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火腿直播part 2 後續
謝謝各位捧場昨天的伊比利火腿直播第二集! 雖然開播前因為站長的經驗不足,手腳笨拙, 不是沒聲音就是畫面太暗…
有人反應菜不要拿太近, 否則畫面模糊; 希望站長不要罔顧生民, 對著鏡頭一直喫一直喫一直喫; 說話會被問題打斷, 常常要說的主題只講了一半; 還有要站長上口紅的(有善心人士願意提供名牌口紅… 有沒有很瞎???)
還有人說我忘了開直播提醒, 害很多人跑去喫消夜看Netflix, 錯過看我喫火腿沙拉的饞相惡狀, 非常扼腕.
有有有, 都有聽到! 以後從善如流, 照單全收(只有口紅, 我需要心理輔導與建設. 是說有人居心叵測刻意挑戰站長的底線喔…)
現在整理一下昨天出現的幾個簡易沙拉. 要再次強調, 做沙拉像練功, 練的是心法, 不是作法. 所以火腿沙拉的(懶人)口訣是: 不要用鹹或重味的材料, 酸甜清爽做平衡的就好.
1. 酪梨+芝麻葉+機車碎蛋+火腿: 精選成熟酪梨切開, 挖出果肉切碎, 加檸檬汁避免氧化變黑. 芝麻葉要選野生的, 種植的味道不夠好. 水煮蛋, 想機車一點就將蛋黃蛋白分開切. 擺盤: 芝麻葉, 酪梨一坨放中間, 火腿片鋪上, 碎蛋黃黃白白撒上去, 好看就好. 最後淋上一點橄欖油.
2. 烤蔬菜(彩椒+節瓜)+火腿: 彩椒整顆用錫箔紙包, 進烤箱180度烤(其實最好用火槍燒表皮), 待涼去皮, 切條狀. 節瓜切2mm條狀進平底鍋放少許橄欖油煎至焦黃, 待涼. 擺盤: 擺得自己覺得很看就行, 橄欖油+醋淋一點.
機車加碼小秘訣: 可以放點胡桃, 枸杞, 葡萄乾, 南瓜子, 葵瓜子, 枸杞等. 自我感覺更健康.
3. 番茄+火腿: 我比較難搞, 買了法國現在很流行的各種古種番茄. 就是之前消失的品種或是被重新配種後的新品種番茄. 分別是斑馬紋綠番茄green zebra, 黃色的鳳梨番茄tomate Ananas , 橘色的橘后番茄Queen Orange. 表皮用包間劃開四分, 入熱水燙約2分鐘後, 剝去表皮, 切大塊. 擺盤: 隨便, 自己看得好看就行, 番茄上淋上橄欖油+醋. 最後火腿數片.
機車小秘訣: 番茄待冷時會滲出”番茄水”, 可以加入吉利丁或名膠, 淋在盤底很好看. 或是做成透明膜片, 覆蓋在番茄上更假掰. 也可以加義大利的straciattela或是buratta乳酪(台灣慢慢弄乳酪做的很不錯), 然後加碼松子喫起來更爽.
4. 櫻桃+番茄+覆盆子+火腿: 新鮮櫻桃切半去籽, 櫻桃番茄切半, 覆盆子切半. 然後將所有的東西輕輕地放一起, 擺上火腿. 顏色鮮麗誘人, 紅果的酸甜搭配火腿鹹甘, 我個人挺喜歡的, 不用加任何調味.
機車小訣竅: 今年歐洲櫻桃整體產量差, 品質也不好. 我這次用的是普羅旺斯的拿破崙種櫻桃, 夠酸夠甜, 但是也夠貴… 可是喫了之後不會後悔, 只會心疼錢包而已…
5. 芝麻葉+蜜瓜+火腿. 我知道這道組合很沒創意, 是抄襲義大利的經典: 帕瑪火腿+蜜瓜. 我還是覺得火腿+蜜瓜組合最好的是帕瑪火腿, 不是伊比利. 可是我們做人不要那麼機車, 偶而要放鬆一下, 調整自己的原則.
機車小秘訣: 挑蜜瓜要挑公母聞屁股. 首先看瓜蒂是否已經和瓜身之間已經有裂痕了, 有微微裂痕但是尚未脫落的是成熟的象徵(所謂瓜熟蒂落嘛). 屁股翻過來看(就是紋路交接底部)如果小, 就是母的, 大是公的. 母的比較好喫. 然後聞聞, 開始散發甜熟香氣的就是熟了, 連甜味都可以聞出來. 沒有甜熟香氣的或是有霉味的就給它放生. 蜜瓜和番茄是放著會繼續熟的水果, 不用放冰箱, 可以先買尚未熟透的放兩天就會散發出香味來.
好了, 我囉嗦夠了. 這次三巴伊比利火腿團購只到禮拜天截止, 逾期不候, 因為已經確定達標, 力爭在西班牙人出去度假前手工完成切片出貨.
上次沒跟到, 這次不要錯過了. 巴黎逛逛街連結請參考留言板.
感謝網紅地方媽媽來反串小編, 幫忙架手機拍照. 這些美麗的圖片都是她邊喫邊喝邊拍出來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
西班牙番茄節象徵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班牙番茄大戰:關於世界上最大食物戰爭的故事】
這裡是您需要了解的關於“西班牙番茄大戰”(La Tomatina),每年在瓦倫西亞以西布尼奧爾(Buñol)進行的節日活動。
在8月最後一個星期三的水果狂歡節,數以千計的狂歡者相互扔擲成熟的紅番茄。
它是怎麼開始的?有不同的說明,但活動負責人說,1945年,一個男人和一群孩子之間爆發了爭論。憤怒的年輕人把男子撞倒了,跑去了最近的攤位,抓住了他能找到的第一件東西 - 一個番茄 - 扔向他們。
它立刻成長成一個大型活動?不,這是在五十年代被禁止的,但在抗議活動之後,包括舉行象徵性的番茄葬禮,把水果放在棺木裡,這個節日是被允許的。
當天會發生什麼?上午11點,世界上最大的食物戰鬥正在進行中,與會者會穿著游泳褲和護目鏡,相互丟擲紅番茄大約一個小時。
這幾天有多受歡迎?今年有二萬多人參加,其中使用了165,000公斤的紅番茄。已被西布尼奧爾當局註冊為商標的La Tomatina,也被公認為西班牙旅遊日曆的關鍵日期。
今年有什麼不同?當局在八月份巴塞隆納恐襲事件之後,已加強安全。
是免費嗎?當地人是的。但是,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二左右的遊客,必須付出至少10歐元享受這樣的樂趣。大多數遊客是來自英國、美國和日本。
這個概念是否已經出口?是的,據報,這一成功啟發了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智利和美國的模仿活動。
新聞來源:Euronews
畫面來源:RTV
西班牙番茄節象徵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林洛安 Lin Erika Yuting Huang
粉絲頁: 林果陶製
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
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起就學的時光說到「我一直是生長在台北的孩子,相當融入城市中快速的腳步、繁忙的生活,求學的階段就讀普通國高中,下課後不外乎穿梭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擠在電影院般排排座的補習班,周末再起個大早到圖書館報到,日復一日的規律又乏味的生活讓我漸漸遺忘觀察日常事物的樂趣。」。
聊著聊著,說到小學久遠的記憶略微模糊,述說在自然中度過的童年時光「當時媽媽將我和弟弟送到陽明的森林小學就讀,全校只有六個班級,還記得每個班級在大水溝旁邊都有塊田,每天早上都要從水溝撈水照顧自己的農作物,可能是四季豆、番茄或是小黃瓜。在森林小學的課程一周有兩日半天的自然課程,老師讓我們在山中集合,每周帶學生認識校園周遭的植物與動物,除老師的講解還需到圖書館翻閱圖鑑、書籍,認真查資料加上寫生畫圖才能完成一張學習單,那時候就發現自己對於植物寫生的喜愛。」經過這段敘述,可以想像童年在山間奔跑的自由與快樂,加上林洛安家裡曾開過花店,走在路上、有花草的地方,母親便會一一告訴她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植物…,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累積了大量植物知識。
林洛安的父親長年居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從事普洱茶商的工作,回台期間總會與她分享在當地與茶山村民互動、述說生長了百年的野生茶樹是多麼地高,而茶的採收作業是如何遵循季節更迭來摘取葉芽,使茶樹生長得更茂密;不使用農藥與人工化肥,以維持大自然間生息的平衡,洛安每每聽起關於茶山的故事,便會對大自然有種景仰與說不出的感謝,感謝大自然的照顧。
在城市中尋找綠意
近幾因搬家緣故,有幸家中多了一片小小的花園,喚起林洛安對花草的興趣,開啟了綠手指生活,其中對於多肉植物更是上心,其圓潤而飽滿的葉面和多變的外型令她感到驚奇,漸漸投身研究如何種植,進而有了自己一個多肉植物小天地。
就讀研究所期間,林洛安曾於誠品歐風花藝店打工一段時間,每日店內皆會保有2、30種進口花材與葉材,以及各式植栽與大型植物裝置,打工期間認識了許多植物與花材,也能利用上班空檔練習花材的搭配。這些生命經驗、對於植物的喜愛與研究,不知不覺已成為創作的養份。
取材於自然的溫度創作
大學就讀台藝大工藝設計系期間,林洛安接觸了多樣工藝媒材,包含金屬、陶藝與木工等,剛開始她覺得陶藝並不吸引人,經過兩年的學習,發現陶藝的塑造過程、裝飾技法與燒成都有著深厚學問與知識,而陶土的易塑性、能立體呈現作品外型等特質,更是令她深受吸引的原因。洛安認為「陶土經常被形容成為一種溫暖的材,在適當的濕度下捏塑起來的觸感柔軟細緻,其原料包含高嶺土及複雜的礦物質,使其成現不同的色彩、硬度、燒成溫度、黏土顆粒的粗細。對於土的掌控,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對乾濕度控制得宜加上眾多的成型方式,黏土就能在手中千變萬化,結合了土、水及在燒成環節需要用到的火,這樣近乎自然的材質皆取之於大地,甚至滋養了同樣被喻為溫暖的材質-木材,大地對我而言就是最溫暖的存在。」
從眾多媒材當中,林洛安選擇專注於陶藝創作,本次展覽作品造型元素靈感通常源自於植物的啟發,更將自然界植物所展現的對稱、飽滿、滑順、曲面等元素納入其中。
捕捉生機展現瞬間
本次系列作品以植物發芽的瞬間與繁衍的傳遞,作為展覽主軸,林洛安觀察到許多女性藝術家創作靈感經常來自植物、花卉與性徵,例如美國女性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的花朵繪畫「對於大部分的開花植物來說,花朵背負著複雜美妙的繁衍工作,它們色彩艷麗、香味誘人,花瓣的造型襯托出花粉和花柱,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衍後代。」。
《萌系列作品》微觀植物的細節,作品呈現圓潤、簡潔的線條,將特點聚焦,林洛安舉例作品<萌>,在一似葉面組織的平面上的兩點,象徵著甫冒出的芽點,佐以戲劇性的色彩打光加強重點。《傳遞系列作品》外型靈感來自於顯微鏡下的花粉,理念源自花粉的傳遞過程,授粉代表著植物生命延續與傳承。在作品的展現上也承續著自然界的定律「散撥越多種子提高生存機率的定律」大量複製同樣一件的組件作品ex. <向光>,使用種子發芽意象並向著陽光方向排列,呈現出律動感及方向性。藉由不同的媒材質感與成形方式,希望能更貼近她所想要傳遞的視覺感受。
自然的樂章與傳達
「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也能傳達這樣的感受給觀者,讓觀賞的人能夠感受到美好及愉悅的情緒。」當藝術家林洛安徜徉於大自然所帶來的感動及美時,經由創作將這些生長的瞬間記錄下來,透過這樣的實現過程,傳遞給觀者,同時也達到自我療癒。林洛安的作品如同一首平靜溫涼的歌曲,卻飽含生命力與希望,帶領觀者徜徉於自然界的篇章。她更希望此次展出能有別於以往以材質特性為出發的習慣,以最純粹又新穎的視覺感受傳達作品義涵,帶來不一樣的陶瓷雕塑作品。(文:金車文藝中心)
林洛安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所陶瓷組
2009- 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系
獲獎 :2014 第十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 入選獎
2014 澳洲黃金海岸國際陶藝獎 入選
2014 南投縣第十五屆玉山美術獎 入選獎
2014 南瀛獎 佳作
2014 西班牙17 th Biennal de Ceràmica d'Esplugues 入選
展覽記錄:
2013 ﹝A﹞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系畢業展/台北世貿新一代,台灣
2014 「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釜山金海陶瓷博物館,韓國
2014 「心工藝˙新生活」/行政院大樓藝廊,台灣
2014 臺澳陶藝交流展 ﹣文化歷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台灣
2015 千層派 研究生工藝聯展/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展演中心,台灣
2015 千層派 研究生工藝聯展/鶯歌光點,台灣
2015 浙台青年學生視覺藝術聯展/浙江自然博物館
2015 冠冕上的珍珠-國際工藝競賽臺灣新銳創作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文化館,台灣
西班牙番茄節象徵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起就學的時光說到:我一直是生長在台北的孩子,相當融入城市中快速的腳步、繁忙的生活,求學的階段就讀普通國高中,下課後不外乎穿梭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擠在電影院般排排座的補習班,周末再起個大早到圖書館報到,日復一日的規律又乏味的生活讓我漸漸遺忘觀察日常事物的樂趣。
聊著聊著,說到小學久遠的記憶略微模糊,述說在自然中度過的童年時光「當時媽媽將我和弟弟送到陽明的森林小學就讀,全校只有六個班級,還記得每個班級在大水溝旁邊都有塊田,每天早上都要從水溝撈水照顧自己的農作物,可能是四季豆、番茄或是小黃瓜。在森林小學的課程一周有兩日半天的自然課程,老師讓我們在山中集合,每周帶學生認識校園周遭的植物與動物,除老師的講解還需到圖書館翻閱圖鑑、書籍,認真查資料加上寫生畫圖才能完成一張學習單,那時候就發現自己對於植物寫生的喜愛。」經過這段敘述,可以想像童年在山間奔跑的自由與快樂,加上林洛安家裡曾開過花店,走在路上、有花草的地方,母親便會一一告訴她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植物…,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累積了大量植物知識。
林洛安的父親長年居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從事普洱茶商的工作,回台期間總會與她分享在當地與茶山村民互動、述說生長了百年的野生茶樹是多麼地高,而茶的採收作業是如何遵循季節更迭來摘取葉芽,使茶樹生長得更茂密;不使用農藥與人工化肥,以維持大自然間生息的平衡,洛安每每聽起關於茶山的故事,便會對大自然有種景仰與說不出的感謝,感謝大自然的照顧。
在城市中尋找綠意
近幾因搬家緣故,有幸家中多了一片小小的花園,喚起林洛安對花草的興趣,開啟了綠手指生活,其中對於多肉植物更是上心,其圓潤而飽滿的葉面和多變的外型令她感到驚奇,漸漸投身研究如何種植,進而有了自己一個多肉植物小天地。
就讀研究所期間,林洛安曾於誠品歐風花藝店打工一段時間,每日店內皆會保有2、30種進口花材與葉材,以及各式植栽與大型植物裝置,打工期間認識了許多植物與花材,也能利用上班空檔練習花材的搭配。這些生命經驗、對於植物的喜愛與研究,不知不覺已成為創作的養份。
取材於自然的溫度創作
大學就讀台藝大工藝設計系期間,林洛安接觸了多樣工藝媒材,包含金屬、陶藝與木工等,剛開始她覺得陶藝並不吸引人,經過兩年的學習,發現陶藝的塑造過程、裝飾技法與燒成都有著深厚學問與知識,而陶土的易塑性、能立體呈現作品外型等特質,更是令她深受吸引的原因。洛安認為「陶土經常被形容成為一種溫暖的材,在適當的濕度下捏塑起來的觸感柔軟細緻,其原料包含高嶺土及複雜的礦物質,使其成現不同的色彩、硬度、燒成溫度、黏土顆粒的粗細。對於土的掌控,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對乾濕度控制得宜加上眾多的成型方式,黏土就能在手中千變萬化,結合了土、水及在燒成環節需要用到的火,這樣近乎自然的材質皆取之於大地,甚至滋養了同樣被喻為溫暖的材質-木材,大地對我而言就是最溫暖的存在。」
從眾多媒材當中,林洛安選擇專注於陶藝創作,本次展覽作品造型元素靈感通常源自於植物的啟發,更將自然界植物所展現的對稱、飽滿、滑順、曲面等元素納入其中。
捕捉生機展現瞬間
本次系列作品以植物發芽的瞬間與繁衍的傳遞,作為展覽主軸,林洛安觀察到許多女性藝術家創作靈感經常來自植物、花卉與性徵,例如美國女性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的花朵繪畫「對於大部分的開花植物來說,花朵背負著複雜美妙的繁衍工作,它們色彩艷麗、香味誘人,花瓣的造型襯托出花粉和花柱,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衍後代。」。
(萌系列作品)微觀植物的細節,作品呈現圓潤、簡潔的線條,將特點聚焦,林洛安舉例作品(萌),在一似葉面組織的平面上的兩點,象徵著甫冒出的芽點,佐以戲劇性的色彩打光加強重點。(傳遞系列作品)外型靈感來自於顯微鏡下的花粉,理念源自花粉的傳遞過程,授粉代表著植物生命延續與傳承。在作品的展現上也承續著自然界的定律「散撥越多種子提高生存機率的定律」大量複製同樣一件的組件作品ex. (向光),使用種子發芽意象並向著陽光方向排列,呈現出律動感及方向性。藉由不同的媒材質感與成形方式,希望能更貼近她所想要傳遞的視覺感受。
自然的樂章與傳達
「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也能傳達這樣的感受給觀者,讓觀賞的人能夠感受到美好及愉悅的情緒。」當藝術家林洛安徜徉於大自然所帶來的感動及美時,經由創作將這些生長的瞬間記錄下來,透過這樣的實現過程,傳遞給觀者,同時也達到自我療癒。林洛安的作品如同一首平靜溫涼的歌曲,卻飽含生命力與希望,帶領觀者徜徉於自然界的篇章。她更希望此次展出能有別於以往以材質特性為出發的習慣,以最純粹又新穎的視覺感受傳達作品義涵,帶來不一樣的陶瓷雕塑作品。(文:金車文藝中心)
林洛安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所陶瓷組
2009- 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系
獲獎 :2014 第十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 入選獎
2014 澳洲黃金海岸國際陶藝獎 入選
2014 南投縣第十五屆玉山美術獎 入選獎
2014 南瀛獎 佳作
2014 西班牙17 th Biennal de Ceràmica d'Esplugues 入選

西班牙番茄節象徵 在 西班牙番茄節|一起參與全場暴動的年度盛會!探索風情萬種 ... 的相關結果
西班牙番茄節 在每年八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舉辦,今年的舉辦日期是8月28日。在這一天布尼奧爾小鎮中心人民廣場,會成為番茄大戰的主戰場,而周邊店家也會在 ... ... <看更多>
西班牙番茄節象徵 在 西班牙番茄節 - 農業知識入口網 的相關結果
每年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番茄節就將在瓦倫西亞(valencia)附近的布紐爾(Buñol)小鎮鳴鑼開戰。這個獨特的節日吸引了從西班牙和全世界趕來的、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到小鎮,體驗 ... ... <看更多>
西班牙番茄節象徵 在 西班牙番茄節在橘紅汪洋裡狂歡 - 欣傳媒 的相關結果
這項起源於1945年的番茄大戰,在人們爬上抹了油脂的高桿、搶下桿上象徵勝利的火腿後,隨之揭開序幕,這個時候,載滿番茄的大卡車將緩緩駛入活動廣場,一場瘋狂的「混戰」 ... ... <看更多>