的森林,昆蟲的聲音、照片,再搭配上歌曲,這本真的很值得入手
_
📖團購網址:https://reurl.cc/0x2e9x
團購時間:9/27~10/3(23:59:59
#運費說明
台灣本島滿2,000免運,未滿運費$85
外島運費滿3,000免運,未滿運費$200
❗️目前銷售區域只限「台澎金馬」,海外地區未開放
_
#出貨提醒
依單陸續出貨,因疫情期間貨運量增加,可能會有延遲情況,約3~5天才會送達,敬請見諒,感謝您耐心的等候現貨商品: 09/24 (五) 依單序陸續出貨。
預購商品: 10/01(五) 依單序陸續出貨。
同時購買預購+現貨商品:10/01(五) 依單序陸續出貨
_
#童書 #華碩文化 #有聲書 #立體書 #嬰兒 #兒童閱讀 #兒童讀物
視覺 藝術 的 書籍 在 臺灣漫畫基地 Taiwan Comic Bas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邀請了來自臺灣、英國、法國、比利時、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的漫畫產業人士、學者、創作者等專家,以線上講座的方式開啟跨域對話,一同探尋多元的漫畫文化。
-
【漫畫題材面面觀】10/1(五) 13:00~17:30
引言人:大人的漫畫社 陳怡靜
講者:
◆ 香港資深動畫人 盧子英
◆ 積木文化主編 李華
◆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 Ivan Gros 葛尹風
◆ 馬來西亞藝術家 NOvia Shin冼佩珊
◆ 德國美茵茨大學翻譯、語言與文化學院研究暨教職人員 陳蘊柔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漫畫從取材到內容呈現,各發展出獨到風格與魅力。在多元的漫畫題材中,也常映照出當地的社會及文化面貌,活動講者們分別以研究學者、編輯、創作者等視角,分享來自香港、德國、法國、馬來西亞等不同地區的漫畫創作題材及特色。
-
【漫畫藝術視界】10/2(六) 13:00~17:30
引言人:法文譯者/藝評家陳文瑤
講者:
◆ 插畫家/漫畫創作者 阿尼默
◆ 藝術家/漫畫創作者 周依
◆ 法國安古蘭歐洲高等圖像學院漫畫學程教授 Johanna Schipper
◆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倫敦傳播學院/Comic Research Hub教授 Ian Horton
◆ 漫畫評論家 吳平稑
漫畫是藝術嗎?漫畫被視為藝術形式之一,在歐洲也被稱為「第九藝術」。漫畫以涵蓋視覺、美學和文學等表現手法,傳達故事及意念,這次活動講者們分別以研究學者、評論家、創作者等觀點,分享來自法國、英國等不同地區的探討漫畫藝術發展,一同探索漫畫敘事藝術的魅力。
-
【漫畫幕後編輯】10/3(日) 10:00~12:30
講者:
◆ 日本集英社《少年Jump+》副編輯長 林士平
◆ 黑白文化主編 柏雅婷
漫畫出版的背後,總少不了編輯們的幕後參與,除了與漫畫創作者溝通及書籍出版外,在數位時代中,漫畫編輯也面臨閱讀載體、媒體等各種新的改變。本次講座邀請日本和臺灣的漫畫產業編輯,以自身經歷分享其工作和漫畫編輯方法,帶我們一窺漫畫書背後的各種出版秘辛。
-
講者超級豐富!超級厲害!
而且是名額爆滿後再次加開人數~
還沒報名的人趕快手刀搶👉https://reurl.cc/0jAdQ9
#Youtube非公開直播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視覺 藝術 的 書籍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PhotoGrids」, Sol LeWitt, 1977(Harris Press)
※ https://mcachicago.org/Collection/Items/1977/Sol-Le-Witt-Photo-Grids-1977
②「Then & Now」, Ed Ruscha, 2005(Steidl)
※ https://steidl.de/Books/Then-Now-0814233344.html
美國是當代攝影書歷史中不可不談的國家,不僅從創作者、研究者、策展人、出版者到機構經營者,都建構起當代攝影書的世界,真正意義上認識攝影書可以作為創作的實踐,而兩位觀念藝術重要的先驅者,更將觀念藝術的想法帶入書本之中。攝影是記錄常規事物的媒介,書籍是日常唾手可得的物品,將藝術的觀念透過攝影的視覺呈現,置放在書籍自身的結構與系統運作之中,由攝影的記錄特性過渡到書籍的翻閱動態。Sol LeWitt 曾說,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F39LTO0Ie0/hqdefault.jpg)
視覺 藝術 的 書籍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UFO Presences」, Javier Arcenillas, 2018(RM)
※ https://www.editorialrm.com/libros/ufo-presences/
②「Negative Publicity: Artefacts of Extraordinary Rendition」, Edmund Clark & Crofton Black,
2016(Aperture)
※ https://reurl.cc/VXG8lN
書籍本來就是做為一個蒐集,或者是歸納、歸檔的重要物件,攝影書跟檔案的結合我們不難理解,但有意思的是檔案通常是不被公開的,而攝影書則是一個邁向公眾的出版物,因此這兩者的結合就會產生出一種矛盾的張力,這就是攝影師與合作夥伴一起要來揭露或呈現的重要觀點。這類型的攝影書通常文字量會遠超過一般攝影書的想像,因此這些攝影書也會有「Photo-Text Book」的名稱。檔案常使用的厚殼封面、封底及內頁模造紙、環狀裝幀都是檔案典型的樣貌,而攝影作品則會印刷在異於檔案用紙的塗佈紙材,來突顯照片的精細與層次。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sKmYidh7j8/hqdefault.jpg)
視覺 藝術 的 書籍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英國是攝影書的發源地,本集簡略說明攝影書的起源、轉變,同時提出兩本風格迥異的攝影書,探討創作光譜兩端的內容如何展演在書本的載體裡。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 「Coexistence」, Stephen Gill, 2012(Nobody Books)
② 「a shimmer of possibility」, Paul Graham, 2007(MACK)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攝影/余志偉、鄭宇辰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s9kDqwbFY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